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 張應良
摘?要:土地股份合作社在促進資本與農地結合,實現(xiàn)小農戶與現(xiàn)代農業(yè)銜接上具有獨特優(yōu)勢。通過對普通社員與核心社員在土地股份合作社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可選策略的討論,分析合作社不同發(fā)展階段利益聯(lián)結機制的特征,并對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克山縣仁發(fā)合作社的利益聯(lián)結機制進行案例研究后提出:土地股份合作社堅持“退社自由”原則有利于保護普通社員的基本權益,但不利于在合作社內部形成“風險共擔”機制,要在保證普通社員基本權益的同時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lián)結機制,應該充分利用計提公積金這一手段,不允許社員退社時退回公積金或許是有利于土地股份合作社內部形成“風險共擔”機制的一個可嘗試的方法。
關鍵詞:土地股份合作社;利益聯(lián)結機制;組織穩(wěn)定性
中圖分類號:F321.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20)01-0052-09
收稿日期:2019-04-18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20.01.07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5ZDA023);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創(chuàng)新團隊項目(SWU1709115);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18SKB029)
作者簡介:文婷(1980-),女,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業(yè)產業(yè)組織與結構。
引?言
小農生產由于其分散性、落后性和脆弱性不利于農業(yè)生產規(guī)模的擴大和生產技術的提升,在中國不斷出現(xiàn)的土地股份合作社結合了股份企業(yè)和合作社的優(yōu)勢,資本和土地要素共同入股成立的合作社通過吸引資金要素投資農業(yè),盤活農村閑置土地資源,突破了小農生產在生產規(guī)模和生產技術上的瓶頸,帶動小農戶發(fā)展現(xiàn)代農業(yè)。在發(fā)展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基礎上,探索技術、資金等要素入股,是發(fā)展現(xiàn)代農業(yè)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實現(xiàn)農業(yè)生產的規(guī)模化、機械化、標準化和品牌化[1]。近幾年中國的土地股份合作社發(fā)展較快,但其組建及運行都還不夠規(guī)范。
2018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新版《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法》規(guī)定“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成員可以用貨幣出資,也可以用實物、知識產權、土地經營權、林權等可以用貨幣估價并可以依法轉讓的非貨幣財產,以及章程規(guī)定的其他方式作價出資”,從而在法律層面確定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屬于專業(yè)合作社。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具有法人資格,土地股份合作社作為一種特殊的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也應當具有法人資格,以其自有財產對外承擔責任?!掇r民專業(yè)合作社法》第五條規(guī)定“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對由成員出資、公積金、國家財政直接補助、他人捐贈以及合法取得的其他資產所形成的財產,享有占有、使用和處分的權利,并以上述財產對債務承擔責任。”由此可看出:土地作價出資的認定,公積金的提取比例的確定,國家財政直接補助的分配等將影響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利潤分配,如何制定適合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利潤分配制度,在合作社內部形成“收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lián)結機制,保證合作社的穩(wěn)定發(fā)展,各地都在不斷探索。《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法》的修訂為土地股份合作社設立行為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據(jù),但對于合作社利潤分配制度中涉及的一些關鍵問題,現(xiàn)有法律法規(guī)沒有明確規(guī)定,比如設立行為涉及的土地經營權作價方法,利潤分配應按惠顧返還是按持股比例分紅等問題,目前實踐中的做法都缺少依據(jù)。
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是收入分配理論的兩大觀點,合作社是“人合”性質的企業(yè),利潤分配注重成員間的公平,決定了合作社中按交易額(量)分配占主導地位[2-3]。孫亞范等通過實證研究得出采取按交易量(額)返還盈余的合作社經營績效顯著好于未采用這一方式的合作社[4],還有學者通過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合作社按惠顧返還的比例越高[5-6],經營績效越好。
中國當前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按入股方式可分為只有土地經營權入股以及除土地經營權外還有技術、資金等生產要素共同參股,本文研究的是成員出資異質性更加突出的土地經營權和技術、資金等生產要素共同參股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中國現(xiàn)有土地股份合作社普遍采用的利潤分配方式能否在合作社內部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聯(lián)結機制是本文要研究的問題。
一、分析框架
土地股份合作社是土地要素的持有者和資金要素的所有者結成的企業(yè)組織。兩種要素的所有者出資方式和參與方式都表現(xiàn)出各自的特征,以土地入股的普通社員參與合作社經營決策的積極性不高,而以資金入股的核心社員往往是合作社最主要的決策者[7]。由于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股權結構分散,普通社員對合作社管理與監(jiān)督存在的“搭便車”心理容易在合作社內部滋生“內部人控制”問題,如果規(guī)定合作社成員沒有退出權,極易造成普通社員的權利受損;如果賦予合作社成員退出權,由于土地的所有權歸集體所有,并且要保證體現(xiàn)身份權的承包權的穩(wěn)定性,因此普通社員入股的僅僅是土地的經營權,社員退社時將帶走土地,退社自由會對合作社經營穩(wěn)定性造成威脅。
