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報名參加我們這座城市的馬拉松比賽,第一次挑戰(zhàn)“全馬”—42.195公里。
他還從未跑過這么遠,所以,自從中簽,我經常發(fā)出干擾的聲音:“你行嗎?跑個‘半馬就可以了!”“不要硬撐啊,都中年了。”
我說這些話的時候,通常是下班回到家,吃過晚飯已有一段時間,他換好衣服和鞋,做熱身運動,準備出門做賽前的練習。而我盤腿窩在沙發(fā)上,一會兒笑一會兒抹眼淚地追劇。
我們全家都戴眼鏡,看起來毫無運動細胞。42.195公里,對于我這樣無論如何也邁不開腿的人,遙遠得沒法想象。
直到馬拉松開跑前一天,我和孩子還在試圖動搖他的決心。孩子說:“爸爸,如果你跑不下來,一定要上收容大巴啊,千萬不要不好意思!”他點頭:“好的,爸爸知道了?!?/p>
馬拉松賽事的折返點剛好就在我們住的小區(qū)附近。我讓丈夫算一下跑到那里的大致時間,打算去看一下,也算是給他加油。畢竟,這對一個平凡家庭來說是一件特別的大事。
4年前,丈夫第一次報名參加馬拉松,只敢參加10公里的。那也是11月,星期天,下著小雨的早晨,冷。他出門的時候是6點鐘,天還是黑的,我還在睡覺。等他披著雨衣順利跑完,興奮地打電話給我時,習慣星期天睡懶覺的我還沒有醒來,手機還是關機狀態(tài)。
后來,他報名參加“半馬”。他領回裝備,給我看需要掛在胸前的號碼牌,原來,號碼牌背面是要填寫血型和緊急聯系人的?!吧洗闻?0公里,我填了你的手機號……”我這才知道,緊急聯系電話在那個時刻很重要。他只說了一半的話里,藏著他第一次忐忑不安去跑10公里,而我這個緊急聯系人卻關機在家睡懶覺的“委屈”—我們看看彼此,都笑了。
這次,折返點離家這么近,我總該近距離去看看馬拉松比賽到底是什么樣子。
35公里折返點,距離終點還有7公里??吹竭^有人在文章里寫“真正的馬拉松是從35公里開始的”,當時一眼掠過,并不理解其中的含義。
給考試歸來的孩子端上飯菜,交代兩句,趕緊帶上一瓶運動飲料就往折返點走??熘形?2點了,距離馬拉松開賽已有4個小時,專業(yè)的選手、優(yōu)秀的跑者、想創(chuàng)造紀錄的人,都早已風一樣經過此處了。這個時間點,跑過折返點的大部隊是不是都和我丈夫一樣,是熱情高漲的業(yè)余愛好者,甚至也是初次嘗試?站在折返點的護欄外面,我一邊猜想,一邊張望。
穿著統一的紅色短袖衫的跑者,陸續(xù)慢跑著經過折返點處的黃色標牌,掉頭過來。不少人轉過來之后,放下原本端著的胳膊,換成走路的姿勢,一副精疲力竭的樣子。人的體能到了35公里處,就像手機快被耗光電量,要趕緊關閉所有雜念,精打細算使用剩下的一格電,要調動精神的力量,才能支撐到終點吧。
有人緩緩走向護欄前面的人行道,就站在我的面前,久久地彎下腰,是凝固住的姿態(tài);有人好像腿抽筋了,扶住馬路中央的欄桿,表情痛苦;一個年輕人一瘸一拐地走著,不知道遭遇了什么;看起來像是夫妻的兩個人,步調一致,并肩勻速,不急不忙地前進;腰間掛著小音箱的人,音箱里歌手大聲唱著“妹妹你走西口”?!芭荞R”的人原來未必都如我想象中那般精瘦,一個中年人經過我面前,掀起運動衫擦汗,露出白花花的胖肚皮。
趴在護欄上的我,帶著欽佩和感動,看著每一個從面前經過的陌生人。一個人推著一輛三輪童車矯健地跑過來,童車上坐著個小姑娘,手舉小紅旗,他們是不是父女?有人推著輪椅在奔跑,還有舉著各色旗幟的跑團……路人紛紛停下腳步觀望,特別是小孩子,在父母的指揮下,稚聲向著跑道喊:“加油,加油!”
