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艷 張建偉
摘 要:祁韻士的西域紀行詩描繪了西域地廣人稀、氣候寒冷、路途艱險等特點。異域奇觀促進詩歌創(chuàng)作內容的豐富性,包括西域的物產、風景與民俗。西域紀行詩的表現(xiàn)手法有用典、比喻、擬人、夸張,特別是運用通感,從色彩、形狀、聽覺、口感等方面加以描繪。其情感特征較為復雜,既有樂觀平和,也有孤寂傷感。
關鍵詞:西域紀行詩 祁韻士 《濛池行稿》 《西陲竹枝詞》
祁韻士生活于清乾隆、嘉慶年間,嘉慶十年(1805),他被發(fā)配伊犁,歷時一百七十多天,路經一萬七百余里。在新疆的幾年間,他完成了《伊犁總統(tǒng)事略》《西域釋地》《萬里行程記》等西北史地著作,所寫的《濛池行稿》和《西陲竹枝詞》是記錄其被貶黜西域的所見所聞。西域的范圍在歷史上發(fā)生過變化,其概念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本文用的是狹義的概念,清乾隆年間官修的《皇輿西域圖志》說:“其地在肅州嘉峪關外,東南接肅州,東北直喀爾喀,西接蔥嶺,北抵俄羅斯,南接番藏,輪廣二萬余里?!盿祁韻士被貶途中尤其是途徑西域后所見的壯麗風景對其詩歌創(chuàng)作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這些西域紀行詩對于了解西域具有一定的意義,同時也有助于探討作家游歷與文學創(chuàng)作之間的關系。目前學術界對祁韻士西域紀行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史學和文學兩個方面:史學方面,立足于西域紀行作品,闡述其嚴謹?shù)氖穼W態(tài)度,評價其作品在記錄西域自然地理和人文文化方面的杰出貢獻,如路遙的《史家詩心士子情懷——論祁韻士的史筆與文筆》,論述祁韻士獲罪被貶后,通過實地考察,實現(xiàn)了學問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雙重突破;文學方面,以其創(chuàng)作的《濛池行稿》和《西陲竹枝詞》為主要內容,贊美其扎實的文學功底和文學造詣,突出其在西域文學方面取得的重大成績,如秦興邦的《論祁韻士的文學創(chuàng)作》。目前的研究成果只是從祁韻士對西域史學和文學的影響方面進行論述,而很少論述西域對祁韻士創(chuàng)作的影響,因此,本文從異域奇觀對祁韻士詩歌創(chuàng)作產生的影響進行闡述,探求西域奇觀與祁韻士詩歌創(chuàng)作之間的關系。
一、西域的特點
《濛池行稿》和《西陲竹枝詞》共有163首描寫西域的詩歌,其中《濛池行稿》共有63首,即從《涇州》之后,所描寫的就是西域地區(qū)的詩歌,《西陲竹枝詞》所描寫的都是有關西域的詩歌。在祁韻士看來,清代中期的西域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地域廣闊,人煙稀少
嘉慶時期,西域地廣人稀,是常年居住在中原地區(qū)的祁韻士所從未感受過的,他帶著驚異的心情寫到了詩歌中,既有直接表達,如《山中早行》“地僻人稀見,途長馬懶嘶”b,《河西竹枝詞六首》“山童少劣少人煙,廬帳安居大道邊”,運用“僻”“稀”“少”等字表現(xiàn)西域地廣人稀的特點;也有側面描寫,如《曉行》“孤村人靜聽雞鳴,秣馬脂車傍曉行”,《途中書呈丁立齊鳳祥巷遐文峰》“見沙不見草,無水竟無村”,詩句中的“孤村”“無村”讓讀者感受到西域人少孤寂的特點。
(二)資源匱乏,條件艱苦
從《濛池行稿》和《西陲竹枝詞》可以看出,西域資源匱乏,詩人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生活有諸多不便。祁韻士對貧乏資源的描寫,不僅客觀真實地反映出西域資源的不足,而且也從側面反映出詩人的孤獨與寂寞之情。如《夜行戈壁中》“一望少人煙,所至水草缺”,再如《苦水》“葫蘆車上朝朝掛,昏暮求人便值錢”,詩后自注“戈壁乏水,有亦極苦,行人每貯水葫蘆中,掛于車上,渴則飲之”,反映出西域地區(qū)水資源嚴重匱乏,植被覆蓋很少。
