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艷
摘 要:文章對吳方言中“栗六”的詞義及其來源做了較為全面、深入的探討?!袄趿睘殡p聲連綿詞,文獻中常變形寫作“栗碌、歷碌”或重疊為“栗栗碌碌、歷歷碌碌”等。它最初寫作“歷鹿”,或音轉(zhuǎn)為“鹿盧”,指帶輪軸、可轉(zhuǎn)動的車具,如紡車、汲水具。其得名之由源于輪軸的“圓轉(zhuǎn)”,這一語源義對于認識“栗六”組詞的詞義演變具有提綱挈領(lǐng)的作用,即它的各個義項,其實只是“轉(zhuǎn)動不?!边@一核心義在不同語義場域投射的結(jié)果。
關(guān)鍵詞:吳方言 栗六 歷鹿 鹿盧 圓轉(zhuǎn) 探源
一
吳方言詞典中,載有“栗六”一詞。出版較早的《簡明吳方言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中,“栗六”條的注音、釋義及舉例如下:
栗六[li2][lo2]象聲詞。翻騰,動個不停而發(fā)出的聲音: 伊~~我那哈困得著|爽性盡他們?nèi)ァ?,自己倒在床上睡了。(《歇浦潮》?3回)
后來的《吳方言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5)及《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均據(jù)此書收載了“栗六”,《方言大詞典》除了將釋義改作“不停翻動時發(fā)出的聲音”外,其余內(nèi)容并無實質(zhì)變化。就所引《歇浦潮》例看,“栗六”用在“去”的后面,當是一個謂詞性成分,若以“不停翻動時發(fā)出的聲音”解之,很難講通。那么,吳方言中的“栗六”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從哪兒來?它的構(gòu)詞理據(jù)如何?
二
檢文獻,“栗六”一詞在晚清迄今的文人筆下,頗為經(jīng)見。摘舉其例如下:
(1) 清胡林翼(1823,益陽)《呈七叔致墨溪公》:“父親又因事務(wù) 栗六 ,無瑕指示。深恐侄坐廢光陰,歧途誤趨,現(xiàn)擬請醴陵文定齊老伯授讀?!盵1]
(2)清斌良(1842,滿洲)《抱沖齋詩集》卷29詩題:“還京帀月,公私 栗六 ,久未搦管,詩興索然。”
(3) 清葉圭書(1860,滄州)《益智錄跋》:“顧余宰歷城時,解子猶應(yīng)縣試,余以風(fēng)塵 栗六 ,竟未物色及之。”
(4) 清李鴻章(1871,合肥)《復(fù)內(nèi)閣學(xué)士兼吏部侍郎邵亨豫》:“弟 栗六 如恒,仔肩莫釋?!?/p>
( 5 ) 清許景澄(1897,嘉興)《與沈祥龍書》:“弟 栗六 生涯,半付奔走,去夏鼓棹石城,嗣后由江泝淮,勾留匝月?!?/p>
( 6 ) 朱瘦菊(1921,上海)《歇浦潮》第93回:“伯良看著她們 忙碌 ,自己又不好意思去攔阻她們……因爽興盡她們?nèi)?栗六 ,自己倒在床上睡了。但紅玨同那娘姨,卻當真 忙亂 了一夜,到天明還不曾舒齊。”
( 7 ) 竺可楨(1934,紹興)《致金陵大學(xué)理學(xué)院、金陵女子文理學(xué)院函稿》:“辱召演講,本擬遵命,頃以公務(wù) 栗六 ,終難抽身?!?/p>
( 8 ) 楊蔭瀏(1947,無錫)《逆境》:“ 栗六 半生忙底事,依然天地一蜉蝣?!?/p>
( 9 ) 豐子愷(1960,桐鄉(xiāng))《護生畫第四集后記》:“此乃予之宿愿,人事 栗六 ,遷延未償;今得法師代為玉成,殊感欣慰。”
( 10 ) 徐 (1908—1980,慈溪)《駐歇》:“我奔波 栗六 ,感流年如水,無人憐惜?!?/p>
(11)章開沅(2004,蕪湖)《明清鄖陽歷史文獻箋注稿·序言》:“寒冬歲暮,雜務(wù) 栗六 ,即以是為序。”
( 12 ) 清傅松元(1908,蘇州)《醫(yī)案摘奇·中寒癥》:“有頃,聞樓上人聲 栗六 ,繼即來報曰:‘大下矣?!?/p>
( 13 )金庸(1959—1961,海寧)《神雕俠侶》第14回:“(小龍女)反覆思量良久,只聽得楊過鼻息調(diào)勻,沉睡正酣,于是輕輕下地,走到炕邊,凝視著他俊美的臉龐,心中 栗六 , 柔腸百轉(zhuǎn) ,不禁掉下淚來?!?/p>
( 14 ) 斯·茨威格(德)著,侯煥宏(2001,上海)譯《約瑟夫·富歇: 一個政治家的肖像》第8章:“內(nèi)外交困、被千百敵人圍攻的皇帝,因為 斷定不了 而不免心中 栗六不安 ?!?/p>
(15) 林克勤(2003,重慶)《報怨》:“幾個同伴皆兩股戰(zhàn)戰(zhàn),心中 栗六 , 不知道能否安然回家 。”
( 16 ) 姞文(2016,南京)《琉璃世琉璃塔》第58章:“蓮花努力記下,心中 栗六 ,聽朱元璋說沒錯, 長長松了口氣 ?!?/p>
不難看出,在晚清以迄現(xiàn)代的作品中,“栗六”的使用相當廣泛,所涉文體有詩歌(含古體與現(xiàn)代)、散文(含書信、詩題、序跋及醫(yī)案)、小說(含章回與現(xiàn)代)、傳記(譯著)等,主要用作形容詞和擬聲詞,有三種含義: 1. 敘寫(生活的)奔波忙碌[例(1)—例(11)];2. 描?。曇舻模┝銇y不斷[例(12)];3. 形容(心情的)煩亂不寧[例(13)—例(16)]。例(6)即前揭《簡明吳方言詞典》所引《歇浦潮》例的詳細版,此將上下文中相關(guān)的語句一并引出,從所用“忙碌”“忙亂”的字眼看,“栗六”本用來形容紅玨和娘姨夜里收拾行李、忙碌不停的狀態(tài),“爽性盡她們?nèi)ダ趿笔钦f“索性由她們?nèi)ッy”,句中“栗六”即“忙碌、忙亂”。其詞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中寫作“栗碌”,可知“栗六”與“栗碌”應(yīng)為同詞異寫。