我旁邊一直站著的一位中年觀眾忽然熱切地跳起來,手向前指著—“Go on!只有7公里了!”氣喘吁吁的年輕人在跑道上向他微微點頭,中年人一把拎起放在地上的環(huán)保布袋,在護欄外陪跑起來。
看到丈夫從馬路對面跑過來了,我大聲喊著。他跑到我面前,綻放一個苦笑:“真跑不動了?!彼统隹诖锏?條能量膠遞給我:“之前怕路上要補充能量,買了,結果根本用不上,帶著太重了。”在跑到35公里處的人身上,幾十克重的能量膠已是重負了。
丈夫向前,繼續(xù)跑剩下的7公里。我趕緊回家,孩子吃完午飯,待會兒就要返校了,下午還要接著考試。
丈夫是從進入中年之后決定堅持一項運動的。
一開始,他選擇學習打羽毛球。他加過幾個同城的羽毛球微信群,群里幾乎都是年輕人。“體力不一樣,水平不一樣,很難找到合適的搭檔?!庇幸惶?,他忽然說,“跑步一個人就行,不如我學跑步?”
先是跑兩三公里,直到有一天晚上回家,他眼睛發(fā)亮—“我今天一口氣跑了8公里,不費力,感覺還能接著再跑?!?/p>
他有“教練”,就是手機里那個叫作Keep的APP,跟著學呼吸方法,學拉伸動作,不折不扣地執(zhí)行里面發(fā)出的每一道指令。他幫我也下載了,讓我跟著練練,緩解脖子的僵硬,但我只堅持了兩天吧,就再沒打開過了。
聽到他對孩子講:“這個APP很多人都下載了,就和你媽媽一樣,只是下載了,沒有堅持下去。它是用運動換積分,積分累積到一定數量,就會升級。800分是第一級,在第一級這里,有4000萬人;攢夠2000分就升到第二級,人數變成2000萬;6000分是第三級,就只有1000萬人了。爸爸現在快到11級了,11級有8萬人。目前里面最高的級別是20級,一直堅持著站到這‘塔尖的,只有900人。從4000萬人到900人……”
每天,滾動著各種信息的家長微信群里,總有熱心人雷打不動發(fā)這樣的句式—“今天是某年某月某日,距離2020年高考還有某某天?!笔堑模@是高三孩子們的家長微信群。
刷題,考試,周末只能休息一天,但是“像寒假作業(yè)一樣多的周末作業(yè)”要寫到晚上12點。即使沒那么多作業(yè)也不敢早睡,孩子說她的同學經常學到深夜一兩點睡覺,白天課間還在背單詞。
聽同是高三學生家長的朋友細細講,高三孩子要經歷這樣幾個階段—興奮期,疲憊期,緊張期。我們能做的,就是耐心陪伴。
我們租住在學校旁陪讀,我常常和丈夫站在樓道里看對面,辨認著孩子所在教室的位置,每到夜里,那里燈火通明。
高一的時候,大家不可避免會焦慮,身邊出現很多喜歡“組班”的媽媽,我被拉入各種各樣的家長微信群。一到周末,陪讀小區(qū)里都是背著書包出門補課的孩子。
到了高二,期望值放低,心態(tài)開始變得平和。高三,偶爾會因為家長微信群里某個時刻的對話和氛圍格外生出緊張感,但已懂得不要把目光都聚焦在孩子身上,首先得把自己做好。
丈夫就是在孩子高三這一年下定決心要報名參加一次“全馬”—“我只是想人生有一次跑‘全馬的經歷。”
這一天,晚上11點,跑完“全馬”的丈夫準時去接下晚自習的孩子,出門前說:“等她回來,我給她看今天拿到的完賽獎牌?!?/p>
“爸爸到了35公里折返點的時候,真的有跑不動的感覺了?!焙⒆酉峦碜粤暁w來,全家人照例圍坐在餐桌前,是給孩子吃夜宵以及聊天的時刻。
“那你有過放棄的念頭嗎?”我問。
“沒有。一開始就想過了,只要不是身體的原因,走也要走到終點?!?/p>
孩子升入高三兩個多月了,在校的時間變長,學習較以往累。大部分時候,孩子情緒正常,偶爾也會有抱怨。此刻,丈夫想用自己跑馬拉松的經歷,去比照孩子的求學之路—如馬拉松一樣漫長,且必須付出辛勞。
都像是在跑一場馬拉松啊—中年的我們,行進到生活的折返點;高考前夕的孩子,也正處于一場求學馬拉松的專場賽事之中。就把這疲憊的35公里處,當作各自生活真正的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