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翊
(河北大學 文學院,河北 保定071000)
《活動變人形》是著名作家王蒙的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于上世紀80年代,是當代文學優(yōu)秀作品之一。這是一部帶有“審父”意識的作品,小說以倪藻的視角回溯了父親倪吾誠不斷追求卻又碌碌無為的一生。倪吾誠的名字諧音即“無成”。倪吾誠與妻子姜靜宜和她的母親姜趙氏、姐姐姜靜珍生活在一起,這個大家庭矛盾不斷,并波及到下一代倪萍和倪藻。縱觀倪吾誠一家大大小小的矛盾,與文化沖突不無關系,本文便從幾個主要人物的分析出發(fā),著重探討文化沖突在家庭生活中的縮影。
“活動變人形”是一種日本玩具讀物,像一本書,全是畫,由頭、上身、下身三部分組成,可以獨立翻動,排列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人。在小說中,活動變人形是倪吾誠買給孩子們的玩具,代表著來自西方的先進文化,而活動變人形在西方文明的表面含義之下,也隱含著對倪吾誠的諷刺。假如像這個玩具讀物傳達的那樣,將人分為頭、身、腿三個部分,那么“他的心靈,他的欲望和愿望,他的幻想、理想、追求、希望,這些是他的頭。他的知識,他的本領,他的資本,他的成就,他的行為、行動、做人行事,這些是他的身。他的環(huán)境,他的地位,他站立在一塊什么樣的地面上,這些是他的腿。這三者能和諧,能大致調和,哪怕只是能彼此相容,你就能活,也許還能活得不錯。不然,就只有煩惱,只有痛苦”①王蒙.活動變人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277.。
倪吾誠便是頭、身、腿不能協(xié)調的典型,他從小便學習知識文化,還有旅歐留學的經歷,可學到的大多是皮毛;他侃侃而談,高談闊論西方如何先進,可他的長篇大論多半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不成篇章,沒有主題,談論的內容也多局限于生活方式等表面現(xiàn)象,而別人一問到他對諸如革命等一些具體問題的看法時,他便含含糊糊、言之無物了。
姜靜珍是倪吾誠的妻姐,十八歲嫁人,十九歲守寡,丈夫名為周少華,因此她又叫周姜氏。姜靜珍是一個具有強勁生命力的人,無論是清晨的洗臉、梳妝“儀式”,唱鼓兒詞,做餡餅,罵鄰居“熱乎”,還是對待自己的“守志”事業(yè)或是幫助妹妹與丈夫倪吾誠斗爭等等,都保持著極大的熱情。尤其是每天早上如儀式般一連串的功課:洗臉、化妝、自言自罵、突發(fā)笑聲或長嘆,除了生重病、發(fā)高燒外每日進行,“像某種宗教的信徒的虔誠的祈禱、像巫婆的附體跳神。一般用一至一個半小時,才能完成她的固定程序的儀式”②王蒙.活動變人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32.,年復一年,已有十余年。
姜靜珍的種種舉動看起來充滿生命力,而實際上掩蓋著更深層次的空虛。她的一生是可憐的,她是封建文化的受害者,卻也是堅決的“衛(wèi)道士”,對倪吾誠提出的再嫁建議更是如臨大敵。姜靜珍有可憐之處,也有愚蠢的地方,但她終究不是什么壞人,大多是為了維護家人或是抒發(fā)怨氣。在看到姜靜珍年老時拿著丈夫曾經的照片,問別人這像不像自己的孫子時,不由得讓人為之感嘆。歲月變遷,已故之人還是一副老樣子,獨留自己白了頭發(fā),一身滄桑,這便是這個可憐女人一輩子的故事了。
倪萍是倪藻的姐姐,她從小就敏感多慮,總能看到倪藻感受不到的麻煩,對于問題的反應往往比較過激,再加上年齡小口無遮攔,也引發(fā)了家里不少矛盾。譬如她總是在姥姥打盹時把她搖醒問她是不是死了,次數(shù)多了也讓姜趙氏很不滿。
因為倪萍敏感多慮的性格,讓家里不安寧了好一陣子。她發(fā)現(xiàn)了幾個長輩之間的微妙關系,并在大年三十兒這一天耿直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爸爸媽媽關系好了,姥姥和姨姨就不樂意了。此言一出,姜家三個女人一起罵起倪萍來。在倪萍看來,年三十兒是眾神下凡之日,也是這些謾罵應驗的時候,于是讓一家老小無法招架的局面出現(xiàn)了:當午夜已過,大家準備睡覺時,倪萍爆發(fā)出決絕而撕心裂肺的哭聲,持續(xù)了整整半個小時,之后她聲淚俱下地哭訴自己對于“著誓”的極度恐慌,并一一催促之前罵過自己的人說所有的罵誓都是他們“個人著”?!胺戳R”程序完成后,又在門口像轟雞一樣驅散令她信以為真的話誓。在姥姥和姨姨的影響下,倪萍小小的身體里也蘊藏著在家里掀起一陣風波的能量。
