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李 亮,楊 萍,袁志鷹,吳華英,朱建平,鐘森杰,黃惠勇*
(1.湖南中醫(y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2.湖南省第二人民醫(yī)院,湖南 長沙 410007;3.湖南中醫(yī)藥大學 中醫(yī)診斷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208)
2019年12月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暴發(fā),簡稱新冠肺炎[1]。2020年2月11日,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新型肺炎正式命名為2019冠狀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2]。該疾病主要的傳播途徑是經呼吸道飛沫傳播和密切接觸傳播,傳播新型冠狀病毒的患者是主要的傳染源,無癥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具有人群普遍易感性,臨床表現以發(fā)熱、干咳、無力為主要表現,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痛等癥狀[3]。截至2020年3月18日24時,我國累計報告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80 928例,累計死亡病例3 245例,出院病例70 420例,疑似病例105例[4]。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急性傳染病,歸屬中醫(yī)“疫病”“瘟疫”范疇,病因是感受“濕毒”所致[5]。疫病一種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疾病,人類在自身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無時不在與疫病斗爭,因此,古代醫(yī)家積累的豐富的防疫思想與措施,對新冠肺炎的防疫提供了一定借鑒意義。
疫病,是由于感受疫戾邪氣,具有強烈傳染性,易于廣泛流行,且癥狀相似的一類急性發(fā)熱疾病的統稱[6]。中醫(yī)學對疫病的認識較早,古代醫(yī)家多有記載,截至1949年,記錄于史書的疫病大流行就有300余次[7]。溯源至商朝的甲骨文,其中有“疾年”一詞出現,是指大規(guī)模的疾疫流行之年。在周代的典籍中,出現“疫”這一詞,《禮記》曰:“民必大疫,又隨以喪?!薄饵S帝內經》提出了“瘟疫”“疫”“五疫”等病名,指出這類疾病發(fā)生后病情嚴重,符合疫病發(fā)病的特點。如《素問·刺法論》云:“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內經·六元正記大論》曰:“氣乃大溫,草木乃榮,民乃疫,溫病乃作”,“其病瘟疫大行,遠近咸若”,“疫大至,民善暴死”?!饵S帝內經》也描述了疫病發(fā)病的病情癥狀,《素問遺篇·本病論》曰:“民病瘟疫早發(fā),咽嗌乃干,四肢滿,肢節(jié)皆痛,金勝木衰之也?!?/p>
《說文解字》云:“疫,民皆疾也?!薄洞蟠鞫Y記·盛德》道:“疫,病流行性也?!背苍健吨T病源候論》曰:“人感乖戾而發(fā)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延及外人”,以上皆都說明疫病具有流行性和傳染性。漢代以后,歷代醫(yī)家均沿用“瘟疫”“疫癘”這一概念。對于“癘”字,《說文解字》云:“癘,惡疾也”,指出疫病的致病力強、病情嚴重?!尔}鐵論》曰:“饑饉之年,餓者滿道,溫氣疫癘,千戶門滅。”明代吳又可著作《瘟疫論》,是我國第一部疫病學專著,認為“瘟疫”是中醫(yī)學對疫病的統稱。吳又可提出疫病由戾氣引起,戾氣是通過口鼻侵犯人體,直達膜原。《瘟疫論》所注:“夫瘟疫之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物所感,‘此氣之病,無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邪從口鼻而入,則其所客,內不在臟腑,外不在經絡,舍于夾脊之內,去表不遠,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為半表半里,即針經所謂橫連膜原是也’。”綜上,我國歷代醫(yī)家對疫病的記載豐富,為后世認識疫病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依據。
