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無伴奏混聲合唱《蘇幕遮·懷舊》是筆者近年創(chuàng)作的一首以宋朝范仲淹同名詞作為歌詞的詩樂合唱作品。文中從情景交融、虛實相間、意蘊悠遠三個方面去詮釋作品的意境,并用詩樂對應思路談作品創(chuàng)作與表演的意境追求。
關鍵詞:《蘇幕遮·懷舊》 范仲淹 創(chuàng)作特征 意境追求
無伴奏混聲合唱《蘇幕遮·懷舊》是筆者近年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樂合唱作品。目前這首作品已與北京音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簽約,由該公司組織演出,并出版樂譜。此曲選擇《蘇幕遮·懷舊》這首宋詞作為詩樂合唱的歌詞:“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xiāng)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的《蘇幕遮·懷舊》上闋寫秋景,下闋寫鄉(xiāng)愁旅思。作品以詞吟樂,用音樂去表達想象中《蘇幕遮·懷舊》的詩意空間與詩人范仲淹的詩樂情懷,用音樂意境詮釋出宋詞《蘇幕遮·懷舊》之意境。該作品從表現(xiàn)手段到音響呈現(xiàn)都與古詩詞意境聲息相通,體現(xiàn)出范仲淹《蘇幕遮·懷舊》的詩意內(nèi)涵。文章從情景交融、虛實相間、意蘊悠遠三個方面提煉出作品在創(chuàng)作與表演中獨特的韻味,意圖找尋作品的意境追求?!瓣P于‘蘇幕遮或作‘蘇莫遮‘蘇摩遮,乃‘潑寒胡戲所歌,亦是‘潑寒胡戲之代稱。這個詞為節(jié)慶活動,在農(nóng)歷十一月或十二月之寒冬舉行,其間人們載歌載舞,互相潑水為戲,亦稱‘乞寒胡戲。它晚于北周傳入中原,風靡初唐至盛唐,唐開元元年(713年)禁斷,‘蘇幕遮后作為詞牌和曲牌流傳下來。”a無伴奏混聲合唱《蘇幕遮·懷舊》遵循宋詞《蘇幕遮·懷舊》的結構將歌曲分為兩段,上闋為第一段,下闋為第二段,與詞的上、下闋相對應。上、下闋結構內(nèi)部又分為A、B二段,前面兩句構成A段,后面兩句構成B段。整首歌曲用通譜歌的形式,一氣呵成。音樂的上、下闋使用不同速度、力度、音色變換,產(chǎn)生動力。
“意境”是我國古代詩詞最重要的境界。詩人王昌齡在《詩格》中提出:“詩有三境:一曰物境。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云峰之境,極麗極絕秀者,神之于心,處身于境,視境于心,瑩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娛樂愁怨,皆張于意而處于身,然后馳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張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則得其真矣。”b另外,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解釋詩詞意境為:“化實境而為虛景,創(chuàng)形象以為象征,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體化,這就是藝術意境?!眂
一、情景交融
關于宋詞《蘇幕遮·懷舊》,上闋著重寫景,以絢麗多彩的筆墨描繪了碧云天、黃葉、寒波、翠煙、芳草、斜陽、水天相接的江面遼闊蒼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明晰的秋景圖。下闋著重抒情,描寫鄉(xiāng)愁旅思,借景抒情。抒寫高樓獨倚、借酒澆愁、懷念家園的秋思感傷之情。這首合唱作品用音樂的主題與音色去勾勒詞作家筆下的景致與情懷,構成四部合唱的情景交融。全曲包括三個主題素材,每個主題賦予不同的意義。
(一)“浮萍素材”貫穿 全曲在最開始的引子處出現(xiàn)的一個五音列,代表水中飄零的“浮萍素材”,這個素材在作品各聲部從頭至尾貫穿,時而為各種素材的黏合劑,時而獨立成片,在詩樂吟唱的前景、中景、背景中穿梭,作品最后的尾聲也結束在這個素材上。關于“浮萍素材”的音高,降B、C、D、E、G五音列對比全音階六音列缺少一個音,五音列特殊的色彩,既有五聲化色彩,又有全音階調(diào)的游離。在演唱這段全曲的開始部分,演唱者需要用假聲演唱,想象湖面的“浮萍”飄零的畫面感,此時這個素材營造了一種濃濃的秋意氛圍。
(二)寫景主題A 主題A包括主題旋律與呼應的嘆息音調(diào)、戲曲唱腔的獨唱幾個材料。
1.主題旋律 第5—7小節(jié)主題旋律從第5小節(jié)高音聲部開始,沉著,肯定。
2.嘆息音調(diào) 第7小節(jié)為全曲的嘆息音調(diào),是對主題旋律的呼應與回答。男聲演唱的主題旋律與女高音的嘆息音調(diào)相呼應,演唱中男聲的肯定與女聲的嘆息形成對話空間。
3.戲曲唱腔 第20小節(jié)女高音聲部獨唱的戲曲唱腔,這是作品第二次戲曲唱腔的獨唱。關于戲曲唱腔全曲一共有三次,第一次在男高音聲部,第二、三次在女高音聲部。在此,獨唱的方式在演唱中與四聲部合唱作對比,另外,戲曲風格演唱的不穩(wěn)定顫音上下波動,也給全曲以獨特的風格。
(三)寫情主題B 主題B包括兩個材料,一個是七度大跳表達情緒的轉換,一個是環(huán)繞音調(diào)用四聲部和聲的呼喊。
1.七度音程大跳 第23小節(jié)為B段的開始。B段樂風一轉,音樂的速度、力度并置對比,速度加快,變?yōu)橐粋€激動的動機,主要特征為七度大跳,隨后接四聲部的大合唱。
2.四部和聲式環(huán)繞音調(diào) 第25—29小節(jié)四個聲部同時齊唱,用兩個強的力度,在這里與前面的七度大跳主題處對比,速度減慢,用和聲性手法寫作的四聲部,演唱用極致的呼喊聲,爆發(fā)力體現(xiàn),音樂具有極大的張力與深遠的效果。