從出現(xiàn)時間看,“栗六”較早見于19世紀初期的文獻[例(1)];就使用地域論,相關(guān)作者多來自吳語區(qū),尤其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栗六”更集中地出現(xiàn)在江浙滬作家筆下,顯示出一種從通語詞變?yōu)閰钦Z詞的趨勢。
三
從上引《簡明吳方言詞典》標注的讀音“[li2][lo2]”來看,“栗六”為雙聲聯(lián)綿詞[2]。眾所周知,聯(lián)綿詞在用字上,往往表現(xiàn)為“字無定形”的特點。那么,文獻中是否還存在一些與“栗六”音同且詞義和用法相當?shù)钠渌~形呢?據(jù)查,“栗六”在文獻中還可變形寫作“栗陸、栗碌、栗鹿、歷六、歷碌、歷録、歷鹿、歷轆、轣轆、轣 、歷落”等形,亦可重疊作“栗栗碌碌、力力碌碌、歷歷碌碌、歷歷録録、歷歷落落、轣轣轢轢”等。舉例說明如下:
(一) 栗
(17) 清李鴻章(1875,合肥)《復(fù)幕府沈》:“鴻章于十七日申刻抵津,酬應(yīng) 紛繁 ,殊形 栗陸 ,幸孱軀耐勞猶昨,足慰雅懷?!?/p>
( 18 ) 侯鴻鑒(1935,無錫)《西北漫游記》:“開車后,覺得人事 栗陸 ,世情變幻,途中所聞客語,均足以感慨系之。”
按: 例中“栗陸”,前例與“酬應(yīng)紛繁”相承,后例與上引例(9)中“人事栗六”的表達相同,“栗陸”顯指因人事紛繁而忙碌不停。
(二) 栗碌
(19) 清斌良(1839,滿洲)《晩抵敦什巴爾臺》:“考牧喜還家,征軺驅(qū) 栗碌 ?!?/p>
(20) 清李鴻章(1870,合肥)《致鶴章》:“吾弟在家,上得奉侍母氏,下得訓(xùn)育子侄,嘯傲林泉,方之兄之 栗碌 風(fēng)塵,東西奔走,苦樂不同矣。”
( 21 ) 清楊子萱(1895,蘇州)《致經(jīng)元善函》:“兼之三奉香帥電飭,添設(shè)川沙至金山;乍浦、通州至揚州;清江至海州線,須分三路趕造,道路甚長,用人用料較多,現(xiàn)在集料派人等事,萬分 栗碌 ?!?/p>
( 22 ) 劉大白(1921,紹興)《八點鐘歌》:“休息八點鐘,睡意弄,鼾聲重。四肢舒縱,雙眼朦朧,一天 栗碌 ,一覺 從容 ?!?/p>
(23) 辛克萊(美)著,王宣化(1932,泉州)譯《羅馬的假日》八:“換句話說: 我的朋友多屬 栗碌 而 勤勞 的同性。”
( 24 ) 袁鷹(1997,淮安)《夢里溪山》:“一個終年奔走 栗碌 、總也得不到安定的人,時常在腦際縈回、在夢境出現(xiàn)的,是一片寧謐、幽靜的溪山?!?/p>
( 25 ) 朱瘦菊(1921,上海)《歇浦潮》第35回:“他因欠官銀行的二萬銀子,經(jīng)伯宣疊次來信催取,自己在別處,又拖欠到十余萬銀子……此時無法挪還,到期不歸,又未免有損信用,故他愁腸 栗碌 , 心緒萬千 。”
( 26 ) 邵荃麟(1940,慈溪)《歌手》:“他心里就像是一個待訊的囚犯似的 栗碌不定 ,幾分鐘之后,他的命運就將決定了?!?/p>
( 27 ) 志賀直哉(日)著,樓拾夷(1981,余姚)譯《牽?;ā罚骸八懿蛔∵@樣的壓迫, 栗碌不安 地從廊下走進沒人的側(cè)屋,又從那里走出來?!?/p>
(28) 殷正慈(1981,大冶)《我所知道的王撫五先生》:“撫五先生一向?qū)覄?wù) 栗碌 及個人 瑣屑 ,均依賴師母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細心照拂?!?/p>
按: 例(19)中“栗碌”用在“驅(qū)”后,為擬聲詞,指車行聲;例(20)—例(24)中“栗碌”,或與“從容”對舉,或跟“勤勞”“奔走”相承,皆指忙碌;例(25)—例(27)中“栗碌”之后所用“心緒萬千”“不定”“不安”表明其義為內(nèi)心煩亂不寧;例(28)中“栗碌”與“瑣屑”相對,用以描述家務(wù)的細碎零亂。
(三) 栗鹿
( 29 ) 清毛奇齡(1623—1716,蕭山)《寄贈陳山人七十》:“梅花正開時, 栗鹿 駕短轅?!?/p>
(30)清陸應(yīng)穀(1804—1857,蒙自)《野望》:“京師萬人海,車馬紛 馳逐 。余亦墮塵網(wǎng),幻夢久 栗鹿 ?!?/p>
( 31 ) 馮緒承(1928,無錫)《上前無錫縣知事俞仲還先生書》:“返申后局務(wù) 栗鹿 ,夙夜在公,不乏未竟之緒,事無巨細,靡不躬親?!?/p>
( 32 ) 錢相摩(1947,鹽城)《日記摘錄》:“近在咫尺的就是敵人。處此千鈞一發(fā)的危難時刻,勉強從容地北撤……事后思之,余悸猶令我 栗鹿 不安?!?/p>
按: 例中“栗鹿”,例(29)為擬聲詞,指車行聲;例(30)、例(31)謂忙碌不停;例(32)言心懷恐懼,不得安寧。
(四)六
( 33 ) 錢鍾書(1948,無錫)《致黃裳》:“弟蓄念又寫一長篇小說,經(jīng)營一年許,人事 歷六 ,僅寫八百許字,未知何時可卒業(yè)也。”又(1962):“犯暑 歷六 ,殊憊。一切都未就緒,先以奉聞?!?/p>
( 34 ) 楊絳(1990,無錫)《致羅洪》:“連日來瑣事 歷六 ,未能早復(fù),十分抱歉。”
按: “歷六”僅見于錢鍾書夫婦致他人的書信,都用來描述生活的忙亂狀態(tài)。
(五)碌
( 35 ) 唐吳融(850—903,紹興)《寒食洛陽道》:“連乾馳寶馬, 歷祿 (一作 碌 )鬭香車。”
( 36 ) 元陳基(1314—1370,臨海)《京回徐翁招飲園亭》:“初歸自神京, 歷碌 辭遠道。”
( 37 ) 明陸深(1477—1544,上海)《奉旨三品乘轎》:“車行 歷碌 騎行徐,早晚誰來問起居?!?/p>
(38) 清斌良(1820,滿洲)《晚抵南天門》:“守關(guān)吏上剎竿鐙,導(dǎo)引征車 歷碌 升?!?/p>
( 39 ) 清蔣士銓(1725—1784,湖州)《空谷香傳奇自序》:“甲戌乞假還,寒舟孑然行回飆涸渚中, 歷碌 如 旋床 ,疏欞四閉,一榻自欹。”
( 40 ) 明陶奭齡(1571—1640,紹興)《黠鼠》詩序:“黃寢才熟,忽床上 歷碌 有聲。起視,得巨栗數(shù)升,意鼠所輸,用報黃不殺者也?!?/p>
