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利亞 吳建新 張曉建 張 偉 張養(yǎng)東
(1 河南科技學院;2 河南省農業(yè)農村廳;3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yī)研究所)
牛奶營養(yǎng)全面、豐富,是人們公認的優(yōu)質動物蛋白來源。在眾多營養(yǎng)食物中,牛奶獨有的風味是其深受消費者青睞的一個重要因素[1]。當前,市場上乳制品種類繁多,不同風味的細分產品琳瑯滿目。在乳制品的日常消費中,人們對味道和口感直觀感受的敏感度增強,關注度增高,對牛奶的營養(yǎng)價值和功能需求越來越迫切。為增強消費者對市場上牛奶味道和口感的進一步了解,消除一些消費誤區(qū),幫助消費者更好地選購乳制品,本文簡要地就影響牛奶味道和口感差異的主要因素進行探討交流。
排除個人味覺影響,牛奶的味道和口感,直接的來源是由牛奶本身固有味道及成分等綜合產生的。市場上,牛奶的味道,因乳制品種類的不同而各異。與我國消費者日常飲食關系最密切的乳制品是液態(tài)奶,在液態(tài)奶中,巴氏奶(也稱巴氏殺菌奶或鮮奶,本文中的巴氏奶指巴氏牛奶)、純牛奶(也稱高溫滅菌奶或UHT奶)、發(fā)酵乳、調制乳是最常見的四類。
本文討論牛奶的味道和口感,主要是針對液態(tài)奶中的巴氏奶和純牛奶。按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巴氏殺菌乳(GB19645—2010)、滅菌乳(GB 25190—2010)規(guī)定,巴氏奶只能使用生鮮乳作為唯一原料生產;純牛奶可以使用生鮮乳或復原乳生產,均不經過調制、發(fā)酵等工藝處理。牛奶本身固有的質地和味道,在這兩類液態(tài)乳制品中體現的最為直接和明顯,更能反映和接近牛奶原本的自然狀態(tài)。研究資料中,對牛乳的滋氣味等描述顯示,巴氏奶表現出口感清淡、利口略顯稀薄、乳香細微等特點;純牛奶則表現出口感稍醇厚、乳香略濃、蒸煮味等味感偏多[2~5]。對兩者口感可能存在差異的原因進行簡要分析如下。
嚴格來說,為對牛奶味道和口感進行描述、評定或評價,獲取真實有效信息,首先需要的是基礎參照物,其是得出判斷或結論的重要依據。一般認為,牛奶的味道和口感的參照基礎是生牛乳,即從正常健康泌乳期奶牛乳房中擠出來的、未被加工的牛乳。以國內外養(yǎng)殖量最大的荷斯坦牛為例,生牛乳的味道乳香清淡、質感稀薄,在所有的乳制品中,巴氏奶最為接近其味道和口感[6]。在歷史上,歐美奶業(yè)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人們習慣把生牛乳的味道作為牛奶天然固有味道,并以此來判斷所購買乳制品的品質。19世紀中期,在世界上首次出現巴氏殺菌工藝前,歐美等奶業(yè)發(fā)達地區(qū)的人們多是直接飲用生牛乳,對生牛乳的味道和口感有較強的經驗感受。與生牛乳相比,巴氏奶口味的變化能被明顯地感知,以至于巴氏奶在問世時幾乎無人問津[7]。歷史上,在歐美等地還出現了生鮮乳是否需要加工的討論。到20世紀初,在國際乳業(yè)聯合會(IDF)的積極倡議下,為保障乳品的安全性,減少食源性疾病的發(fā)生,各國提高重視程度,持續(xù)宣傳引導,推行牛奶的巴氏殺菌工藝,人們才逐漸接受了殺滅了有害致病微生物的巴氏奶,并一直持續(xù)至今。比如,美國從20世紀20年代逐步推行生鮮乳的巴氏殺菌工藝,用法令的形式做了強制性規(guī)定,并不間斷地持續(xù)更新相關技術說明和保障要求[8]。