二、虛實相間
(一)整體A、B兩段的虛實對比 這首合唱作品中A段與B 段無論從情緒、力度、速度、音樂織體形態(tài)、演唱風格都構成強烈的對比。A段由男高音首先進入主題與女高音的嘆息主題相呼應,另外A段的獨唱戲曲唱腔,分別有三次,表現(xiàn)出天地廣闊、空靈虛幻的意境。兩次B段四個聲部同時呼喊“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為全曲高潮,情緒激動而悲情,此處營造的實景實情與A段形成虛實相間的意境,同時,B段的四聲部齊唱又與自身靈動的七度大跳動機構成虛實對比。如此結構,與范仲淹一詞詩樂對應,構成相輔相成的虛實之情景。
(二)局部營造虛實空間 全曲在36小節(jié)的男低音聲部將“浮萍”素材在低音聲部作固定低音,與女聲兩個聲部形成空間的對比、拓展,音區(qū)的架構產(chǎn)生天地空間。該作品主題以D商雅樂調(diào)式為主調(diào),穿插了調(diào)式調(diào)性上下半音化的游離以及小二度調(diào)即降D商雅樂調(diào)式對置,調(diào)的游離產(chǎn)生調(diào)色板漸變,形成五彩斑斕的色彩。作品第64—72小節(jié)女高聲部與女中聲部的模仿中,半音化的轉換色彩,造成調(diào)式的游離,飄零的狀態(tài)。第67—70小節(jié)女高聲部與女中聲部的“浮萍”素材轉換,從67小節(jié)女高聲部降D音開始的5音列到69—70小節(jié)的女中音聲部還原D音開始的5音列“浮萍”素材,造成演唱和聆聽效果的偷換,音色漸變以及音高半音化漸變,細膩而精致。
三、意蘊悠遠
在創(chuàng)作風格上,從主題旋律與嘆息、戲曲唱腔獨唱、主題A與主題B的對比到調(diào)的調(diào)色板變化與游離,音色的對比,音域空間營造,作品音響追求創(chuàng)作的意境空間,并在演唱者的表現(xiàn)中得以延伸、拓展,使這首合唱作品與詞意融合,亦詞亦樂,賦予音樂以意境悠遠及深厚的情懷。在演唱風格上:“音樂表演作為二度創(chuàng)作,是賦予音樂作品以生命的創(chuàng)造行為,它不僅要忠實地再現(xiàn)原作,而且還要通過表演創(chuàng)造,對原作加以補充和豐富,甚至超過作曲家的設想,使音樂作品煥發(fā)出新的光彩,這正是音樂表演作為二度創(chuàng)作的本質(zhì)意義所在?!眃演唱中頗有情趣的是男高音的主題旋律與女高音的嘆息主題相呼應。另外,A段結束處有單獨獨唱的戲曲唱腔式的震音處理,體現(xiàn)出戲韻聲腔的特點。此時,全部聲部停止,一個獨唱震蕩的顫音,完全模仿戲曲的拖腔,體現(xiàn)出意蘊的深遠。B段的演唱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呼喊,非常具有沖擊力的音響效果,而浮萍素材飄零的假聲,又給作品營造出秋意的相思之情。
“無論何種音樂作品都要追求美,聽覺上的美,心理體驗上的美,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必須考慮到音樂形象含有的重要文化內(nèi)涵和高度概括的文化象征?!眅樂中有詩,詩中有樂,詩詞的意蘊底色就注定了音樂作品的風格。在這首合唱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因為詞的景致及情懷,作曲實踐過程中筆者把自己想象為文學家范仲淹,或是想象為文學家范仲淹的朋友,與其對話交流。創(chuàng)作體驗中將深厚的意蘊融入于心中,融化于音樂中。
無伴奏混聲合唱《蘇幕遮·懷舊》從音樂創(chuàng)作上與詞的意境完美融合,是與創(chuàng)作者、表演者與宋朝文學家范仲淹的完美對話。中國當代出現(xiàn)大量的古詩詞詩樂藝術作品,特別是古詩詞歌曲,運用西方的音樂創(chuàng)作技法為古詩詞配樂成歌,“與西方的藝術歌曲以及我國古代音樂文化都有較深的淵源,其文化底蘊豐厚,詩意、曲情、聲情融合,具有獨特的審美特征”f。從宏觀范疇看此類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也形成了一定的風格,從微觀個案看,有個性的作品還不多,期待中國當代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在這個領域的關注,以及獨特的思考,個性化的音樂創(chuàng)作,為這個領域留下更多優(yōu)秀的作品。
a 馬冬雅:《關于蘇幕遮研究的幾個問題》,《西北民族研究》2014年第3期,第197頁。
b 轉引自秦緣:《中國唐詩藝術歌曲中的意境呈現(xiàn)》,《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5期,第164頁。
c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0頁。
d 張前:《音樂二度創(chuàng)作的美學思考》,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頁。
e 夏海蕾:《音樂審美的至高追求:意境美》,《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第109頁。
f 羅卉:《淺析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審美特征》,《中國音樂學》2009年第1期,第94頁。
基金項目: 國家教育部人文社科規(guī)劃基金項目一般課題階段性成果,題目為“基于中國古典詩詞的當代詩樂創(chuàng)作新思維研究”(編號:16YJA760030)
作 者: 龐莉,博士,浙江音樂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作曲及作曲技術理論。
編 輯: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