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霞 許慧祥 王翌晨 吳書彬 范寶林*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感染導致的肺炎,COVID-19的來源、排毒時間、發(fā)病機制以及疾病譜等尚不清楚,且無特效抗病毒藥物?;谀壳暗呐R床病學調查,COVID-19臨床表現以發(fā)熱(體溫>37 ℃)、干咳(呼吸道癥狀)及乏力為主,少數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瀉等[1-2]。為阻斷及預防疫情傳播,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提早實施干預措施,做好體溫監(jiān)測和必要防護,加強對發(fā)熱、咳嗽患者的排查具有重要的意義。
人體體溫是衡量機體狀況、監(jiān)測發(fā)熱的重要測量指標,因此在疫情防控期間公共場所應配備溫度監(jiān)測設備,從而有效降低和阻止患者在家庭和社會上的病毒傳播。健康人的體溫一般是恒定的,當人體機能變化時體溫將發(fā)生改變。因此,體溫是反映人體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臨床上最常用的監(jiān)測、診斷指標[3]。發(fā)燒是COVID-19患者的主要癥狀之一,對公共場合中的人群進行體溫監(jiān)測可以排查出體溫異常者,查找出人群中的疑似病例,從而控制及阻斷病毒傳播。本研究旨在探討測量體溫對于疾病的防控、診斷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體溫監(jiān)測用于公眾場所中應考慮非接觸方式、測量時效和測量準確性。目前常用的測量體溫的儀器包括水銀體溫計、電子體溫計及紅外體溫計(耳溫計、額溫計、紅外人體表面溫度快速篩檢儀)。由于2019-nCoV的傳染性很強,在公眾場合篩查體溫異常者時,應采用非接觸測量方法。與水銀體溫計相比較,紅外體溫計具有非接觸性操作,使用方便,溫度顯示迅速等優(yōu)點。耳溫計測量目標為鼓膜,確保體溫測量的準確度,通過一次性探頭保護套,使其測量時不與鼓膜接觸,預防交叉感染。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要與耳道、耳朵、頭發(fā)以及臉相接觸,而鏡頭和外耳道的清潔度、操作方式、測量位置等因素影響耳溫計測量的準確度,且使用耳溫計需要一定的技術操作能力,因此耳溫計的使用范圍比較小[4]。在疫情期間,非接觸紅外體溫計(額溫計、紅外人體表面溫度快速篩檢儀)適用于公共場所人群體溫的初步測量。
紅外體溫計是通過檢測器接收人體皮膚發(fā)射的紅外輻射,并將輻射功率轉換為電信號,從而可顯示人體表面溫度,然后通過算法修正額頭與實際體溫差,顯示人體準確體溫。
(1)環(huán)境因素。額頭溫度受環(huán)境溫度和額頭表面氣流運動等外界因素的影響而發(fā)生變化。環(huán)境溫度變化2 ℃時,額頭溫度變化約0.5 ℃;對流換熱系數變化2 W/(m2·K),額頭溫度變化約0.5 ℃[5]。額頭溫度與體內溫度相關,體內溫度越高,額頭表面溫度也越高。盡管二者的差值會因人而異,但在適宜的環(huán)境中,其產生的差值不影響對體溫異常者的排查[6]。
(2)發(fā)射率。有研究[7]表明,發(fā)射率直接影響了測溫結果的準確性。在測量人體溫度時需要先設定好皮膚的發(fā)射率。人體的皮膚發(fā)射率在0.98左右[8]。
(3)距離系數。距離系數是對紅外體溫計分辨率的一種度量,是指儀器探頭到目標之間的距離和光學目標直徑之比[9]。距離增加會使紅外體溫計測得的物體的尺寸面積相對減小,當被測物體不能充滿體溫計探頭視場時,輸出數據就會減少,從而產生了誤差[10]。距離過大會影響測量結果的準確性,針對額頭有效測量面積,應保持適當測量距離[6]。
(1)額溫計。使用環(huán)境溫度通常為16~35 ℃,其使用應嚴格按照說明書的要求進行操作,確保電池電量充足,探頭清潔無污染;選擇體溫模式,將探頭垂直對準額頭正中,距離額頭一般1~5 cm,確保額頭無頭發(fā)、汗水、帽子等遮擋;按下測溫按鈕后保持1~2 s,可直接讀出測量結果。
