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堂
摘要:本文立足于“落葉歸根”情節(jié)的根親文化,力圖對漯河大槐樹根親意識和根親文化的影響和傳播進行探究,以期對漯河本土文化研究提供參考。
關(guān)鍵詞:漯河;大槐樹;根親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7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177(2020)17-0022-02
1 漯河大槐樹根親文化溯源
漯河河地處中原腹地,古為沙、澧河交匯處的一個渡口,陸路扼中原南北古驛道之要沖,水路經(jīng)淮河通江達海,素有“水旱碼頭”之稱。漯河的沙、澧河交匯處的南岸河堤上,有一顆樹冠茂盛、狀若盤龍,迄今逾600年的大槐樹。這顆老槐樹被漯河人稱之為“老槐樹爺”。據(jù)漯河的老人講,這棵老槐樹根植于沙河底部,在修建沙河大堤之前,它的樹干有五人環(huán)抱那么粗,比北京的四人環(huán)抱號稱三千年樹齡的老槐樹還要粗。大槐樹歷盡歲月滄桑,靜觀沙澧河潮起潮落,默默地守望著一方水土。漯河人認為,這棵老槐樹是先輩們?yōu)樽C明自己是從山西洪洞縣遷來而種下的“情感記憶”,是對“根”文化認知、守望、崇敬的一種“親”表達。
據(jù)史料記載,明初從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樂十五年(1417年)的近半個世紀中,從山西向全國各地、四面八方移民共18次,每次移民數(shù)百戶,有時甚至上萬戶,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前后移民人數(shù)達到百萬以上。也就是說,明初山西移民是當(dāng)時政府有組織、有計劃的一次官方大移民??上攵?,當(dāng)年山西人被迫在向外地移民時,想必是極不情愿、萬般無奈,當(dāng)不得不從大槐樹底下動身時,出于對故土的不舍和眷念,離開“大槐樹”時也沒有忘記從繁茂的大槐樹上折下一枝槐枝來,裝在身上留作紀念,到了新的遷移地,他們便把折下的槐枝種植在了自己的新家,萬萬沒想到,這些小槐樹竟然奇跡般地生長起來,幾年后便長成了茁壯的大樹。移民們把這些新槐樹視為珍寶,并把它們看成是故鄉(xiāng)的代表,是祖先的象征,對大槐樹寄予了濃烈的鄉(xiāng)土情懷。這種情懷在河南、河北、山東等移民遍布的地方很快成為一種風(fēng)尚,這些新栽種的槐樹甚至被看作是神樹,受到人們虔誠的尊敬、供奉和崇拜[1]。
2 “大槐樹根親文化”對漯河社會的影響
2.1 “大槐樹根親文化”刺激了漯河地攤經(jīng)濟的發(fā)展
自從六百年前的移民們在沙、澧河交匯處的南岸河堤上栽種了這顆大槐樹后,“根親文化”意識便愈發(fā)濃厚,這種“根親文化”意識不僅表征了漯河人的情感記憶,也在不知不覺中轉(zhuǎn)變成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善良風(fēng)俗和公共習(xí)慣。比如,每到初一、十五或逢年過節(jié),一些小商販就會按照慣例似的在大槐樹兩旁早早拉起繩子,擺起桌案,做起地攤的營生,只見道路兩旁掛起了衣服、擺出了布匹、羅列出鞋帽、擺列出日用品、化妝品、日雜、百貨,如同鄉(xiāng)間廟會般,中間的行人也是絡(luò)繹不絕,熙攘往來,摩肩擦踵,熱鬧非常。再加上那些賣小吃的、賣糖葫蘆的、賣棉花糖的等移動攤位的穿插游走,又給地攤的營生增加了趕會般的歡鬧。大槐樹旁,一個挨一個賣香蠟、鞭炮、黃表紙、燒紙的小攤位也忙著為香客服務(wù)。不知何時,大槐樹成了善男信女們祈福許愿的場所。尤其是近年來,香火風(fēng)愈演愈盛,大槐樹幾乎成了人們崇拜的神靈,往大槐樹上拴紅布條者越來越多,諸如“有求必應(yīng)”“祈求姻緣”“一生平安”“祛病除災(zāi)”等祈福帶掛滿了枝頭,遠看一片紅色吉祥,成了信徒們的精神支柱。不僅如此,人們除了焚香許愿外,還在大椿樹旁搭起了戲臺,白天唱大戲,夜晚放電影,成為了街道熱鬧別樣的風(fēng)景線。這些自發(fā)形成的地攤營生也好,唱戲放電影也罷,都是對“根親文化”的一種不自覺的延伸和傳承,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漯河地攤經(jīng)濟的發(fā)展,而且對漯河“根親文化”的傳播和發(fā)展具有啟示意義。
2.2 “大槐樹根親文化”弘揚了傳統(tǒng)“孝道”文化
在人們普遍的觀念中,“根親文化”指的是中國人傳統(tǒng)的落葉歸根和認祖歸宗思想。這樣一來,“根親文化”便與傳統(tǒng)文化當(dāng)中的“孝道”連接起來,認同“根親文化”便是認同孝道思想,便要尊重“孝道”,踐行“孝道”。中華民族是最重祖先、最重故鄉(xiāng)、最重孝道的民族。六百年前的移民們在漯河沙河南岸栽種大槐樹表達根親意識也說明了這一點。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的解釋:“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因而“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輩在處理與長輩的關(guān)系時應(yīng)該具有的道德品質(zhì)。不難理解,當(dāng)初的移民們無論身到何方,無論做何事,都講究“孝道”文化,都認祖歸宗。這種“孝道”文化也鼓勵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漯河人,無論走到何方,都不能忘記自己的“根”在哪里,這種對“根”的追尋,這種認祖歸宗思想,無疑是中國“孝道”文化的生動體現(xiàn)[2]。