( 41 ) 清俞蛟(1751—?,紹興)《夢廠雜著·齊東妄言·端工》:“夜二鼓后,忽聞院外 歷碌 聲如轉(zhuǎn)輪。急由門隙窺之,見棺蓋旋轉(zhuǎn)如飛。”
(42) 清王廷紹(1763—1820,大興)自撰門聯(lián):“馬骨崚嶒,吃豆吃麩兼吃草;車聲 歷碌 ,拉人拉馬不拉錢。”
( 43 ) 陸士諤(1878—1944,上海)《新上?!返?8回:“這時候,上下廂房里麻雀早已上場了,牌聲 歷碌 ,人語喧闐。”
文獻中“歷鹿”用法多樣,既可做擬聲詞,摹擬紡車等輪軸轉(zhuǎn)動的聲音或類似零亂不絕的響聲,如猴叫聲、子實下落聲、腹鳴聲等;又可做形容詞,表忙碌不停;還可做名詞,指紡車。
(八)
(66) 金金肅(1209年前后在世,北京)《宿睦村》:“檐馬 丁東 風(fēng)外響,田車 歷轆 月中行?!?/p>
( 67 ) 元尹廷高(1290年前后在世,麗水)《車中作古樂府》:“車 歷轆 ,車 歷轆 ,驢牛逐逐雙轉(zhuǎn)轂?!?/p>
(68) 清陳儀(1669—1742,廊坊)《刈菜行》:“仆夫?qū)④?歷轆 去,苦泥阿母求相隨?!?/p>
( 69 ) 明胡應(yīng)麟(1551—1602,金華)《寄趙相國一百韻》:“絕域春如夢,他鄉(xiāng)歲若馳。行藏嗟 歷轆 ,去住嘆支離。”
按: 例(66)—例(68)中“歷轆”為擬聲詞,擬車行轂轉(zhuǎn)之聲,例(66)“歷轆”與“丁東”對舉,中例“歷轆”疊用,自然生出一種獨特的音律美。例(69)嗟嘆行跡匆匆,“歷轆”指忙碌不停。
(九)
(70) 漢揚雄(前53—18,成都)《方言》卷5:“繀車,趙魏之間謂之 轣轆 車,東齊海岱之間謂之道軌?!?/p>
(71) 宋歐陽修(1007—1072,吉安)《蝶戀花》詞之17:“紫陌閑隨金 轣轆 ,馬蹄踏遍春郊綠?!?/p>
( 72 ) 宋梅堯臣(1002—1060,宣城)《送辛都官知鄂州》:“車動自 轣轆 ,旟輕自舒舒。”
(73) 金劉迎(?—1180,煙臺)《車轣轆》:“馬虺 ,牛觳觫,山行縈紆車 轣轆 。”
( 74 ) 宋陸游(1125—1210,紹興)《春寒復(fù)作》:“青絲玉井聲 轣轆 ,又是窗白鴉鳴時。”
( 75 ) 清王韜(1828—1897,蘇州)《淞隱漫錄·貞烈女子》:“因取水一甌,傾葫蘆中藥少許,灌入女口。俄聞女喉間作 轣轆 聲,砉然大吐,金環(huán)隨出……”
(76) 明王?。?416—1508,遂寧)《牧牛詞》:“天上日車休 轣轆 ,少待吾牛飽其腹?!?/p>
( 77 ) 柔石(1902—1931,海寧)《二月》18:“一邊他心里 轣轆 地想:‘假如我要娶妻,我就娶去這位婦人罷?!?/p>
按: 例(70)中“轣轆”,魏張揖《廣雅·釋器》引作“ ( )鹿”,梁顧野王原本《玉篇·糸部》“繀”字下引作“歷鹿”,唐玄應(yīng)《一切經(jīng)音義》卷十四《四分律》第九卷音義“作繀”條所引同。考“轣”不見于唐以前文獻,《廣韻》及宋本《玉篇》均未收載,較早見于《集韻·錫韻》,用為“轢”的或體?!稗A”較早見于裴務(wù)齊正字本《刊謬補闕切韻·屋韻》盧谷反:“轆,趙魏間謂繀車?!保ㄖ茏嬷?983)也就是說,“轣轆”反映的是宋以后文獻中的用字情況,此前皆寫作“厤鹿”或“歷鹿”,“厤”為“歷”的古字,“轣”系“歷”的后起分化字?!稗^轆”指繀車,即帶轉(zhuǎn)輪的紡車。例(70)是目前所見“厤鹿/歷鹿/歷轆/轣轆”一詞中確定無疑的較早用例。值得注意的是,“歷鹿”或形訛作“磨 ”。如:
(78) 《墨子·備高臨》:“矢長十尺,以繩□□矢端,如如戈射[3],以 磨卷收?!睂O詒讓《間詁》:“磨 ,吳鈔本作‘,不成字?!兜啦亍繁尽?字同。畢(沅)云:‘“磨”疑“麻”; ,“麤”字之訛;“收”舊作“牧”,以意改。王引之云:‘畢說非也?!澳ヂ埂碑敒椤按暵埂保衔脑啤皞渑R以連弩之車”,則此謂車上之磿鹿,轉(zhuǎn)之以收繩者也,故曰“以磨鹿卷收”。磿鹿猶鹿盧,語之轉(zhuǎn)耳。《方言》曰:“繀車,趙魏之間謂之轣轆?!薄稄V雅》曰:“繀車謂之歷鹿。”并字異而義同。案王說是也。《六韜·軍用》篇有‘轉(zhuǎn)關(guān)轆轤。此‘卷收即冢上矢端著繩而言,古弋射蓋亦用此?!秶摺こ摺吩七摺奁?盧,治其矰繳,盧亦即鹿盧也?!?/p>
《墨子》中“磨 ”實為“磿鹿”的形訛,“磿鹿”即“歷鹿”?!按暋睘椤皻v”之借字?!皻v鹿”猶“鹿盧”,指帶輪軸可轉(zhuǎn)動的器具,“以磿鹿卷收”謂用鹿盧收卷繩索。以此看來,“歷鹿”為詞至遲在戰(zhàn)國初期的《墨子》中已見。
例(71)中“轣轆”代指車子。例(72)—例(75)中“轣轆”為擬聲詞,所擬有輪軸轉(zhuǎn)動之聲[例(72)、例(73)、例(74)];也有喉間穢物涌動的響聲[例(75)]。例(76)、例(77)中“轣轆”,指轉(zhuǎn)動不停。
(十)
( 79 ) 張素(1877—1945,丹陽)《車過遼陽作》:“朝發(fā)大連市,夕次遼陽城。車塵 轣間,旅客今幾程?”
按: “ ”為“轆”的換旁異體?!都崱の蓓崱罚骸稗A,《博雅》:‘車軌道謂之轣轆,一曰繀車?;驈匿洠?)。”“轣 ”即“轣轆”,指車行聲。
(十一)落
(80) 宋文天祥(1236—1283,吉安)《指南錄·至揚州詩序》:“時門前馬足與箭筒之聲, 歷落 在耳,只隔一壁,幸而風(fēng)雨大作,騎只徑去?!?/p>
( 81 ) 清袁枚(1716—1798,杭州)《子不語·楊二》:“次日宿樓中,聞樓下有著屐聲,往來 歷落 ,疑為賊,然心念偷兒無著屐之事?!?/p>
(82) 清菊畦子輯(清初,?)《醒世奇言》第1回:“翠云就端整去側(cè)首開起個鋪來,莊夫人止住道:‘暫時一夜,何苦多這番 歷落 。我和你同榻可好么?又好講話?!?/p>
(83) 柯靈(1982,廣州)《致舒湮》:“囑寫序文,敢不從命,但人事 歷落 ,身不由己,今年擬摒擋一切,專事長篇試作,力不從心,想承曲宥也?!?/p>
按: 前兩例中“歷落”用為擬聲詞,指細碎不斷的聲響;后二例指忙亂、繁忙,末例中“歷落”與前述“栗六”[例(9)]、“栗陸”[例(18)]、“歷六”[例(33)]都用在“人事~”的表達中,“歷落”與“栗六”“栗陸”“歷六”當為同詞異寫。