(一)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員資源稟賦差異
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社員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主要以土地入股的普通社員,另一類是主要以資金入股的核心社員[8]。普通社員的自有財產中,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占較大比重,而在核心社員的自有財產中,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雖然核心社員和普通社員都有可能將自有土地入股合作社,但土地經營權對于普通社員而言還起著為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作用,因此,普通社員對其用土地經營權換回的合作社收入的穩(wěn)定性是有要求的,他們很難接受風險較大的利潤分配方案。而土地經營權對核心社員而言并非其主要資產,投資失利并不會危及其基本生活,他們往往不厭惡風險,因此能接受風險較大的利潤分配方案。
實踐中,大多數(shù)合作社在制定其利潤分配方案時也考慮了這兩類社員在風險偏好上的差異,向普通社員提供更多有保障的收益,讓核心社員承擔更大比例的風險,并試圖用二次盈余分配的方式將兩類社員的收入與合作社的效益掛鉤,使兩類社員能形成共同的目標,保證合作社組織的穩(wěn)定性。
(二)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員策略選擇差異
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發(fā)起人一般是以資金入股的核心社員,他們追求較高的投資回報率,一般會掌握對合作社的控制權,對合作社盈余分配方案的制定有很大的話語權。普通社員往往在高收入的吸引下加入合作社,由于其個體持股比例較小,且能力有限,參與合作社管理的意愿并不強烈,加入合作社的目的是在能獲得穩(wěn)定收入的前提下追求更高收入,因此,影響普通社員是否加入合作社決策的主要因素是合作社的盈余分配方案,當合作社入社土地分配盈余高于未入社土地時,農戶選擇加入合作社,否則退出合作社。
核心社員更關注合作社的長遠發(fā)展為其帶來的經濟和聲譽上的長遠收益,將合作社的收益在兩類社員之間進行分配時,核心社員會兼顧二者的利益,以平衡其自身的短期收益與長期收益,這是關系到合作社組織穩(wěn)定的關鍵決策。
(三)土地股份合作社內部利益聯(lián)結機制
土地股份合作社與通過土地租賃進行規(guī)模經營的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相比,其一大特點是資本和土地兩大要素持有人之間形成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以“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為基本原則的土地股份合作社,要建立普通社員與核心社員之間的風險共擔機制并非易事。土地股份合作社在制定盈余分配制度時,往往通過浮動收入對社員的入社行為進行激勵,但缺乏對社員退社行為的懲罰機制,如果在土地股份合作社內部只有“利益共享”機制,沒有“風險共擔”機制,其利益聯(lián)結機制是不完整的。在經營出現(xiàn)下行風險的時段普通社員傾向于選擇零成本的退社行為,受到普通社員的退社威脅的核心社員被迫承擔這一時段的全部風險,當損失超過核心社員承擔能力時將出現(xiàn)合作社組織結構的瓦解。
二、利潤分配模型的構建
假設某一土地股份合作社所在地的土地流轉市場地租為r,合作社的成員分為以土地入股的普通社員和以資金入股的核心社員,每一戶普通社員的入股土地面積為Ti,合作社經營土地面積為所有社員入股土地的總和,即T=ΣTi。假設合作社只生產一種農產品,每畝產量為q,銷售價格為p,每畝地的平均成本c是合作社土地經營規(guī)模的函數(shù)c(T)。合作社的利潤分配方式為“保底收入+二次盈余分配”,合作社的收入扣除成本后,首先向普通社員發(fā)放保底收入R0,扣除保底收入的利潤提取a%的公積金后按社員的持股比例分配,合作社的股權結構為:普通社員整體持股占比α,核心社員持股占比(1-α)。合作社可以獲得政府為鼓勵規(guī)模經營發(fā)放的財政補貼,假設每畝補貼s,補貼總額為sT。合作社的盈余分配模型可表示為:
合作社的總利潤:
pqT-c(T)T+sT(1)
扣除普通社員保底收入后的利潤:
pqT-c(T)T+sT-R0T(2)
提取公積金后的利潤:
πz=[pqT-c(T)T+sT-R0T](1-a%)(3)
普通社員入股的每畝土地可獲得的收入:
πp=R0+[pqT-c(T)T+sT-R0T](1-a%)α(4)
普通社員會將入戶后的收入與土地在流轉市場上的租金收入進行比較來決定是否加入合作社,入社后預期收入超過土地流轉市場上地租價格越多,農戶加入合作社的欲望越強烈。
核心社員的收入:
πh=[pqT-c(T)T+sT-R0T](1-a%)(1-α)(5)
合作社的決策權主要掌握在核心成員手中,他們可以決定合作社的盈余分配方式,包括保底收入水平、提取公積金比例和土地股的盈余分配比例等。核心社員在制定合作社的利潤分配方案時,會受到普通成員退社的威脅,向普通社員分配較少利潤雖然可以提高自己收入在總收入中的占比,但會造成普通社員退社的隱患,一旦退社發(fā)生,合作社規(guī)模將縮小,使總利潤降低。合作社的核心社員會在制定分配方案時權衡利弊,選擇最優(yōu)策略。
(一)社員在合作社成立初期的策略選擇
合作社成立之初經營風險較大,能否獲得超額利潤取決于合作社能否快速擴大規(guī)模獲得規(guī)模效益以及新產品投產或新技術應用能否成功以贏得市場競爭優(yōu)勢。在這種不確定的環(huán)境下,農戶和出資人都有其策略選擇:
大多數(shù)農戶只會在合作社的預期分紅高于土地流轉租金的情況下選擇加入合作社,而在合作社成立的最初幾年,農戶對分紅的預期是極不確定的,厭惡風險的農戶更愿意獲得穩(wěn)定的收入。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就目前中國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實際情況來看,核心社員在制定分配方案時一是保證農戶加入合作社后收入高于土地流轉收入,二是向普通社員發(fā)放保底收入,以減少其承擔的風險。這一保底收入一般參照土地流轉市場上的地租價格,特別是在合作社成立之初,保底收入一般不低于流轉市場上的地租價格。在保底收入已確定的前提下,二次盈余分配越多,農戶加入合作社的意愿越強,合作社規(guī)模擴張的速度越快,核心社員的收入也會增加。在合作社初創(chuàng)期,合作社首要任務是集聚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所需的各類資源以應對合作社新創(chuàng)的脆弱性[9],合作社核心社員在制定盈余分配方案時關鍵是確定普通社員整體持股比例,使入社收益對普通社員具有吸引力,這一決策的線性規(guī)劃模型可以表示為:
Max πh(6)
s.t.
