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年初,《成都商報》報道了一位叫王猛(化名)的男生,寫了萬字長信與父母決裂。王猛高考時是當?shù)氐睦砜茽钤?,北京大學碩士,留學美國頂尖大學,然而這一切光環(huán)的背后卻是他與父母的決裂:12年前他開始不回家過春節(jié);6年前拉黑了父母的聯(lián)系方式,不再與家人聯(lián)系;2018年寫了萬字長信表示與父母決裂。
萬字長信記錄著他從小學到北大,再到美國研究生畢業(yè)前后,與父母間的種種經(jīng)歷,以及生活工作的不順利等等。行文間,言辭激烈。
他的文字里,滿是父母的“肆意操控”“沖突”和“炫耀”,父母的過度關愛以及缺乏親情。
1. 小時候母親不接納他,他被母親當成女孩來打扮。
2. 哪怕學校舉辦活動要求穿短褲,母親依然要逼迫他穿長褲。
3. 上奧數(shù)班被別人弄壞了文件夾,母親歇斯底里地說:“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4. 小時候因為不會剝雞蛋,被親戚多次當面取笑,可是父母從沒有出面保護他,而且還不以為然。
……
這封信在網(wǎng)絡上引起了熱議,有人說,父母不能以愛之名行控制之實;有人反思,為何父母傾盡所有,孩子卻反目成仇?有人防患于未然:親子如何在平日里對話?
·無論外人看來有多光鮮,只有王猛自己知道,被當成傀儡操縱,被當成商品炫耀,卻又被忽視了所有敏感脆弱的感情需求,是怎樣一種絕望。
·這就是父母們通常會犯的錯,“為你好”,卻從來不問孩子“要不要”。
·關心孩子的心理,而不僅僅關心他的成績;關心他的情緒,而不僅僅把他當成社交炫耀的資本。
·是不是太過激烈了?換一種方式溝通是不是能更好?
你看到的不一定是你看到的:
愛的背面不是恨,也不是怨,而是冷漠。如果受傷的孩子真的不再愛自己的父母,他就不會像王猛這樣信誓旦旦大張旗鼓地宣講,他只會沉入日常的瑣碎里,他的生活中再也沒有任何父母的影子,心如止水,波瀾不驚。我們和父母之間,骨血相連,情感糾纏,怎么可能徹底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