楊 杰
(安徽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碎片化最早來源于微軟操作系統(tǒng)的磁盤碎片整理功能。如今,碎片化的閱讀、碎片化的學習、碎片化的信息等已經滲入到人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之中,并充斥人們整個生活的場景,碎片化的時代必然會帶來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變化,思想政治教育當然也無法避免碎片化生活方式帶來的沖擊。
厘清碎片化生活方式的內涵、特征及其影響是理解碎片化生活方式的鑰匙,精準把握碎片化生活方式的內涵,分析其在時間上的片斷性、空間上的變化性、信息傳播上的非連續(xù)性和信息接收上的多元性,進而有利于消除碎片化生活方式帶來的不利影響。
“碎片化”一詞一開始是對社會轉型的描述,意思為完整的東西破成諸多零塊[1]。如今碎片化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形影不離,徹底顛覆了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互聯(lián)網進入了人們的生活,人們的思維活動和實踐活動呈現(xiàn)出一種間歇式特征,缺乏準確的目標,對事物的理解停留在感性認識上,缺乏系統(tǒng)而嚴謹?shù)倪壿嬎季S,無法明辨是非,缺乏敏銳的洞察力。浮躁的內心使人們急功近利,對事物研究淺嘗輒止,缺乏深入挖掘的潛力,注意力分散,看似努力為夢想拼搏,實則努力的方向偏離了夢想的軌道。也有研究者指出:“整體和部分是各自獨立的,缺乏零存整取、化整為零的能力,這種存在于人們生活中并成為人們普遍習以為常的狀態(tài),把它稱之為‘碎片化生活方式’?!盵2]
首先,碎片化生活方式具有時間上的片斷性。生活中,人們從一個活動轉為另一個活動時,中間就會留下一段空白地帶。不論是課前課后、睡前睡后還是飯前飯后,如果將這些瑣碎的時間充分利用起來,日積月累,就可以使人們在有限的時間里學到更多的知識、完成更多的任務。例如人們在等公交車的時候,就可以利用這段閑暇時間讀一篇文章,利用睡前的時間溫故當日學習的內容。這樣完整的文章和學習的內容,就會被分割成一小塊,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會變得支離破碎。
其次,碎片化生活方式具有空間上的變化性。學習作為生活方式的一種形式,在古代必須要進入學堂,由專業(yè)的先生進行教導,課堂是統(tǒng)一的學習地點。如今碎片化的學習,改變了學習空間的固定性,不但可以去課堂進行學習,而且可以在閑暇時間進行網上學習,很多知識也是在課堂上無法學到的,碎片化生活方式在空間上的變化極大的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再次,碎片化生活方式具有信息傳播上的非連續(xù)性。微博、微信和QQ 等社交軟件和社交網站的應用使信息傳播呈現(xiàn)“去中心化”的特征,形成了信息碎片化的傳播,完整的信息被分裂了。如今,信息在傳播上不是簡單的發(fā)出者發(fā)送信息和接收者接受信息那么簡單,在信息的傳播過程中,傳播者傳遞的信息,接收者不是附庸在原始信息之上,而是通過評論對其進行再加工,達到整合編輯的效果。這樣,接收者不再是信息傳播中機械的一環(huán),而是可以不斷添加自己的觀點使之形成新的信息源。在傳播方式上利用超文本鏈接,使信息傳播不再具有完整性,呈現(xiàn)非連續(xù)性的特點。這種傳播能夠對一些諸如電影碎片進行篩選,在這個過程中實現(xiàn)了信息的優(yōu)化與整合。
最后,碎片化生活方式具有信息接收上的多元性。信息來源廣泛,信息消耗的是接收者的注意力,長期獲取這樣的碎片化信息,加之信息的內容良莠不齊,容易使接收者產生錯覺甚至會形成錯誤的思維方式。信息多元化的優(yōu)勢在于成本低,信息既可以化整為零,也可以零存整取,使接收者獲取信息簡單、省事、省時,但也容易使接收者產生憂慮情緒。
碎片化生活方式影響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憂慮和煩躁;給人們工作提高效率的同時也使人們失去了深度工作的能力;給人們學習帶來機遇的同時也使人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
首先,碎片化生活方式顛覆了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旃?jié)奏的生活使“沒有時間”這個問題愈加嚴重,人們整天忙忙碌碌,看似提高了物質生活質量,實則降低了精神生活需求,“時間不足癥”是描述當代人們碎片化生活方式的現(xiàn)實寫照。手機成為了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官”,由此手機也獲得了一個獎——年度“碎覺獎”,碎片化生活方式帶來了人們的睡眠“碎片化”?!?019 中國睡眠指數(shù)報告》顯示80 后最易失眠、90 后睡得最晚、00 后懶床最久、05 和10 后睡得最長[3]。這組數(shù)據(jù)引人關注,碎片化生活方式給人們生活帶來高效便利的同時也讓人們陷入了憂慮和煩躁之中。
其次,碎片化生活方式改變了傳統(tǒng)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人們的工作壓力暴增。新工作不停地從天而降,已經超過截止日期卻仍然沒能完成的工作堆積如山[4]。用碎片化的時間處理碎片化的事,人們不斷地處理新工作,效率提高了,但是失去了深度工作的能力。即使在工作時間人們也會掏出手機反復刷新手機中出現(xiàn)的“小紅點”,人們的注意力被分散,看似充分利用了每一分鐘,卻是反映了我們在受碎片化影響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人們逐漸失去了深度思考、深度工作的能力。人們每天都重復著同樣的工作,依然不厭其煩,人其實被工作物化了。人們一邊工作一邊刷屏,無法將注意力完全放在工作上,工作的時間也極易被瑣事打斷。一項完整的工作被分割成好幾塊小工作逐個完成,有種東拼西湊的“拼貼感”,缺乏一氣呵成的成就感。
最后,信息碎片化時代給我們的學習帶來了巨大機遇與挑戰(zhàn)。學習碎片化成本低,獲取知識速度快,但對所獲的知識碎片難以進行有效的吸收,學習碎片化會直接導致知識的碎片化,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導致“片面化”“失真化”和“歪曲化”的現(xiàn)象橫行。在短視頻、快信息的時代,人們的學習被這些零零散散的視頻或者小句子切割成碎片,沒有足夠的時間耐心讀一本書、看一部電影,降低了人們的認知水平和思考能力,無法形成辯證的思維能力。人們應該反復閱讀經典著作,克服信息時代的“信息彈”干擾,撥開碎片化信息的迷障[5]。
