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琨
摘 要:我國現(xiàn)今對未成年犯罪所奉行的教育為主,刑法為輔的刑事政策由于實施困難,立法不完善等客觀因素的存在,造成了對未成年保護存在缺陷以及忽視了未成年被害人的賠償問題。以校園暴力為切入點,對未成年犯罪的刑罰手段進行研究,通過對現(xiàn)有刑事政策的分析研究找出存在的漏洞。
關鍵詞:未成年;校園暴力;刑罰手段
中圖分類號:D9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5.085
1 前言及研究背景
校園暴力在未成年犯罪中的比例日益擴大,對于學生們的身心健康危害極大。這一問題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最高法院對2013-2015年各級法院審結生效的100件校園暴力案件進行梳理,呈現(xiàn)出如下特點:
首先,未成年犯所涉及罪名較為集中,在收集到的100件校園暴力案件中故意殺人罪占6%;故意傷害罪占57%;尋釁滋事罪占10%,性侵與侵犯財產(chǎn)罪占12%,聚眾斗毆罪和綁架罪共占3%。一些學者認為校園暴力的主要成因是經(jīng)濟因素,由此數(shù)據(jù)不難看出這類犯罪大多侵犯的是被害學生的人身安全,財產(chǎn)安全所占比例相比較少,經(jīng)濟因素不是主導校園暴力犯罪的主要因素。
其次,高中與職高的未成年人在被告人的比重最高,其中涉案人員小學生占2.52%,初中生占33.96%,高中生與職業(yè)技術學校及職高學生共占49.02%,參與作案的無業(yè)人員占11.95%。結合我國學生教育年齡,高中與高職學生年齡普遍在15-18歲期間,因此校園暴力的被告人年齡主要分布在15-18周歲。
最后,主觀惡性大實際損害嚴重,在侵害人身案件中持刀作案的高達49%,造成被害人死亡和重傷的共占67%,輕傷占17%,輕微傷占16%。未成年處于身體和身體發(fā)育的特殊時期,在發(fā)生的未成年犯罪中重傷死亡比例如此之高不禁令人咋舌,未成年在這一階段的心理發(fā)育不完全容易沖動,新聞中報道的因游戲殺人激情殺人屢見不鮮,其中個案的作案手法甚至連成年人也因太過殘忍無法實施,這也從側面說明我國對未成年人的心理教育和思想教育建設還不夠全面。
綜上列數(shù)據(jù),我國校園暴力犯罪呈現(xiàn)出:罪名集中;年齡集中;處罰較輕特點。未成年校園暴力犯罪已經(jīng)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大焦點,各界廣泛關注。李克強總理在第六次全國婦女兒童工作會議上提出:校園應是最陽光、最安全的地方。但當前的校園暴力案件普遍存在處罰與賠償不平等的情況,過分的追求對未成年犯罪人保護使其免受或少受刑罰,卻忽視了未成年被害人的痛苦,罰與責無法達到平衡被害人一方的權利無從救濟,施害者得不到有效的教育與懲戒依舊是社會的隱患所在,由此便失去了刑法的作用。因此本文旨在未成年犯罪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刑事政策的基礎上找出現(xiàn)存的不足并對未成年犯的刑罰手段提出建議,從而更行之有效的保護受害人的利益。
2 分析現(xiàn)有的刑事政策
未成年人作為特殊主體由于其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不成熟,在各國的刑法立法、司法及執(zhí)法中都對這一主體區(qū)別對待。1985年通過的《聯(lián)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準規(guī)則》規(guī)定成員國不能將刑罰的責任年齡限定過低。聯(lián)合國在1989年通過了《兒童權利公約》第40條規(guī)定成員國兒童在觸犯刑法時要最大程度保護其人權、尊嚴和價值觀。各國對于未成年專項立法與執(zhí)行等方面也都體現(xiàn)出了對未成年的區(qū)別對待,例如美國19世紀開設少年法庭,組織編纂并將少年法投入使用;英國與日本在20世紀初期也相應開設少年法庭,制定少年法規(guī)。
