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宇
(江蘇開放大學,江蘇 南京 210036)
國家助學貸款是由政府主導、金融機構實施、高校共同參與,旨在解決貧困學生因家庭經(jīng)濟困難而失學問題的信用助學貸款,不僅豐富完善了高?!蔼?、助、貸、勤、免、補”的資助政策體系,而且有力地促進了教育公平與社會公平。國家高度重視助學貸款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障貧困地區(qū)辦學經(jīng)費,健全家庭困難學生資助體系,要推進教育精準脫貧,重點幫助貧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讓每一個孩子都對自己有信心、對未來有希望。
國家助學貸款政策自1999 年實施以來,機制體制持續(xù)完善,投入資金不斷增加,覆蓋面進一步擴大,特別是2007年實施新的國家助學貸款政策以來,已累計為3000 多萬貧困學生發(fā)放助學貸款2000 多億元。國家助學貸款作為資助力度最大、效果最為明顯的資助方式,受到了貧困學生與社會大眾的廣泛好評。然而,隨著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的深入開展,各種風險日漸凸顯,集中體現(xiàn)在獲貸學生的違約率居高不下,嚴重影響著金融市場秩序與資助政策體系。如何有效防控違約風險,成為了國家助學貸款工作中一個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利益相關者理論最早由斯坦福大學研究所于1963 年提出,作為一種分析方法被廣泛運用于管理學、社會學、經(jīng)濟學等領域,并在高校管理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對于任何一個組織來說,均涉及諸多利益相關主體。所謂利益主體,就是利益的創(chuàng)造者、追求者、消費者和支配者,即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通過自身各種行為活動來追求物質需要、精神需要滿足的組織或人。利益相關者是指那些在企業(yè)中進行了一定的專用性投資,并承擔了一定風險的個體和群體,其活動能夠影響該企業(yè)目標的實現(xiàn),或者受到企業(yè)實現(xiàn)其目標過程的影響。
國家助學貸款由政府、銀行、高職院校、學生四方共同參與,各利益相關者在獲得既定利益的基礎上履行相應責任并承擔一定風險。因此,深入分析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責任與風險,是正確認識與防控國家助學貸款風險的重要前提。
政府的權益在于實現(xiàn)培養(yǎng)社會人才、促進國家發(fā)展的目標。因此,政府需要承擔維護國家助學貸款健康持續(xù)發(fā)展的責任,集中體現(xiàn)為各種制度的供給。但政府作為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的制定者,卻難以提供完備的制度保障,因此面臨著制度供給風險。
銀行的權益在于獲得政府的政策資金紅利,增強市場競爭力。因此,銀行需要承擔審核、發(fā)放與回收貸款的責任。助學貸款無需擔保,對商業(yè)銀行而言,具有本金來自銀行、國家核銷政策繁瑣等特點,因此銀行面臨著高成本、低回報的風險,集中表現(xiàn)為經(jīng)營管理風險。
高職院校的權益在于保證生源,獲得口碑并實現(xiàn)發(fā)展。因此,高職院校需要承擔審核貸款、開展宣傳教育與配合銀行回收貸款的責任。高職院校一旦對學生的教育管理不到位,就容易導致其違約行為,造成風險補償金與學費收入等損失,因此面臨著教育管理風險。
學生的權益在于順利完成學業(yè),提升個人價值。因此,學生需要承擔誠實守信、成長成才的責任。一旦學生的誠信意識出現(xiàn)了缺失,或畢業(yè)后不具備一定的償還能力,就容易出現(xiàn)違約行為,因此學生的風險集中表現(xiàn)為個人信用風險。
國家助學貸款的違約風險是由政府的制度供給風險、銀行的經(jīng)營管理風險、高職院校的教育管理風險與學生的個人信用風險共同造成的,但各利益相關者的風險表現(xiàn)存在差異。
①社會信用制度不夠完善
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的有效運行依賴于完備的個人信用制度,雖然中國人民銀行建立了個人征信系統(tǒng),但征信內容、開放范圍與利用程度不夠完善:第一,征信系統(tǒng)不能有效反映個人真實收入、負債情況與誠信狀況;第二,征信系統(tǒng)的開放范圍有限,不能由高校、用人單位等相關部門共享;第三,貸款學生大都來自農村,對征信系統(tǒng)的使用率不高,進一步增加了違約的風險。
②懲罰約束制度效果不佳
