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威
摘 要:近年來,“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促使職業(yè)教育的傳統(tǒng)課堂向數字化、智能化、泛在化方向轉型,這對職業(yè)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培訓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師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手段,職業(yè)院校教師信息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也受到了重視。本文對當前開展職業(yè)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培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結合具體培訓項目對培訓工作實踐展開了探究。
關鍵詞:職業(yè)院校 教師信息化教學培訓 信息化
隨著互聯(lián)網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互聯(lián)網與教育不斷融合,教育行業(yè)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翻轉課堂、慕課、混合式教學的產生,使教學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對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國家十分重視教師在教育信息化發(fā)展中的關鍵作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要求對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做出具體部署。新時代背景下,開展面向職業(yè)院校教師的信息化培訓是提升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主要途徑,能使職業(yè)教育工作者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從而促進當代職業(yè)教育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提高,是推動“互聯(lián)網+”在職業(yè)教育行業(yè)落地的重要引擎。
一、職業(yè)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培訓存在的問題
(一)培訓內容不適用于教學實踐
課程內容是影響培訓效果的重要因素,課程內容要根據培訓對象及培訓目標進行合理設計,但目前許多培訓存在著培訓內容與教學實踐脫節(jié)的問題,也就直接影響了培訓效果。目前,職業(yè)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培訓內容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培訓內容技術性過強,不利于教師掌握。一般中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培訓多以講座或短期培訓為主,若在講解微課視頻剪輯時,使用Adobe Premiere作為剪輯工具進行講解,對于大多數普通教師來說技術難度高,無法在短時間掌握。二是培訓內容中理論知識過多、實踐較少,讓教師無法充分掌握教育技術。三是培訓內容沒有根據教師學科進行設計。不同學科的教師對信息化教學資源的需求不同,信息化教學手段也不盡相同,如果沒有尊重教師學科的差異性,將難以滿足教師對培訓的需求。
(二)培訓方式運用不當
培訓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培訓方式是否恰當,單一的講授法培訓很難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培訓過程中,有時由于缺乏及時、有針對性的指導,無法及時解決教師存在的疑惑,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教師參與度不強,很多教師不能根據課堂案例使用的方法舉一反三地進行課程設計,課后較難溝通交流。教師在課后使用信息化技術的過程中出現(xiàn)疑問時,缺乏交流渠道。
(三)部分教師認識存在誤區(qū)
目前許多教師對于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的認識存在誤區(qū)。一些教師將專業(yè)技術看得比較重,忽視了教育技術能力培養(yǎng)的真正目的;有些教師認為信息化教學就是上課用一下多媒體課件,無須再深入學習;甚至還有些教師滿足于傳統(tǒng)的“粉筆+黑板”的教學方式,這些陳舊的觀念都不利于培訓效果的實現(xiàn)。
二、職業(yè)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培訓的策略
(一)選取切合實際的教學內容
在培訓中選用的案例要生動、有吸引力,要符合教師的專業(yè)背景,將教師的工作與學習相結合,能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且課程內容難度要因人而異。在案例中使用到的軟件不能過于復雜、專業(yè)性不要太強,應能適宜教學,讓一線普通教師能迅速顯著地提升教學能力。在授課前應對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和培訓需求進行問卷調查,避免出現(xiàn)內容重復的情況。考慮到越來越多的教師使用手機的時間多于使用電腦的時間,在培訓中要適當介紹利用移動終端制作微課、組織信息化教學的方法。
