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建新
筆者近三年又帶了一輪高中。這輪教學中,除了一部分考卷分析用Word 文檔在電腦展示外,絕大多數(shù)教案是手寫在19cm×13.2cm 的紙張上面,課堂投影展示。幾乎每節(jié)都要展示,高一學年教案有313 頁,高二學年400 頁,高三學年495 頁,保存完好。因為自己一直研讀古典詩歌,也就持續(xù)不斷講授古詩詞。大致算一下,高二上講語教版的《唐宋詩詞鑒賞》,共約講授90 首詩詞;高三上講授106 首,高三下講授30 首,三年下來,課堂講授和提示的古典詩詞當不下300 首。
我國是詩的國度,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成就和地位都極高。國人尤其是青少年很有必要多多學習古典詩歌?!渡袝氛f“詩言志”,詩歌是抒情言志的。孔子說詩有“興觀群怨”的作用,漢代提出“詩教”,古來非常重視詩歌對人們思想情感的熏陶作用。對高中生而言,讀古典詩歌最直接的目的當然是考試,但更為重要的應該是提高個人語文和文化素養(yǎng)。朱自清先生說:“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jīng)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jīng)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保?]葉嘉瑩先生說:“學習古典詩詞,還不僅是學習一種學問知識而已,重要的是使青年人的心靈復活起來,讓他們以生動活潑的心靈,來欣賞、體會中國古代詩歌中的一些偉大、美好的生命,這才是學習中國古代詩詞的最重要的一點意義和價值。”[2]
古典詩歌浩如煙海,唐詩有五萬多首,宋詩更多,僅僅蘇軾的詩就近三千首,陸游詩九千多首。講授詩詞,首先一定要選擇一流的、短小的、易于引發(fā)青少年共鳴而且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作品。要感動他人,首先要感動自己,講授自己覺得非常精彩而又有體悟的詩歌。汪曾祺小說《徙》中寫其初中國文教師高北溟先生選讀課外文章的標準是:“只有我自己熟讀,真懂,我所喜愛的文章,我自己為之感動過的,我才講得好?!保?]一流短小的詩歌往往文質(zhì)兼美,易于閱讀,易于講授,易于共鳴,還易于學生記誦積累和運用,青少年誦讀達到了一定的數(shù)量,自能提高語文水平,打下一定的文化基礎,并且終身受益。
語文版的《唐宋詩詞鑒賞》是較好的選讀教材[4],共十二課,每課詩詞都是3 篇,擴展閱讀4—7 篇,共有詩詞89篇,絕大多數(shù)是一流作品。但這里并非每課里的前三篇都講,后面略講或不講,授課要自出心裁。比如第一課,筆者重點講孟浩然《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和王維《漢江臨眺》,第三篇李白的《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只是簡略串講,而擴展閱讀里李白、柳宗元、賈島、蘇軾的五首詩作都短小喜人,就一一講授。第三課劉禹錫《西塞山懷古》、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和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一)》都很精彩,都加以較細致的講授;擴展閱讀里杜甫的《詠懷古跡五首(其三)》實際上是古來寫王昭君最出色的詩歌,自然要細講,而許渾的《金陵懷古》還不是一流的詩歌,故略而不講。第七課前三篇都非常精彩,擴展閱讀中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被聞一多先生贊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今人推崇者似乎更多,但此詩偏長,學生讀來不易共鳴,就只略作提示。講授要有主有次,有詳有略,不同教師不妨有差異,這樣才豐富多彩。