我國在建國初期沒有相應的未成年刑事政策,對未成年僅有1999年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提出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處罰原則。作為未成年的刑事政策一方面要處理好教育與懲戒的關系,以教育為主適當減輕刑罰;但另一方面不能忽略未成年犯罪人已經(jīng)實施犯罪的事實,不能背離刑罰具有懲罰性的作用。但實際審判中,往往過分保護未成年犯罪人對其惡行象征性的懲罰更有甚者卻是置之不理,此舉不但是沒有切實可行的教育被告人預防其再次犯罪,反而與我國的刑事政策大相徑庭。正如上文提到的當施害者與受害者都處于未成年免責的年齡,法律似乎更傾向于施害者一方,在保障未成年被告人權利的同時,作為受害者一方的權益又有誰來保護?這便是脫離了我國的刑事政策的初衷,這種濫用一定層面上助長了施害者一方的囂張氣焰,大大提高了社會不和諧因素的威脅,法律的保護性與威嚴性也將蕩然無存。
綜上分析筆者認為:首先,在立法和司法中應當遵循懲辦與寬大相結合的刑事政策。在處理未成年犯罪時,遵循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但在強調(diào)教育的同時,依法對其懲辦。在懲辦中輕懲罰重教育。其次,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刑事政策是一項專門針對未成年犯罪的刑事政策,但是這條刑事政策應當貫穿于立法、司法、執(zhí)法等階段,并不僅僅停留在一味不予處罰或減輕處罰。最后,刑事政策作為案件的主導原則要堅決執(zhí)行,不能因為未成年是刑法保護的特殊主體就將未成年的刑罰擴大至刑法規(guī)定外。
3 我國校園暴力犯罪的刑罰不足
3.1 刑事責任年齡過高
我國刑法將刑事責任年齡規(guī)定為十四周歲,《治安管理處罰法》也規(guī)定對于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應從輕或減輕處罰,不滿十四周歲的違反治安管理的,不予處罰。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一責任年齡已經(jīng)不能適應當今的社會環(huán)境了,結合上文數(shù)據(jù)分析在159名涉案人員中初中生與小學生所占比例將近36%,這一年齡段大部分正是十四歲以下的學生群體;另外筆者認為上文中提到的責令監(jiān)護人嚴加管教的表述太過含糊是立法上的不嚴謹。筆者認為,未成年實施者存在實施犯罪行為便是家長與學校教育的失敗,將未成年實施者重新交還到監(jiān)護人控制下不能有效的達到教育的作用。相反,錯誤的教育方式很可能激化未成年實施者的犯罪心理,從而增加其主觀惡性,這會造成人民和社會公眾的權益受到更大的威脅。
3.2 刑罰規(guī)定不完善
《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五條與第三十八條法條中的嚴重不良行為與必要時候等詞語義太過模糊,尤其是法條中對于犯罪行為的規(guī)定是量刑的重要標準,衡量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重要考量因素。這就造成審判中需要法官主觀的自由裁判,這在實際操作中對法官的要求提高就難以達到公平正義的結果。另外,我國少年處罰法的缺位是如今執(zhí)行難、裁量尺度不好把握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國在處理校園暴力犯罪中,司法機關只能依照《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關條文進行量刑。事件中校園暴力數(shù)量的日益增加使得上述零星法條已經(jīng)不能解決當今存在的問題,因此制定一套完善的少年處罰法體系迫在眉睫。
3.3 懲治及教育途徑有待豐富和落實
我國法律對于未成年人的矯治和教育較少,《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五條提到即使制止、嚴加管教、送到工讀學校接受矯治和教育然而對于已滿十六歲的未成年則直接科以成年的刑罰,未成年作為特殊主體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階段,這一時期的未成年犯罪人的可塑性很強,正確的引導加之適當?shù)慕逃梢詭椭浣⒄_健康的價值觀,然而少管所和工讀學校則是主要以“責”為主,“教育”的目的不甚明顯,這就相當于未成年集中服刑的場所,未成年犯罪人在這里更容易交叉感染。另外工讀學校相比較更適合未成年犯罪人矯治,其強制性小于少管所,畢業(yè)后可以學到一技之長,有利于促使未成年犯罪人從此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但實踐中工讀學校成本高并且申請就讀程序繁瑣,同時工讀學校分布不均勻且僅僅分布在城鎮(zhèn)中輻射區(qū)域不夠。由此看來我國現(xiàn)如今對于未成年犯罪人的處罰和矯治手段嚴重缺失。
