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巍
和諧的歷史課堂,有利于良好教育教學效果的達成。從教學角度而言,教學內容豐富,學生樂在其中;教學方法得當,學生受益匪淺;教學手段多樣,學生興趣盎然;教學語言風趣,學生如沐春風;教學練習適當,學生輕松自如;師生關系融洽,課堂其樂融融。
教學內容豐富,學生樂在其中
從歷史學科特點來看,歷史包含的內容博大精深,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社會生活等。這些包羅萬象的知識對初中學生天然就有一種吸引力。例如,學習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學生可以圍繞很多方面進行探究:孔子“仁”的學說;管仲輔佐齊桓公進行改革;齊國通過“圍魏”而“救趙”;張儀“連橫”和蘇秦“合縱”外交;秦國因商鞅變法而逐漸強大;趙括“紙上談兵”而加快國家滅亡;秦國順應潮流而“六王畢,四海一”。通過一系列的探究,形形色色的歷史人物,血雨腥風的戰(zhàn)爭場面,縱橫捭闔的國家外交,爾虞我詐的權力之爭;紛繁復雜的時代背景,水深火熱中的黎民百姓……這些都會源源不斷地涌入學生的腦海,帶給學生疑惑,同時也帶給他們新的認知,只要教師能充分利用好這么豐富的內容,相信學生就能樂在其中,樂此不疲。
教學方法得當,學生受益匪淺
講到付出與收獲的關系,有四個成語可以清晰地概括。按照收獲程度的遞減,依次是“事半功倍”“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勞而無功”。而課堂教學自然要選用比較好的方法,以取得較理想的效果。歷史學科有得天獨厚的豐富材料,教師應當因材施教。例如,“井田制的瓦解”涉及經濟學知識、土地制度,必須細致地講述,通過講述學生才會明白,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私有制的產生,井田制瓦解成為必然。又如“孝文帝改革”內容較簡單,可以通過現(xiàn)情景再現(xiàn),讓學生明白孝文帝改革順應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又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再如“歷史人物商鞅”則適合故事描述:商鞅輾轉到秦國,即進行變法,說明他是有抱負、勇于改革的人,商鞅“徙木立信”說明他是一個言而有信的人,商鞅被“車裂”而終不悔,說明他是敢于擔當、堅持真理的人。通過事例的詳細闡述,人物形象不斷豐滿,人物精神得以展現(xiàn)。
教學手段多樣,學生興趣盎然
這里的教學手段包含傳統(tǒng)的手段與電教手段。傳統(tǒng)手段是指“粉筆、嘴巴、黑板”;而電教手段則是多媒體教學。這兩種教學手段各有優(yōu)缺點,因此要有選擇地使用。比較難懂艱澀的歷史知識,如一些概念、經濟學知識、歷史背景等,如“冷戰(zhàn)”“以工代賑”“新經濟政策”“知識經濟時代”等,最好還是憑“三寸不爛之舌”,力求講細、講透。而大量資料的展現(xiàn)、場景的烘托,則適合多媒體來完成。如講述新中國成立初期,鞏固政權的措施,可以大量展現(xiàn)土地改革、鎮(zhèn)壓反革命、“抗美援朝”等,因涉及的材料多且年代久遠,學生不易理解,這時多媒體自然可以“大顯身手”。再如對愛國主義的理解,只要把鄧世昌駕船撞吉野號、“冷鋒”在異國他鄉(xiāng)勇斗外國雇傭兵救助同胞及外國友人等場景,通過多媒體渲染,學生自然就心潮澎湃了。傳統(tǒng)手段在“講透”方面優(yōu)勢明顯,而多媒體手段在“展寬”方面更勝一籌。一般而言,教學時應該兩者結合。
教學語言風趣,學生如沐春風
教師教學要講究語言,注重課堂氣氛的調節(jié)。據(jù)調查,大多數(shù)學生更喜歡幽默風趣的老師。記得筆者上高中時,政治老師講經濟學時,經常拿街上“賣油條”“賣青菜”等舉例,而且夾雜地方上一些土語,一時課堂笑聲迭起,學生如沐春風,什么“價值”“價格”“供求關系”等,很快進入腦海并能理解運用。這樣的老師,就善于使用風趣的語言,調動課堂,“翻轉”了沉悶的課堂。
蘇聯(lián)教育家贊可夫曾說:“我們要努力使學習充滿無拘無束的氣氛,使兒童和教師能‘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這樣的氣氛,那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能起作用?!痹犨^這樣的歷史課,一位女教師講古代女子裹腳,當多媒體顯示古代小鞋及女子畸變的腳時,該教師隨口一句接地氣的話“乖乖,這樣的小鞋咋穿呀”,瞬間逗笑了學生,逗笑了聽課的老師,引爆了課堂。這句風趣的話,不僅說出了學生心中的困惑,也為控訴封建禮教對婦女的毒害埋下了伏筆。教學的風趣應在適當?shù)臅r機出現(xiàn)在適當?shù)膱龊?,甚至就是課堂上的“神來之筆”,萬不可刻意而求之,更不能追求風趣,損害知識的嚴謹性。
教學練習適當,學生輕松自如
教學與練習密不可分,初中歷史學科也需要適當?shù)木毩?,對知識進行鞏固。但考慮到學生的負擔,練習量最好要適當,練習難度要適中,并能當堂完成。筆者曾聽過有的教師這樣說:“我的作業(yè)只要30分鐘就可完成,根本不多。”殊不知,學生每科作業(yè)完成的時間需要累加,七八科下來,就需三四個小時,一般學生尚且如此,學習后進生就需要更多的時間。當學生每天都在不停地聽課,每天都寫很長時間的作業(yè),再快樂的學習,也會快樂不起來。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痛惜,現(xiàn)今的教育“缺乏一種基本的人性教育,缺少對生命的敬畏、關愛和尊重教育”。因此,初中歷史學科的練習要少而精,爭取在課堂上完成,千萬不要去擠壓學生那點可憐的課外時間,給學生一些自由呼吸的空間,為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而負責。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們應在教中思、在思中進,不斷創(chuàng)造和諧的歷史課堂。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張大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2]林美,李華.如何給幼兒營造愉悅心理環(huán)境[N].中國教育報,2013-05-12.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