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濱
有人知道表演藝術(shù)家于洋是新中國赫赫有名的22大明星之一,也都知道他是執(zhí)導《大海在呼喚》《戴手銬旅客》等影片的著名導演。也有人知道中國駐美國華人藝術(shù)聯(lián)盟主席是于靜江,當年是她把中國經(jīng)典話劇《茶館》、大型娛樂節(jié)目《同一首歌》成功引入美國。
還有人知道中國影壇早逝的于曉陽是導演新秀,他拍攝的《女賊》《大順店》等影片在當時已很有影響力。
但是,一定有很多人不知道,這幾個人的背后,都有同一個身影。
她是于洋相濡以沫半個多世紀的妻子,她是于靜江和于曉陽的母親,她是演員也是導演;她從大草原走來,用女性特有的柔韌,給予家人溫暖的擁抱和無私的支持;她見證了新中國電影從無到有,從落后走向輝煌,她用半百的生命書寫著對中國電影無比的忠誠和熱愛。
她的蒙古族名字叫德勒格爾瑪。
敬愛的周總理給她起過一個漢語名字:楊靜。
2019年暮春時節(jié),在北京昌平一家療養(yǎng)所里,我們見到了已經(jīng)92歲高齡的楊靜老師,她正在健身器材上鍛煉身體,旁邊的一樹海棠正紅,映照著老人滿臉燦爛的笑容: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有了好的身體才能給國家減輕一些不必要的麻煩,也才能有精力做我沒完成的事?!?/p>
人已過鮐背,還能有什么事兒放不下呢?
楊靜老師說,其中一件事就是整理出版兒子的文學作品,這已經(jīng)接近尾聲,不日后,《于曉陽文集》就將要面世。
與周總理合影
2005年,楊靜老師的獨子、青年導演于曉陽在湖北恩施為電影《北緯30度》做前期籌備工作后回京途中,突發(fā)哮喘,不幸因公殉職,享年44歲。他此前因成功執(zhí)導《翡翠麻將》聲名鵲起,是當時中國影壇的導演新秀。
說到兒子的哮喘,楊靜老師眼含淚水,她說,病根是“文革”時候種下的。那時候,她和于洋老師一起被紅衛(wèi)兵批斗,幼小的曉陽經(jīng)常躲藏在樓道的角落處,逐漸就引發(fā)了哮喘:
“……這些事情是歷史造成的,現(xiàn)在兒子不在了,才覺得對不起兒子,在他那么幼小的時候沒能好好地保護好他……”
說到這兒,一旁的于洋老師微微一笑,擺擺手,似乎擺手間,這些往事就會煙消云散。楊靜老師說,有一天黃昏,她正在家中寫回憶錄,忽然接到了于洋老師打來的電話,聲音虛弱而疲憊,他在電話里問她,兒子是沒了嗎?楊靜老師一驚,擔心地問他人在哪里?于洋老師說他在北影小區(qū)門外的元大都遺址公園閑坐,看到很多老人兒孫繞膝,就想起了曉陽。楊靜老師問是不是需要去接他回來——此前,任何一次外出,于洋老師都不讓家人接送,然而這次卻說快來吧。楊靜老師急忙帶著保姆趕到公園里,遠遠地看到老伴一個人坐在一棵梨樹下,黯然傷神。她坐到老伴身邊,握住他的手,發(fā)覺他手心冰涼。
于洋老師看著面前的小月河,輕聲說:
“咱們的兒子沒了啊?!?/p>
一行老淚無聲地滑落臉頰。
微風吹過,花瓣紛紛,盡隨流水。
長久的沉默。
楊靜老師說,那天,她握著老伴的手坐在那里,一直到落日熔金,華燈初上。在走回家的途中,于洋老師問,3天后就是廣電總局劇本審查編委會例會,我要不要去呢?
“當然要去啊,曉陽不在了,但是電影還在啊,曉陽最喜歡的就是電影啊……”
于洋老師緩緩地埋頭走路,但是楊靜老師明顯能感覺到老伴握她手的力量在加大。
第三天,于洋老師去參加編委會會議,他一進會議室,與會者都不約而同地起立迎候……接著,他又出現(xiàn)在華表獎頒獎典禮上,出現(xiàn)在金雞百花獎頒獎典禮上,出現(xiàn)在慶祝中國電影百年籌備委員會的多次會議上……
以往參加這些活動,于洋老師是獨自前往,現(xiàn)在,身邊都有楊靜老師的陪伴。
說到此,于洋老師說:“楊靜說得對,我們還不老,還能為中國電影做點事,而且,兒子喜歡中國電影,我可以繼續(xù)為中國電影出點力,這也是替兒子完成遺愿吧?!?/p>
在于陽曉去世后的第四年,于洋老師拿到了中國影壇60年經(jīng)典人物獎,頒獎當晚,女兒于靜江特意從美國趕回來祝賀,楊靜老師調(diào)侃說:
“這個獎?wù)f明的是過去,我覺得,你爸爸現(xiàn)在想拿的是能證明現(xiàn)在所做事情有意義的一個獎……”
當時,于靜江緊緊把媽媽抱在懷里,大概只有作為女兒的她深知老媽的內(nèi)心,無一言說,卻能感受。
我插話問楊靜老師,其他還有什么事情亟待解決嗎?