(三)氣候寒冷,路途艱險
詩人是從資源優(yōu)渥的中原地區(qū)被貶到條件艱苦的西域地區(qū)的,沿途天氣、交通等諸多方面的不便條件,對詩人的遷徙之路造成很大影響,這些內容在詩歌中也有反映,大致可分為氣候的嚴酷和路途的艱苦兩個方面。
西域地區(qū)夏天炎熱,冬春寒冷,祁韻士的詩寫到了不同于中原的天氣情況,《四月十四日度六盤山,雨雪交作,狼狽殊甚。次日作長歌記其事》曰:“是時風雪多大作,雪花如掌風如煙……不怕層峰疊嶂險,但愁泥滑雪漫漫。”六盤山位于西南部、甘肅東部,初春時節(jié),這里依然風雪交加,與重巒疊嶂組合到一起,使得詩人步履艱辛。寫天氣惡劣的詩最為經典的是《風穴行》,將西域如猛獸般的狂風寫得相當形象:“詩歌開頭就切入主題,‘男子競說膽如斗,風履虎尾脫虎口。一虎且足制人命,何況風穴連天吼。點破大風猛于虎,一點兒也不過分。緊接著,他又例證:‘連天吼,動地來,行人到此色成灰。鴻毛不順脅無翼,十常八九遭殘催。告訴人們歷史上已經有許多旅客戍卒在這罹難。祁氏這種寫實筆法,讓讀者直接深入其景,仿佛與他攜手艱難地行走在風穴山中一樣。”c
路途方面,祁韻士有正面描寫路途難行的詩句,如《隴右竹枝詞六首》曰:“清涼車領路行難,峻坂高坡似六盤?!边@里路險坡陡,就像六盤山的山路一樣崎嶇難行?!端脑率娜斩攘P山,雨雪交作,狼狽殊甚。次日作長歌記其事》則用間接描寫,“車馬趦趄不敢前,往往歡詫行且止”,通過車馬行走困難,表現(xiàn)出異域地形復雜、道路難走的特點。
二、異域奇觀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
祁韻士在《濛池行稿·自序》中說:“余少喜讀史,討論古今,未嘗少倦。顧獨不好為詩,通籍后始稍稍為之,然酬唱嫌其近諛,賦物又苦難肖,操觚率而,急就為章,已輒棄之,不復置意。”可見詩人本是以著史為主業(yè),而并不喜好詩詞創(chuàng)作,但被貶的經歷促進了詩人的文學創(chuàng)作,廣袤神秘的西域奇觀對詩人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審美方式產生了影響。
吳承學先生在《江山之助》一文中說:“自然景色觸發(fā)詩人的靈感,貫注詩篇以靈氣?!北毁H途中所見的風光是常年生活在中原地區(qū)的祁韻士所從未見過的,異域別具風情的景觀使詩人眼界大開,為詩人提供了“奧妙文思的寶庫”,從而激發(fā)了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熱情和積極性,創(chuàng)作出大量藝術價值高的西域紀行詩。除此之外,“詩人受自然地域景觀的熏陶,受‘水土‘地氣的感召,‘皆象其氣,皆應其類,從而產生一種與地理風貌相似的審美理想”。在詩人西遷途中,自然地理對其審美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作用,詩人由開始對西域環(huán)境的不習慣,到慢慢有所適應,再到后來能對西域風景產生欣賞之意,贊美西域瑰麗的風光。異域奇觀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異域奇觀促進詩歌創(chuàng)作內容的豐富性
從內容來看,《西陲竹枝詞》涵蓋了地理、人文、風景等多個方面,西域壯麗雄闊的風光拓展了詩人的視野,滌蕩了詩人的心靈,激發(fā)了詩人的靈感,為詩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提供了廣闊的素材。
1.西域的自然地理
詩人在描寫西域地區(qū)狀況時,通過詩歌與自注的方式,廣泛記錄了西域的自然地理,主要有地理現(xiàn)象、地理位置和當?shù)匚锂a三大類。