R0+[pqT-c(T)T+s-R0](1-a%)α>r
α∈[0,1](7)
式(6)表示核心成員制定分配方案的目的是實現(xiàn)自身收益的最大化,式(7)表示分配方案要保證普通社員每畝土地收入高于土地流轉市場上的地租,否則將沒有農戶愿意以土地入股方式加入合作社??紤]到經營規(guī)模越大,經營每畝地的成本越低,c(T)T<0,以及在保底收入一定的情況下,提高普通社員持股比例能吸引更多農戶加入合作社,增加經營土地的規(guī)模,即Tα>0,核心社員實現(xiàn)收益最大化時的持股比例為:
(1-α)*=πzTπzTα-c(T)T×TαT(8)
可以看出:(1)當農戶對持股比例越敏感,即Tα越大時,核心成員越趨向于降低自身的持股比例,用較高的分紅吸引農戶加入合作社,這種情況往往出現(xiàn)在農戶對土地依賴性不強的地區(qū),農戶流轉土地的意愿較強,入股后土地的收入水平對農戶入股行為的影響較明顯,因此這一類地區(qū)的合作社更傾向于通過提高入社農戶的預期收入水平來激勵農戶入社。(2)當合作社經營的農業(yè)項目的規(guī)模效應越明顯,即c(T)T越小,即其絕對值越大,核心成員也越愿意降低自身持股以吸引農戶入股,實現(xiàn)合作社規(guī)模的迅速擴大,因此越是規(guī)模效應明顯的合作社,比如投資于種植業(yè)的合作社,越傾向于通過提高農戶入社后的預期收益來迅速擴大合作社的規(guī)模。(3)由式(8)得出:合作社實現(xiàn)的利潤πz越大,二次盈余分配中核心社員分得的比例越小,即在合作社的初創(chuàng)期,如果合作社能實現(xiàn)較高的利潤,核心社員愿意在滿足自己對投資收益的較低需求后,將更多的利潤分配給普通社員,他們會通過降低自身在利潤分配中的占比,以增加合作社對農戶入社的吸引力。合作社獲得的財政補貼就是其在初創(chuàng)期實現(xiàn)的利潤πz的一大重要來源,因此,獲得財政補貼的合作社,核心社員愿意將更大比例的利潤分配給普通社員。還有一種特殊情況是合作社出現(xiàn)虧損,即πz<0,因此Tα/T-c(T)T×Tα/πz<0時,合作社核心成員利潤分配的比例甚至可能為負(1-α<0),表示當合作社成立初期出現(xiàn)較大虧損時,核心成員愿意承擔全部損失,甚至追加投入以保證普通社員的收入。根據(jù)以上論述提出假設:
假設1:在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初期,核心社員在制定利潤分配方案時往往采用“保底收入+二次盈余分配”的方式,并且在確定二次盈余分配比例時,采用向普通社員分配較多利潤的方式以實現(xiàn)合作社規(guī)模的迅速擴張的首要目標。
(二)社員在合作社進入穩(wěn)定發(fā)展期的策略選擇
合作社經歷一段時間的發(fā)展,吸引大量農戶帶地入股后,規(guī)模效應顯現(xiàn),使入社土地產生的收益明顯高于未入社土地,在外界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合作社的經營是穩(wěn)定的。這一發(fā)展階段的合作社欲獲得更高的利潤,會對現(xiàn)有資源進行整合,在對產品進行優(yōu)化和對生產方式進行改進的同時,不斷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居住環(huán)境,往往還通過三產融合的方式向產業(yè)鏈的高端發(fā)展,隨著合作社市場的開拓和規(guī)模的擴大,農戶和投資人的收益都逐步提高。與此同時,農村產業(yè)的發(fā)展,基礎設施的升級,環(huán)境的改善帶來當?shù)刂鹊奶嵘由铣鞘械倪吘壪蜣r村擴展,將吸引更多的資金投向當?shù)?。而農村的土地是有限的,資金變得相對豐裕,土地變得相對稀缺。土地要素的稀缺造成土地流轉市場上地租價格不斷上漲,當?shù)刈鈨r格超過入股土地在合作社分得的利潤,即r>R0+[pq-c(T)+s-R0](1-a%)α時,普通社員開始考慮退出合作社。在普通社員退出合作社的威脅下,核心社員會不斷調整二次盈余分配比例,保證入股合作社土地的收入接近土地流轉市場上的地租價格:
α=r-R0[pq-c(T)+s-R0](1-a%)(9)
在此階段,合作社經營規(guī)模趨于穩(wěn)定,繼續(xù)擴大規(guī)模不能帶來生產效益的提升,核心社員實現(xiàn)自身收益最大化的最優(yōu)策略是使普通社員入社后每畝土地收入正好等于土地在流轉市場上的地租。由式(9)可以看出:(1)在不改變普通社員保底收入的情況下,土地流轉市場上流轉價格r的上升會迫使核心成員降低自己在二次盈余分配中的占比,提高普通社員的持股占比α,使入股土地能在合作社獲得更高的收入,打消普通社員退社念頭。(2)每畝土地獲得的政府為鼓勵規(guī)模經營而發(fā)放的財政補貼s越高,核心社員在二次盈余分配時分配給普通社員的盈余占比α越小。由此可提出假設:
假設2:土地股份合作社進入穩(wěn)定發(fā)展期后,隨著當?shù)氐刈鈨r格的上漲,核心社員將不斷降低自己的盈余分配比例(1-α),使入股土地在合作社獲得的收入保持在不低于當?shù)氐牡刈獾乃健?/p>
(三)基于風險分擔的利益聯(lián)結機制
由于農業(yè)產業(yè)與生俱來的弱質性,土地股份合作社將面臨較高的生產風險和市場風險,其收益并不穩(wěn)定。根據(jù)式(9)可知,在市場低迷或受自然災害產量大降的年份,合作社的總收入pq將低,為實現(xiàn)自身收益最大化,合作社核心社員的最優(yōu)策略是降低普通社員的持股比例α。相反,在風調雨順且市場行情較好的年份,核心社員的最優(yōu)策略是提高普通社員的持股比例α,以保證合作社經營的穩(wěn)定性。