筆者上課,一般開頭留十到十五分鐘讓學生自讀,先督促學生學習,黑板上寫上將要講授的詩文。如果專門講授詩歌,品讀之后就提問探討,引導啟發(fā),最后自己分析講解。講完一首接著第二第三首,盡量使課堂內(nèi)容充實又起落跌宕,有高潮和發(fā)現(xiàn)。如果只是點綴一兩首詩歌,課堂最后留五到十分鐘閱讀提問,然后將原詩和答案都展示出來。
比如《唐宋詩詞鑒賞》第九課有牛希濟的《生查子》一詞:“春山煙欲收,天澹稀星小。殘月臉邊明,別淚臨清曉。語已多,情未了,回首猶重道: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惫P者讓學生品讀之后串講全詞,賞析最精彩的句子,并在黑板上寫上杜威的“讀書是心靈的探險”和法郎士的“讀書是靈魂的壯游”,要學生放出眼光來讀。接下問學生們,好幾個學生認為最好的句子是上半闋的一二句和三四句,下半闋意為,話說了很多,深情還未能充分表達,回頭又跟所愛的女子說,我記住你的綠羅裙,一路走去,看到萋萋芳草都會想起你。
筆者說,后半闋應該是男主人公與情人話別之后覺得意猶未盡,又折回與她說了一些話而后離開,一路上看到萋萋芳草,就想起所愛之人穿的綠羅裙,內(nèi)心溢滿了深深的愛意。那為何同學們是那樣理解呢?因為書本在“回首又重道”一句后面加上冒號,告訴讀者后面兩句是那男子所說的。數(shù)種頗為權威的書籍都是如此標點[5],但筆者覺得如此釋讀從行文到意思都欠好。然后又告訴學生,最好的句子是最后兩句,并引證朱光潛先生的文章:“類似聯(lián)想和接近聯(lián)想又是混在一起,牛希濟的‘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兩句就是好例。此中主人何以‘記得綠羅裙’呢?因為羅裙和他歡愛者相接近;他何以‘處處憐芳草’呢?因為芳草和羅裙的顏色相類似。”[6]
高三上詩歌復習材料里有方干的一首詩,筆者又補充方干的《貽錢塘縣路明府》詩:“志業(yè)不得力,到今猶苦吟。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世路屈聲遠,寒溪怨氣深。前賢多晚達,莫怕鬢霜侵?!保?]提問:1.全詩都讀懂了沒有?哪一聯(lián)最好?2.此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3.此詩一題作“感懷”,哪個更好?4.從詩中你看出了什么?學生答得不夠好,最后筆者展示自己的答案并稍加解釋:1.顯然是頷聯(lián)最精彩,富有概括性,唐代很多詩人投入很多時間精力于詩歌創(chuàng)作,當作終身追求,這也是唐詩輝煌的一個重要原因。2.詩作表達了詩人對自己沉淪底層的無奈和深深的抱屈,感情沉郁嗚咽。3.應是詩人的感懷之作,題作“感懷”相應更好,但也可能是直接寫給路明府的,故詩題如此。4.唐代不少落第詩人終身蹭蹬不偶,考試決定了一部分人的命運,但人的才華與成就卻不是考試就能夠很好地衡量和決定的。
現(xiàn)今高考是考詩歌理解欣賞,認為理解欣賞屬于高級能力。但因為所選的詩歌往往偏僻難懂,題目有的模棱兩可,不少學生只好靠猜測套題,有時蒙對了,有時蒙錯了,考試的信度并不高。一首詩歌,如果能夠句句理解落實,表明真正讀懂了,做起題目也就能夠相應精準。但要真正讀懂很不容易,因為詩歌缺少背景,思路多跳躍不定,句式也常常靈動多變,再加上語言凝練、用典偏多等等,往往難以句句落實。
高三上復習材料里有楊萬里的《野菊》一詩:“未與騷人當糗糧,況隨流俗作重陽。政緣在野有幽色,肯為無人減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黃?;☉湫|籬族,猶向陶翁覓寵光?!贝嗽娧哦形?,就要求學生細讀,然后自己細講。首先,字詞典故要出注。騷人:因為屈原作《離騷》,后世泛稱詩人。糗(qiǔ)糧:干糧。糗,炒熟的米麥等谷物。政緣:正因為,政即“正”。寵光:猶言光寵、榮寵,謂由特加恩寵而得到的榮耀。全詩大意是:野菊不給詩人作糧食,又怎能跟隨流俗過重陽佳節(jié)呢?正是因為在山野才有野逸的姿色,豈能因為沒有人欣賞而減少了自己的芳香?傍晚筆者在碧綠的半山腰看見野菊花,即使忙碌也要摘取一枝回去。野菊當會冷笑被人工栽種的菊花,它們要向栽種的人們希求榮寵。此詩運用對比手法,贊揚野菊花的芳香野逸,甘于寂寞,不向人們邀寵取媚,詩人借此表達了對高逸人品的傾慕向往。
