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楊國利
(天津農學院園藝園林學院,天津 300384)
城市文化廣場作為城市中最具活力、最具藝術性和文化性的綠色開放空間,為市民提供著游憩、觀賞、娛樂、交往、體育鍛煉等各項功能。伴隨著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的改變,一些城市廣場的設計弊端開始凸顯,公共設施老舊、設計形式缺乏創(chuàng)新性、歷史積淀不足、缺少深厚的文化內涵等問題,這些問題亟待解決。
剪紙藝術作為千百年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代表了中國古代人民改造自然,豐富精神世界,創(chuàng)造美好家園的愿望。剪紙紋樣承載著深厚的地域文化內涵,具有一定的藝術觀賞性和生活實用性。剪紙藝術已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所具備的藝術特征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設計思想。世界工業(yè)化的發(fā)展,帶來了全人類在各方面的進步,也加速了全球化的進程。在全球化結構中,作為發(fā)展中的東方國家,長期處魯迅所說的“被描寫”的地位,中國城市廣場的發(fā)展亦是如此,呈現出“千城一面”的現象。剪紙藝術歷史悠久其中包含了豐富的物質精神文化成果,需要在當今社會以新的形式發(fā)展和傳承,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延續(xù)傳統(tǒng)文化。剪紙文化想要持續(xù)流傳的愿望與城市文化廣場急需改變的現狀不謀而合,兩者聯合,共同打造出新時代中國人民的文化價值觀與審美觀,創(chuàng)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廣場設計。
受西方造園思想的影響,中國近代以來城市文化廣場一直存在盲目追求規(guī)則式設計,采用大手筆的直線、對稱的圖形以及控制全園的軸線形式。但規(guī)則式的造園手法在我國古代是一種權利的象征,多見于皇家園林、王府花園和商賈宅院之中,如今卻將其運用在一些市民廣場、商業(yè)廣場中、文化廣場之中,完全背離了傳統(tǒng)意義上規(guī)則式設計形式的本意。西方造園思想的傳入對于當時的中國來說是一劑興奮劑,但是興奮期褪去,才發(fā)現這樣的造園形式對于我們來說只是虛有其表。而真正的創(chuàng)新不僅是“新”,更重要的是要將我們原有的文化與時代的發(fā)展相互融合。
文化廣場設計形式千變萬化,因人而成勝概,人也因其而鮮活,所以唯一不變的就是人性化的設計理念。在現代廣場設計中不乏因追求設計亮點與形式感而導致的廣場周圍停車困難、道路體系混亂、功能結構單一等現象。廣場作為城市交通體系中具有多重功能的綠色開放空間,首先,設計時應滿足可達性設計原則,設計便捷的出入口,科學合理地調控聚集的人流與車流,提升公眾的體驗感受。其次,廣場道路設計要通達成環(huán)、曲折有秩、疏密適宜,滿足人群的本能心理,例如,游人愛超近道導致廣場內部草坪遭到破壞,超近道的行為本沒有對錯之分,究其出現的根本原因也是廣場內設計沒能滿足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文化,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當建筑師或景觀設計師將其具體化的時候,習慣于把眼光投向城市與場地的久遠歷史-百年、千年、甚至萬年。這樣的文化就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一個地區(qū)較其他地區(qū)所不同的相貌特征,承載著專屬當地人的記憶、生活習慣與價值觀念。城市的地域文化是一個城市的名片,常常通過城市廣場展現出來,是人們了解一個城市文化內涵最直接的方式。中國傳統(tǒng)造園的特色是“景面文心”,通過運用構筑物、地形、地貌造景來表現文學內涵或抒發(fā)情感,使得游園者與造園者在精神上產生共鳴。而現代園林設計大多將樹木、水泥、磚塊等進行機械地組合排列,缺乏內涵。另外,由于西方風景園林理念進入國內,填補近代以來國內園林理念的空缺,對于西方造園的依賴,讓我們逐漸丟棄了一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設計形式逐漸被同化,最能夠引起人們共鳴的城市精神文化也被拋棄。
剪紙藝術在產生之時以單個物體作為剪刻題材,隨著在民間的流傳逐漸出現了各種特定的紋樣以及表現手法,隨意地夸張與變形,將對稱、平衡、連續(xù)等方法巧妙地結合起來,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利用“層層壘高”等手法將各種元素組合在一起,展現出美好的愿望,所以剪紙本身就是具有裝飾意味的一種藝術。剪紙紋樣類型豐富有水波紋、魚鱗紋、云紋、月牙紋等,在設計時可以運用一種紋路或者一副剪紙作品甚至可以將紋樣經過藝術的抽象變形運用在廣場設計中,例如:水景設計、地面鋪裝、沙井蓋、休息座椅、垃圾桶、燈具照明設施等多種物體之上,或者與其他景觀材料結合,例如將剪紙紋樣與植物相結合打造出別具一格的模紋花壇。
簡單的紋樣通過紙與剪刀的相互作用,展現在剪紙上就是一種鏤空藝術的表現,剪紙藝術以點、線、面等元素來表達繪畫中的黑、白、灰,而形成一幅完整的作品。剪紙藝術獨特的鏤空技法與中國傳統(tǒng)造景手法-漏景,有異曲同工之處。將豐富多變的剪紙紋樣與園林造景手法相互結合,在豐富設施立面效果的同時,體驗若影若現、含蓄雅致的風景,增加景觀的層次,也可以起到阻擋視線,阻隔人流的作用。
剪紙藝術運用一張紙、一把剪刀就可以展現出各種感情。每逢過節(jié)或新婚,人們就在家中貼上剪紙,烘托節(jié)日的氣氛,用一些特定的紋樣表達出美好的愿望。民藝理論家張道一先生曾將這種以物寄情的寓意內容概括為十個字,“福、祿、壽、喜、財、吉、和、安、養(yǎng)、全”,寓意手法為:“諧形、諧音、象征”。以物寄情的手法運用在現代文化廣場的設計中,擴展游人觀賞廣場的維度與深度。此外,可以利用剪紙紋樣表達出一些社會核心價值觀念的連環(huán)畫,以景觀小品的方式陳列在廣場中,這樣的方式通俗易懂,便于人們接受,可以讓社會核心價值觀念深入人心,也能起到繼續(xù)傳承剪紙藝術的作用還可以起到美化裝飾城市文化廣場的作用。
歷史悠久的剪紙藝術,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世界文化多樣性發(fā)展的今天,我們需增強文化保護意識,將其與新興事物相融合,拓展剪紙藝術的發(fā)展思路,煥發(fā)新的生命力。城市文化廣場孱弱的文化表現力與人們日益提高的審美觀念之間已經產生了巨大的差距,所以城市文化廣場設計中融入剪紙紋樣可以突出城市的地域特征,展現城市的文化內涵,讓市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得到滿足,產生文化富足感與生活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