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波 李婷婷 呂英慧 王慶周
【摘要】貝聿銘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現(xiàn)代主義建筑師,他繼承和革新了現(xiàn)代主義,是現(xiàn)代建筑史上的一座豐碑。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和蘇州博物館作為他在公共展覽建筑的代表作,體現(xiàn)了他的創(chuàng)作手法及建筑理念。本文將從與周邊環(huán)境的融合、幾何形體、光的運用、材料的運用、比例尺度和對古典園林的轉譯等方面對兩者進行對比。
【關鍵詞】貝聿銘;蘇州博物館;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分析對比
美國國家美術館新館和蘇州美術館都是在舊館基礎上進行的擴建,如何在尊重原有建筑的基礎上表達出具有當代精神的建筑?同時兩者都是大型公共展覽建筑,兩者在空間、形態(tài)、要求又有一定的共通之處。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這兩個建筑進行分析對比。
1 與周邊環(huán)境的融合
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的是東面是國會大廈,南面是林蔭廣場,北面是賓夕法尼亞大道。西面正對西館,附近的公共建筑多是古典風格。與之相似,蘇州博物館周邊情況是南面老城步行街,東面緊鄰恭王府和拙政園,附近多為古建筑和蘇州古典園林。貝聿銘為東館的構圖原則是從城市層面考慮、如何與周邊環(huán)境相融,基本思路是延伸美國國家美術館西館的東西軸線,形成軸對稱的組織形態(tài)。梯形沿對角線被分成兩個三角形。兩個三角形形成的斜線順應城市軸線。建筑主體部分為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部分和老館為同一條軸線所貫穿,與西館在空間上建立起聯(lián)系。
蘇州博物館也是先在東西向順應了恭王府的四合進院的軸線對稱方式,在南北向順應古街的南北軸線。立面上,建筑主體部分等腰三角形部分和老館為同一條軸線所貫穿,與西館在空間上建立起聯(lián)系,形成一個對稱統(tǒng)一的整體。其升起與凹下部分與老館東立面上的進退在尺度上彼此呼應。在立面處理上也延續(xù)了街道的機理。蘇州博物館在立面上延續(xù)古街建筑和恭王府的建筑高度,提取他們的白墻與黑瓦、坡屋頂與木門按照比例加入到入口設計中,使得整個街巷肌理連續(xù)起來。平面上,東館先使兩個形體組合后與基地形狀相似,同時與周邊建筑組成的形狀與城市街區(qū)地塊形狀相似,以此與周邊建筑在平面上統(tǒng)一起來。蘇州博物館處理上,它的兩進院落,第一進與恭王府一樣形成四邊形內(nèi)庭院,第二進內(nèi)庭院則是將從周邊的拙政園中提取簡化而來的涼亭,水系、石橋,組合起來,延續(xù)了拙政園的景觀。
2 幾何形體
從形體上來看,貝聿銘的兩個建筑均是基本形體的變換。沿對角線分割一個等腰三角形和一個直角三角形共同組成了東館平面的基本格局。并在建筑內(nèi)部大量使用三角形體。這是一次大膽的行為,因為縱觀建筑史,無法找到以三角形為主題的建筑例子,理由是:三角形有三個透視點,多個透視點會讓人產(chǎn)生令人迷惑的、萬花筒般的空間。
蘇州博物館的建筑單體是用兩個正方體旋轉形成八面體,再把單體與庭院進行組合形成一個大的正方體。從貝聿銘對體塊的處理上,我們可以看出貝聿銘對形體美學的多維度重視,無論是平面還是整體效果,都保證它的形體美。貝聿銘建筑的形體由純凈形體進行變換組合后仍然是一個富有變化的完整的形體,這種處理方法也正是貝聿銘的設計獨到之處。
3 光與影
貝聿銘兩個作品都十分注重室內(nèi)光影變化。在東館光的自然光的運用上,貝聿銘用鋼結構與玻璃的拼合作為東館大廳的屋頂。為了達到一日之中室內(nèi)的光影的多變,他還把鋼結構做成3D立體鏤空效果。詳見大廳屋頂結構的手工模型。與之不同的是,蘇州博物館采用百葉天窗來形成光影變化,同時在屋頂處理時,將一側的斜坡傾斜度加高,這樣兩個傾斜屋頂形成夾角,這個夾角錯開的面開側窗,為室內(nèi)帶去光。八角形中庭是其中的亮點。其中,形體多變的三角形與菱形是主要的造型元素,由于,透過頂窗照射進來的陽光形成斑駁而趣意盎然光影效果。兩側的墻面上有兩個菱形的窗洞,可以看到外部景觀。正對入口的是整面落地玻璃,外面的園林景色一覽無余,更是成為中庭最引人入勝的風景。
4 對中國古典園林的轉譯
東館在空間處理上也可以找到中國古典園林的處理手法。不同于西館古典主義,只有一個透視點。其室內(nèi)空間的基本構圖要素為三角形,三角形具有多個透視滅點,使空間變得更加復雜多變,錯位的上下空間使室內(nèi)空間進一步豐富。
蘇州博物館是在室內(nèi)外空間均進行中國古典園林的轉譯,這種轉譯是抽象的,以營造古典園林的意境美。在室外,比如“以壁為紙,以石為墨”的石片假山是抽象的傳承傳統(tǒng)水墨畫里面的山,與庭院里的水,相互輝映。正是古典園林里所謂的虛實相生,即‘山為實,水為虛。
5 比例與尺度
不同類型的建筑需要不同的尺度去營造不同的空間氛圍和不同的建筑形象,比如說:體育館建筑通常體量都很大,所以很多都是大尺度的空間,體現(xiàn)一種博大的感覺,教堂建筑內(nèi)部空間一班都很高聳,體現(xiàn)一種向上的感覺,別墅建筑的尺度都很小,滿足人們的生活舒適、親切感。在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的立面_上可以看出,簡潔的立面開了一個長條形的門洞,寬闊的入口的頓時厚重的形體,縱然使人們感受到藝術館的博大。對比可以看出蘇州博物館建筑,入口和內(nèi)部空間的尺度都很小,因為,他作為一個地方館,并且它是借鑒中國古典園林設計手法的,所以它的空間尺度是以宜人為主。所以、比例與尺度又是建筑特質(zhì)的體現(xiàn)之一。
6 結語
通過這兩個中外案例的對比。貝聿銘大師在空間、光線、比列尺度、幾何塑造以及新舊傳承有其獨到的見解。此外,在人們對傳統(tǒng)保護越來越重視的今天,必然有不少新建筑擁有傳統(tǒng)意義,或選址位于傳統(tǒng)建筑遺產(chǎn)周邊,適應何種建筑手法對其進行塑造尤為重要,既不能生硬突兀,又不能新建一座假古董。對傳統(tǒng)建筑手法的繼承,貝聿銘大師在蘇州博物館新館中和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中給出了答案。
參考文獻:
[1]戴云亮.對比和諧的魅力,感悟蘇州博物館新館設計[J],上海工藝美術,2006.
[2]沈夢岑.中國元素與場所精神的『博弈』——從蘇州城市公共設施到蘇州博物館到拙政園[J].東方藝術,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