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金一
很多人現(xiàn)在都不知曉屈萬里此人,更不知道他在中國現(xiàn)當代學術史上的重要地位了。
讓我們先從《載書漂流記》談起。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濟南形勢危急,山東省圖書館館長王獻唐謀劃將館藏重要圖書文物南遷,當時屈萬里為該館館藏部主任。之后,王獻唐與屈萬里兩人歷時一年七個月,行程七千余里,歷盡艱險,直到1939年5月,才將這批圖書文物妥存于四川樂山。抗戰(zhàn)勝利后,這批圖書文物又完璧歸趙,現(xiàn)完好無損地保存在山東?!遁d書漂流記》記述了這次載書漂流的經(jīng)歷,其作者就是屈萬里。今年正值此書成稿八十周年,本文算是為此而寫的一點紀念文字吧。
王獻唐與屈萬里兩個人頗有使命感與愛國情懷。王獻唐在與屈萬里通信中明確提出:不能把寶貴的圖書文物留給日寇,要“為吾魯存茲一脈文獻”,“無論如何,亡國奴帽子至??菔癄€,兄決不戴也”。而對于不抗戰(zhàn)的韓復榘,兩人皆認為“韓氏之罪不容于死矣”!
《載書漂流記》不是一本簡單的圖書南遷史,其寫人記事、指涉人心、掃描社會都具有廣博的人文視野。它好像一個切片,從中看到的是彼時整個中國社會的狀況。
《載書漂流記》在記人寫事上頗有《史記》簡潔傳神之風,善寫故事,善用白描。如呂師親往延請莊心如出任曲阜奉祀官師傅一節(jié):
先生年近古稀,家又豐饒,人固必其不出也。既晤,師言其意,先生果謝曰:“予年來治佛學,不啻孔門罪人,是烏可往!”師請益堅,而先生辭益力,將不諧矣。時日向暮,呂師索酒,相與對飲。至半酣,師正色曰:“吾輩今日能明義理、屬文辭、粗有聲聞者,非讀孔氏書而致之乎?”先生曰:“然?!痹唬骸叭粍t圣人之裔,孤幼待教,彼德足以型之,而學足以傅之者,寧能恝然不顧乎?予懷無窮之望來,以為圣門孤裔,永有所托,不謂先生漠然視之。既不獲命,吾其行矣。”推杯而起。先生蛩然曰:“有是哉!吾往矣。雖然,予以三事相約,可則偕行?!睅熣埰湔f。則曰:“吾不受束脩也?!睅煈唬骸爸Z?!崩^曰:“往返路費,亦未可過豐也。”師又頷之。終曰:“吾當與奉祀官友,不能為師也?!睅煆椭Z之。其議遂定。
步步緊扣,辭鋒緊致。又三事相約,可謂奇人奇事。此處可見作者敘寫之功力,又可見莊心如先生古人之風,讓人神往。其他方面,如寫舟過三峽,處處驚心動魄,而其描摹湍急江水、竹樹密林、細瀑曲流、江中嶼渚、岸上茅屋,刻畫之工、文字之精到也讓人嘆服不已。
《載書漂流記》也有不少地方展現(xiàn)了濟南元素。如寫倭寇以鵲山為炮兵陣地,隔河向濟南城轟炸,彈落千佛山、白馬山間。而作者南居歲月,也時時想起濟南來:
予執(zhí)役山東圖書館于茲六年。館在大明湖畔,南望歷山,北挹鵲華,水木明瑟,擅稷下風景之勝。館中花木繁茂,幽徑竹籬,布置亦具匠心。春來海棠盛開,覆掩回廊。侵晨人靜,坐金絲榭上,瞰曲池倒影,游魚往來,如戲枝頭,使人生濠梁間想。入夏,明湖中蒲荷昌茂。當夕陽西下,登浩然亭東望,則見畫舸穿綠,菡萏飐紅。而歷下亭、鐵公祠諸勝,半為蒼翠薆蔽,益饒逸致。深秋而衰柳拂塘,嚴冬而瑩雪壓柏。靜言思之,并入畫境。
作者或吟詠此景,或于景中工作,頗有登仙之感,“私心竊幸,擬終吾生于斯矣”。他的家屬后來也租居于鵲華橋東,斗室中子女繞膝,作者挑燈讀書著文,遂為至樂。
圖書播遷過程當中,屢屢出現(xiàn)險情,主要是日寇軍機的轟炸,也有其他一些人為或自然的因素。有一次在重慶,作者從船上失足,幸虧身手健捷,得攀纜以免,“是時四圍舟子熟視不救。以彼處江流之急,脫非迅執(zhí)船纜,吾為魚矣。因念此次避難入川之魯籍同鄉(xiāng),在長江及漢水溺斃者已達二十余人。倘觀眾肯仗義營救,必得半數(shù)不死”。后來他聽人說,落水者得說以若干元為酬謝,方才會有人愿意下水救人。作者對此見死不救的世態(tài)人情深惡痛絕,歸之為民風鄉(xiāng)俗。想想直到今天,某些地方還有“挾尸要價”的行為,真的讓人慨嘆不已。
出生于山東魚臺的屈萬里一生中還著有《〈詩經(jīng)〉釋義》、《〈尚書〉釋義》、《古籍導讀》、《〈尚書〉今注今譯》、《〈殷墟文字甲編〉考釋》、《漢石經(jīng)〈尚書〉殘字集證》、《漢魏石經(jīng)殘字校錄》、《圖書版本學要略》等多部圖書,1979年客死臺灣。他的兒子屈世釗1995年赴臺祭奠,但見“父親的墓地建在林口,占地約二百平方米。墓門朝向大海,正對大陸。父親的離愁與呼喚,就像大海的波濤永無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