懲罰約束制度是降低國家助學貸款違約率的有力保障,但目前的制度效果不佳,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國家對違約學生的懲罰措施主要是納入個人征信系統(tǒng)、限制個人消費貸款、公布違約相關信息等,未能真正形成震懾力;另一方面,國家對嚴重違約的學生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但由于借款人流動性大、信息變更普遍,執(zhí)行法院判決結果的難度較大。
③貸款回收制度不夠健全
有效的貸款回收制度直接關系到貸款回收率的高低,當前的回收制度存在著三個問題:第一,還款方式不夠合理。只有等額本息還款、等額本金還款和提前還款,缺乏一定的靈活性;第二,代償范圍有限?;揪窒抻谡鞅胛?、基層就業(yè)等,缺乏更加豐富靈活的代償項目;第三,缺乏一定的強制性。對于惡意拖欠貸款的學生,法律手段效果不佳,缺乏強制回收貸款的有效方式。
④風險防范制度不夠合理
雖然政府建立了國家助學貸款風險防范制度,但效果不佳,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政府的風險偏小。政府作為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的最大受益者,應承擔主要擔保責任與風險補償責任;第二,銀行的風險偏大。助學貸款的本金全部來自銀行,銀行面臨著高成本、低回報的風險;第三,高職院校的風險偏大。需要承擔50%的風險補償金,學生一旦違約,高職院校將付出成本與收益的沉重代價。
①資質審核不夠嚴格
國家助學貸款屬于個人消費信用貸款,需要銀行對申請學生的信用資質進行嚴格把關,但實際上卻事與愿違:一方面,銀行必須執(zhí)行政府“應貸盡貸”的要求,無法準確獲悉學生的家庭收入、還款意愿與還款能力等情況;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的中間角色不利于貸款資質的審核。學生通過學校向銀行申請貸款,審核權下放至高職院校,銀行無法準確判斷貸款學生的信用資質。
②還貸宣傳不夠積極
積極開展還貸宣傳工作是銀行降低學生違約率的有效方式之一,但效果不佳,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重視程度不夠。助學貸款業(yè)務相比于銀行其他業(yè)務,利潤少風險大,管理成本較高,宣傳往往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未與高職院校形成合力。銀行對高職院校的教育管理作用認識不足,與其聯(lián)系不夠密切,貸款學生很難有效知曉還貸政策。
③貸款回收不夠理想
銀行作為回收貸款的主體,其回收方式與服務水平直接影響著回收率的高低,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回收積極性不高。催收助學貸款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銀行往往“坐等”學生來主動還款;第二,服務水平有待提高。還款手續(xù)比較繁瑣,部分工作人員的服務態(tài)度與水平較差;第三,畢業(yè)生流動性大。學生畢業(yè)后產生的流動性進一步增加了銀行回收貸款的成本與難度。
①資質審核不夠規(guī)范
高職院校作為學生的教育管理方,承擔著初步審核學生貸款資質的責任,但往往效果不佳,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學校要響應政府“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貧困而失學”的號召,不可能對學生的貸款資質進行嚴格審核;另一方面,貧困生認定方式不夠合理。學校往往根據(jù)學生的家庭貧困證明與收入證明來認定貧困生,無法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核實。
②誠信教育效果不佳
誠信教育是降低貸款學生違約率、推動國家助學貸款工作良性循環(huán)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現(xiàn)實中效果不佳,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重視程度不夠。高職院校沒有充分認識到誠信教育對學生履行還款義務的重要性,不注重對學生誠信意識的培養(yǎng);另一方面,誠信教育流于形式。重形式輕內容、重理論輕實踐的誠信教育,很難真正對貸款學生產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③貸后管理不夠到位
高職院校的貸后管理主要體現(xiàn)在配合銀行回收助學貸款,但仍存在不到位的情況,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沒有積極督促學生還款。在主觀上認為學生一旦畢業(yè)就與學校無關,沒有及時提醒學生還款;另一方面,沒有及時向銀行提供貸款學生的相關信息。與銀行的合作不夠緊密,對于貸款學生的畢業(yè)去向、工作單位、家庭地址等信息統(tǒng)計不夠全面,也沒有及時與銀行交換信息。