(十二) 栗栗碌碌
(84)谷口生(清初,?)等《生綃剪》第7回:“兩個 栗栗碌碌 足足 忙 了半日,拿出六椀新鮮現(xiàn)成素菜?!?/p>
( 85 ) 邵荃麟(1946,慈溪)《一個女人和一條?!罚骸斑@天晚上,村莊上差不多都已經(jīng)睡靜了,增福公家里卻還是 栗栗碌碌 的,連頓夜飯也不曾吃……燈光里只見老頭兒傴僂的影子, 憧憧地摸進摸出,仿佛在忙亂著甚么 。”
( 86 ) 雷馬克(德)著,朱雯(1983,上海)譯《西線無戰(zhàn)事》:“幾分鐘過后,我們聽到第一陣窸窸窣窣和 栗栗碌碌 的響聲。這響聲越來越大,這會兒已經(jīng)有許多 細小的腳步聲 ?!覀儼涯切?死老鼠 撂到壕溝外面,重新躺下來等待。”
(87) 王仿編《中國謎語大全·人體類》第1輯:“上下翻翻覆覆,中間 栗栗碌碌 ?!?/p>
按: 此四例中“栗栗碌碌”,前二例指忙碌、忙亂,第三例摹擬老鼠走動的腳步聲;末例謎底為“眼睛”,上下翻覆者是眼皮,中間栗碌者為眼珠[4],“栗碌”形容眼珠轉(zhuǎn)動的樣子。
(十三) 力力碌碌
( 88 ) 明凌濛初(1628,湖州)《初刻拍案驚奇》卷16:“(那婆娘)將昨夜剩下米煮了蚤飯。拂拭凈了椅桌, 力力碌碌 ,做了一朝,七了八當。”
按: 句中“力力碌碌”做狀語,形容忙碌、忙亂的狀態(tài)。
(十四) 碌碌
( 89 ) 明梅鼎祚(1549—1615,宣城)《玉合記·宸游》:“有時節(jié)六蹕巡游,步輦飛輪,天回地轉(zhuǎn),聽 歷歷碌碌 ,空中拋下阿香車?!?/p>
( 90 ) 清韓邦慶(1894,上海)《海上花列傳》第37回:“好一會,忽然聽得后半間地板上 歷歷碌碌 ,一陣腳聲,不知何事?!庇?6回:“再要睡時,只聞翠芬房里 歷歷碌碌 的作響,細聽不是鼠耗。”52回:“琪官正待說話,只聽得外面 歷歷碌碌 ,不知是何聲響。……大姐道:‘下頭來浪響呀。說著,果然 歷歷碌碌 ,響聲又作,乃班里女孩兒,睡在樓下,起來便遺。”55回:“三人進了門,只聽得房間里地板上 歷歷碌碌 一陣腳聲,好像兩人扭結(jié)拖拽的樣子?!?/p>
( 91 ) 張春帆(?—1936,常州)《九尾龜》第99回:“林媛媛聽了,也覺好笑,便把自己的牌一推, 歷歷碌碌 的擄起牌來?!?/p>
( 92 ) 般生(挪威)著,蔣百里(1921,海寧)譯《鷲巢》:“這棵樹從石隙里生出來,他就沿著那石隙扒上去,許多小石頭在他腳底下滾,砂礫同土也 歷歷碌碌 的下來?!?/p>
( 93 ) 劉操南(1980,無錫)、茅賽云(?)編著《武松演義》第八回:“武松第二腳又尖出來,裙板‘ 歷歷碌碌 掉下來。如冰雹相仿?!盵5]
( 94 ) 孫家振(1920—1939,上海)《續(xù)海上繁華夢》初集第十四回:“懷策把這皮包一拎,分量甚輕,在皮底下捏了一捏,好像 歷歷碌碌 的有幾個折子在內(nèi)……果然多是些銀行存簿與莊家的存折,連家鄉(xiāng)許多田房物產(chǎn)的契據(jù)……”
( 95 ) 曾樸(1928,常熟)《孽海花》第21回:“看這余敏,一面給這些蘇拉小監(jiān)應(yīng)酬;一面 歷歷碌碌 碰上那些內(nèi)務(wù)府的人員,隨路請安,風(fēng)風(fēng)芒芒的進去?!?/p>
( 96 ) 張國良(1984,蘇州)評話《三國·兵伐東川》:“于禁坐在上面看著敗軍一批一批, 歷歷碌碌 進來,毫無反常跡象,倒也放心自在。”
( 97 ) 王小鷹(2009,寧波)《長街行》:“你要過意不去,就幫我做點歷歷碌碌的事體,我們這就算互相幫助,好吧?”又《青玉案》:“這一天,玉蠶強打精神幫娘灑掃庭院,到自留地里去摘菜,鋪排桌椅,整頓碗碟。做著歷歷碌碌的家務(wù)事,委頓的情緒可以排解一些?!?/p>
按: 以上例中的“歷歷碌碌”,或摹擬旋轉(zhuǎn)、走動聲音[例(89)—例(90)];或形容牌面相互摩擦、物體不斷下落的狀態(tài)[例(91)—例(93)];或敘寫細碎零亂、連綿不斷的情境[例(94)—例(96)];例(97)中“歷歷碌碌的家務(wù)事”,可與[例(28)]中“家務(wù)栗碌”比參,可知“栗碌”即“歷碌”,可重疊為“歷歷碌碌”,皆謂(家務(wù))細碎不斷。
(十五)
(98) 清李調(diào)元(1734—1803,德陽)《龍骨車》:“ 歷歷録録 車翻轂,汩汩沒沒水出腹。渾如木龍露骨筋,昂首噴珠傾萬斛?!?/p>
按: 例中“歷歷録録”指水車輪軸轉(zhuǎn)動的聲音。
(十六) 落落
( 99 ) 清韓邦慶(1894,上海)《海上花列傳》第57回:“當值管家導(dǎo)上樓梯,先聽得中間內(nèi)一陣 歷歷落落 的牙牌聲音。淑人知是碰和,躊躇止步?!?/p>
( 100 ) 何幸若(1948,鎮(zhèn)江)《吵架》:“ 歷歷落落 的步聲,自遠而近,一大串壯丁沒精打采的被人趕著?!?/p>
(101) 吳趼人(1903,佛山)《痛史》第7回:“說罷,他就大叫皇天后土,列祖列宗,那一掬英雄熱淚,不由的如斷線珍珠一般, 歷歷落落 滾將下來?!?/p>
( 102 ) 費只園(1874—1931,湖州)《話說清朝秘聞艷史》第92回:“孫總統(tǒng)是大勛位,黃留守是勛一位,以下 歷歷落落 下了一陣勛章雨?!?/p>
( 103 ) 俞平伯(1921,湖州)《冬夜》詩:“ 歷歷落落 的念頭,跟光影底動搖重新纏綿著,終究到‘無可奈何了?!?/p>
( 104 ) 茅盾(1896—1981,嘉興)《歸途雜識》:“工作緊張的時候,但見那丈把長的高翹的船頭上,船夫們往來上下 歷歷落落 若甚雜亂,但其實他們各人的動作都有配合,所以船能平穩(wěn)向前?!?/p>
按: 上引例中“歷歷落落”,例(99)、例(100)摹擬細碎不斷的擄牌聲、腳步聲,例(101)—例(104)敘寫零亂不絕、紛繁錯雜的狀態(tài)。
(十七)