高三下曾選魚玄機《贈鄰女》一詩:“羞日遮羅袖,愁春懶起妝。易求無價寶,難得有心郎。枕上潛垂淚,花間暗斷腸。自能窺宋玉,何必恨王昌?!背隽藘深},第1 題仿照高考題為五選二的選擇題(今年全國Ⅰ卷改為四選一),這里略去。第2 題是要求找出最佳的一聯(lián)加以賞析,學生回答有說首聯(lián)好,有說頸聯(lián)好,兩班有五六位同學說頷聯(lián)很好,分析也不錯。之后,展示筆者的答案:因為害羞,你(鄰女)往往用羅袖遮臉。春來惹愁,慵慵懶懶,不想起來梳妝打扮。無價之寶容易得到,多情郎君十分難找。于是你在床上偷偷流淚,在花間冥想斷腸。你應該可以暗窺邀約男子,何必怨恨找不到像王昌那樣的美男子呢?宋玉《登徒子好色賦》里說他東鄰女子很美,在墻頭暗暗窺視愛慕他三年,他沒有答應。古樂府有“人生富貴何所望,恨不早嫁東家王”,據(jù)說王昌“姿儀俊美,為時所共賞”。此詩寫出古代少女的美麗嬌羞,對愛情的向往和未得到有情郎君的惆悵悲感,寫出真愛難得,真情寶貴,詩作優(yōu)美婉約而真率大膽。[8]
高考復習書籍鑒賞古典詩歌,分解詩歌為人物形象、表達技巧、煉字煉句、思想情感等,又分成山水田園詩、邊塞詩、羈旅懷鄉(xiāng)詩、送別懷人詩等,提示要關注意象,楊柳、月亮、杜鵑、松樹、菊花等都象征什么什么,讓學生根據(jù)這些去猜想讀詩和套擬。這樣一來,大致能夠判斷是什么詩,但很難較好地理解詩歌,因為每一首詩歌往往都是獨特的。
鄙意理解,詩歌更為重要的是注意題目、作者的思路、句子表達、字詞典故等,并且不斷去品讀,這樣才有可能相對達到較好的理解,想走捷徑用套路其實是行不通的。
如蔣捷的《虞美人》詞:“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蓖ㄟ^少年、壯年和暮年三個畫面勾勒詞人一生的大致行蹤情狀,感慨良深,思路非常明晰。但多數(shù)詩歌思維跳躍,思路難以把握,又加上語言意象朦朧不定,往往不易把握其意思和情感。
廈門市2018 年高三質(zhì)檢卷選黃庭堅的《贈黔南賈使君》一詩:“綠發(fā)將軍領百蠻,橫戈得句一開顏。少年圯下傳書客,老去崆峒問道山。春入鶯花空自笑,秋成梨棗為誰攀。何時定作風光主,待得征西鼓吹還?!痹嚲碜⑨尅百Z使君在崆峒山下有林園”,出卷人認為第四句“意在勉勵賈使君西征建功立業(yè)后再返回崆峒故園”,鄙意這注釋和理解都值得商榷。
黃庭堅非常博學,詩中用典很多,首先要注出此詩中的字詞典故。使君:一指奉命出使之人,一稱刺史。橫戈:曹操橫槊賦詩。圯(yí):橋,西漢張良在此橋上得書。崆峒:山名,一在河南臨汝,一在甘肅平?jīng)?,一在江西贛縣。鼓吹:漢魏六朝開始盛行的一種重要樂種,朝廷有賜給大臣,表示恩寵。其次是理解全詩,鄙見大意是:賈使君年紀不大就任黔南刺史,設想此去赴任,一路上意氣昂揚,馬上賦詩,自己也會開顏自得的。你賈使君年輕時就熟讀兵書,年長出使黔南,正可抽空一訪崆峒山以尋仙問道(若說賈使君在崆峒山有園林,全詩就捍格難通了)。春來了園中只有春華自開鶯鳥啼鳴,秋來梨棗成熟了也沒有人攀摘。你何時能夠回到老家來做自己園林的主人呢?一定是在征西成功之后。出題人注釋“賈使君在崆峒山下有林園”本于任淵移錄別本注釋:“信臣家世有北園,在崆峒山下,氣象雄壯,花木茂密?!保?]但這個注釋與此詩不吻合,不可取。
再如高三最后一次測試卷選蘇軾《秋晚客興》一詩:“草滿池塘霜送梅,疏林野色近樓臺。天圍故越侵云盡,潮上孤城帶月回??蛪衾潆S楓葉斷,愁心低逐雁行來。流年又喜經(jīng)重九,可意黃花是處開?!背鲱}:本詩尾聯(lián)在抒情方面頗有特色,請簡要分析。參考答案:①尾聯(lián)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表達作者在重陽節(jié)看到中意的菊花盛開的欣喜之情。②用語通俗易懂,抒情自然流暢?!坝窒病薄翱梢狻薄笆翘帯钡仍~口語化,有助于作者情感直接自然流露。③感情由悲轉(zhuǎn)喜,層次豐富,提升了詩歌格調(diào)。前三聯(lián)抒發(fā)悲秋之情,尾聯(lián)以喜悅之情作結(jié),顯示出詩人豁達性格。