1.土地股份合作社內部難以形成“風險共擔”機制。表面看來,由于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盈余分配方案中有按持股比例獲得的二次盈余分配,普通社員將和核心社員將一起承擔部分風險。實際上,由于普通社員擁有退社權利,核心社員必須通過調整紅利分配比例來保證普通社員入社土地的收入不低于未入社土地收入,因此,即便是在合作社遭遇風險、收益下降的年份,核心社員也會通過犧牲自身的收益來保證普通社員入股土地的收入與未入股土地的收入持平,因此僅僅通過二次盈余分配在合作社內部形成“風險共擔”機制是不現(xiàn)實的。
另外,雖然核心社員有調整紅利分配比例的能力,但實際上要降低普通社員持股比例并不容易,這一提議會受到普通社員情緒上的抵觸,合作社的核心社員雖然在經營決策上有較大的話語權,但土地股份合作社仍然具有合作社“人合”的性質,普通社員的意見也會對合作社分配方案的制定造成較大的影響。由于普通社員的持股比例具有一定的剛性,以調整普通社員持股比例的方式應對農業(yè)經營的風險會出現(xiàn)在利潤向上波動時難以向下調整普通社員持股比例的問題。
2.土地股份合作社內部難以形成“利益共享”機制。在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初期,核心社員在制定分配方案時會盡量提高普通社員的收益使土地經營規(guī)模迅速擴張,而當土地經營規(guī)模達到適度規(guī)模后,核心社員不再有動力提高普通社員的收益,如果沒有地租上漲帶來的外部壓力,即便合作社能獲得高于社會平均利潤的超額利潤,核心社員也沒有動力將超額利潤分配給普通社員,而是讓普通社員獲得的收益僅僅與通過流轉土地產生的收益持平以保證合作社經營穩(wěn)定。因此在土地股份合作社發(fā)展穩(wěn)定期,“收益共享”機制也難以形成。
3.計提公積金在形成合作社內部利益聯(lián)結機制中的作用。計提公積金和調整二次盈余分配比例一樣,能起到應對經營風險的作用。在保底收入和二次盈余分配比例確定的情況下,使核心社員收益最大化的公積金計提比例是:
a%=1-r-R0[pq-c(T)+s-R0]α(10)
在合作社總收入較高的年份提高公積金的計提比例,在合作社總收入較低的年份降低公積金的計提比例,在虧損的時候可以用公積金彌補虧損。量化到戶的公積金還能增加普通社員的投資收入。假設每年每畝土地的收益扣除支付給普通社員的保底收入后的利潤pq-c(T)+s-R0不變且計為θ,每年提取的公積金按持股比例量化到各投資主體,且資本股和土地股的持股比例保持(1-α)α不變。第一年提取公積金后,量化到每畝土地的公積金為θα×a%,這部分資金作為普通社員的資金投入可以參與第二年的二次盈余分配,因此第二年普通社員每畝土地對應的資金投入將包括兩年量化到土地的公積金和第一年提取公積金的分紅,即θα×a%[2+θT×a%(1-α)k+θT×a%],K為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之初的資金投入,由于提取公積金中量化到資本投入主體的部分占總資金投入的比例,即θT×a%(1-α)k+θT×a%比較小,因此將此部分忽略,第二年普通社員每畝土地對應得資金投入簡化為2θα×a%,由此可推出,第n年,普通社員每畝土地對應得資金投入大約為nθα×a%,在短期規(guī)劃中,這一數(shù)值與實際值之間都不會有太大的差距。提取公積金并量化到戶后,普通社員每入股1畝土地的預期收益變?yōu)?/p>
R0+θ(1-a%)×α+nθα×a%。
通過調節(jié)公積金提取比例來調節(jié)普通社員的收益能從兩方面改進合作社經營的穩(wěn)定性:一方面,若規(guī)定社員退社時不能退出其量化到戶的公積金,則能加大普通社員退社的成本,增加部分為θα×a%;另一方面,計提公積金比例的變化更容易被普通社員接受?!掇r民專業(yè)合作社法》也規(guī)定了“每年提取的公積金按照章程規(guī)定量化為每個成員的份額”,計提比例的高低只是在普通社員短期收益和長期利益之間進行平衡,普通社員對公積金計提比例的提高不會有抵觸情緒,因此一年一議的公積金計提比例能更好地應對合作社的經營風險。根據(jù)以上論述提出假設:
假設3:合作社面臨生產風險和市場風險,為保證合作社經營的穩(wěn)定性,核心社員在制定當年分配方案時可選擇調整普通社員的占股比例或調整當年集體的公積金比例,且后者優(yōu)于前者。
三、案例分析
(一)仁發(fā)合作社基本情況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克山縣仁發(fā)合作社于2009年組建,2011年開始吸引農戶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當年共有307戶農戶加入合作社,入股土地1.5萬畝,7個核心社員共出資850萬元。當年合作社毛收入2 763萬元,扣除成本1 421萬元,盈余1 342萬元。利潤分配采用“保底收入+二次盈余分配”的方式,每畝地保底收入為350元,年收益扣除發(fā)給普通社員525萬元的保底收入后的817萬元的50%計提為公積金,剩下的盈余用于二次盈余分配,每畝土地最終收入710元。
2013年,合作社經營的土地達到3萬畝,從這一年開始,合作社取消向普通社員支付保底收入,各要素持有者按持股比例獲得分紅,入社土地的分紅占總盈余的74%。2016年,是大災之年,合作社總盈余3 625.7萬元,總盈余中入社土地分紅比例由74%提高到78%,社員畝均分紅602元,其中土地分紅505元,國投資金量化到戶的分紅為平均每畝土地97元。