(2)紅外人體表面溫度快速篩檢儀。應用紅外測溫技術對人體表面溫度進行非接觸式快速測量及顯示功能的儀器。按探測范圍,快速篩檢儀可分為點溫式篩檢儀、多點式篩檢儀和熱像式篩檢儀。點溫式篩檢儀是指通過單個紅外探測器對人體表面溫度進行測量的儀器;多點式篩檢儀是指通過多個紅外探測器同時對人體表面溫度進行測量的儀器;熱像式篩檢儀是指通過紅外攝像頭對視場范圍內的溫度進行實時測量的儀器[11]。測量體溫時選擇體溫模式,當人體經過溫度篩查儀視野時,屏幕可迅速、準確地測量體溫。儀器正常工作的環(huán)境溫度為16~32 ℃,相對濕度的上限>85%[11]。使用固定式溫度篩檢儀,當人體經過特定的通道時,站立或者慢速通過篩檢儀測量額頭溫度,可節(jié)省人力和時間,提高篩查的工作效率。
從法制計量管理要求而言,紅外體溫計除紅外耳溫計有相應的國家計量檢定規(guī)程(JJG1164-2019)外,非接觸紅外體溫計(額溫計、紅外人體表面溫度快速篩檢儀)均無國家計量檢定規(guī)程。計量機構對非接觸紅外體溫計的校準是在校準模式下檢驗其示值誤差是否滿足廠家最大允許誤差的要求、示值重復性和性能的穩(wěn)定性。
額溫計尚無專門的技術標準及指南[3]。國家標準《紅外人體表面溫度快速篩檢儀》(GB/T19146-2010)[11]中規(guī)定,在規(guī)定的工作環(huán)境條件下,當黑體溫度為33~37 ℃時,篩檢儀的實驗室誤差應≤0.4 ℃;當黑體溫度<33 ℃或低于37 ℃時,篩檢儀的實驗室誤差應≤0.6 ℃[3,11]。熱像式篩檢儀的測溫一致性應≤±0.2 ℃[11]。目前,在監(jiān)測管理過程中,可參照國家標準中的要求進行。
在疫情防控期間,體溫檢測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關口,而額溫計和紅外人體表面溫度快速篩檢儀被廣泛應用于小區(qū)、醫(yī)院、車站、機場、商場等公共場所。針對大型公共場所人流量眾多,額溫計需要人工測量,工作效率相對不高,紅外人體表面溫度快速篩檢儀是首要選擇??焖俸Y檢儀不僅減少了近距離接觸和人員聚集引起的交叉感染風險,還實現了智能操作,無需設置專職人員近距離檢查,加快了檢測速度。無論是疫情的發(fā)展階段、疫情持續(xù)傳播階段,還是疫情決戰(zhàn)決勝階段,紅外體溫計在公眾場所預防控制疫情擴散中都扮演著第一道防守的重要角色。
非接觸紅外體溫計測量皮膚表面溫度,與體內溫度存在一定差異,一般會受到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對流換熱系數可以顯著的影響頭部表面溫度,對流換熱系數是由風速所決定,應避免在風扇、空調的出風口等位置測量體溫。當前外界環(huán)境溫度較低,盡量在室內無風環(huán)境中使用非接觸紅外體溫計。如果需要在低溫環(huán)境下使用額溫計,建議測量間歇對額溫計采取保溫措施。在低溫環(huán)境下,腋下與額頭的測量溫度的誤差較大;或者當被測者處于運動狀態(tài)時,可以讓被測者在適宜的環(huán)境下停留一段時間,處于靜息狀態(tài),使其體溫和環(huán)境溫度達到平衡,以防止測量數值產生偏差。
在室外環(huán)境溫度低或者有風的情況下,有專家建議使用額溫計測量手腕、頸部等比較保暖的部位代替額頭。額溫計測量的是體表溫度,皮下脂肪組織厚度、局部血流量、衣著及環(huán)境溫度等均會讓體表溫度產生變化。楊海蘭等[12]研究表明,當環(huán)境溫度為23 ℃時,額頭溫度為33 ℃,軀干溫度為32 ℃,手部皮膚溫度為30 ℃,足部皮膚溫度為27 ℃,頭部和軀干皮膚溫度較高,越接近四肢末梢的皮膚溫度越低;當環(huán)境溫度較低時,手部和足部等末梢的皮膚溫度下降比較明顯,而頭部及軀干部的皮膚溫度變化程度相對較小。所以,用額溫計測量手腕皮膚溫度時,是否應該考慮溫度修正,還需進一步實驗研究。
高夢雨等[13]研究表明,額溫計測量發(fā)熱體溫時,存在一定程度的誤診或漏診。因此,額溫計只適用于發(fā)熱患者的初步快速篩查,其使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測量值顯示體溫異常應進行復測,應使用水銀體溫計進一步測量腋下溫度,以確定被測人員是否發(fā)熱[14-15]。
非接觸紅外體溫計能夠實現公眾場所人群的快速體溫測量,進行初步篩檢體溫異常者,及時阻斷COVID-19疫情傳播。合理正確使用和計量監(jiān)管非接觸紅外體溫計進行人體體溫測量對于疫情的防控和疾病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