第一,地理現(xiàn)象方面,比如《晨渡瑪納斯河》,詩人詳細描述了瑪納斯河的源頭、流向、水勢等,讓讀者對瑪納斯河的自然條件有了客觀的認識,加深了對西域地區(qū)地理環(huán)境的了解。又如《天山》一詩中,詩人詳細記錄了祁連山的名稱、走向、綿延等信息。
第二,地理位置方面,《烏魯木齊》就是典型的記錄地理現(xiàn)象的詩歌,詩中“‘雙城是指當時烏魯木齊的迪化城(漢城)與鞏寧城(滿城)。‘嶺指的是博格達峰,‘溪指烏魯木齊河?!t泥句下作者自注云‘城南有廟,紅泥堊壁,俗遂呼為紅廟子,‘赤石為紅山。烏魯木齊周邊的地形、地貌被描繪得十分清楚”d。
第三,當?shù)匚锂a方面,祁韻士詩中描繪的事物相當廣泛,包括動物類、植物類、水果類、蔬菜類、交通工具類等,具體詩歌見表1:
2.西域的風景畫卷
在《濛池行稿》和《西陲竹枝詞》中,描寫風景的詩歌所占數(shù)量是最多的,這些風景詩不僅展現(xiàn)了瑰麗壯美的異域風光,而且體現(xiàn)出作者開闊的胸襟和樂觀的態(tài)度。詩人在風景詩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展現(xiàn)出一幅情感豐富的風景畫卷。
例如《張掖縣》,詩人為我們描畫了一張張唯美的風景畫。首先呈現(xiàn)的是張掖縣的顏色,一個“綠”字點亮了縣城的色彩,讓整個縣城生機盎然。其次連用四個動詞,描寫了草橋、難樹、雪、沙四種景物的遠近、高低的位置關系,使風景畫充滿層次感。最后,又以羌笛聲作為結束,讓人對這樣迷人的景色充滿想象與留戀,讓讀者產生無窮的回味。
3.西域的民俗民風
獨特多樣的民風民俗對詩歌寫作也能產生影響?!暗赜虻拿袼孜幕?,影響和塑造著人們的氣質、性格,也對詩人的創(chuàng)作特性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眅異域豐富而多彩的民俗深深吸引著祁韻士,在他的詩句中,能體現(xiàn)出一個外地人對當?shù)匚幕南矏壑?;感性與理性相結合,體現(xiàn)出作者的詩人情懷和學者態(tài)度。
《西陲竹枝詞》所記民俗內容豐富全面,從衣食住行到藝術宗教等都一一描述,使讀者充分感受到新疆少數(shù)民族的風俗習慣。如飲食方面,記錄了少數(shù)民族的食物和飲料,以及在加工制作和食用過程中形成的風俗習慣,包括少數(shù)民族的瓜馕雜食、飲府茶與喝馬酒等飲食習俗。具體詩歌見表2:
(二)西域紀行詩的表現(xiàn)手法
詩人描寫異域奇觀的詩句語言優(yōu)美、用詞生動,體現(xiàn)出極高的文化修養(yǎng)和文學功底,詩中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增加了詩歌的生動性。除了比喻、擬人外f,比較突出的是用典、夸張,尤其是通感,從色彩、形狀、聽覺、口感等方面描繪了西域的物產。
1.用典
祁韻士的西域紀行詩多用典故,比如《無題》詩:“登樓王粲應多舊,投筆班超豈愛身。”“王粲登樓”寓指士人不得志而懷故土之思;班超“投筆從戎”指施展抱負,為國立功。詩人用這兩個典故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出自己在途中的不幸境遇和對家鄉(xiāng)的無限思念,與全詩主題相呼應。除此之外,祁韻士詩歌用典還有《無題》“中外一家逾萬里,秦皇傳而筑長城”,《旅次遣懷》“作學那尋蘇武雁,嘗新欲飽邵平瓜”等。
2.夸張
《塔爾奇溝記勝》曰:“萬峰高聳與天齊,碧澗縈回九曲溪?!鄙椒寰谷缓吞煲粯痈?,用夸張的手法表現(xiàn)出山峰的高大險峻?!秳俳鹂诳酂嶙鳌吩唬骸袄@過黑風川,還逢熱火扇。天將爐炭熾,人作釜魚煎?!痹娋溥\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將天比作炭火,將人比作炭火上被烤的魚,夸張地表現(xiàn)出新疆塔爾奇溝的天氣酷暑難耐。