首先,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僅限于書本和經驗,教育者獲取信息少,教育空間狹窄,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碎片化生活方式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加快了知識更新的速度,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能夠及時得以輸送,保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碎片化信息來源多樣、涉及面廣、傳播迅速,能夠實現(xiàn)資源共享。教育者通過碎片化渠道可以獲得更多的教育資源,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信息能夠及時與受教育者溝通,使他們能夠及時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內容。
其次,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模式主要依靠說教式和填鴨式等進行,這種簡單化和形式化的模式達不到預期的教育效果,甚至使受教育者與教育者之間產生情感隔閡。碎片化生活方式開創(chuàng)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教育的方法和表現(xiàn)形式多樣化,利用微信、QQ 和視頻等方式引導學生,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通過碎片化的線上交往減輕了學生與教師見面時面對面的心理壓力,在碎片化生活方式下,可以表達內心的真正想法,這極大地縮短了工作時間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最后,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灌輸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枯燥,交流領域狹窄,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無法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影響教育效果。碎片化生活方式側重于“參與式”,學生通過多媒體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信息,將生活、工作和學習等不同方面的信息加以對比鑒別,得出結論。碎片化生活方式打破了時空界限,使學生與教師能夠通過微視頻進行異地交流和探討,一定程度上做到了集思廣益,形成了真知灼見?!皡⑴c式”激發(fā)了學生的濃厚興趣,體現(xiàn)了教育主客體雙方的平等地位,實現(xiàn)了從課堂擴展到“課堂+線上”的交流領域。
碎片化生活方式一方面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豐富了新的內容、開創(chuàng)了新的教育模式、拓寬了新的交流領域,另一方面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沖擊。
“輿論碎片化”是指伴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網絡輿論信息為人們生產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在傳播主體、傳播受眾、傳播內容與形式等方面呈現(xiàn)碎片化狀態(tài)[6]。初始輿論極小的誤差難以控制時會引起不可估量的后果,容易產生“蝴蝶效應”。網絡輿論碎片化具有開放性、多元性和實時性等特征,互聯(lián)網的普及,使網絡輿論處處可見,除了正面輿論之外,一些低俗的、反面的輿論也充斥其中。在思想政治領域中沖擊了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缺乏整體認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輿論碎片化導致大學生存在著傳統(tǒng)文化知識貧乏、認知匱乏等情況[7]。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某一領域,對傳統(tǒng)節(jié)日背后的蘊意也是一知半解。輿論碎片化沖擊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積累和傳承,這種快餐式的只言片語通過對文字的曲解進行隨意化、娛樂化的傳播,沖擊了大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傳播碎片化”是指對傳統(tǒng)傳播秩序、傳播規(guī)范、傳播話語的解構乃至顛覆,是一次信息傳播的革命[8]。傳播碎片化的信息來源多元、文本零散、要素不完整,這會導致大學生在發(fā)布信息時更加自由,對所要發(fā)布信息內容的真?zhèn)尾淮_定,許多沒有被證實的信息被隨意轉發(fā)、評論。網絡使用的主體是當代大學生,低俗化、定制化信息的傳播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生的世界觀,扭曲他們的心理。加之大學生缺乏主動性、思想不成熟、看待事物不全面,極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干擾,誤導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形成消極、錯誤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傳播碎片化語境中的話語表達具有話語空間的虛擬性,學生的話語權削弱了教師“把關人”的話語權,造成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泛濫,沖擊了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使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主流價值觀產生隔閡,弱化了他們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