(二)仁發(fā)合作社的利益聯(lián)結機制
仁發(fā)合作社自2011年開始吸引農戶以土地入股后高速發(fā)展,2013年開始進入穩(wěn)定發(fā)展期,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合作社的分配方案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征。
1.初創(chuàng)階段的利益聯(lián)結機制。在2013年之前,仁發(fā)合作社為了吸引農戶加入合作社,采用了“保底收入+二次盈余分配”的分配方式,農戶的土地按每畝350元作價入股,占總股本的35%。入股土地的收入包括保底收入350元和按持股比例參與的二次盈余分配,當年每畝土地總共收入710元,這一收入水平遠遠高于當?shù)氐牡刈馑剑?40元/畝),即使不計算二次盈余分配,每畝土地的保底收入也已經高于當?shù)氐牡刈馑搅?。正是由于入社后能夠獲得穩(wěn)定的保底收入,且收入明顯高于未入股土地,這使當?shù)剞r戶積極加入合作社,到2013年,入股土地面積就由1.5萬畝增加到3萬畝。土地規(guī)模的迅速擴張使總收入快速增長,機械化耕作使成本大幅降低,核心社員的收入也大幅提高。仁發(fā)合作社在初創(chuàng)期向普通社員分配盈余的比例較高,也的確因為向普通社員分配較高盈余而使合作社的經營規(guī)模迅速擴張,這印證了假設1。
這一時期的農戶入社行為能增加合作社的規(guī)模,規(guī)模效應使合作社進行農業(yè)經營的利潤增加,通過二次盈余分配能讓普通社員和核心社員共享新社員加入帶來的紅利,可見二次盈余分配產生的“利益共享”機制強化了農戶的入社行為和核心社員在規(guī)定二次盈余分配比例時盡量向普通社員傾斜的行為。但這一時期的合作社內部很難形成“風險共擔”機制,合作社經營的風險主要由核心社員承擔,普通社員只有在保底收入低于土地在流轉市場上的地租收入時才會承擔一部分風險,由于合作社遵循“入社自愿”的原則,保底收入低于土地流轉市場上地租收入的合作社很難吸引厭惡風險的農戶加入合作社。因此在這一時期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利益聯(lián)結機制具有“利益共享”的特征,但很難體現(xiàn)出“風險共擔”的特征。
在只有“利益共享”缺少“風險共擔”的利益聯(lián)結機制下,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存活取決于合作社的經營利潤是否高于小農的經營利潤。在此階段合作社獲得的財政補貼能明顯提高其經營利潤,幫助其在風險極大的初創(chuàng)期存活下來。仁發(fā)合作社在成立之初就獲得了國家補貼1 234萬元,并將其量化到入社的每戶農戶,普通社員憑借這一項投入可以在二次盈余分配時按比例分紅,拉大了入社土地收入與未入社土地收入之間的差距,保證了合作社組織穩(wěn)定。
2.穩(wěn)定發(fā)展階段的利益聯(lián)結機制。仁發(fā)合作社經過兩年的高速發(fā)展,到2013年,土地規(guī)模已達到3萬畝,進入穩(wěn)定發(fā)展階段。為了使普通社員和核心社員一起“共擔風險”,合作社取消了保底分紅,將盈余的74%分配給普通社員。2016年又將這一比例提升到78%。課題組于2017年赴仁發(fā)合作社調研,對當?shù)剞D入土地的12個業(yè)主進行了訪談,從2013-2015年,仁發(fā)合作社所在的克山縣的地租水平上漲明顯,2013-2015年平均地租分別為381.25元/畝、390.00元/畝和405.83元/畝(見表1)。克山縣迅速發(fā)展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在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溢出等方面的正外部效應使當?shù)氐刈馑娇焖僭鲩L,而當?shù)氐刈馑缴蠞q又提高了土地入股合作社的機會成本,普通社員的退社可能迫使合作社提高向普通社員分配盈余的比例。合作社向普通社員入社土地分配的盈利不斷接近土地的租金水平這一事實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假設2。
進入穩(wěn)定發(fā)展階段的土地股份合作社,為了增加組織的穩(wěn)定性,有建立“風險共擔”機制的需求。仁發(fā)合作社不再向普通社員支付保底收入,完全按社員的持股比例向其分配紅利,表面看來已經形成了“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聯(lián)結機制,但一方面由于合作社社員“退社自由”,在合作社經營出現(xiàn)下行風險的情況下,同時面臨土地要素市場價格上升的壓力,為保證入社土地收入高于流轉市場上的地租收入,合作社只能調高土地股的持股比例,所以即便不向普通社員支付保底收入,也很難讓普通社員與核心社員一起共擔風險;另一方面,由于核心社員能調整盈余分配比例,他的最優(yōu)策略是使普通社員入社土地的收入大致等于未入社土地的收入,因此,普通社員難以充分享受土地規(guī)模經營收益[10],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利益共享”機制也難以形成。