“……我有好幾個有關(guān)草原的故事,我要拍出來給觀眾們一起分享……我一直在做著案頭工作呢,每天晚上12點之前,我沒有睡過覺,一想著我還能再用自己的鏡頭去展現(xiàn)大草原,就渾身有勁兒……”
1928年,楊靜老師在一個普通而貧困的蒙古包內(nèi)呱呱墜地,她原名叫德勒格爾瑪。20世紀40年代初的草原,醫(yī)療條件十分簡陋,父母在她幼年時期就相繼因病去世,這讓她立志要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醫(yī)生,然而,當醫(yī)生的夢想最終沒有實現(xiàn)。1945年,17歲的楊靜在內(nèi)蒙古投身革命。很快,能歌善舞的她就被調(diào)入第四野戰(zhàn)軍文工團,開始了她的文藝兵生涯。1950年,她主演了表演生涯中的第一部作品《衛(wèi)國保家》,正式成為原北京電影制片廠一名演員,也是新中國第一位蒙古族女演員。
老兩口合影
1958年,北京的話劇舞臺上出現(xiàn)了一臺著名話劇——莎士比亞的《第十二夜》,這臺話劇是由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首屆進修班的學生主演的,這些學生當時在電影界已經(jīng)頗有聲望,其中就有楊靜,而且她一人承擔了兩個最為重要的角色——一對孿生兄妹。在公演的最后一天,周恩來總理觀看演出后走上舞臺和演員們一一握手,特別鼓勵了楊靜,當聽說她還沒有漢語名字,就親切地給她起名為楊靜:
“總理說我演得很好……說更愿意在銀幕上看到蒙古族人楊靜的颯爽英姿……”
楊靜老師說,周恩來總理的鼓勵讓她心潮澎湃。她當然愿意創(chuàng)作一些反映家鄉(xiāng)人民的作品和角色,遺憾的是在她以后的表演生涯中,曾經(jīng)先后主演《衛(wèi)國保家》《一貫害人道》《結(jié)婚》《生活的浪花》《金鈴傳》《礦燈》《英雄島》《戰(zhàn)地黃花》等十余部影片,卻陰差陽錯地始終沒有機會出演一個滿意的蒙古族角色。
歲月的流逝讓楊靜老師感受到了壓力,她毅然決定改行,1982年,她跟丈夫于洋聯(lián)合導演了影片《大海在呼喚》,走上了導演之路。之后陸續(xù)參加了《騎士的榮譽》《駝峰上的愛》《孤帆遠影》等影片的導演工作。
楊靜老師說,一直想拍蒙古族五部曲,其中的《嘎達梅林》已經(jīng)由馮小寧導演拍攝制作完成了:
“讓年輕人搶先了,我們這些老家伙哪能不著急呢……”
楊靜老師再次爽朗地開懷大笑,她說,內(nèi)蒙古大草原養(yǎng)育了她,她對那里有著無限的想念,只能寄托于作品來展現(xiàn),雖然因為年齡原因不可能再到一線去執(zhí)導,但是可以帶領(lǐng)年輕人去拍啊,經(jīng)驗她還是有的。為此,她已經(jīng)和一些年輕導演多次溝通和交流,甚至還專門寫了拍攝報告給廣電總局,她別無他求,只是想在有生之年,為中國電影、為夢中的大草原再做點什么:
“即便人老了也得有夢想啊……”
說到當下影壇片酬飛漲、年輕演員不拼演技拼顏值、不拼實力拼“流量”的現(xiàn)象,楊靜和于洋兩位老人都抑郁難當。楊靜老師說,在廣電總局等部門舉辦的幾次座談會上,她和于洋老師就多次呼吁加強對年輕電影人的培養(yǎng)和教育:
“青年電影人的精神面貌直接影響著中國電影的精神品質(zhì),要想中國電影市場長久繁榮,必須對青年電影人進行有效的教育和培養(yǎng),必須做好傳、幫、帶的工作,從根上做起……”
這時,于靜江大姐在一旁插話說,前幾天,中影集團的負責同志來看望兩位老人,楊靜老師也不厭其煩地叮囑,一定要加強青年電影從業(yè)者的隊伍建設(shè)和精神建設(shè)……
“《戰(zhàn)狼1》《戰(zhàn)狼2》看著多么過癮,激動得我不得了啊……”
不遠處忽然傳來一陣悠揚的歌聲,是愛爾蘭的古老民歌《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曲調(diào)鏗鏘、旋律溫婉。
于靜江大姐說這是媽媽最喜歡的一首歌。
于靜江問我,知道蒙古語“德勒格爾瑪”是什么意思嗎?
我搖搖頭。
“是永遠開不敗的花朵。”
(編輯·韓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