3.通感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lián)想引起感覺轉移。《濛池行稿》和《西陲竹枝詞》經常運用這種手法,為讀者展現(xiàn)了一段段內容飽滿而又色彩絢麗的風景影像。細讀每一首風景詩,不僅有顏色、形狀等靜態(tài)的視覺之像,還有聲音的動態(tài)的聽覺之美,甚至還有味道、氣味的嗅覺之感,讀來既有影像般的畫面感,又有身臨其境的參與感,不僅增加了詩歌的生動性,更體現(xiàn)出詩人豐富的詞匯積累、細致的觀察能力以及富有創(chuàng)意的書寫角度,具體表現(xiàn)在色彩、形狀、聽覺、口感等幾個方面。
(1)色彩與形狀
詩人在描寫西域風景時,像一個技藝嫻熟的畫家一樣,在畫布上渲染顏色,增添了詩歌的色彩感。有時對事物的描繪顏色與形狀兼?zhèn)?,例如《甜瓜》詩。詩歌使用顏色情況見表3:
(2)聽覺之美
祁韻士所寫的部分詩歌不僅將所見風景描繪出來,還將聲音也加以記錄,增添了詩歌的靈動感,像電影一樣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例如《風穴行》“一虎且足制人命,何況風穴連天吼,連天吼,動地來,行人到此色成灰”,讓人仿佛聽到了狂風怒吼的聲音,對風穴有了更深的印象;“突若千軍萬馬至,咆哮騰踏森廣漠”,風穴的聲音猶如千軍萬馬咆哮奔騰而來,突出了狂風大作的氣勢。
(3)口感
詩人寫詩不限于視覺和聽覺的描寫,更希望把讀者帶到西域的真實環(huán)境中,親自感受西域的別樣風情,因而將觸覺之感也在詩歌中進行詳細描寫,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比如《甜瓜》不僅寫到甜瓜的顏色和形狀,而且寫了它的味道和口感,詩歌從色、形、味、品四個角度將甜瓜寫得生動形象,讀來仿佛真正看到甜瓜,還品嘗到了味道。
(三)西域紀行詩的情感特征
《濛池行稿》和《西陲竹枝詞》中的詩歌不僅是對貶謫路程中所見所聞的記敘,也是對詩人思想感情的表達,由詩中可以看出詩人復雜的內心世界。
1.異域遼闊的風景激發(fā)詩人樂觀平和的情感
一方面,遼闊壯美的西域風光是常年生活在中原地區(qū)的祁韻士從未見過的,詩人的情感正如這一望無際的邊塞風光一樣豪邁,對于身處不幸的人生經歷和惡劣的生存條件中的詩人來說,這樣樂觀向上的積極情緒一直支撐著他在艱難的境遇中走下去?!端柶鏈嫌泟佟吩唬骸皾怅幖焉嵬頍熁\,茅店人稀小徑通。喜向林間先得月,那知身在萬山中?!币粋€“喜”字體現(xiàn)出詩人樂觀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雖然天色已晚,路上人煙稀少,山間小路又崎嶇難行,但詩人仍然能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面對,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尋找快樂的要素。在《望博克達山》中,詩人看到險峻壯美的博克達山,瞬間心胸開闊,“一個戴罪之人忽然唱出了‘壯游使我歌莫哀這樣樂觀豪邁的詩句”g。
另一方面,異域奇觀也對詩人調節(jié)情緒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詩人在空廖的環(huán)境中更能靜下心來慢慢體悟與思考,逐漸培養(yǎng)了平和、曠達的心態(tài)。在《塞外獨行忽有所悟》中,詩人獨自在塞外散步,遠離城市和人群的喧囂,能以放空的心態(tài)思考人和事。塞外空曠的環(huán)境,讓詩人感受到“非暑亦非寒”的清涼世界是最好的生存環(huán)境,只要內心安穩(wěn),那么天地也變得開闊。由詩句中可以看出,異域寬廣的風景讓詩人暫時放下了心中原有的雜念,而以平和的心態(tài)靜靜思考,從而得到了豁達而高尚的人生感悟。
2.異域凄涼的風景引起詩人孤寂傷感的消極情緒