中醫(yī)學認為人與自然息息相關,人生活在自然環(huán)境中,必然受到自然各種變化的影響[8]?!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吩唬骸胺虬俨≈?,皆生于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變也”,說明百病的發(fā)生皆源于自然界氣候的變化。而疫病的發(fā)生與季節(jié)氣候的反常有關,《禮記》曰:“孟春行秋令,則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果實早成,民殃于疫”,《素問遺篇·本病論》曰:“四時不節(jié),即生大疫?!睍x代醫(yī)家王叔和在《傷寒論序例》提出:“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彼^時行之氣,是指反常于時令的氣候,人們若感受了時行邪氣,不論男女老幼,都會患相似的病癥,即時行病。此次新型冠狀肺炎發(fā)病于冬至季節(jié)前后,湖北位于中國中部地區(qū),水系發(fā)達,江河縱橫,季節(jié)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常年多雨,冬季天氣寒冷,伴隨陰雨,氣候潮濕,易濕氣重著。受自然環(huán)境影響,湖北人民飲食上偏好油膩辛辣,體質多偏濕熱,更易感受濕毒濕邪侵犯人體,從而發(fā)為疫病。
《內經》強調人的疾病與氣候密切相關,但氣候的變化產生于天體的運動變化,如《素問·天元紀大論》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五運六氣是中醫(yī)學中主要以天人合一的觀念推測每年的氣候變化及其對人體影響,從而預測疾病的發(fā)生和流行,并提出相應的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措施等[9]。運氣學說中影響氣象及疫病發(fā)生是歲運、主運、客運、司天之氣等多因素相關[10]。2019年屬于己亥之年,歲運為土運不及,司天之氣為厥陰風木,在泉之氣為少陽相火,己亥年受少陽相火在泉影響,其與《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己亥歲“終之氣”(小雪-大寒)相符合,提出“凡此厥陰司天之政,……終之氣,畏火司令,陽乃大化,蟄蟲出現,流水不冰,地氣大發(fā),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溫厲。”己亥之年小雪至大寒節(jié)氣呈現冬季偏暖的趨勢,則水不能結冰,蜇蟲不能冬藏,地氣變暖,局部有綠草生長,人不用穿很厚的衣服,有瘟疫的發(fā)生。2020屬于庚子年,司天之氣是少陰君火,《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有云:“凡此少陰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先天,地氣肅,天氣明,寒交暑,熱加燥,云馳雨府,濕化乃行,時雨乃降?!鸷疅岢钟跉饨?,而為病始也。熱病生于上,清病生于下,寒熱凌犯而爭于中,民病咳喘……初之氣、地氣遷、燥將去、寒乃始、蟄復藏水乃冰,霜復降,風乃至,陽氣郁?!币蚋又甏禾炱诤?,湖北的天氣以陰雨潮濕為主,寒濕、寒熱之氣交雜,加以濕濁之氣,相互侵擾而化為濕毒,導致新冠肺炎的發(fā)生。
體質因素主要指人體正氣的情況,古代醫(yī)家認為體質因素在抵御疫病入侵中占有重要地位[11]。體質強壯則不易感受邪氣,體質虛弱則易受邪氣感染,如《靈樞·百病始生篇》云:“因于天時,與其身形,參以虛實,大病乃成?!薄秲冉洝愤€提出,身體虛弱,易受到賊風邪氣的侵襲,兩虛相合,乃發(fā)生疾病?!鹅`樞·百病始生篇》曰:“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則疫病的發(fā)生,亦是如此。若體質虛弱,加上外部疫邪侵襲,乃發(fā)疫病。吳有性在《瘟疫論》中提出:“本氣充實,邪不能入,《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虮練馓澨?,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昔有三人,冒霧早行,空腹者死,飲酒者病,飽食者不病。疫邪所著,又何異耶”,表明疫病的發(fā)生,除了疫邪入侵,還有人體體質的強弱,若人體正氣強盛,則可以抵御疫邪入侵。在本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中,發(fā)病具有人群普遍易感性。若疫邪太甚,致病力強,人體正氣不足,易導致新冠肺炎的發(fā)生。因此,正確認識新冠肺炎與自身體質的關系,培固正氣,即是從根源上保護自身。