合作社內部利益聯(lián)結機制的欠缺不利于合作社進行創(chuàng)新,因為合作社引進新品種產生的外部效應會對自身的經營穩(wěn)定性造成威脅。比如發(fā)展有機農業(yè),土地3年不用農藥和化肥才能獲得有機認證,獲得有機認證的土地價值提升,更容易退出合作社。仁發(fā)合作社在發(fā)展有機農業(yè)之前先做大合作社的規(guī)模,提高農業(yè)經營效益,在給土地有機認證后能保證土地在合作社的收入高于有機認證的土地在流轉市場上的租金。
3.利用計提公積金這一手段能更有效地在合作社內部建立利益聯(lián)結機制。仁發(fā)合作社自成立以來,規(guī)模不斷擴大,但仍然受到地租價格不斷攀升帶來的外部壓力以及農業(yè)生產必須面對的自然災害風險。面對這些外部壓力,合作社在利潤分配時主要通過提高普通社員的二次盈余分配比例來保證合作社的經營穩(wěn)定性。
第一,二次盈余比例剛性限制了合作社對外部壓力的應對。2016年,土地要素市場價格逐年攀升,再加上黑龍江遭遇旱災,合作社收成受到影響,為保證入社土地收入高于當?shù)氐刈馑降纳舷蓿献魃鐚⑵胀ㄉ鐔T的整體分紅比例由74%提高到78%。這一比例已相當高,如果地租價格繼續(xù)上漲,普通社員分紅比例上調空間有限,很難保證不出現(xiàn)退社情況。
合作社內部“風險共擔”機制的缺乏將加重合作社經營的不穩(wěn)定性,當合作社經營遭遇風險收益下降時,一旦核心社員無力承擔全部損失,合作社極易因大面積退社而解散。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益源農牧專業(yè)合作社就是在核心社員投資改造農田后,普通社員產生了將入股土地收回自己種的想法,再加上合作社成立前兩年投資大、收入低,普通社員的收入沒達到其預期水平,普通社員紛紛要求退社,入社土地面積在一年時間內由780畝降至440畝,合作社的經營穩(wěn)定性受到嚴重威脅[11]。四川涼山州西昌市茅坡水果專業(yè)合作社也是在其經營產業(yè)遭遇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時農戶“零成本”退社造成合作社經營無以為繼[12]。
第二,普通社員難以充分享受土地規(guī)模經營帶來的超額收益。仁發(fā)合作社成立時,農戶的土地入股按每畝350元作價入股,占總股本的35%。按收益還原法理解仁發(fā)合作社的土地作價,合作社和農戶之間簽訂的流轉合同到2027年,以10%的折現(xiàn)率計算,每畝土地16年的經營權高于350元的部分作價為350元,可以推算出,農戶土地經營權產生的預期收益中高出350元的部分被估價為44.73元,即預期土地入股合作社后的預期收益被認定為394.73元。這一估價相對于2011年克山縣的土地收入水平來說是高估的,但相對于土地入股合作社的整個16年的預期收入而言,這一估價又低估了土地經營權的價值。隨著合作社規(guī)模的擴張,核心社員通過提高土地入股合作社收益與未入股土地收益之間的差距來吸引新社員的動機越來越弱,雖然仁發(fā)合作社進入穩(wěn)定發(fā)展階段之后仍然有提高普通社員分紅比例的行為,但這是迫于地價上漲和經營風險壓力,而非出于對土地價值重估后給予其分享規(guī)模經濟帶來的超額利潤的動機。因此在普通社員只有土地入股而核心社員僅以資本入股的股權結構下,土地股份合作社也很難形成“收益共享”的利益聯(lián)結機制。
第三,公積金計提比例調整在建立合作社內部利益聯(lián)結機制中的作用。仁發(fā)合作社每年按一定比例計提公積金,雖然是一年一議,但每年的計提比例幾乎沒有變化,到2015年累計計提公積金4 200萬元,以后不再提公積金。從前文的理論分析來看,可以通過調整公積金計提比例來應對風險,但在收入波動時,仁發(fā)合作社沒有采用調整公積金計提比例來保證普通社員的穩(wěn)定收入,因此只能在大災之年通過調高普通社員的分紅比例來達到相同效果,到2016年,普通社員分紅比例已達到78%,這一比例繼續(xù)上調的空間已非常有限。
第四,相較于分紅比例的剛性,公積金計提比例的調整更加靈活。由于計提的公積金可以量化為成員出資,因此普通社員對公積金計提比例的提高并不反感,計提公積金雖然減少了普通社員的當期收入,但量化到個人賬戶的公積金可以參與下一期的利潤分配,因此對于長期收入的增加是有利的。計提的公積金作為普通社員向合作社入股的資金,一方面增加了其參與二次盈余分配的比例,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退社成本,有利于合作社內部利益聯(lián)結機制的建立。仁發(fā)合作社在計提公積金并將其按出資比例量化到農戶時,普通社員是很愿意的,這驗證了假設3。
采用更加靈活的公積金提取制度會增加財務工作的難度,這可能是仁發(fā)合作社放棄這一策略的原因,但這也為仁發(fā)合作社的經營穩(wěn)定性埋下了以下隱患:(1)當較大的經營風險發(fā)生時,普通社員希望保持總體持股比例不變,甚至提高持股比例以保證入股土地收入與合作社外部的未入股土地收益相當,而合作社發(fā)生虧損導致核心社員收益降低,甚至出現(xiàn)為保證普通社員收益而需要核心社員追加資金投入的情況;(2)合作社股權結構不穩(wěn)定,在合作社所在地土地價值不斷提升的情況下,普通社員退社威脅會迫使合作社不斷提高普通社員集體持股比例,頻繁地就土地股持股比例進行談判容易激化雙方矛盾,若利用提取公積金并量化到戶這一手段則能通過使不同社員持有一小部分資金股的方式不斷提高普通社員的持股比例,緩解雙方矛盾,且合作社可以通過用公積金彌補當年虧損,分配已提取的公積金,采用停止計提公積金、調整計提公積金比例等手段在合作社成員之間形成利益平衡,建立起利益共享機制。