倪萍弄出的這一系列動靜,看似有些荒誕可笑,卻足以引發(fā)讀者的思考。比如在教育問題上,面對像倪萍一樣心思細膩敏感的孩子時,更應該注意采用恰當?shù)姆绞椒椒āN膶W來源于生活,反過來也可以給生活帶來啟發(fā),這正是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重要意義之一。
在不同文化交匯的時期,多種文化互相融合碰撞,身處其中的人們,若是能將這些文化吸收調和,便能融會貫通、學有所成;反之,則會在文化的夾縫中不知所措,甚至走向異化。本書中處在文化夾縫中的典型人物就是倪吾誠,這與他成長的家庭環(huán)境密切相關,又對他所組建的家庭造成了巨大影響。
倪吾誠出生于一個窮鄉(xiāng)僻壤的地主家庭,傳言倪家特有一股“邪”氣,倪家的人多熱情、躁動而痛苦。倪吾誠的母親在倪吾誠身上又看到了這種邪氣的影子,他無師自通地宣揚新思想,抨擊封建文化。這可把倪吾誠的母親嚇壞了,她聽取哥哥的建議企圖用大煙和媳婦拴住兒子,這兩件事都在倪吾誠的人生中留下了深刻的烙?。撼榇鬅熓顾艘粓霾?,痊愈后變成羅圈腿,細而彎如麻桿;而家里安排的媳婦就是姜靜宜,爭吵是他們日后婚姻生活的主旋律。
倪吾誠的家庭出身帶給他的生命底色是充滿封建色彩的,他骨子里帶著對封建傳統(tǒng)的反抗,卻被他的母親以一種畸形的方式壓制下去,倪吾誠日后一味推崇西方文化,對傳統(tǒng)習俗習慣嗤之以鼻,與他年輕時的經歷不無關系。
倪吾誠雖然出身封建地主家庭,但也接受了不少新式教育,連小小的倪藻都能發(fā)現(xiàn)爸爸和班里還有胡同里那些一臉倒霉相的爸爸們不同。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倪吾誠變成了家里的“萬人嫌”,這其實也和中西方文化在他身上留下的無法調和的矛盾有關。
倪吾誠一味向往西方文明,卻只學得皮毛。在他看來,所謂的西方文明似乎就是代表科學知識的寒暑表、代表健康生活的魚肝油、代表先進兒童玩具的活動變人形這些浮于表面的東西。此外,倪吾誠身上還有一些不太讓人喜歡的矛盾特質,他自視清高卻貪圖享樂,有掙錢的機會總是推脫,卻又喜歡花天酒地,結果就是他在外面過得瀟灑自在,姜靜宜在家里卻要精打細算。因此倪吾誠在姜家成了一個不討人喜歡的角色:愛講大道理卻沒有讓家里人過上好日子的本領;過度推崇西方文化,看不慣家人的種種習慣,但還是難逃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他所厭惡的封建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他潛意識里保留著強烈的“修身、齊家、治國”之理想:對于自己,他想通過讀書、改變生活習慣、追求物質文明等方式成為文明之人;對于妻子、孩子,他則希望以自己的標準去改造他們;對于自己的國家,他總是發(fā)出憂國憂民的感慨。倪吾誠身上的矛盾特質也折射出處于這一時代的知識分子共同的特點,他們的思想有著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烙印,又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教育,呈現(xiàn)出復雜而充滿矛盾的狀態(tài)。
縱觀倪吾誠的一生,可以概括為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對實現(xiàn)人生價值、家庭幸福乃至效力于社會都有著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但最終得到的卻是不斷追求又不斷遇挫的一生。
姜靜宜對婚姻生活的信條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哪怕嫁塊木頭,也要守著這塊木頭過一輩子”①王蒙.活動變人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87.,這也是很多傳統(tǒng)女性的觀念。與好高騖遠的倪吾誠不同,姜靜宜的要求其實很簡單,只要倪吾誠“給錢、顧家、不打吵子、過日子、撫養(yǎng)孩子”②王蒙.活動變人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37.,在她看來就已經是個比較理想的丈夫了。但偏偏倪吾誠連這些看似簡單的要求都做不到。
可以說,姜靜宜的婚姻生活是不幸的,即使并未對丈夫抱有什么期待,可她的希望還是一再落空。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樣的婚姻又是普遍的,很多家庭在那個動蕩的年代都是為了生計而焦頭爛額。事實上,姜靜宜一直都對倪吾誠抱有希望,即使圖章事件給了她堪稱致命的打擊,但之后她在倪吾誠生病時雖有抱怨卻還是悉心照顧。假如倪吾誠能夠稍微安下心來和姜靜宜過日子,這個家就不會散,日子說不定還能越過越好。但倪吾誠一心追求虛無縹緲的愛情,在姜靜宜懷上第三個孩子的時候決心與她離婚,鬧出了后面一系列風波,讓這個家庭徹底支離破碎。