4 對我國未成年刑罰手段的建議
4.1 豐富我國的刑法手段種類
我國現(xiàn)行法律對于未成年的刑罰手段呈現(xiàn)出單一化,表面化的特點,上文提到對于未滿十四周歲的少年犯刑罰手段僅限于責令嚴加管教與收容教養(yǎng),但實踐中收容教養(yǎng)難以控制責與教育的界限,無論是少管所還是工讀學校管教人員以懲罰性的管教為主,對少年犯的心理疏導則趨于表面,這就導致了刑事政策的倒用,教育作用不能最大化地發(fā)揮作用。筆者認為可以借鑒美國的社區(qū)矯正和封閉區(qū)域矯正的措施,具體實施如下:首先應當在立法中增添未成年處罰的內(nèi)容,并且規(guī)定將心理干預和心理疏導作為每個未成年犯的必須參加的環(huán)節(jié)。對于不滿十四周歲的少年犯必須強制其進行心理疏導,對于主觀惡性強的應當由政府或當?shù)厮痉C關集中教育矯正,對于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犯確有認罪表現(xiàn)的,可允許其在自己生活的社區(qū)內(nèi)矯正,但定期要向當?shù)厮痉ň执_定其思想動向并且定期對其心理測試。
4.2 加強處罰人員與管教人員的監(jiān)督
我國部分管教人員普遍存在責任心不強,態(tài)度過于強硬的問題,在長期高壓管教下未成年錯誤的價值觀無法得到修正從而繼續(xù)惡化其主觀惡性。因此應當加強管教人員的自身素質(zhì)和責任心,讓管理者自身認可自己是“教育者”的身份,而非看管人員并且堅決杜絕辱罵毆打未成年犯的情況發(fā)生。將未成年的刑罰體系立法化,包括刑罰執(zhí)行場所和社區(qū)矯正管理人員的監(jiān)督問題,將未成年刑罰體系化、法制化。切實可行的貫徹教育為主、刑罰為輔的刑事政策。
4.3 全面落實我國的刑事政策
刑事政策作為立法、司法、執(zhí)行的綱領性原則應貫穿于全程,對于刑事政策的錯誤解釋則是給辦案機關不作為找到了完美的理由例如前文所提到的案例湖北母親報案未理案無論是辦案人員故意不作為又或是礙于刑事政策的誤解有心無力,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于對于刑事政策的解釋模糊以及立法方面的缺位。立法機關應當詳細對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刑事政策進行明確解釋,建立起青少年犯罪懲罰措施的完備體系,為受害者主張權利提供發(fā)法律依據(jù)。另外辦案人員要正確了解我國的刑事政策,懲辦與寬大相結合是刑法基本的刑事政策,無論成年人的案件還是未成年的案件都應貫徹落實,有違反法律的行為就應當對其進行懲辦,未成年犯罪案件在懲辦的過程中再考慮教育為主的因素,堅決不能本末倒置。
5 總結
本文以校園暴力為視角,簡述了我國刑事政策的現(xiàn)狀與存在的缺陷,分析比較了外國相關刑事處罰的手段,從中借鑒為我國的未成年刑事處罰提供建議。旨在豐富我國的刑事處罰手段,從而達到刑法的預防犯罪的作用,并且通過豐富的刑罰手段對各類未成年犯罪進行區(qū)別,遵循罪刑相適應原則,已達到處罰的公平合理。一方面安撫被害人達到懲罰犯罪的效果。對未成年犯罪人達到教育警示作用,從而增強刑法的威嚴性。另一方面保護我國人民和的權益免受不法侵害。
參考文獻
[1]龍敏.未成年人刑事政策中未成年被害人因素的考量[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8,(04):12-18.
[2]唐韻,汪明亮.美國學校關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恢復性政策[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8,(04):19-26.
[3]王志遠,杜延璽.我國違法未成年人刑事政策檢討——“教育”與“懲罰”之間的良性協(xié)調(diào)[J].中國青年研究,2016,(02):37-41.
[4]王志遠,崔勝實.違法未成年人制裁矯治機制的失效及其應對[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3,21(04):98-110.
[5]司西霞.淺析校園暴力案件中對未成年犯罪人的懲處[J].中國檢察官,2015,(18):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