( 105 ) 明馮夢龍(1627,蘇州)《醒世恒言》卷38:“(李清)遂起來向空拜了兩拜,便去坐在竹籃內(nèi),揮手與眾親眷子孫輩作別,再也不說甚話,一徑地將麻繩 轣轣轢轢 放將下去?!?/p>
按: 例中“轣轣轢轢”為擬聲詞,摹擬繩索下落時零亂不絕的聲音。
上文中,我們對“栗六、栗陸、栗碌、栗鹿、歷六、歷碌、歷録、歷鹿、歷轆、轣轆、轣 、歷落、栗栗碌碌、力力碌碌、歷歷碌碌、歷歷録録、歷歷落落、轣轣轢轢”等18種詞形在文獻中使用的情況做了較為詳細的考察[6]。語音上,前字作“栗/力/歷/轣”,《廣韻》“栗”為來紐質(zhì)韻(iet)[7],“力”為來紐職韻(iek),“歷/轣”為來紐錫韻(k),但吳方言中“栗/力/歷/轣”皆念(li )[8];后字作“六/陸/碌/録/鹿/轆/ /落/轢”,前七字中除“録”為來紐燭韻(iok)外,其余皆為來紐屋韻(uk),后二字為來紐鐸韻(ɑk),但吳方言中“六/陸/碌/録/鹿/轆/ /落/轢”皆讀(lo )。不難看出,上列詞形中,前、后字的中古音大抵聲同韻別,但在吳方言中讀音則完全相同。若就吳方言論,將它們視為“栗六”的同詞異寫或重疊形式,應(yīng)無疑問。 這從同一作者兼用兩種以上的詞形亦可看出,如朱瘦菊并用“栗六”“栗碌”兩形[例(6)、例(25)],斌良兼用“栗六”“栗碌”和“歷碌”三形[例(2)、例(19)、例(38)],李鴻章兼用“栗六”“栗陸”和“栗碌”三形[例(4)、例(17)、例(20)],朱瘦菊在《歇浦潮》中似乎還對兩種詞形的使用做了區(qū)分: 以“栗六”指(生活的)忙碌、忙亂,“栗碌”表(心緒的)煩亂不寧。
從各詞形的運用看,“栗六”“栗碌”“歷碌”“歷鹿”“轣轆”“歷歷碌碌”“歷歷落落”習(xí)見,“栗陸”“歷六”“歷録”“歷轆”“栗鹿”“歷落”“轣 ”“栗栗碌碌”“力力碌碌”“歷歷録録”“轣轣轢轢”罕見。時代上,各詞形出現(xiàn)的先后次序大致為:“歷鹿”“歷録”“歷碌”“轣轆”“歷轆”“歷落”“歷歷碌碌”“轣轣轢轢”“力力碌碌”“栗鹿”“栗栗碌碌”“歷歷録録”“栗六”“栗碌”“栗陸”“歷歷落落”“轣 ”“歷六”[9]。地域上,從摘選的文例看,來自吳語區(qū)的作品,“歷録”無,“歷落”為25%,“歷鹿”為40%,“栗陸”“歷轆”為50%,“栗碌”為60%,“栗六”“轣轆”為625%,“栗鹿”為75%,“歷碌”為79%,“歷六”“轣 ”為100%,“歷歷録録”無,“栗栗碌碌”為50%,“歷歷落落”為83%,“力力碌碌”“歷歷碌碌”“轣轣轢轢”為100%[10]。不難看出,重疊形式多集中出現(xiàn)在明清以來吳語區(qū)的戲曲、小說等作品中,尤其是“歷歷碌碌”,較早見于明梅鼎祚(1549—1615,宣城)《玉合記》[例(89)],梅鼎祚為安徽宣州人,屬吳方言宣州片??梢哉f,重疊詞形是最具吳方言特色的,其中“歷歷碌碌”不僅出現(xiàn)早、使用頻率高[清末韓邦慶《海上花列傳》中就出現(xiàn)了5次,例(90)]、用法靈活,且至今仍頻繁、鮮活地出現(xiàn)在當代吳語作家筆下[如王小鷹,例(97)][11],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用法上,上述詞形多用作擬聲詞、形容詞,偶用為名詞和動詞。具體說來,其義大致有六: 1. 名詞,汲水具(轆轤),較早見于戰(zhàn)國初期的《墨子》[例(78)];或泛指類似的帶輪軸、可轉(zhuǎn)動的車具,如紡車及載人運物的車子等,分別較早見于西漢[例(70)]、北宋[例(71)]文獻。2. 動詞,指纏繞、旋繞或轉(zhuǎn)動不停,分別較早見于西漢[例(54)]、明代[例(76)]文獻。3. 擬聲詞,摹擬輪軸轉(zhuǎn)動的聲音,較早見于東漢文獻[例(56)],或近似的零亂不絕的聲響,較早見于元代文獻[例(59)];4. 形容詞,描繪細碎零亂、連續(xù)不斷的景象,較早見于清末文獻[例(101)];5. 形容詞,敘寫忙碌不停的狀態(tài),較早見于元代文獻[例(47)];6. 形容詞,指心緒煩亂不寧,較早見于民國初期文獻[例(52)]。
四
明白了“栗六”組詞在文獻中的使用情況后,我們再來看它們的構(gòu)詞理據(jù)及所表六種詞義間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
(一) “栗六”組詞的造詞理據(jù)
如前所述,“栗六”組詞中較早出現(xiàn)的是“轣轆”,見于揚雄《方言》卷五“繀車,趙魏之間謂之轣轆車”[例(70)]。其詞宋以前寫作“厤鹿、歷鹿”,戰(zhàn)國初期的《墨子·備高臨》中訛作“磨 ”,即“以磨 卷收”[例(78)],其中“磨 ”當作“磿鹿”,與“歷鹿”為同詞異寫。此為目前所見傳世文獻中有關(guān)“歷鹿”的最早記載。
“繀車”即紡車,或稱“歷鹿車”。關(guān)于“歷鹿”的得名,學(xué)者多有探討。清儒王夫之對《詩·秦風(fēng)·小戎》“五楘梁輈”毛傳“楘,歷録”進行考辨時,曾論及“歷鹿”的得名。其文云:
《說文》曰:“楘,車歷録束交也?!笔徽?,束之互相交,如畫卦交爻作“乂”也?!稄V雅》曰:“繀 素對切 車謂之厤鹿?!眳嵚?,即歷鹿(録)也。許慎說“著絲于筟車”為“繀”。筟車者,紡車也。紡車相維之繩,上下轉(zhuǎn)相縈,則是 “歷録”者,紡車交縈之名 ,而借以言車之楘也。辀之束有五……辀體不可枘鑿,恐致脆折,故皆用束。其束之或金或革,未詳其制。而 于束之上更以絲交縈,如紡車之左右互維,務(wù)為纏固,此之謂“歷録” [12]。
王夫之以為《廣雅》之“厤鹿”就是《毛傳》《說文》的“歷録”,指交互纏繞。換言之,繀車別稱“厤鹿”,乃因“交縈”得名。
段玉裁給“ ”作注時,也談到了“歷鹿”與“歷録”的關(guān)系及其獲義之由。他在《說文解字注·革部》“ ,車束也”下注云:
《考工記》“天子圭中必”注:“必,讀如 鹿車 縪之縪,謂以組約其中央,為執(zhí)之以備失隊(墜)。”《方言》曰:“車下鐵,陳宋淮楚之間謂之畢,大者謂之綦?!惫⒃疲骸?鹿車 也?!卑矗?鄭、郭云 鹿車 者,非小車財容一鹿之謂?!斗窖浴吩唬骸翱呠?,趙魏之間謂之轣轆車,東齊海岱之間謂之道軌?!薄稄V雅》:“繀車謂之歷鹿,道軌謂之鹿車”,本《方言》。蓋 歷鹿即《毛詩》傳之歷録,鹿車即《周禮》注之鹿車,鹿車與歷鹿義同,皆于其圍繞命名也 。