詩人從資源富庶的中原地區(qū)被貶到條件艱苦的西域邊塞,客觀環(huán)境的巨大落差不僅給詩人生活帶來很大困難,而且也對詩人的情緒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一方面,西域地廣人稀的環(huán)境,讓詩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獨與寂寞,這樣的消極情感也充分表現(xiàn)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在《梧桐窩次壁間韻》中,詩人寫道:“客孤如過鳥,月暗不知更。”詩人將自己比作“過鳥”,體現(xiàn)出其身在異鄉(xiāng)的孤獨與不適,尤其在深夜里,這樣的孤獨之感更加明顯。
另一方面,西域悲涼惡劣的環(huán)境,也讓詩人感到無限的傷感,身處異域,詩人因缺少認同感而悲傷。在《飛雁篇》中,詩人看到飛來塞北的大雁,心生感嘆,大雁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遷徙,最終總是能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而詩人卻漂泊在外,無依無靠,不僅不知道何時能回到家鄉(xiāng),甚至不知道明天何去何從。
3.異域秀美的風景勾起詩人濃厚深切的思鄉(xiāng)之情
在《濛池行稿》中,途經中原地區(qū)的詩歌表現(xiàn)出思鄉(xiāng)之情較淡,當進入西域地區(qū)后,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漸行漸濃。從“故人明日去,萬里寄相思”的觸景生情之感,到“音書久隔憐兒輩,井臼親操念老妻”的思念家人之情,從“馬前雅噪集,日日望書來”中對家人音信的期盼,到“中夜彷徨眠不得,吟琵變白已將齊”中因思鄉(xiāng)而夜不能寐,無不體現(xiàn)出詩人對故鄉(xiāng)的想念與留戀。雖然詩人對西域的環(huán)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對被貶的遭遇有樂觀的心理狀態(tài),但依然無法忘記身在異鄉(xiāng)的孤寂與對家鄉(xiāng)無限的思念。
唐代詩人岑參擅長描寫邊塞景色與風情,與岑參的邊塞詩相比,祁韻士的詩歌更具有客觀、理性的色彩。雖然岑參與祁韻士均有從中原遷至西域的共同經歷,但二人去西域的原因不盡相同:岑參是為了報國立功而主動勇赴邊塞的,故其詩文多描寫邊塞將士的英勇及悲壯,文風以慷慨激昂的基調為主;而祁韻士是因貶謫而被動前往西域的,因此《濛池行稿》和《西陲竹枝詞》多記錄西域奇特的自然和人文風景,作品多以紀實為主,抒情為輔。雖然二位詩人的作品中均有描寫邊塞風光和文化的內容,但岑參的詩句大多寓情于景,將自然和人文都賦予人的感情色彩;而祁韻士的詩則偏重對所見自然景色和人文風俗的紀實,不僅具有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也具有史學著作的研究價值。
三、結語
綜上所述,祁韻士的《濛池行稿》和《西陲竹枝詞》既具有認識價值,又含有藝術價值,在西域文學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認識價值方面,《濛池行稿》和《西陲竹枝詞》中的作品不僅描述了異域風光、地理現(xiàn)象等自然景觀,而且記錄了西域地區(qū)歷史文化、民族融合、風俗民情等人文地理,自然和人文相結合,共同譜寫了西域紀行的壯麗詩篇,為研究西域文學、歷史、地理等方面提供了參考價值。
