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一、《茶館》所反映的時代以及矛盾沖突
三幕話劇《茶館》,通過在茶館中活動的各色各樣的人物,反映了長達(dá)50年的社會生活。在這50年間,社會上發(fā)生了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但是作者并沒有正面描寫這些事件,而是選擇北京城內(nèi)一家老茶館,通過它的變遷和在其中活動的各種各樣人物生活的變化,從側(cè)面反映當(dāng)時的社會現(xiàn)實,透露社會的變化。劇本緊緊圍繞茶館這一典型環(huán)境,讓各類人物先后登場,寫他們的言行舉止,寫他們怎樣活著又是怎樣死去,折射出那個黑暗腐朽的時代,反映了人們的悲慘遭遇和命運。
《茶館》沒有一個貫穿始終的戲劇沖突。《茶館》中出場的人物很多,但他們之間并沒有正面沖突(個別局部的沖突例外),人物與茶館的興衰也沒有直接關(guān)系。他們只是按照自己的人生軌跡生活著,而正直、善良的人們無法擺脫厄運,社會渣滓卻橫行霸道。作者把矛頭直接指向那個舊時代,人物與人物之間的每一個大的或小的沖突都暗示了人物與時代之間的沖突。這種看似“無事的悲劇”,實際上揭示的是社會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更能激起人們對舊時代的強烈憎恨。
二、《茶館》的語言特色
人物語言個性化是本劇的一大特色。老舍善于從人物的身份、思想、性格出發(fā),讓他們說出符合自己個性的語言。每個人物的語言都是自己的,表達(dá)著自己的思想,顯示著自己的性格。如王利發(fā)謙恭、周到,善于與各種人物打交道,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與他的掌柜身份非常吻合。常四爺豪爽耿直,帶有闖蕩江湖的俠氣和飽經(jīng)滄桑的沉重感。宋恩子、吳祥子狡詐奸猾,傲慢無禮,一看就是老牌的特務(wù)。劉麻子、唐鐵嘴則滿嘴流氣,是典型的地痞無賴。出場的人物很多,臺詞有多有少,但都活靈活現(xiàn),具有鮮明的個性。
幽默是本劇語言的又一特色。作者把對黑暗社會的諷刺、批判與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對祖國的熱愛聯(lián)系起來,在微笑中蘊含著嚴(yán)肅和悲哀,形成自己獨特的幽默的風(fēng)格。比如唐鐵嘴夸耀自己如何抽“白面兒”時,表面看滑稽可笑,但仔細(xì)琢磨卻又蘊含著深意:明明是受人侵害,卻偏偏要自我炫耀,這是一種讓人帶淚的笑。又如王利發(fā)問報童“有不打仗的新聞沒有”,看起來也像一句玩笑話,實際上卻蘊含著對動蕩時局的強烈不滿,帶著不易讓人察覺的諷刺。這種幽默寓莊于諧,能給讀者以回味和思考的余地。
濃郁的北京地方色彩在這個劇本中特別突出。簡短的臺詞、兒化詞語的運用、地道的北京方言等,使作品更具特色,也更真實。
名段閱讀
第二幕(節(jié)選)
幕啟:北京城內(nèi)的大茶館已先后相繼關(guān)了門。“裕泰”是碩果僅存的一家了,可是為避免被淘汰,它已改變了樣子與作風(fēng)。現(xiàn)在,它的前部仍然賣茶,后部卻改成了公寓。前部只賣茶和瓜子什么的;“爛肉面”等等已成為歷史名詞。廚房挪到后邊去,專包公寓住客的伙食。茶座也大加改良:一律是小桌與藤椅,桌上鋪著淺綠桌布。墻上的“醉八仙”大畫,連財神龕,均已撤去,代以時裝美人——外國香煙公司的廣告畫。“莫談國事”的紙條可是保存了下來,而且字寫得更大。王利發(fā)真像個“圣之時者也”,不但沒使裕泰滅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發(fā)展。因為修理門面,茶館停了幾天營業(yè),預(yù)備明天開張。王淑芬正和李三忙著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擺了又?jǐn)[,以期盡善盡美。
(王淑芬梳時行的圓髻,而李三卻還帶著小辮兒。二、三學(xué)生由后面來,與他們打招呼,出去。)
王淑芬 (看李三的辮子礙事)三爺,咱們的茶館改了良,你的小辮兒也該剪了吧?
李三 改良!改良!越改越?jīng)觯鶝觯?/p>
王淑芬 也不能那么說!三爺你看,聽說西直門的德泰,北新橋的廣泰,鼓樓前的天泰,這些大茶館全先后腳兒關(guān)了門!只有咱們裕泰還開著,為什么?不是因為拴子的爸爸懂得改良嗎?