段玉裁指出: 《廣雅》所稱“歷鹿”“鹿車”與毛傳的“歷録”、鄭注的“鹿車”所指相同,皆謂紡車,均得名于“圍繞”。也就是說,“必”與“畢(縪)”,前者用以約圭,后者用以約車,都指纏束圍繞,“歷鹿”“鹿車”的命名即源于此。
錢繹為《方言》卷五“繀車,趙魏之間謂之轣轆車”條作箋疏時,對“歷鹿”的得名做過總結(jié)性的論述。他說:
“轣轆”,《眾經(jīng)音義》卷十四引作“歷鹿”,《廣雅》云:“繀車謂之厤鹿?!鞭^轆,雙聲字。 “厤鹿”“歷鹿”,并與“轣轆”同 ?!墩f文》“楘,車歷録束文也”,引《秦風(fēng)·小戎篇》“五楘梁辀”,毛傳云:“五,五束也。楘,歷録也?!薄耙晦b五束,束有歷録。”《墨子·備高臨篇》說連弩車之法云:“以磿鹿卷收。”重言之則曰“歷歷録録”。
《廣雅》云:“道軌謂之鹿車?!薄砭旁啤败囅妈F,陳宋淮楚之間謂之畢,大車謂之綦”,注云:“鹿車也?!薄犊脊び洝び袢恕贰疤熳庸缰斜亍保嵶⒃疲骸氨?,讀如‘鹿車縪之‘縪,謂以組約其中央?!?圭中必為組,鹿車縪為索,其約束相類,故讀如之 。繹按: 然則 《廣雅》之“鹿車”……即鄭注《考工記》之鹿車,絫言之,即此“轣轆車” 。 “轣轆”,亦即《毛傳》之“歷録”,《墨子》之“磿鹿”,皆以圍繞立名 也。
錢繹對文獻中“厤鹿、歷鹿、轣轆、歷録、磿鹿”的使用進行綜合考察后,認為“轣轆車”為“鹿車”的“絫言”,“厤鹿、歷鹿、轣轆、歷録、磿鹿”系同詞異寫,皆因“圍繞”得名。
不難看出,王夫之、段玉裁與錢繹的觀點非常接近,都認為“轣轆”“歷録”“磿鹿”的得名源自“纏束、圍繞”。與此不同的是,民國學(xué)者吳予天(1936)提出了“聲兼形”的看法:
“歷鹿”蓋以聲名。—— 此物為繩索牽動時,其聲歷鹿,故即名為歷鹿也 。若蜂之鳴聲翳翁,因名為蠮螉,同理也。 謂之“歷鹿車”,則又以狀似車輪,兼其形而言 也……歷鹿車,即今日所用之滑車,俗謂之轠子。
吳予天認為紡車稱“歷鹿”,一方面因其聲如歷鹿,另一方面又以其形似車輪。
當代學(xué)者汪業(yè)全(2001)考釋“歷録”及相關(guān)詞語的含義時,對“歷録”的得名提出了另一種全新的見解:“歷録”由“鹿”緩言音衍而成,而“鹿”又是“録”的假借,“録”的造字本義為汲水之具,此即“歷録”的本義[13]。
總的看來,“圍繞”說考明了紡車以索“纏束”的特征;“聲兼形”說啟示我們在“形”之外還要考慮“音”的因素;“緩言”說揭示了“錄”與“歷録”兩種詞形間的語音衍變關(guān)系。前賢對“歷鹿”得名之由的有益探索,給我們后續(xù)的討論啟發(fā)尤多。然仔細想來,其中仍有一些不夠周延的地方: 第一,以索纏束“圍繞”確是紡絲的特點,且其意涵中也有“旋轉(zhuǎn)”的因素,但這并非它根本性的區(qū)別特征;第二,“歷鹿”為“紡車”的別稱,系具體的名物詞,其得名與作為動物名的“蜂”恐不可以“同理”視之。第三,何以形似“車輪”即可名之“歷鹿”,“歷鹿”與“車輪”有何關(guān)系?第四,若“歷録”由“錄”緩言而來,本義為汲水具,那么“汲水具”為何叫“錄”“歷録”而不叫別的,其音義之間有何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呢?可見,欲考求“歷鹿”的得名之由,還當從物之形與詞之音入手,去尋繹它們與詞義之間約定俗成的內(nèi)在理據(jù)。
一般說來,名物詞的得名往往與該物區(qū)別于他物的顯著特征有關(guān)。前揭王引之稱《墨子》中“磨 (磿鹿)”即“歷鹿”,猶“鹿盧”,“語之轉(zhuǎn)也”[例(78)]。此說或可為我們探明“歷鹿”的得名之由提供某種啟示?!皻v鹿”可音轉(zhuǎn)為“鹿盧”(詳見下文),“鹿盧”今作“轆轤”,文獻中或作“ 轤”。P.3695《切韻·模韻》落胡反:“轤, 轤, 圓轉(zhuǎn)木 ?!碧菩?yīng)《一切經(jīng)音義》卷十五《摩訶僧祇律》第五卷音義:“ 轤……《蒼頡篇》:‘三輔舉水具也。汲水者也?!薄恶壯拧肪硭摹夺屍鳌罚骸敖坶馈?轤、龍骨,汲具也?!薄?轤”作為汲水具,《切韻》以“圓轉(zhuǎn)木”釋之,蓋因其主體由一根圓木(亦有細腰者)構(gòu)成。由此可知,“轆轤”之稱應(yīng)由“圓轉(zhuǎn)”之木而得名。“圓”乃其外觀,“轉(zhuǎn)”系其內(nèi)質(zhì),即: 形“圓”之器可旋“轉(zhuǎn)”不停。據(jù)孫機先生研究,戰(zhàn)國時期所見轆轤是一種滑輪,從陶明器和畫像石中的轆轤來看,有輪形與細腰形兩種(參見圖1、圖2)。[14]若在轆轤圓木的端口安裝手柄,并將繩索纏繞在木頭上,復(fù)于繩端系上水斗,即可搖動手柄,帶動圓木轉(zhuǎn)動以收放繩索而汲水。同樣,“繀車”也是通過手搖繩輪帶動筟管旋轉(zhuǎn),而將籆上的絲分纏在筟上的(參見圖3)。[15]《墨子》中“以 (磿)鹿卷收”,也正是借助“磿鹿(鹿盧)”的轉(zhuǎn)動來卷收繩索的。
與“歷鹿”類似的還有“碌碡”。“碌”或作“磟”?!稄V韻·屋韻》直六切:“碡,磟碡,田器。”宋趙叔向《肯綮錄·俚俗字義》:“農(nóng)具曰磟碡,音六軸?!北蔽嘿Z思勰《齊民要術(shù)·大小麥》“青稞麥”原注:“治打時稍難,唯伏日用碌碡碾?!碧脐扆斆伞恶珩杲?jīng)》:“自爬至礰礋皆有齒,磟碡觚棱而已;咸以木為之,堅而重者良?!泵餍旃鈫ⅰ掇r(nóng)政全書》卷六農(nóng)事:“又有經(jīng)暑雨后,用牛曳磟碡或輥子之所斫根查上,和泥碾之?!毙扃妗肚灏揞愨n·物品類》:“磟碡,農(nóng)具也。一作 碡,亦作碌碡。以石為圓筒形,中貫以軸,外施木匡,曳行而轉(zhuǎn)壓之?!薄按z碡”作為碾壓類農(nóng)具,也是通過在圓筒石柱中穿軸來實現(xiàn)轉(zhuǎn)動碾壓的。“磟碡”的得名亦源自石質(zhì)圓筒“圓轉(zhuǎn)”的特征。