四、主要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針對土地股份合作社存在的經營穩(wěn)定性問題,根據(jù)合作社成員的風險偏好,從普通社員和核心社員的最優(yōu)策略出發(fā),分析土地股份合作社盈余分配方案對合作社內部利益聯(lián)結機制形成的影響。最后分析仁發(fā)合作社在不同發(fā)展階段利益聯(lián)結機制的特征,得出以下結論:
(一)堅持“退社自由”原則有利于保護普通社員利益
《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法》明確了農戶可以以土地的經營權入股,且規(guī)定合作社應該遵循“退社自由”的原則。根據(jù)現(xiàn)有的法律規(guī)定,農戶以土地入股合作社之后,土地承包權并沒有轉變?yōu)楹献魃绲莫毩⒇敭a,入社農戶仍然持有入股土地的承包權。有退社自由的普通社員在退社時將憑借其持有的土地承包權帶走土地,這無疑對合作社的組織穩(wěn)定性造成了威脅,因此核心社員為了保證合作社的組織穩(wěn)定性,會在制定盈利分配方案時保證入社土地的收入至少不低于未入社土地的收入。為了增加合作社對普通社員的吸引力,合作社會增加普通社員參與二次盈余分配時的分配比例,從而使普通社員入社土地獲得的收入高于未入社土地收入,特別是在合作社急于擴大規(guī)模的初創(chuàng)期,核心社員的這一動機更強。在普通社員退社權利的保護下,普通社員在二次盈余分配中更有話語權,也更能爭取到“利益共享”的機會。
(二)堅持“退社自由”不利于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組織穩(wěn)定
堅持“退社自由”原則使普通社員有了在合作社收入低于其入股土地機會成本時自由退出的權力,這使土地股份合作社無論是在初創(chuàng)期還是穩(wěn)定期,向普通成員支付或者不支付保底收入,都無法形成普通社員與核心社員的“風險共擔”機制。承擔全部風險的核心社員只能調整分紅比例保證普通社員收入不低于其預期,在決定是否創(chuàng)新時也會受到創(chuàng)新造成普通社員退社行為的顧慮。
(三)充分利用計提公積金這一手段有利于土地股份合作社建立良好的利益聯(lián)結機制
由于普通社員對公積金計提比例提高或降低都沒有明顯的抵觸情緒,因此用調整公積金計提比例來應對合作社的經營風險面臨的阻力更小。同時,由于計提的公積金將參與下一期的利潤分紅,再加上可規(guī)定社員退社時不能退回量化到戶的公積金,那么這一部分公積金將是社員退社的成本,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社員退社的意愿,因此,計提公積金有利于在土地股份合作社內部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聯(lián)結機制。但制訂更加科學可行的公積金計提制度為合作社的管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利用用公積金彌補當年虧損,分配已提取的公積金,通過停止計提公積金、調整計提公積金比例等手段找到合作社成員之間的利益平衡點,是理論和實踐界需要繼續(xù)探索的問題。
總之,要在土地股份合作社內部形成良好的利益聯(lián)結機制,一是要堅持農戶入社后繼續(xù)持有入股土地的承包權,并且堅持“退社自由”是合作社的基本原則,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核心社員對普通社員利益的侵占,也有利于合作社“收益共享”機制的建立;二是在保證普通社員基本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計提公積金這一手段,在土地股份合作社內部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聯(lián)結機制,保證合作社經營穩(wěn)定性。
參考文獻:
[1]孫東升,孔凡丕,錢靜斐.發(fā)展土地股份合作與三產融合是保障糧食安全和糧農增收的有效途徑[J]農業(yè)經濟問題,2017(12):4-7.
[2]?楊群義.合作社盈利分配問題透析[J].農業(yè)經營管理,2012(11):36-37.
[3]?鄭丹.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盈余分配狀況探究[J].中國農村經濟,2011(4):74-80.
[4]?孫亞范,余海鵬.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制度安排對成員行為及組織績效影響研究[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4):61-69.
[5]?田艷麗,修長柏.牧民專業(yè)合作社利益分配機制與績效的典型相關分析——以內蒙古自治區(qū)為例[J].農業(yè)現(xiàn)代化研究,2014,35(6):727-732.
[6]?趙彩云,王征兵,鄒潤玲.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利益機制及其績效實證分析——以陜西省為例[J].農村經濟,2013(10):121-125.
[7]?任大鵬,李蔚.農民合作社梯次民主現(xiàn)象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7(6):48-54.