中國傳統(tǒng)的家庭講究幾代同堂,以享受天倫之樂為幸福的重要標準。倪吾誠一家就是這樣,三代六口人住在一起,但這個大家庭卻并沒有踐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家和萬事興”,反而是各種矛盾頻發(fā)。
這個大家庭內部的沖突遠不止夫妻矛盾那么簡單:就拿姜趙氏與倪吾誠來說,丈母娘和女婿的矛盾之始由姜趙氏隨地吐痰引起,最終以倪吾誠的服軟收尾;姜靜珍對倪吾誠就更是正面斗爭了,圖章事件之后,倪吾誠回到家中,姜靜珍直接把一碗熱綠豆湯向倪吾誠砸過去。姜家的三個女人,她們大抵上是一致對外的。這個大家庭內部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陣營,一個是倪吾誠,另一個是姜家母女三人,甚至可以包括倪萍和倪藻。
中國人的親情意識濃厚,親人之間相互依靠,彼此照應,家總是能帶給人溫暖和歸屬感。但在中國傳統(tǒng)的大家庭中,存在復雜的矛盾,沖突不可避免,因此如何與家人相處也是一門學問。
《活動變人形》中的大家庭除了存在一般家庭的普遍性問題以外,還特別體現(xiàn)出文化差異引起的沖突,具體表現(xiàn)在下述幾個方面。
在婚姻生活中很多習慣其實是可以相互磨合、彼此體諒的,但如果這些習慣差異源于文化背景、思想觀念,那么調和起來就比較困難了。
倪吾誠近乎癡迷地愛好洗澡,每次到了澡堂子他都要徹徹底底地將身上搓洗得通紅,過后再喝上一壺茶,最后還要把指甲修剪整齊。每當這個時候,倪吾誠才會深刻地覺得自己是個文明人。不僅如此,他還希望家人主要是孩子們成為和自己一樣的文明人,所以當他看到自己的孩子因為省錢不愿意洗澡時是非常痛心的。“民以食為天”,就連吃飯方面這一家人也存在各種矛盾,可想而知,他們的日常生活是有多么不太平,比如倪萍和倪藻喜歡媽媽做的糨子,就是白面做的稀糊糊,可倪吾誠對此很是不屑一顧:小孩子怎么可以喜歡吃漿糊?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過年時姜靜宜不讓倪吾誠清理地上的泥疙瘩,并美其名曰“元寶”,這令倪吾誠深感妻子的愚昧;倪吾誠喜歡說話時夾雜著外文,姜靜宜喜歡唱戲,這也是他們互相看不慣的地方。這些看起來都不是什么大事,但一樁樁、一件件下來也足以讓這個家庭充滿裂痕。
教育始終是家庭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之一,在生活習慣充滿矛盾的倪吾誠一家中,教育問題更是沖突不斷。在倪吾誠看來,要成為現(xiàn)代的人,享受真正的生活,童年應該是豐富多彩的,要有自信,善于交際等等。相比這個了解多種教育理念的父親,姜家的三個女人給兒女的教育更接地氣。
姜家人也很重視孩子的學習成長,知道了倪藻愛好讀書、總去書店看書后,姥姥、姨姨、媽媽都很開心。假如倪吾誠真正熟悉西方教育,能夠給家庭教育以有益啟發(fā),姜家人應該也不那么反感??伤]有理解西方教育民主、自由、平等、嚴謹卻不失活潑的精髓,從而導致家里大人孩子都不太把他的教育當回事兒,這也是倪吾誠人生的眾多悲哀之一。
前面已經提到過,倪吾誠與姜靜宜爭吵的焦點經常在“錢”上。倪吾誠好高談闊論,姜靜宜重養(yǎng)家糊口,所以圖章事件使姜靜宜情緒變化巨大,矛盾達到高潮,并引發(fā)了一出家庭鬧劇。
倪吾誠總是嫌姜靜宜不夠文明,無論是生活習慣、日常愛好還是生活方式都讓他覺得不稱心如意,妻子總是把錢掛在嘴邊,在他看來更是俗氣至極。事實上物質與精神追求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幸福本就是一個總體概念,物質是保障,是家庭生活得以支撐的基礎,而精神文明則是更高的追求,理想的家庭應是家庭成員共同經營,兼顧物質與精神追求。
文化差異會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出現(xiàn)一定的問題,在家庭生活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小說中的倪吾誠一家成員較多,且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矛盾沖突不可避免,再加上作者藝術化的處理,顯得熱鬧而滑稽。文化沖突在這一家人的日常生活中得到集中體現(xiàn),可謂這類狀況的縮影,文化交融碰撞時期的社會狀況由此可見一斑。以小見大的筆法,足以看出作者深厚的寫作功力和文化涵養(yǎng)。
在文化高速發(fā)展、不同文化百花齊放的今天,通過《活動變人形》這篇小說來研究文化沖突,并探討實現(xiàn)文化交流發(fā)展的更好方法,以期引發(fā)一些有益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