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市中醫(yī)院 浙江 紹興 312000
紹派傷寒是浙派中醫(yī)獨具特色的一支,以俞根初《通俗傷寒論》而得名[1],熔傷寒溫病于一爐,兼容并蓄,創(chuàng)新發(fā)揚。何廉臣(1861—1929年),名炳元,號印巖,晚號越中老朽,浙江紹興人,清末民初紹派傷寒名家[2],家學淵源,祖父即著名紹派傷寒醫(yī)家何秀山。何廉臣一生校訂、編纂、撰著醫(yī)書頗多,對溫病學貢獻巨大。筆者研讀何氏著作,發(fā)現(xiàn)其遣方用藥也頗具特色。何氏臨證用藥,喜用“拌”法,大部分處方中都有使用?,F(xiàn)將何氏《時癥錄方》中“拌”法用藥特色總結如下。
1.1 成藥“拌”中藥:最常用,使用品種最多。1種成藥“拌”1種中藥,共使用24種成藥4種中藥。木香檳榔丸、香連丸、保和丸等19種成藥單獨拌滑石,另5種為二妙丸拌蛤粉、旋覆花拌滾痰丸、天花粉拌當歸龍薈丸等。1種成藥“拌”2種中藥,常用左金丸、香連丸、導滯丸等7種成藥,單獨與辰砂、滑石互拌。
1.2 中藥“拌”中藥:應用頻率僅次于成藥“拌”中藥。共有18種中藥兩兩互拌,其中蘇薄荷、蔻末、川桂枝、旋覆花等8種中藥單獨與滑石互拌,另有牛蒡子拌栝蔞仁、蘇子拌海蛤殼、玫瑰瓣拌炒絲瓜絡等。3種中藥互拌,常用旋覆花、蔻末、青蒿子,擇其一拌辰砂和滑石。
1.3 成藥“拌”成藥:2種成藥互拌,常用節(jié)齋化痰丸拌六味丸、桑麻丸拌磁珠丸、左金丸伴木香檳榔丸、竹瀝達痰丸拌二妙丸等12種成藥。這種搭配方便實用,如磁珠丸這類成藥,通過“拌”法,可將不宜入煎劑的原材料以成藥形式入煎,與其他藥物一起,共同發(fā)揮療效。
何氏應用“拌”法的藥物繁多,不論是中藥還是中成藥,使用靈活,得心應手,療效顯著。其中,滑石是何氏應用頻率最高的,不論是與中藥互拌、與中成藥互拌,還是以辰砂、滑石的固定搭配,或是以益元散(滑石、甘草)的成藥形式使用,都彰顯了滑石在“拌”法中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何氏臨證用藥,尤其是治療濕熱病癥時對滑石的偏愛。
何氏常用木香檳榔丸、香連丸、保和丸、朱砂安神丸、二妙丸、枳實導滯丸、越鞠丸、滾痰丸、十灰丸、麻仁脾約丸、桑麻丸、清寧丸、左金丸、半貝丸、竹瀝達痰丸、磁朱丸、藿香正氣丸、節(jié)齋化痰丸、寬膨散,此19種中成藥,擇其一種,與滑石單獨互拌入煎;也常選用蘇薄荷、蔻末、夜明砂、元明粉、川桂枝、旋覆花、青蒿子、辰砂這8種中藥,擇其一種,單獨與滑石互拌入煎;還常用保和丸、左金丸、檳榔丸、香連丸、導滯丸、桑麻丸、清寧丸這7種中成藥,或旋覆花、蔻末、青蒿子這3種中藥,擇其一,單獨與辰砂、滑石互拌;二妙丸、木香檳榔丸、陸氏潤字丸這3種中成藥,亦均能與益元散互拌入煎。
何氏應用“拌”法,不僅能使性味功效類似的藥物配伍加強療效,而且常將寒熱相反、升降相逆的藥物互拌,起到相反相成、寒熱升降同調的作用。
如在“濕溫化瘡”案中,患者寒重熱輕,口淡而膩,胸悶胃鈍,何氏以川桂枝一錢拌飛滑石四錢,熱性桂枝拌以寒性滑石,既能溫經發(fā)汗解表,又能清熱利濕,與方中羌活、防風、姜半夏、新會皮、浙茯苓等眾藥聯(lián)合,散寒清熱、和胃利濕。又如在“濕熱阻中”案中,患者胸悶肢懈,口膩胃鈍,便閉溺熱,舌紅苔黃膩,脈右滯左浮弦,何氏以蔻末六分拌飛滑石四錢,溫性豆蔻拌以寒性滑石,與藿香葉、佩蘭葉、冬桑葉、淡竹葉等共奏開泄清化之功,同時避免寒性藥物遏滯損傷中焦陽氣。
如在“濕溫兼風”案中,患者頭脹且暈,咳痰不爽,身熱口膩,胃鈍,苔膩微黃,脈右滯左弦大,何氏使用蘇薄荷錢半拌飛滑石四錢,薄荷性升散,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滑石性降利,清熱利濕而下行,與方中光杏仁、藿香葉、佩蘭葉等共行苦辛淡開泄之法,升降同調,氣機得復。
何氏運用“拌”法,不僅大多數(shù)患者處方中都有使用此法,而且往往一張?zhí)幏街羞\用了數(shù)種“拌”藥組合入煎,不論急癥還是慢性病癥,按照實際臨床需要進行選擇,十分靈活機動,療效顯著。
在“陳右”案中,患者經前方治療后,胃痛除,胸仍悶,便尚不暢,胃仍鈍,舌苔淡根白膩而厚,脈右滯左弦滯。何氏予蘇子二錢拌搗栝蔞仁六錢、萊菔子三錢拌搗春砂仁八分、蔻末八分拌搗郁李凈仁六分,3種拌藥組合同時使用,或搗或呈末狀,攪拌均勻,提高藥物煎出有效率,共同增強降氣化痰、消食溫中、行氣和胃、導滯通便的功效,與方中川樸、炒車前、小枳實、冬葵子等一同仿前法再進一籌,鞏固善后。
在“郭左”案中,患者濕熱積滯,化赤白痢,腹痛胃鈍。何氏以木香檳榔丸三錢拌滑石四錢、萊菔子三錢拌搗春砂仁六分,2種拌藥組合同時使用,木香檳榔丸拌滑石,取其行氣導滯、瀉熱通便、清熱利濕之功,萊菔子拌搗春砂仁,取其消食導滯、溫中理氣之力,配合方中枳實、黃芩、延胡等,針對濕熱積滯所致的赤白痢,用藥少而精,苦辛通降,急癥取其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