牛奶巴氏殺菌工藝產生后,特別是20世紀以來,由于乳源性疾病風險、食品質量安全等原因,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等條文中都明確做出了“生鮮乳不能直接食用”“需要先經過加工處理”“檢驗合格后才能進入市場”等相關規(guī)定。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生乳》(GB19301-2010)也專門規(guī)定,生乳不包括即食生乳。生乳不能直接食用,且我國的《乳品質量安全監(jiān)督管理條例》對生乳質量安全制定有一系列監(jiān)管規(guī)定,比如禁止在生乳的生產、收購、貯存、運輸等過程中添加任何物質,生產的乳制品應當經過巴氏殺菌等有效的方式進行殺菌,對使用生乳加工、乳制品銷售等相關各環(huán)節(jié)都做了嚴格規(guī)定和具體監(jiān)管及處罰措施。
市場上牛奶產品種類多,不同種類的牛奶口感和味道各有不同,因此,選擇牛奶先辨別和確定牛奶種類,顯得尤為重要。一般情況下,市場上常見的牛奶產品有液態(tài)奶、奶粉、奶油、奶酪、煉乳等多個種類,不同種類間味道與口感差別較大,即使同種產品,味道與口感也有很大的區(qū)別。就液態(tài)奶來說,選擇購買時需要先辨別液態(tài)奶產品的種類,認真閱讀產品包裝和標簽,分清是巴氏奶、純牛奶,還是發(fā)酵乳或調制乳。需要注意的是,調制乳是市場上口味、風味較多的一類液態(tài)奶,一般經過調味或調香等不同工序,通過工藝調整或配料輔料添加等方式進行生產,其不同產品,酸、甜、濃、香等產品特點和賣點不同。這些生產工藝或方式對牛奶本身固有的味道、質地和口感影響較大,有的甚至完全改變或覆蓋了牛奶本身的味感,直接影響人們對牛奶味覺和感官的直觀體驗。調制乳中有水果味類、糖果味類、營養(yǎng)強化類、增稠增香類等多個細分品類,從包裝、外觀和售賣形式上,很多時候易與純牛奶發(fā)生混淆。
巴氏奶是低溫奶,我國國家標準和相關文件要求中規(guī)定要標識“鮮”,需要冷藏儲存和銷售;純牛奶是滅菌奶,規(guī)定要標識“純”,需要放在陰涼通風處,常溫存放、售賣。當前市場上,個別經營者或零售商為強化銷售而誤導選購,比如把透明袋包裝的純牛奶或調制乳放在冷藏柜里銷售,有些純牛奶、調制乳包裝上會醒目地印制“新鮮”“鮮活”“新鮮奶源”等宣傳字樣,導致消費者對巴氏奶、純牛奶、調制奶的區(qū)分難度增大。因此,購買時需看標簽做好辨識,避免不同產品的混淆,特別注意避免將純牛奶、調制乳當成巴氏奶選購。另外,近年來國內抽檢發(fā)現,市場上個別標著巴氏奶的產品,通過檢測糠氨酸、乳果糖、乳清蛋白等指標發(fā)現,實際上并不是真正的巴氏奶,而是復原奶或者純牛奶等,某些進口的國外品牌也存在這種情況[9]。同時,還需要注意,市場上另有一類含糖量高、口味風味眾多的乳飲料或乳飲品屬于飲料,而不屬于乳制品,其營養(yǎng)成分與乳制品差別大,選購時需格外注意。
牛奶的味道是源于乳中的固有成分。就生牛乳而言,其天然固有味道主要由具有滋味和香味的呈味物質產生。研究表明,生牛乳中自然固有的風味物質來源主要有幾種途徑[4]。一是飼料直接來源。因為飼料所含的一些風味活性,可不經任何改變通過奶牛攝食,在奶牛體內消化代謝過程中直接通過血液運送到乳腺組織,進而分泌進入乳汁。二是奶牛瘤胃產生。奶牛采食日糧后,飼料中一些呈味物質在奶牛的瘤胃中發(fā)生一系列生化反應,在瘤胃微生物作用下形成新的風味物質,被奶牛機體吸收后轉運分泌到乳汁中。三是血液生化反應形成。一些風味化合物與其他營養(yǎng)成分在血液轉運過程中,發(fā)生一系列復雜反應,而形成新的風味物質運送至乳腺中。四是乳成分降解衍生。一些風味化合物是由牛奶中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降解而成,或者由每一類物質的衍生物之間相互反應而生成的。