“社交碎片化”是指碎片化時代的到來,人們的社交層面發(fā)生了質的變化,多種社交平臺讓人們的社交圈變得多元和復雜[9]。移動網絡將人們帶入了多元的世界,人們面對面社會交往的次數(shù)降低,網上交往卻成為了社交的主要途徑?;ヂ?lián)網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模糊了傳播者和受眾者之間的界線[10]。多種社交平臺使朋友圈變得極其復雜,“圈層化”社交潛藏缺乏溝通、表達能力退化的風險,容易被貼上“網上狂歡、現(xiàn)實孤獨”的標簽。網上教學雖然及時便利,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缺乏信任關系,人與人的關系逐漸疏遠。只有主客體雙方相互信任,主體傳導的教育內涵才更易于被客體所接受和領會,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11]。社交的多元化淡化了教育主客體之間的信任和情感,以微信、微博等網絡平臺的互動只是信息的溝通,無法真正取代人際溝通、情感溝通。人際情感只會在彼此溝通交往中產生,社交碎片化缺乏雙向交流,也就失去了彼此產生情感的共同基礎,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的信任關系。
“信息碎片化”是指系統(tǒng)而全面的信息在微信、微博、抖音等自媒體平臺的傳播下經過不斷的反復加工再傳播,從而展現(xiàn)出零碎而分散的信息分子[12]。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就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為能夠達到所期望的結果。碎片化時代下,學生對新媒體信息傳播的依賴性增強,信息碎片化帶來了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良莠不齊、難辨真?zhèn)?,而大學生喜歡追求個性和索取感興趣的信息,他們的思想處于動態(tài)之中,理想信念并不堅定,無法抵擋外界信息的干擾,甚至有的學生盲目于西方的自由主義等社會思潮。思想政治教育強調一元主流價值觀,這與信息碎片化所推崇的多元價值體系是完全相反的。信息碎片化使學生喪失了總體性的視野,完整的信息被分割成信息碎片,各信息碎片之間缺乏彼此之間的聯(lián)系,轉移了學生對深層次信息的注意力,使學生形成膚淺化的認識,完整信息所要表達的思想被信息碎片化所消解,使學生模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思維碎片化”是相對于整體性思維而言的,是指人們在接受各種多元零散、局部片面信息的過程中,長期養(yǎng)成的一種簡單的思維方式[13]。碎片化改變了大學生的閱讀學習方式,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思維碎片化使大學生缺乏辯證思維的能力,看問題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體,違背了辯證統(tǒng)一規(guī)律。思維碎片化使大學生被動接受的多而主動思考的少,缺乏邏輯分析和邏輯推理的能力。大局意識缺失、理想信念淡化、信念歸屬迷茫等是思維碎片化的表征。大多數(shù)大學生價值取向多元化、價值判斷模糊化,他們大多都是90 年代以后出生的,一出世就生活在多元化的社會里,他們是比較幸福的,沒有經歷紛繁動蕩的政治和悠久難忘的歷史,所以他們沒有刻骨銘心的政治、歷史負擔,沒有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記憶,對歷史和文化的認知也僅僅局限于書本。西方文化價值觀就會趁虛而入,宣揚西方的民主觀念,企圖挑撥大學生的價值觀認同,歷史虛無主義、西方憲政思想如死灰復燃般撲向大學生的腦海,加之他們在錯誤的思想指導下沉溺于網絡游戲,被游戲所裹挾,喪失理想信念,加深了他們的價值認同危機。
碎片化生活方式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沖擊,必須通過加深大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認同”、增強大學生對主流價值觀的“傳播效能”、鞏固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的“信任關系”、引導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精準定位”和加強大學生對價值認同危機的“監(jiān)管治理”等策略,匡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現(xiàn)的異化現(xiàn)象。
搭建好文化交流的平臺。人們日常生活的各方面都受到碎片化生活方式的影響,輿論碎片化客觀上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融入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平臺,“輿論領袖”在輿論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培養(yǎng)“輿論領袖”比壓制輿論碎片化的傳播效果更佳,積極搭建線上和線下的文化交流平臺,將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引入其中,將碎片化的輿論進行整理和分類,幫助大學生了解傳統(tǒng)文化背后的深刻蘊意,對大學生尚且疑惑的問題,在線下可以進行答疑和討論,這樣就可以拉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距離,在交流和溝通的過程中加深情感。同時,創(chuàng)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方法。教師可以利用輿論碎片化這個平臺,讓學生觀看短視頻,給學生講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故事,使大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對于輿論碎片化中未經證實的觀點不盲目轉載,培養(yǎng)的“輿論領袖”所發(fā)出的輿論是經過官方證實的信息,這樣可以減少反面的輿論碎片進入大學生的視野,通過正面的輿論碎片傳播思想正能量,深化大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和“情感認同”。