這個答案總體蠻好。但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說尾聯(lián)采用了樂境寫哀情,越顯得詩人作客的孤獨寂寞等等。這里,一是不注意題目,二是不理解全詩,三是單一的思路和長期模板套題的練習使得很多學生思維嚴重定勢,有的學生感覺此聯(lián)是表達欣喜之情,但在答題中也不敢寫出來,如此憑借模板答題反而丟分更多。筆者告訴學生,讀古詩首先要注意題目,古詩人擬題往往很嚴謹,然后要把握詩歌的思路、詩作大意和詩人的思想情感。一看題目,就知道是寫詩人興奮之情的,比如杜甫詩有《遣興五首》《絕句漫興九首》《秋興八首》等,都是表達詩人勃勃興致的,但這要多加閱讀,有較為開闊的視野。還有,出題人的參考答案也有可商榷之處。査慎行的注釋說:“此詩不似先生手筆,施氏原本不載。”[10]此詩是否東坡的詩作尚有疑問,而出題人和學生看到蘇軾的詩歌往往馬上就套以表達詩人豁達性格云云。
荀子說:“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痹姼杞逃枰种院悖娍p插針。若是專題教詩歌,自然要傾其全力;若教散文小說,因為有所關聯(lián),順便講一兩首詩歌,可以拓展印證;有時因為課堂沉悶,點綴一下詩歌,課堂會輕松愉快一些;而碰到傳統(tǒng)佳節(jié),自然不要錯過講授相關的古詩詞,這樣即是詩歌教育,更是文化熏陶,一舉兩得。
高二上講授第五冊課本,中秋節(jié)前夕筆者就順便講司空圖的《中秋》和蘇軾的《中秋》詩,提示中秋節(jié)來臨了。接下校園內(nèi)丹桂盛開,順帶將王維的《崔九弟欲往南山馬上口號與別》“城隅一分手,幾日還相見。山中有桂花,莫待花如霰”一詩抄出共賞。而每到傳統(tǒng)佳節(jié),大致都要講一兩首詩歌。如元宵節(jié)講過朱淑真的《生查子》和李清照的《永遇樂》,寒食清明講過韓翃和王禹偁的《寒食》、魏野的《清明》,端午節(jié)講授過朱淑真的《端午》、戴復古的《揚州端午呈趙帥》,重陽節(jié)講過李白《九日龍山飲》、杜牧《九日齊山登高》,等等。
黃庭堅
高二下上選讀課本《中國現(xiàn)當代散文鑒賞》,連帶古詩詞也較多。吳伯簫的《菜園小記》寫了不少菜蔬花木,就順便講講《鄭風·有女同車》,告訴學生詩經(jīng)時代就寫到木槿,古人種木槿作籬笆,花供食用,覺得木槿化美而易落,如今木槿是韓國的國花。豐子愷的《漸》一文,書上還印有豐氏手書杜甫的《贈衛(wèi)八處士》,就將此詩抄出講解,因為此詩醇美有味。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順帶講了古樂府《江南》、溫庭筠的《夢江南》和皇甫松的《采蓮子》。郁達夫的《釣臺的春晝》是他的名篇,厚重有味,也很能看出作者的性格氣質(zhì),自然要稍稍介紹郁達夫,并且抄了郁氏三首詩讓同學們賞讀。一是《贈名》:“贈君名號報君知,兩字蘭荃出楚辭。別有傷心深意在,離人芳草最相思?!逼淦拮訉O荃的名字是郁達夫起的?!都挠诚純墒住罚骸俺瘉盹L色暗高樓,偕隱名山誓白頭。好事只愁天妒筆者,為君先買五湖舟。(其一)籠鵝家世舊門庭,鴉鳳追隨愧穢形。欲撰西泠才女傳,苦無椽筆寫蘭亭。(其二)”[11]郁達夫與后任妻子王映霞女士原本郎才女貌,十分相得,后來因為種種原因而仳離,令人扼腕嘆息。這三首七絕都寫得極為流利,風致宛然,不讓古人。
蘇軾
清人蘅塘退士所選《唐詩三百首》風靡至今,其序言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強調(diào)多讀之后不僅讀懂古詩,甚至還會作詩了。筆者一直覺得,教古典詩歌沒有什么秘訣,沒有多少套路,重在多加閱讀品賞,最后才能讀懂弄通。自己浸淫古詩之中其樂融融,教學生讀古詩詞也是大樂事,故而長期引導誘掖。但因為應試教育的擠壓,學生投入語文方面的時間精力十分有限,自己教法相應粗獷單一,學生能夠讀進去的未必多。但也有一些學生受到啟發(fā),感到興趣,有所收獲,甚至他們的心中已經(jīng)種下詩歌的種子,以后如果有適當?shù)沫h(huán)境,或許能夠生長怒放,青蔥馥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