乳蛋白、乳脂肪和乳糖作為第一前體物質,可分解成前體物質糖類、氨基酸類、酯類、肽類等,在反應過程中可以生成或衍生各種醇、醛、酸、酮、內酯等中間物質,最終這些物質一起構成牛奶的風味化合物質[10]。另外,在分析牛奶的味道和口感來源時,不能忽視牛奶中水分的作用。因為在牛奶成分組成中,水分占比很大,這也是生牛乳的味道和口感不可能是“濃”“香”等的一個重要原因。牛奶中水分含量約占88%,乳固體物約占12%。水是各種乳固體的分散相,也是牛奶味道的一個重要部分。如果牛奶加工過程中采用了“閃蒸”“濃縮”等技術操作,牛奶的含水量降低,乳固體含量升高,牛奶濃稠度增強,相應牛奶的味道和口感就會發(fā)生明顯變化。
牛奶的味道和口感受加工工藝的影響較大。不同熱處理加工工藝,對生鮮乳產生的熱損傷不同,工藝處理環(huán)節(jié)越多、加工程度越重、貯存時間越長,對牛奶天然固有味道的影響越大。研究分析比較發(fā)現,生鮮乳、巴氏奶、袋(盒)裝純牛奶、玻璃瓶裝純牛奶、塑料瓶裝純牛奶中,主要的酮、醛、酸、內酯類等呈味物質呈現數量逐漸增多,含量增大的變化趨勢[6,11~13]。
通常情況下,巴氏奶和純牛奶生產工藝中,可能涉及的工序有預巴殺、離心除菌、脫氣、閃蒸、均質、高壓、高熱、多次升降溫等,每道工序都會對牛奶的味道和口感產生影響[14]。研究顯示,在72 ℃、15 s條件下,簡易工序處理得到的巴氏殺菌奶的風味與生鮮乳非常接近,而高溫或超高溫加熱會嚴重影響牛奶的風味、顏色和口感[11]。純牛奶一般采用135~145 ℃、3~4 s的高溫瞬時熱處理滅菌工藝,期間經過多次升溫、降溫,牛奶中各種物質的物理、化學性質變化增多,造成影響味道和口感的新生產物增加,與生鮮乳的呈味物質差距越來越大,同時會引發(fā)乳中美拉德反應、硫化氫釋放,牛奶蒸煮味等出現,對牛奶色、香、味影響增大。
我國標準體系中缺少牛奶加工工藝標準。標準的缺失,導致牛奶的加工過程無法得到有效監(jiān)管。為提高牛奶的保質期或掩蓋低品質原料奶的不足,提高殺菌溫度、延長滅菌時間等過度加工的現象時有發(fā)生,這些對牛奶固有的味道影響很大。市場信息顯示,在歐美等一些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液態(tài)奶消費中,巴氏奶占主導,而純牛奶消費量低于液體奶總消費的10%,有的甚至更低[7],說明牛奶加工工藝不僅影響口感和味道,也同時影響消費者的選擇以及飲奶習慣。另外,影響牛奶口感、味道的因素還有很多,比如奶牛的品種、年齡、健康狀況、泌乳階段、飼草飼料以及環(huán)境設備、包裝材料、儲存條件等[4]。在牛奶口感、味道產生的復雜程度中,加工工藝的影響只是一個重要方面。
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fā)展,乳制品的生產量和銷售量不斷攀升,在牛奶的選購中,消費者對味道和口感的喜好,已成為評價牛奶消費的重要指標之一,同時也是影響乳制品銷量的一個關鍵因素[15]。但也需要清楚地看到,牛奶的核心功能在于帶給人們營養(yǎng)和健康,而不僅僅是味道和口感,過度追求非牛奶本身固有的味道或風味,一定程度上會偏離牛奶營養(yǎng)和健康價值的本質屬性。
科學選擇牛奶有多個考慮因素,優(yōu)質是核心。優(yōu)質牛奶在于營養(yǎng)和健康價值的體現,好奶源和新鮮度是實現牛奶營養(yǎng)和健康功能的2 個關鍵點。為把握這2 個關鍵,實踐證明,需要滿足和做到“三近兩低”,即就近奶源、就近加工、就近市場和低熱損傷綠色加工工藝、低溫全程冷鏈保護[16]。因此可以說,本地奶才會是優(yōu)質牛奶,而優(yōu)質牛奶首先一定是產自和來自本地。消費者對優(yōu)質牛奶的天然固有味道和口感的深入體會,也將有助于科學飲奶和牛奶健康科普知識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