(二)采用“線上+線下”的混合式培訓方式
線上培訓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師們可以隨時隨地根據需求進行學習,同時也解決了各地教師集中培訓耗時又費力的問題。但是,缺乏有效監(jiān)督的線上培訓,也容易讓教師為了完成培訓任務而盲目地刷進度,忽視了學習本身。線下培訓具有面對面、互動性強的特點,其有溫度的學習氛圍是線上培訓難以替代的。將線上與線下培訓進行有機結合,聚集了傳統(tǒng)面授培訓與網絡化學習的優(yōu)勢,是符合職業(yè)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培訓目標的有效途徑。
(三)完善信息化培訓機制
相關單位要重視對教師的信息化培訓,在制度、經費、隊伍建設等方面形成有力支撐,建立好從“國家培訓”到“校本培訓”的逐級培訓機制,提高教師參加培訓的覆蓋面,推動培訓規(guī)范化、專業(yè)化、常態(tài)化。建立科學有效、穩(wěn)定可靠的培訓考核機制,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與職務評聘掛鉤。通過定期舉辦職業(yè)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大賽,推動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以賽促教學,以賽促發(fā)展,進一步激發(fā)教師參與信息化教學培訓的積極性。
三、職業(yè)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培訓課程實踐
下面以“微課的設計與制作”這一主題培訓為例,結合實踐經驗談談如何對教師開展信息化教學培訓。培訓對象為40名職業(yè)院校機電類專業(yè)教師(以下簡稱“培訓對象”),他們有一定的電腦使用基礎,接受過的信息化教學培訓較少。培訓內容主要有微課的概念、特點及分類,并結合實例講解多媒體講解型、實拍型、動畫講解型、混合型、H5交互型微課的制作方法,在制作過程中掌握多種軟件、平臺的使用方法。培訓在覆蓋無線網絡的會議室進行,配備多媒體計算機、投影儀,培訓對象自帶筆記本電腦、手機。
在課前,組建培訓QQ群,借助問卷星調查培訓對象對相關軟件的掌握情況及開展信息化教學時存在的痛點,以了解培訓對象的學習情況,對教學內容與難度做到適時調整,從而更加貼合培訓對象的學習情況。其間組織線上培訓1課時,主要指導培訓對象下載安裝課上需要用到的軟件。在線上培訓結束后、面授培訓前的時間段,還可以通過QQ遠程協(xié)助個別安裝軟件遇到棘手問題的培訓對象完成安裝,使面授時培訓對象都能跟著培訓教師進行操作,避免了因軟件安裝問題造成的培訓效果不佳問題,也提高了課堂的效率。
課上,選取貼近培訓對象教學實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進行教學,每個案例要留有給培訓對象進行操作的時間。培訓對象操作遇到問題時,培訓教師可來到其身邊進行一對一指導。增加與培訓對象的互動體驗環(huán)節(jié),讓培訓對象在體驗中掌握新技能,從而更有效地獲取知識。課程最后使用幕布制作思維導圖,通過大綱要點來總結回顧課程內容,培訓對象通過掃碼收藏的方式將知識延伸至課外。
課后,培訓對象可以在微信公眾平臺上觀看課程微課,下載相關學習資源,一步一步跟著視頻操作避免課后遺忘操作步驟。信息技術知識更新很快,信息化教學手段層出不窮,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對新手段、新知識進行推送,可以為培訓對象提供獲取最新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途徑,保證知識的持續(xù)更新。
四、小結
信息化教學能力是信息時代職業(yè)院校教師必備的重要能力,開展職業(yè)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培訓,要注重根據培訓前的調查情況,結合教師的學科背景等個體差異,選擇貼合教學實際需求、難度適當的培訓內容,通過采用混合式培訓方式,為教師搭建持續(xù)更新知識、及時解決問題的平臺,同時不斷完善信息化培訓機制,并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作為保障,推動職業(yè)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程慶梅,馬斌斌.職業(yè)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探究——以“萬里行”活動后期開展“精細化”培訓為例[J].工業(yè)和信息化教育,2017(6).
[2]彭霞鋒.行動學習培訓模式在職業(yè)院校教師信息化能力培訓的應用研究——以“60后”“70后”“80后”三代教師教學能力培養(yǎng)為例[J].中國培訓,2019(9).
[3]鄭小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一體化改革策略探討[J]. 中國教育信息化,2017(10).
[4]鄭春林,夢姍.淺談以信息化手段對教師培訓進行需求分析的優(yōu)勢[J]. 教育現(xiàn)代化,2018(5).
(作者單位:廣西輕工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