建設傳播主流價值觀的陣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傳播活動,面對傳播碎片化帶來的不利影響,高校必須主動維護主流價值觀的核心地位,造就“傳播精英”。及時高效的傳播社會正能量信息,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促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皞鞑ゾⅰ笨梢匝杆賹⒛切┙涍^官方證實的積極健康的信息向大學生傳播,他們對大學生的影響是深刻的。同時,高校要創(chuàng)新價值觀的教育方法,合力育人。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無法適應碎片化的潮流,因此,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必須創(chuàng)新變革,面對傳播碎片化的沖擊,高校應主動出擊,構建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高校整合已過濾的碎片化信息,使大學生掌握的信息更加全面,全面的信息傳播可以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認識,防止片面化看待問題。采用傳統(tǒng)的“第一課堂”+新媒體的“第二課堂”的教學模式,增強大學生對主流價值觀的“傳播效能”。
激發(fā)社會交往的熱情。社交碎片化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的信任關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感情淡漠。在碎片化社交的浪潮中,塑造“社交精英”不僅可以加強主客體之間的溝通,還能建立彼此之間的信任關系。要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主體要承擔自己的使命來喚醒客體不斷努力奮斗的精神,樹立主客體平等的理念,實現(xiàn)客體的主動性。同時,高??梢岳谩岸兑簟钡榷桃曨l軟件增強客體學習的共享性,使客體主動接受主體的要求和目標,從而贏得主體的信任。信任關系都是靠社會交往維持的,再好的關系長久不聯(lián)系、不溝通、不交流,也會慢慢變得陌生、不信任,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不是一種“傳—受”的過程,而是一種互相尊重、彼此溝通互動的過程,社交碎片化中的文件傳送或者簡短的一句網上問候都可以加深彼此之間的內心情感,使雙方逐漸互相信任,最終達成共識,加深了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的“信任關系”。
建設一支專業(yè)化的高校思想政治隊伍。信息碎片化稀釋了傳統(tǒng)媒體的話語權,信息碎片化的導向由“意見代表”把持,他們擁有大量的忠誠粉絲和大批的關注者,高??梢耘嘤恍耙庖姶怼卑l(fā)揮他們的積極作用,讓他們利用微信、微博等平臺宣傳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大多數(shù)學生都認為“意見代表”的觀點是代替人民群眾發(fā)聲的,他們也容易接受“意見代表”的觀點。同時,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精準發(fā)布,將信息按重要程度的不同進行整合排序,盡量減少模糊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碎片化信息。鼓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以積極的姿態(tài)融入信息碎片化傳播,充分認識到碎片化信息對高校育人產生的影響[14]。利用信息碎片化傳播迅速的特征,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及時灌輸?shù)酱髮W生的腦海中。培養(yǎng)大學生辯證思維能力,要將碎片化信息放在整個社會環(huán)境來看,克服片面化的弊端,高校要積極主動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引導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精準定位”。
建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制機制。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塑大學生的價值認同。在碎片化思維的影響下,大學生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時容易以偏概全,以片面的思維掩蓋整體的思維。高校發(fā)展“思想領導”可以在思想上引導大學生建立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思想領導”是大學生成人成才的引路人,他們對大學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同時,高校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校園文化,使大學生能夠得到歸屬感,這便在無形之中增加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在一元與多元的價值認同矛盾中,要引導大學生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建立良好的制度進行監(jiān)管治理有利于價值認同的形成,制度能夠約束不利于核心價值觀言行的出現(xiàn),也能夠保證核心價值觀認同得到有效滲透,從而加強大學生對價值認同危機的“監(jiān)管治理”。
綜上所述,碎片化生活方式已經成為當代人現(xiàn)實生活的生動寫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在碎片化生活方式大潮的裹挾下,高校乃至全社會對碎片化生活方式進行理性的思考、判斷,才能有效避免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會生活產生的負面影響。如果可以根據(jù)碎片化生活方式的特點加以利用,發(fā)揮碎片化生活方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會生活中的積極作用,就能在加深大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和主流價值觀認同的同時,有效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碎片化生活方式背景下的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