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加
著名文學家蒲松齡是塾師的典型代表,類似于如今的民辦教師,當時把設私塾叫“設帳”,結束叫“撤帳”。蒲松齡“屢設帳縉紳家”,長達五十年,其中三十年在淄川西鋪畢府度過。
康熙十八年,蒲松齡到畢家坐館。畢家在明末是名門望族,學東畢際有之父叫畢自嚴,官至戶部尚書,其弟畢自肅也是進士出身,官至御史。畢際有被罷官歸鄉(xiāng)后,無意再進官場,樂于在詩酒琴棋、子孫繞膝中享受樂趣。畢際有的十六個孫子都成了蒲松齡的學生。
蒲松齡教畢家子弟讀四書五經,學制藝文,教“事親敬長之節(jié),威儀進退之文”。難能可貴的是,蒲松齡根據自己的愛好,打破常規(guī)引導畢家子弟學習詩歌寫作,研讀莊子和列子。他認為這才是“千古之奇文”。這在當時屬于驚世之舉。
在畢府,蒲松齡白天教學生讀書,夜晚他則挑燈夜讀、辛勤寫作。畢府的萬卷樓,經史子集,無所不有,這給了蒲松齡意外的驚喜,“書充棟,憑君剪”。顯然蒲松齡的文學修養(yǎng),與此間的苦讀不無關系。
此后,蒲松齡還到沂蒙山腹地的沂水縣城西南部劉家做過塾師,其小說《錢流》,據說就是以劉家為背景寫成的。再后來,蒲松齡又到沂水縣沙溝鎮(zhèn)李家設館授徒。此處離齊長城關口穆陵關不遠,教學之余,蒲松齡便常到關前山河寺唐代銀杏樹下與寺內高僧品茗賞景,談古論今,了解了不少掌故,并以此為素材創(chuàng)作了《沂水秀才》《杜翁》等十多篇以沂水為背景的小說。
因為有了塾師的經歷,蒲松齡還撰寫了《塾師四苦》《學究自嘲》《教書詞》《先生論》等專著和戲劇《鬧館》,生動地反映了塾師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也給今天研究私塾教育留下了不少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