由此看來,“歷鹿”“鹿盧”“磟碡”皆得名于“圓轉(zhuǎn)”,即形圓可轉(zhuǎn)。章太炎(1999)在《新方言·釋言》中曾總結(jié)說:“古人 謂物圓可轉(zhuǎn),及形圓腰細者,其音近于胡盧 。如蟲名果蠃,草名括蔞…… 汲具名鹿盧 ,是也?!彼哉\確。
從語音來看,“歷鹿”為雙聲聯(lián)綿詞。漢語中不少聯(lián)綿詞,本由單音變韻重疊而來。上揭錢繹《方言箋疏》中曾提到:“轣轆車”又稱“鹿車”,“鹿”為單言,“轣轆”是“絫言”?!敖t”者累也,重疊之謂也,稱“轣轆”為“鹿”之“絫言”,蓋謂“轣轆”由“鹿/轆”向前疊聲變韻(指在“鹿/轆”前重疊一個與之聲同韻別的“歷/轣”)而來,此即古人所謂緩言、急言之別。急言即“鹿”,緩言則“轣轆”。前述汪業(yè)全先生認為“歷録”由“鹿”緩言音衍而成,也是從這個角度說的?!皻v録”即“歷鹿”,皆由“鹿”重疊變韻而來。
“鹿盧”,較早見于西漢文獻。漢王褒《僮約》:“屈竹作杷,削治鹿盧?!彼握麻宰ⅲ骸奥贡R,引綆以汲井?!睗h劉熙《釋名·釋典藝》:“碑,被也,此本葬時所設(shè)也。施鹿盧,以繩被其上,引以下棺也?!薄抖Y記·檀弓下》“公室視豐碑”鄭玄注:“豐碑斫大木為之,形如石碑,于槨前后四角樹之,穿中,于間為 鹿盧 ,下棺以繂繞。天子六繂四碑,前后各重 鹿盧 也?!笨追f達疏:“‘于間為鹿盧,所謂穿鑿去碑中之木,令使空,于此空間著 鹿盧 , 鹿盧 兩頭各入碑木?!贝私灾^以“鹿盧”引以下棺。前揭《墨子·備高臨》篇孫詒讓《間詁》引證《戰(zhàn)國策·楚策》“修其盧 ,治其矰繳”,認為其中“盧”亦即“鹿盧”[例(78)]。說明“鹿盧”亦可單稱“盧”?!氨R”的造字本義,于省吾先生(1979)以為本象“鑪”形,而“鑪”乃圓形物,“盧”指鹿盧,當取義于“圓轉(zhuǎn)”(參上文)。明方以智《通雅》卷四《釋詁》:“凡圓者謂之盧……瓠曰瓠盧,后以其可盛曰壺盧;頭圓故名頭盧,后人加骨加頁別之。”漢語諧聲字中,從“盧”聲者多為形“圓”之物,如“顱”指腦袋,“蘆”指葫蘆[16],“矑”指眼珠,“臚”指肚腹,等等。因此,我們以為“鹿盧”實由“盧”向前疊聲變韻而得。
綜上所論,“歷鹿”“鹿盧”皆為雙聲聯(lián)綿詞,分別由“鹿”“盧”音變衍化而來?!奥埂鄙瞎乓魹槲莶浚╨uk),“盧”為魚部(lo),屬旁對轉(zhuǎn),此或即王引之所謂“歷鹿”猶“鹿盧”“語之轉(zhuǎn)也”的內(nèi)涵所在。詞義上,“歷鹿”“鹿盧”指帶輪軸可轉(zhuǎn)動的車具,都是具體的名物詞,其得名之由均源自“圓轉(zhuǎn)”。
(二) “栗六”組詞的詞義關(guān)聯(lián)
綜合文獻用例及詞義演變來看,“栗六”為雙聲聯(lián)綿詞,故可以“聲音”為樞紐,變形寫作“栗陸、栗碌、栗鹿、歷六、歷碌、歷録、歷鹿、歷轆、轣轆、轣 、歷落”等形,又可重疊作“栗栗碌碌”“力力碌碌”“歷歷碌碌”“歷歷録録”“歷歷落落”“轣轣轢轢”等。
其中,最早出現(xiàn)的詞形是“歷鹿”,見于戰(zhàn)國初期的《墨子》,漢代文獻中或作“歷録”,“歷鹿、歷録”實由“鹿/録”音變衍化而成[17]。作為具體的名物詞,“歷鹿”原指一種借助輪軸轉(zhuǎn)動來汲水的器具,亦用來收放繩索[例(78)],其得名之由為輪軸的“圓轉(zhuǎn)”。由此出發(fā),“歷鹿”可泛指類似的帶輪軸、可轉(zhuǎn)動的車具,如紡車[例(70)]及載人運物的車子[例(71)]。
“歷鹿”作為車具,其顯著特征即“運轉(zhuǎn)”,故它又可用為動詞,指纏繞、圍繞[例(54)]或轉(zhuǎn)動[例(76)]。車具運行中,總是不停地轉(zhuǎn)動,無休無止,因而“歷鹿”又常用來形容奔忙不停的狀態(tài),表示忙碌、忙亂的意思[例(47)]。當把車輪“轉(zhuǎn)動不?!钡臓顟B(tài),用來比喻人的心境時,“歷鹿”又可用來形容內(nèi)心煩亂不安[例(52)]。
同時,車具在轉(zhuǎn)動中會發(fā)出相應(yīng)的響聲,于是“歷鹿”又可用來摹擬車輪不停轉(zhuǎn)動的聲音[例(56)],以及類似的零亂不絕的響聲[例(59)]。擬聲之外,它還常用來形容零亂不絕的狀態(tài)[例(101)]。其詞義間的演變脈絡(luò)可詳見圖4:
推究“栗六”組詞各個義項間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不難發(fā)現(xiàn): 其詞義的演變,其實只是“轉(zhuǎn)動不停”這一語源義在不同語義場域投射的結(jié)果。
五
前文中,我們對“栗六”組詞在文獻中的使用情況做了較為全面的考察。在此基礎(chǔ)上,從最早的詞形“歷鹿”入手,對其得名之由和“栗六”組詞所表詞義的內(nèi)部關(guān)聯(lián)做了梳理,從中得到幾點不成熟的看法:
1. “栗六”,常出現(xiàn)于晚清以來的文獻和現(xiàn)代吳方言中,直到19世紀末,它才逐漸從一個通語詞變?yōu)閰钦Z詞。
2. “栗六”組詞中,“栗栗碌碌”類重疊式習(xí)用于明清以來的戲曲、小說中,尤其是“歷歷碌碌”,至今仍頻繁、鮮活地出現(xiàn)在吳語作家筆下,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和旺盛的生命力。
3. “栗六”組詞中,以往的辭書都曾有不同程度的收載和釋義,然仍有不少可以改進、完善的地方。以《漢語大詞典》為例,收詞方面,本文論及的“栗六”組詞的18種詞形中,《漢語大詞典》僅收載了“歷鹿(厤鹿)、轣轆、轣 、歷碌、歷録、歷落、歷歷落落”等7種,尚有11種可以增收;釋義方面,“歷鹿(厤鹿)”條,《漢語大詞典》釋為:“象聲詞……車輪聲,亦以象類似之聲”,首引《廣雅·釋器》“繀車謂之厤鹿”為例。既然“繀車”稱作“厤鹿”,二者當是同物異名,都屬名物詞,“繀車”又稱筟車,是一種通過手搖繩輪帶動筟管旋轉(zhuǎn)而將籆上的絲分纏于筟上的裝置,(孫機2011)它怎么可能是“象聲詞”呢?