①貸款政策了解不多
由于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宣傳存在不到位的現(xiàn)象,少數(shù)學生對助學貸款政策了解不深,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不清楚助學貸款的性質。仍有極少數(shù)學生認為助學貸款是國家發(fā)放的福利,不需要償還;第二,不清楚還款政策。有些學生在畢業(yè)后雖具備還款的意愿與能力,卻不知如何向銀行還款;第三,不清楚違約后果。相當一部分學生沒有仔細閱讀貸款合同,對承擔的責任與義務缺乏清晰的認知。
②誠信意識出現(xiàn)缺失
國家助學貸款屬于個人信用貸款,學生誠信意識的強弱直接關系到違約率的高低,但部分學生出現(xiàn)了誠信缺失,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為了獲得貸款不擇手段,甚至故意隱瞞、夸大家庭經(jīng)濟情況;第二,不如實提供個人去向信息。畢業(yè)后不主動與銀行聯(lián)系,甚至提供虛假的工作單位、聯(lián)系方式等;第三,惡意拖欠貸款。少數(shù)學生即便具備償還能力也不愿意歸還貸款,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
③還款能力存在不足
大部分貸款學生畢業(yè)后是具有還款意愿的,但在現(xiàn)實中卻無法及時償還,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收入水平較低?!?019 年中國大學生就業(yè)報告》顯示,高職院校畢業(yè)生的平均月收入約為4100 元,還款壓力較大;第二,還款時間過早。政府規(guī)定學生應在畢業(yè)后3 年內開始償還貸款本金,并不符合個人收入規(guī)律;第三,意外因素較多。學生一旦面臨疾病或失業(yè)等情況,也無法及時還款。
國家助學貸款風險是利益相關者合力塑造、集體建構的產物,其管控同樣需要利益相關者的共同治理和互動協(xié)商,應該建立起政府統(tǒng)籌協(xié)調,其他利益相關者互聯(lián)互動的風險防控機制。
政府要通過立法建立起完善的制度體系,明確各利益相關者的責任、權利與義務,通過法律效力防控制度供給風險:第一,完善社會信用制度。個人征信系統(tǒng)要真實反映收入、債務、誠信等情況,并在合法范圍內實現(xiàn)共享。第二,完善懲罰約束制度。對納入失信名單的學生,在其入黨、就業(yè)、出行、看病等方面予以嚴格限制;第三,完善貸款回收制度。優(yōu)化還款方式,提供多樣化的還款方案與利率優(yōu)惠;擴大代償范圍,如志愿服務、創(chuàng)新發(fā)明、見義勇為等;授權稅務、人社等部門強制回收惡意拖欠的貸款。第四,完善風險防范制度。建立多級政府部門的擔保分擔機制,承擔主要貸款成本以減輕銀行負擔,適當返還風險補償金以降低高校風險。
銀行要正視國家助學貸款的特殊性,通過不斷優(yōu)化管理服務來切實防控經(jīng)營管理風險:第一,建立貸款學生的信用評估體系。根據(jù)高校提供的貸款學生信息,確立信用指標體系,對學生的信用情況進行量化評估,并通過居(村)委會、輔導員等開展有效核實;第二,與高職院校建立還貸宣傳機制。通過定期赴高校開展還貸宣傳講座、發(fā)放還貸宣傳冊、運用新媒體等方式向學生宣傳還貸政策。第三,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建立集申請、查詢、還款、提醒于一體的助學貸款信息服務平臺,加強對學生貸款用途與畢業(yè)去向的監(jiān)管。
高職院校作為學生管理的主體,應不斷強化教育培養(yǎng),防控教育管理風險:第一,認真做好貸款審核工作。利用大數(shù)據(jù)平臺建立貧困生認定系統(tǒng),并通過實地走訪、電話核實、同學評議、消費查詢等方式實現(xiàn)精準認定。第二,有效開展誠信教育。把誠信教育列為必修課,同時構建信息化的誠信教育平臺,不斷增強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第三,加強貸后管理。通過輔導員、就業(yè)中心提醒貸款畢業(yè)生及時還款,并對提前還款的學生在評優(yōu)評先等方面予以傾斜;與銀行加強合作,建立貸款學生的誠信檔案并及時與銀行交換信息。
學生作為國家助學貸款的直接風險源,不斷增強誠信意識,防控個人信用風險。第一,熟悉國家助學貸款的相關政策。主動通過多種途徑重點了解國家助學貸款的還款政策,避免出現(xiàn)不必要的違約風險。第二,積極轉變觀念,認真接受誠信教育,保證申請材料的真實和完整;嚴格按規(guī)定用途使用貸款資金;認真履行與銀行簽訂的還款協(xié)議,直接向銀行還款,承擔償還貸款的全部責任。第三,提高個人償還能力。在校期間認真學習各種知識與技能,畢業(yè)后努力工作,以自立自強自信的精神面貌與助學貸款政策形成良好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