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芮慧強
爸爸媽媽都希望寶寶能夠健康成長,但寶寶難免會有生病的時候。中成藥因為毒副作用相對較小,是臨床處方的重要部分。很多家長也愿意給寶寶看中醫(yī),但大多數(shù)中藥的味道并不討寶寶喜歡。喂藥時寶寶劇烈哭鬧、抗拒,大人弄得滿頭大汗,這種場面并不鮮見。那么,給寶寶喂中藥有什么訣竅呢?
給寶寶吃藥前,爸爸媽媽需要認真看一下中藥包裝上的標簽,了解藥物的用途和用量,避免寶寶吃錯藥、吃過量,發(fā)生藥物中毒。每天吃幾次,每次吃多少,要謹遵醫(yī)囑,不要隨意增減藥量。
準備1:給寶寶喂液體藥物,如糖漿類、合劑類藥物時,先把藥物搖均,再喂給寶寶。
準備2:如果是中藥的顆粒劑或沖劑、泡騰片,應該先用少量溫水將藥物調勻再喂。
準備3:如遇到個別無糖型藥物或太苦的藥物可酌情加糖(冰糖、砂糖均可),改善口味(糖尿病的寶寶除外)。
準備4:喂藥者要洗干凈雙手,如果是父母二人喂藥,要做好主次分工。洗凈喂藥器具,準備好白開水或寶寶喜愛的稀釋果汁,幫助寶寶下咽藥物。
提示1:將孩子抱在懷里,使其呈半仰臥位,頭部稍高些,在其胸前圍上小毛巾,適當固定其手腳。喂藥時要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可先給孩子喂上一口糖水,然后將盛有藥物的小匙放進其嘴里,并用小匙穩(wěn)穩(wěn)地壓住其舌頭,趁其上腭往上抬時慢慢將藥喂下,不要用力過猛,也不能過早地將小匙拿出來,更不要將藥物倒在孩子的舌面上,以免使其因感到苦味而將藥物噴吐出來。
提示2:孩子不愿咽藥時,家長也可用拇指和食指輕輕地捏一下孩子的兩頰,待孩子張開嘴后,用小匙或藥杯緊貼其嘴角將藥物喂下。
提示3:家長應特別注意的是,孩子大聲哭叫或吸氣時,不能喂藥,以免發(fā)生嗆咳;如果孩子服藥后不久吐了,則應視情況補服藥物的半量或全量,以免因藥量不足而影響治療的效果。
觀察1:有些寶寶服用中藥后,第2 天排便時有中藥味,或者是黑色、含有藥渣樣物質,都屬于正常表現(xiàn)。
觀察2:有的寶寶服藥后,大便逐漸偏稀,如果是服用清熱解毒類藥物,也屬于正常反應。
觀察3:大便如果是稀水樣,應先將清熱解毒類藥物減量,劑量按說明書的下限服用。
觀察4:如果仍不見改善,證明寶寶的體質不適用苦寒的清熱解毒藥物(瀉火藥),可暫停藥物,及時向醫(yī)生反映情況,調整用藥。
喂中藥的過程需要家長和寶寶的共同努力與學習,家長尤其需要耐心,對于大一點的寶寶以講道理、精神鼓勵為主;對于小一點的寶寶可以加糖以改善口味。不用多久,寶寶就會知道吃中藥是治病的一部分,是生活的“必修課”,糾結一番過后,聰明的寶寶就會逐漸配合。
家長逐漸也要掌握哪種劑型適合自己的寶寶,以后醫(yī)生開處方時可以提出建議,可盡量選擇味道不特別明顯的中藥,劑量按說明下限,或者選擇西藥。
1.吃藥要謹遵醫(yī)囑,藥量不能隨意加減。中成藥的計量大多按寶寶的年齡計算,少數(shù)藥物按寶寶的體重計算。每次的藥量盡量準確,只有在吃完藥立刻嘔吐的情況下才可以適當補回相應的量,吃完藥過一段時間后嘔吐就不要再補了。不得已的情況下,藥量“寧少勿多”。
2.寶寶生病了一定要去醫(yī)院診治,征求醫(yī)生意見。中成藥大多屬于非處方藥,但臨床應用也需要相當專業(yè)的醫(yī)學知識,沒有把握的時候一定找醫(yī)生求助,不要給寶寶吃別人介紹的“土單驗方”或“小藥”。
3.如果吃藥后2 天左右病情(主要觀察精神狀態(tài))沒有改善,就不要再繼續(xù)給寶寶吃藥了,應該盡快去醫(yī)院檢查。
4.如果需要同時服用兩種中成藥,每頓可以混在一起喂,不用間隔時間。
5.中醫(yī)的理念是“中病即止”,除了滋補類的藥物,大多數(shù)藥物不需要長時間服用。有些家長會自行延長用藥時間,“鞏固”療效,可“是藥三分毒”,長時間服藥會對寶寶身體造成潛在的不良影響。癥狀改善后,復診時需要遵醫(yī)囑酌情減藥或停藥,問清楚所需的用藥天數(shù)。
6.家長不要自行決定將“好使”的幾種中成藥同時給孩子吃。因為不同的藥物可能會有相互作用,甚至有相同成分,造成藥物過量,或者發(fā)生不良反應。兒童用藥,即便是中藥,也要盡量簡單,一種或兩種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