增強人體正氣可以提高機體抵御疫邪入侵的能力。培固正氣與現代醫(yī)學的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的觀點不謀而合[12]。關于防疫的有效措施,《素問遺篇·刺法論》提出:“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币虼?,《內經》認為正氣充足,則不易感染疫病。培固正氣的有效方法,則從順應自然、節(jié)制飲食、精神調攝、藏本固精等方面著手。順應四時陰陽的變化是《內經》的重要思想,并指出不同季節(jié)的養(yǎng)生原則不同,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云:“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以從其根。”若不順從四時規(guī)律的變化,則“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強調了如果不順應自然界氣候的變化而影響人體正氣的危害性?!端貑枴び駲C真藏論》曰:“五臟者皆稟氣于胃,胃者五臟之本”;《素問·厥論》曰:“胃不和則精氣竭”。若饑飽無常,飲食不節(jié),易損傷脾胃功能,降低抗病能力。因此,要節(jié)制飲食,勿暴飲暴食,避免饑餓,少食寒冷濕膩的食物,要按時進食,否則如《靈樞·五味》曰:“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易?!鼻橹镜氖д{導致氣機的紊亂,引起氣血不暢,臟腑失調,從而損傷人體正氣。如《靈樞·口味》曰:“大驚卒恐,則氣血分離,陰陽破散,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經脈空虛,血氣不調,乃失其常?!睂τ谇橹镜恼{節(jié),要摒棄雜念,靜養(yǎng)為主,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云:“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比梭w內的精氣對抵御外來疫邪的侵襲具有重要的作用,如《素問·金匱真言論》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溫。”不藏精者,則耗損人體正氣,降低身體免疫能力,易發(fā)為疫病。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提出:“不藏精三字須活看,不專主房老說,一切人事能搖動其精者皆是?!睆娬{了保護精氣對固守正氣的重要性,做到“起居有常,不妄勞作”。在新冠肺炎的疫情期間,從順應自然、節(jié)制飲食、精神調攝、藏本固精等方面培固正氣,則能抵御疫病的侵襲。
《素問·上古天真論》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古代醫(yī)家在注重躲避外邪、隔離患者,有效防止疫病的傳染和流行方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稘h書·平帝紀》記錄:“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yī)藥”,則西漢時期開始通過隔離制度以防治疫病。若與疫病患者密切接觸者,也采取了隔離與防護措施。如《晉書·王彪之傳》曰:“永和末多疾疫,朝臣家有時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疾,百日不得入宮。”明代《夷俗記》曰:“凡患痘瘡,無論父母、兄弟、妻子,俱一切避匿不相見?!贬t(yī)者與疫病患者接觸者,也有相應的防護措施,如《瘟疫萃言》提出:“其相對坐立之間,必須識其向背”,《疫莎草》認為:“宜遠座不宜近對,即診病看喉,亦不宜與病者正對,宜存氣少言,夜勿宿于病者之家?!泵鞔睦顣r珍提出了消毒患者衣物的方法來避免傳染,《本草綱目》記載:“天行瘟疫,取出病人衣服,于甄上蒸過,則一家不染?!鼻宕鷷r期熊立品提出了隔離的具體措施:“當合境延門,時氣大發(fā),瘟疫盛行,遞相傳染之際……毋近病人床榻,染其穢污;毋憑死者尸棺,觸其臭惡;毋食病家時菜,毋拾死人衣物?!币虼?,隔離措施的實施對新冠肺炎的傳染以及防治具有重要的作用。
疫病的防治與注重衛(wèi)生是密不可分的[13],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有助于減少疫病的發(fā)生。在注重衛(wèi)生方面,不僅是注重環(huán)境衛(wèi)生,還涉及個人衛(wèi)生、飲食衛(wèi)生等。古代醫(yī)家積累了豐富經驗和有效方法,在環(huán)境衛(wèi)生方面,周代《禮記·內則》記載:“雞鳴初……灑掃室堂及庭”,古人注重清晨打掃室內室外衛(wèi)生。在個人衛(wèi)生方面,唐代《備急千金要方》中提出:“常習不唾地”,要求人們不隨地吐痰。《馬克·波羅行記》記載:元制規(guī)定,向大汗獻食,皆用絹布蒙口鼻,以防唾沫污染食品。