[8]?黃勝忠,伏紅勇.成員異質性、風險分擔與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盈余分配[J].農業(yè)經濟問題,2014,35(8):57-64.
[9]?崔寶玉,程春燕.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關系治理與契約治理[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7(6):40-47.
[10]?孫中華,羅漢亞,趙鯤.關于江蘇省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發(fā)展情況的調研報告[J].農業(yè)經濟問題,2010(8):30-35.
[11]?戎寧.土地合作社遭遇“退社自由”難題[EB/OL].(2014-07-08)[2018-10-28].http://m.dzwww.com/d/news/10606526.html.
[12]?王明峰.四川西昌首家農民合作社面臨被注銷的窘境[EB/OL].(2013-08-11)[2018-10-28].http://roll.sohu.com/20130811/n383864856.shtml.
Can the Surplus Distribution Mechanism Construct the Benefit Affiliating Mechanism Among the Members of Land Share Cooperatives?
WEN Ting1,2,ZHANG Yingliang1
(1.College of Economice and Management,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2.Chongqi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Chongqing?401331,China)
Abstract: Land share cooperatives have unique advantages in promoting the combination of capital and farmland and realiz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mall farmers and modern agriculture.Through discussing the alternative strategies of common members and core member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of land share cooperatives,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nefits-linking mechanism in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of land share cooperatives,and makes a case study of benefits-linking mechanism of Renfa cooperative in Keshan.It is pointed out that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freedom to withdraw” in a land share cooperative is beneficial to protecting the basic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ommon members,but it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a “risk-sharing” mechanism within an cooperative.In order to establish a benefits-linking mechanism of “benefit-sharing and risk-sharing” while guaranteeing the basic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ommon members,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means of drawing accumulation fund.It may be a feasible solution to form a “risk-sharing” mechanism within a land share cooperative if it is agreed that members are not allowed to return the accumulation fund when they withdraw from the corporative.
Key words:land share cooperative;benefits-linking mechanism;organizational stability
(責任編輯: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