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磊磊
我的教學內容是PEP小學四年級上冊"Unit 1 A. Let's spell"?!敖處煹慕淌菫榱藢W生更好地學?!痹趤碜陨虾8魑挥^課專家的指導和點評下,我開始反思我的課堂,學生的學習是否真實地發(fā)生了呢?接下來我就以這節(jié)語音課為例,談談我的反思。
一、學生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是安全、安心的
我校是農村寄宿制小學,孩子們是第一次在陌生的環(huán)境學習,但當觀課的專家和老師們近距離地坐在他們身邊時,孩子們并未感覺不適應,而且主動地與老師們打招呼,并介紹自己。
開始上課了,孩子們也很快地跟上了課程的節(jié)奏,他們能夠大膽、放松地投入到聽音感知,去回答問題,去合作擺詞、拼詞,去嘗試閱讀,整個課堂學習處在一個安全、安心的氛圍中。這似乎也表明,我的學習共同體課堂已經(jīng)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
印象最深的是高浩天同學,他像一個成熟的小大人一樣,在課前主動和周圍的老師們用英語問候打招呼,之后又穩(wěn)穩(wěn)地坐在位子上等待老師的指令。在新課導入中,讓孩子們認真傾聽感知最多的音素是哪一個環(huán)節(jié),高浩天就處在那個安全安心的氛圍中,認真傾聽。當其他同學回答不準確的時候,他還搖一搖小腦袋,表示有不同的意見,當我發(fā)現(xiàn)這一幕,讓他來幫助其他同學時,他非常自信地說出正確音素|ei|。他在班級及小組內一直都是不善于表現(xiàn)自己的孩子,但是在這樣一個氛圍中,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他。
二、學生在同伴互助中才有真實學習的發(fā)生
在同伴聽音模仿朗讀chant環(huán)節(jié)中,我放手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學生讀得很認真,模仿得很投入,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我給了孩子們充分發(fā)揮的時間和空間,讓我看到了真實學習的發(fā)生。例如:張清昕和丁赫同學讓我感受到了同伴間的默契,從老師讓他們進行模仿chant開始,他們首先分配好角色,輪流互換有語感地朗讀,讀熟練后進行創(chuàng)新,拍著小手有節(jié)奏地朗讀,而且在讀的過程中,語音語調很完美。還有就是張沁林和杜明陽同學在同伴朗讀過程中,他們是以有節(jié)奏的拍桌子的方式來讀這個chant,并喊著"one、two、go"的口號開始。
同伴互助是學共體課堂同伴相互尊重、關心、互學的具體體現(xiàn)。專家張雯老師說:“學習共同體是一個以學習為目標和內容的生活共同體,即以地緣、同伴情緣而結成的共同體,也是生活和學習共同體的統(tǒng)一體?!?/p>
專家朱懷民老師和郭歆老師的點評更讓我受益匪淺,她們從不同的角度給我們分享了語音教學的一些實質性的東西,讓我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尤其是朱老師講的:協(xié)作學習是最重要的基礎能力,一開始是以同桌兩人為一個學習伙伴,磨合成熟過渡到四人一個伙伴小組,搭配原則不要求“強弱”結合,不設組長,人人有發(fā)言權,強調和諧、互助,共同進步以及課堂中怎么樣抓住核心的東西,在任務型活動中也要學會取舍,去放慢速度等等。由此,我突然有了打破原有模式的意識,我想,接下來我將在原有的固定的模式中,大膽突破,打破常規(guī),不斷地去建模,不斷地去學習、去深入探究。
三、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有真實學習的發(fā)生
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為四年級的內容,學生則是三年級學生。因為三年級的孩子接觸英語只有一年的時間,在三年級他們學習了英文字母的短音,本節(jié)課所學習的是元音字母開音節(jié)的發(fā)音,需要與舊知字母“a”的發(fā)音進行對比,為了強化a\a-e的兩種發(fā)音,我設計了幫單詞寶寶找家的小組合作方式的任務型活動。目的是讓孩子們一起動手,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的學習在真實的情景下發(fā)生,促進學生有效地運用知識。在學習共同體的課堂,我看到了學生在任務型語言活動實踐中幫單詞寶寶找家的合作探究的興趣和投入以及創(chuàng)新。我觀察到在這個活動中,武哲林、劉薇、李佳琪和張茗涵組成的四人小組表現(xiàn)出了很強烈的合作興趣,劉薇和武哲林負責a-e寶寶,李佳琪和張茗涵負責a寶寶,當他們幫助單詞寶寶找到了各自的家后,開始給單詞寶寶的家起名字,讓我意想不到的是孩子們的心中可能有很多美好,武哲林很主動地說:這個叫幸福a-e之家吧,那個也可以是快樂a之家好嗎?其他伙伴們也覺得這兩個名字很棒,都點頭同意。就在把家的名字寫在房子上時,武哲林發(fā)現(xiàn)了給個別單詞寶寶找錯了家,他對其他同學說,name、snake應該是幸福a-e 之家的,主動把他們放到幸福之家??梢哉f孩子們在真實的情景下發(fā)生的學習,既讓孩子們有效地實踐掌握知識,同時也讓作為老師的我看到了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力。
作為作課教師,我的收獲有兩點。一是通過觀察員們的螞蟻之眼,幫我看到了自己看不到的東西,我可以更深入地去獲取學生的真實學情。觀察員的細致觀察讓我對孩子們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我發(fā)現(xiàn)對于不愛表現(xiàn)、不積極主動的或者是學困生,我從來沒有仔仔細細、認認真真的用螞蟻之眼觀察過他們,忽略了他們的成長,看不到他們的優(yōu)點甚至導致他們成為學困生,看不到他們的變化和進步。我想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通過觀察課堂、觀察學生,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過程,分析導致他們不善于表達或學困的原因。我體驗到了學習共同體追求的是“真學真教”,不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的“假學假教”;共同體所追求的是每一位孩子的學習權,而不是因材施教的分層教學;小組合作的“互學關系”不是“互教關系”……在小學英語學習共同體課堂中,教學活動不是簡單的由教師對客觀知識的傳遞過程,而是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創(chuàng)建、營造和諧的氛圍,使學生體驗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和寬容,形成自主自覺的意識、探索求知的欲望,這樣孩子們才會有創(chuàng)新的激情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魯迅的讀書故事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yōu)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后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里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于苦讀書,后來終于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他非常講究讀書方法。他提倡博采眾家,說:“書在手頭,不管它是什么,總要拿來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讀幾頁內容。有拓寬思路,增長知識等好處。”對于較難懂的必讀書,他的看法是硬著頭皮讀下去,直到讀懂鉆透為止。他還提倡在“泛覽”的基礎上,選擇自己喜愛的書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張要獨立思考,注意觀察與實踐相結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對看不懂的地方,他認為“若是碰到疑問而只看到那個地方,那無論看多久都不會懂。所以跳過去,再向前進,于是連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魯迅十分重視運用“剪報”積累材料。曾說:“無論什么事,如果陸續(xù)收集資料,積之十年,總可成一學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