在飲食衛(wèi)生方面,則注重防止“病從口入”。王孟英《霍亂論》指出:“人煙稠密之處,疫癘時行……故為民上及有心有力之人,平日即宜留意,或疏浚河道,毋使積污;或廣鑿井泉,毋使飲濁。”《呂氏春秋·本味篇》指出:飲水必須“九沸九度”,說明古代醫(yī)家已經注意到保持水源干凈對于疫病的重要性。古代醫(yī)家強調飲食污染易導致疫病流行,勿進食已污染的食物,如漢代王充《論衡》云:“飲食不潔凈,天之大惡也”,《金匱要略》提出:“六畜自死皆疫死,則有毒不可食之?!蓖瑫r,古代醫(yī)家還強調不可食用腐敗變質的食品,《諸病源候論》中提出:“勿食鼠殘食”,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注重衛(wèi)生不僅能有效減少新冠肺炎的傳播,而且也可以從根源上減少疾病的發(fā)生。
《諸病源候論》曰:“預服藥及為法術以防之?!币卟×餍衅陂g,通過藥物預防,以防止疫病的發(fā)生與傳播。孫思邀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提出:“天地有斯瘴癘,還以天地所生之物防備之”,則認為疫病是可以通過藥物進行防治的。古代醫(yī)家對于疫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避瘟丹、普濟解疫丹、蕾香正氣散、蘇合香丸等,均是防治疫病的名方。孫思邀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收錄了避瘟方36首,使用一些芳香化濁類藥物進行避瘟,如雄黃丸、殺鬼丸等。制作中藥香囊,也有助于避穢邪氣。葛洪《肘后備急方·治瘴氣疫癘溫毒諸方》中記載了疫情期間,如太乙流金方、虎頭殺鬼方等多個中藥香囊辟瘟方。艾灸可預防以呼吸道為傳播途徑的疫病,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提出:“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也?!薄稁X南衛(wèi)生方》云:“瘴病既久,氣血虛,服藥必不作效,宜灸膏肓并大椎骨下及足三里?!痹谌珖鞯乜箵粜鹿诜窝滓咔槠陂g,較多省份采用中藥治療,如使用清肺排毒湯[14-15]。中醫(yī)藥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情況表明,參與尤其是中藥湯劑使用對患者病情改善作用明顯[16]。
我國是最早采用接種人痘的方法來預防天花的國家,也是首創(chuàng)疫病預防接種的國家。接種免疫不僅可以增強人體正氣,還是有效預防傳染疾病的措施[17]。我國古代醫(yī)家很早就認識到某些傳染疾病發(fā)病以后,很少再患該疾病?!吨T病源候論》中記載預防射工病可“得其病毒,仍以為屑,漸服之”,來預防射工病的發(fā)作?!吨夂髠浼狈健分刑岢觯骸隘熑朔?,仍殺所咬犬,取腦敷之,后不復發(fā)。”即用狂犬的腦敷在傷口上,能夠預防狂犬病。明代王充《痘疹世醫(yī)心得》記載:“至于疹子則與痘疹相似,彼此傳染,但發(fā)過不再作耳?!奔唇臃N人痘方法預防天花,便不再發(fā)作。《醫(yī)宗金鑒》對種痘有較為詳細的記載,當時使用痘衣法、痘漿法、旱苗法等法,通過人為的感染,使體內產生抵御天花的能力。對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疫苗,中國科研工作者已展開疫苗研發(fā)[18]。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起病急驟,傳播迅速,病情兇險,極大威脅人類健康。目前,全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人數不斷增長。在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治療中,中醫(yī)藥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國數千年來與疫病斗爭的中堅力量就是中醫(yī)藥,中醫(yī)學防疫思想的精華,值得傳承和創(chuàng)新。通過對中醫(yī)學防疫思想的梳理,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從自然環(huán)境、五運六氣、體質因素等方面探討病因病機?;谥嗅t(yī)學防疫思想,提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疫期間,通過培固正氣、隔離措施、注重衛(wèi)生、藥物預防、接種免疫等措施進行防護,以此祛除病邪,扶助正氣,減輕病損。中醫(yī)藥在發(fā)揮治療疫病獨特優(yōu)勢的同時,也要抓住現代技術飛速發(fā)展的步伐,實現中西醫(yī)優(yōu)勢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