在藝術價值方面,雖然祁韻士擅長著述而不精于作詩,但被貶的不幸遭遇以及途中交通、環(huán)境、習慣等不利因素,引起他內心情緒的起伏,從而進一步推動詩人用詩歌來抒發(fā)內心的情感,這也是詩人游歷對創(chuàng)作產生影響的典型案例。西域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使詩人心胸豁然開朗,故而對其文學風格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詩人由之前嚴謹細致的史學傾向,轉變?yōu)榭犊肋~的文學文筆,說明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對詩人詩歌創(chuàng)作的風格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濛池行稿》和《西陲竹枝詞》中的詩歌形式多樣,運用用典、夸張、通感等多種修辭手法,內容和形式相結合,共同記錄了西域多彩絢麗的外在環(huán)境和詩人復雜多變的內心世界,共同成就了《濛池行稿》和《西陲竹枝詞》史學研究和文學藝術的雙重價值。
a 《欽定皇輿西域圖志·卷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b 《山右叢書·初編(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267頁。(本文有關該書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cg 路遙:《史家詩心士子情懷——論祁韻士的史筆與文筆》,《晉陽學刊》2017年第3期,第23頁,第22頁。
d 秦興邦:《論祁韻士的文學創(chuàng)作》,《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2期,第109頁。
e 吳承學:《江山之助——中國古代文學地域風格論初探》,《文學評論》1990年第2期,第54頁。
f 《紅柳硤》的“或方如鼎峙,或圓如釜履,或亞如蓮跗,或尖如荀立”,將各種山峰的形狀寫得很具體,使讀者能明顯感覺到山的新奇形狀;《偶占》的“往往來來像底事,青山也笑白云忙”,將青山擬人化,使得詩風更加活潑,增添了詩歌的趣味性。
參考文獻:
[1] 張琴.祁韻士與《西陲竹枝詞一百首》[J].山西大學師范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4).
[2] 劉應祿.祁韻士《西陲要略》研究[D].新疆大學,2013.
[3] 路遙.史家詩心士子情懷——論祁韻士的史筆與文筆[J].晉陽學刊,2017,(3).
[4] 秦興邦.論祁韻士的文學創(chuàng)作[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2).
[5] 郭院林,焦霓.論祁韻士《西陲竹枝詞》中的國家認同感[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0).
[6] 宋彩鳳.論祁韻士《西陲竹枝詞》的學者化傾向[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10(3).
[7] 郭嬌.祁韻士《西陲竹枝詞》詩下自注研究[J].萍鄉(xiāng)高等??茖W校學報,2014(2).
[8] 山右叢書·初編(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基金項目: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歷代北疆紀行文學文獻的整理與研究”(19ZDA281)
作 者: 李彥艷,山西大學文學碩士畢業(yè),主要從事北方民族政權下的文獻與文化研究;張建偉,文學博士,山西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北方民族政權下的文獻與文化研究、國學教育研究。
編 輯:趙斌?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