又,“歷録”較早見于《詩·秦風(fēng)·小戎》“五楘梁辀”,毛傳:“楘,歷録也。”孔穎達疏:“‘楘,歷録者,謂所束之處因以為文章歷録然。歷録,蓋文章之貌。”《漢語大詞典》從之,釋為“文采貌”。清儒王夫之、段玉裁都認為“歷録”即“歷鹿”,得名于“纏束、圍繞”,這與上文所述“歷鹿”“轆轤”得名于輪軸的“圓轉(zhuǎn)”恰可互參?!袄p繞”就動作而言,“圓轉(zhuǎn)”則從輪軸形圓可轉(zhuǎn)而論,二者都有“旋轉(zhuǎn)”的含義。故“歷録”應(yīng)從王、段之說,釋為“纏繞”,“五楘梁辀”言將皮革交互纏繞于車轅。
4.? “栗六”組詞中,“歷鹿”是出現(xiàn)最早的詞形,見于戰(zhàn)國初期的《墨子》。“歷鹿”古作“厤鹿”,后增旁作“轣轆”,為雙聲聯(lián)綿詞?!皻v鹿”本由“鹿”緩言而來,即言說間發(fā)生語流音變: 在“鹿”前添入一個同聲紐的“歷(lk)”,“鹿”即音變?yōu)椤皻v鹿”(luk……lkluk: 鹿→歷鹿)。古人所謂“緩言”,其實可視為用“歷鹿”給“鹿”注音的反切拼合過程。這種音變,在聯(lián)綿詞的構(gòu)詞中較為習(xí)見。同樣,今天常說的“轆轤”(古作“鹿盧”),其實也由“盧”緩言而得,即“l(fā)o……luklo: 盧→鹿盧”?!皻v鹿”“鹿盧”本為同物異名,都指借助輪軸轉(zhuǎn)動的車具,其得名之由源于輪軸的“圓轉(zhuǎn)”。這一語源義對于認識“栗六”組詞的詞義演變具有提綱挈領(lǐng)的統(tǒng)攝作用。
以上所列,或有闕錯,祈請讀者正之。
附 注
[1]例中作者(或譯者)后括注的“1823,益陽”,數(shù)字表示作品撰著的年代(無法確定者,則代之以作者的生卒年),地名為作者出生地,下仿此;未詳則闕如。
[2]“栗”《廣韻》音力質(zhì)切,為來紐質(zhì)韻;“六”讀力竹切,屬來紐屋韻,二字聲同,正屬雙聲。
[3]“如如戈射”當作“如弋射”。
[4]唐義凈譯《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9:“口流涎唾,精轉(zhuǎn)瞼翻,狀同眠睡。”(《大正藏》24/493c9—10)句中“精轉(zhuǎn)瞼翻”恰可作例(87)的謎底?!熬敝^眼珠,“瞼”指眼皮。
[5]劉操南、茅賽云編著《武松演義》,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17頁。句中“尖”與“歷歷碌碌”在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84頁)中分別改成了“踢”和“劈里啪啦”,字面看來表意似乎更準確了,但卻失去了原有的方言韻味和地方色彩。
[6]18種詞形中,以往的辭書曾有多少不一的收載。如: 《聲音描寫詞典》(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收“歷鹿、轣轆、歷歷碌碌、歷歷落落”4形;《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1992)收“歷鹿(厤鹿)、轣轆、轣 、歷碌、歷録、歷落、歷歷落落”7形;《古代小說百科大詞典》(學(xué)苑出版社,1997)收“歷碌、力力碌碌”2形;《近代漢語虛詞詞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收“歷碌、歷轆”2形;《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收“歷歷碌碌”1形;《明清吳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收“力力碌碌、歷歷碌碌、栗栗碌碌、轣轣轢轢、栗碌、歷碌、歷落”等7形,以“歷碌”“歷歷碌碌”立目;《近代漢語大詞典》(中華書局,2008)收“歷碌、歷落、歷歷碌碌”3形;《常用書信用語詞典》辭海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述況類”收“栗碌、栗六、栗鹿、歷六、歷落、歷碌”等6形;《近代漢語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收“歷碌”1形?!掇o源》第3版(商務(wù)印書館,2017)收“歷鹿(厤鹿)、轣轆”2形。
[7]本文所注《廣韻》及上古音的擬音皆據(jù)邵榮芬先生所擬,下同。
[8]本文所用吳方言擬音,皆據(jù)許寶華、湯珍珠(1991)主編《上海方言詞匯》所載“同音字表”第495、492頁所標,下同。
[9]這只是根據(jù)現(xiàn)有文獻記載顯示的時間而做出的大致排序。
[10]這主要是根據(jù)文意、時代摘取所得文例進行的抽樣統(tǒng)計(參見各詞形下所列例句序號,凡屬吳語區(qū)的作品,其序號均以加粗表示),數(shù)據(jù)容有出入。
[11]吳珍在《王小鷹的2009——上海重要作家創(chuàng)作情況研究》中寫道:“《長街行》以普通話為敘述語言,夾雜地方特色的方言對白,充滿了濃郁的海派韻味。這些生動的上海地方口語、俗語、俚語,增強了作品的地方色彩,上海弄堂家長里短的生活氣息一覽無余: 碧綠生青、灰不落脫、石骨鐵硬、 歷歷碌碌 、牽絲攀藤、嬉皮塌臉、木知木覺、辣手辣腳、日長勢久……”(葉辛2010)
[12]清王夫之《詩經(jīng)稗疏》,《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799頁。文中所引《說文》“楘,車歷録束交也”乃據(jù)小徐本,“交”字大徐本作“文”。
[13]汪業(yè)全(2001)關(guān)于“録”的造字本義及“歷録”本義的說法恐未安。據(jù)馮時(2006),“錄”為漏水計時之器的象形,是表滴水義的“漉”和“淥”的表意初文。其造字本義并非汲水之具,也未必是“歷録”的本義。
[14]孫機《漢代物質(zhì)文化資料圖說》,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說明見第15頁,圖見第14頁4-1、4-2。
[15]孫機《漢代物質(zhì)文化資料圖說》,說明見第66頁,圖見第65頁15-11。
[16]關(guān)于“盧”聲字多有“圓”義的詳細論述,參殷寄民(2018)。
[17]為表述方便,下文徑以“歷鹿”稱“栗六”組詞中的其他詞形。
參考文獻
1. 白維國,朱世滋主編.古代小說百科大詞典.北京: 學(xué)苑出版社,1997.
2. 白維國主編.近代漢語詞典.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3. 段玉裁(清).說文解字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08-109.
4.馮時.殷代記時制度研究.∥劉慶柱主編.考古學(xué)集刊(第16輯).北京: 科學(xué)出版社,2006: 300-301.
5.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漢語大詞典(第5、9卷).上海: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1992.
6. 何九盈,王寧,董琨主編.辭源(第3版).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2017.
7. 蔣竹蓀主編.常用書信用語詞典(辭海版).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
8. 雷文治主編.近代漢語虛詞詞典.石家莊: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9. 李榮主編.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10. 劉操南,茅賽云編著.武松演義.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117.
11. 閔家驥,范曉,朱川,等編.簡明吳方言詞典.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
12. 錢繹(清)撰集.李發(fā)舜,黃建中點校.方言箋疏(第2版).北京: 中華書局,2013: 206.
13. 石汝杰,宮田一郎主編.明清吳語詞典.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14. 孫機.漢代物質(zhì)文化資料圖說.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4、15、65、66.
15. 汪業(yè)全.釋“歷録”及其他.廣西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01(1): 34-41.
16. 王夫之(清).詩經(jīng)稗疏.∥乾?。ㄇ澹┯?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冊).臺北: 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799.
17. 吳連生,駱偉里,王均熙,等編著.吳方言詞典.上海: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5.
18. 吳予天.方言注商.上海: 商務(wù)印書館,1936: 39.
19. 吳珍.王小鷹的2009——上海重要作家創(chuàng)作情況研究.∥葉辛主編.上海文學(xué)發(fā)展報告2010.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45.
20. 許寶華,宮田一郎主編.漢語方言大詞典.北京: 中華書局,1999.
21. 許寶華,湯珍珠主編.上海方言詞匯.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2. 許少鋒.近代漢語大詞典.北京: 中華書局,2008: 1138.
23. 殷寄民.漢語同源詞大典(下冊).上海: 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18: 1727.
24. 章太炎.新方言.∥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七).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6.
25. 章銀泉.聲音描寫詞典.銀川: 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 205-206.
26. 趙逵夫主編.歷代賦評注·漢代卷.成都: 巴蜀書社,2010: 828.
27. 周祖謨編.唐五代韻書集存(上),北京: 中華書局,1983: 604.
(復(fù)旦大學(xué)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上海 200433)
(責任編輯 馬 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