2.3 “大槐樹根親文化”傳承了倫理道德思想
可以想象,當(dāng)初移民到漯河后,這些移民會不知不覺受到當(dāng)?shù)匚幕难蘸徒?,同時,移民們也會給當(dāng)?shù)貛硪恍┰械纳罘绞健L(fēng)俗習(xí)慣、倫理道德思想等,這是一個相互融合互補的過程。漯河的“根親文化”應(yīng)當(dāng)是在這樣一個相互交融、生發(fā)、互補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這種“根親文化”一方面秉承山西的道德文化,另一方面又傳承河南本地的倫理思想。這個“根親文化”的綜合體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都承繼了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倫理道德文化并且代代相傳。
值得一提的是,漯河自1986年升格為省轄市以來,歷經(jīng)30年的不斷發(fā)展,取得了一系列的驕人成績。更可喜的是,漯河人暢想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美好愿景再出發(fā),2016年正式確立了“崇文尚德、務(wù)本圖強”新的漯河精神?!俺缥纳械隆?,取“文以載道、厚德載物”之意,即傳承優(yōu)秀歷史文化,弘揚先進道德思想,是代代漯河人薪火相傳的不懈追求;“務(wù)本”代表了一代又一代漯河人重根本、重傳統(tǒng)的價值取向,“圖強”則代表了漯河人自強不息的奮斗追求目標(biāo)。新的漯河精神強烈地表征著漯河人站在新時代新起點的征程上,渴望發(fā)展、聚力發(fā)展的鏗鏘之音。新的漯河精神不僅是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更是對“根親文化”的一種傳承,既傳承著“根親文化”的根本思想,又弘揚著先進道德思想。
無論是“根親文化”,或是“漯河精神”,都是一脈相承的,都折射出中華民族倫理道德思想的光芒。
3 “大槐樹根親文化”在漯河的傳播現(xiàn)狀、策略和走向
3.1 強化“根親文化”傳播意識
盡管說漯河大槐樹“根親文化”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但官方對“根親文化”的傳播報道則少之又少,更缺乏系統(tǒng)性。據(jù)悉,2018年漯河沙澧河建設(shè)管理委員會為充分展現(xiàn)漯河時代精神,力圖把沙澧河一期大槐樹區(qū)域,打造成集中展現(xiàn)漯河市航運文化、碼頭文化、商賈文化、根親文化和祈福文化的重要人文景觀節(jié)點。遺憾的是,由于各種原因,這項工程暫停至今。我們認為,與工程改造相比,“根親文化”的傳播更具意義,只有讓其文化形成強大的吸引力,大槐樹景區(qū)旅游的發(fā)展才會更具活力、更有潛力,進而才會更有影響力。只有樹立“根親文化”傳播理念,強化“根親文化”傳播意識,讓更多的人增加對大槐樹“根親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根親文化”才能彰顯出其郁郁勃勃的生命力。
3.2 提高“根親文化”傳播活動的受眾參與性
截至目前,在官方對“根親文化”開展傳播活動較少的情況下,受眾的積極參與也很難談起。“根親文化”的傳播更多的可能還是依靠祖輩們的口口相傳和精神守望。其實,傳播不僅是一種以單向傳遞為主的傳播活動,也不僅是被動接受,更應(yīng)該是積極主動地參與、認同、尊崇、獲取文化體驗和文化享受,也就是要用互動增加傳播效果[3]。所以,提升“根親文化”傳播活動的受眾參與性,就是增加傳播活動的實效性,這樣的文化傳播才更有現(xiàn)實意義。
3.3 在政府指導(dǎo)下進行“根親文化”傳播活動
對于“根親文化”,無論是官方有組織地開展宣傳報道,還是大眾自發(fā)地參與其中,“根親文化”的傳播活動既離不開政府的指導(dǎo),更離不開政府的管理。在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背景下,“根親文化”的傳播也不能忽視,我們可以挖掘利用豐富的“根親文化”資源,打造“根親文化”品牌,借助不同的品牌有力開展“根親文化”傳播活動,多向發(fā)力,既傳承又創(chuàng)新“根親文化”,漸漸開出“根親文化”傳播之花。
參考文獻
[1]裴娟.洪洞大槐樹尋根文化的民族情感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xué),2012.
[2]張書劍.論明代洪洞大槐樹移民的倫理意義及啟示[D].太原:山西大學(xué),2012.
[3]王婷婷.政府主導(dǎo)下的洪洞大槐樹根祖文化建構(gòu)與傳播[D].太原:山西大學(xué),2016.
(責(zé)編:王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