李三 哼!皇上沒啦,總算大改良吧?可是改來改去,袁世凱還是要作皇上。袁世凱死后,天下大亂,今兒個打炮,明兒個關(guān)城,改良?哼!我還留著我的小辮兒,萬一把皇上改回來呢!
王淑芬 別頑固啦,三爺!人家給咱們改了民國,咱們還能不隨著走嗎?你看,咱們這么一收拾,不比以前干凈,好看?專招待文明人,不更體面?可是,你要還帶著小辮兒,看著多么不順眼哪!
李三 太太,你覺得不順眼,我還不順心呢!
王淑芬 喲,你不順心?怎么?
李三 你還不明白?前面茶館,后面公寓,全仗著掌柜的跟我兩個人,無論怎么說,也忙不過來呀!
王淑芬 前面的事歸他,后面的事不是還有我?guī)椭銌幔?/p>
李三 就算有你幫助,打掃二十來間屋子,侍候二十多人的伙食,還要沏茶灌水,買東西送信,問問你自己,受得了受不了!
王淑芬 三爺,你說得對!可是呀,這兵荒馬亂的年月,能有個事兒做也就得念佛!咱們都得忍著點!
李三 我干不了!天天睡四、五個鐘頭的覺,誰也不是鐵打的!
王淑芬 唉!三爺,這年月誰也舒服不了!你等著,大拴子暑假就高小畢業(yè),二拴子也快長起來,他們一有用處,咱們可就清閑點啦。從老王掌柜在世的時候,你就幫助我們,老朋友,老伙計啦!
(王利發(fā)老氣橫秋地從后面進來。)
李三 老伙計?二十多年了,他們可給我長過工錢?什么都改良,為什么工錢不跟著改良呢?
王利發(fā) 喲!你這是什么話呀?咱們的買賣要是越做越好,我能不給你長工錢嗎?得了,明天咱們開張,取個吉利,先別吵嘴,就這么辦吧!
李三 就怎么辦啦?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啦!
(后面叫:“李三!李三!”)
王利發(fā) 崔先生叫,你快去!咱們的事,有工夫再細(xì)研究!
李三 哼!
王淑芬 我說,昨天就關(guān)了城門,今兒個還說不定關(guān)不關(guān),三爺,這里的事交給掌柜的,你去買點菜吧!別的不說,咸菜總得買下點呀!
(后面又叫:“李三!李三!”)
李三 對,后邊叫,前邊催,把我劈成兩半兒好不好?。ǚ薹薜赝笞撸?/p>
王利發(fā) 拴子的媽,他歲數(shù)大了點,你可得……
王淑芬 他抱怨了大半天了!可是抱怨的對!當(dāng)著他,我不便直說;對你,我可得說實話:咱們得添人!
王利發(fā) 添人得給工錢,咱們賺得出來嗎?我要是會干別的,可是還開茶館,我是孫子!
(遠(yuǎn)處隱隱有炮聲。)
王利發(fā) 聽聽,又他媽的開炮了!你鬧,鬧!明天開得了張才怪!這是怎么說的!
王淑芬 明白人別說胡涂話,開炮是我鬧的?
王利發(fā) 別再瞎扯,干活兒去!嘿!
王淑芬 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轟死,我看透了?。赝筮呑撸?/p>
王利發(fā) (溫和了些)拴子的媽,甭害怕,開過多少回炮,一回也沒打死咱們,北京城是寶地!
王淑芬 心哪,老跳到嗓子眼里,寶地!我給三爺拿菜錢去。(下)
技法探微
《茶館》的結(jié)構(gòu)比較獨特,被人稱為“圖卷戲”,或者叫卷軸式的平面結(jié)構(gòu)。它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情節(jié),也沒有一個不可缺少的中心人物,只是像圖畫一樣,將一個一個人物展覽進去,把一個一個情節(jié)鑲嵌進去。以第二幕為例。這一幕出場的人物有三十多個,有臺詞的近二十個。這些人物沒有明顯的主次之分,臺詞也不多,只是在訴說著自己的事情,在茶館中一閃而過。比如崔久峰的出現(xiàn),只是表現(xiàn)他理想破滅后的悲觀失望,松二爺?shù)某鰣鲆膊贿^反映了他那類封建遺老的沒落。即使是起著貫穿全劇作用的茶館主人王利發(fā),也不過是在與茶客的交往中表現(xiàn)著自己。劇中所有的人物,都只是大茶館中的一個畫面,把這些畫面組織起來,便成了一幅畫卷,隨著劇情的發(fā)展逐步展開。除了人物,這一幕也沒有統(tǒng)一的情節(jié)。人物雖多,但人物之間的聯(lián)系都是單線的、小范圍的,每個人的故事都很單一。即便是王利發(fā)的戲,很大一部分也是用來應(yīng)付生意的,并不是他本人的戲。這樣,一個一個小情節(jié),一個一個小故事,像畫面一樣,匯集起來,便構(gòu)成了《茶館》這幅長長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