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雪
(曲靖醫(yī)學高等??茖W校 藥學系,云南曲靖 655000)
艾葉為多年生草本菊科植物艾ArtemisiaargyiLevl.et Vent.的葉,呈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粗鋸齒,上表面灰綠色或深黃色,有稀疏的柔毛及腺點,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絨毛。質柔軟,氣清香,味苦[1]。艾葉藥用歷史悠久,且資源豐富,早在梁代陶弘景《名醫(yī)別錄》中已有詳細記載[2],明代醫(yī)藥家蘭茂所著的《滇南本草》中也有其性味、主治及用法的記載[3]。隨著對民族醫(yī)藥認識的深入,發(fā)現艾葉在傣、維、蒙醫(yī)藥中也均有應用記載。本文從藥性、功效主治、臨床應用、用法用量等方面,比較艾葉在中醫(yī)藥、藏醫(yī)藥、維醫(yī)藥和傣醫(yī)藥中的異同,并列舉部分現代研究進展,為拓寬艾葉的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中醫(yī)認為艾葉味辛、苦,性溫。有小毒。歸肝、脾、腎經[4]。
傣醫(yī)稱艾葉為芽敏、艾蒿或艾較,味微苦,氣微香,性熱。入水、土塔[5]。
維吾爾醫(yī)稱艾葉為艾滿,味苦,干熱[6]。
蒙醫(yī)稱艾葉為索依赫,味苦、辛,性溫。小毒[7]。
中醫(yī)認為艾葉有溫經止血、散寒調經、安胎的功效。主治虛寒性出血證、沖任不固所致的崩漏下血、月經不調、痛經及帶下清稀,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胎動不安[4]。
傣醫(yī)用艾葉通氣止痛、止血。主治脘腹脹痛、腹瀉、噯氣、惡心嘔吐、痛經、產后體弱多病[5]。
維醫(yī)認為艾葉生干生熱,能祛寒止痛,消除傷寒,利尿退腫,發(fā)汗通經,止瀉補胃,驅蟲殺蟲,固發(fā)生發(fā)。主治寒濕性疾病,關節(jié)疼痛,氣喘胸痛,小便不利,各種水腫,閉經難產,腹瀉胃虛,腸內外生蟲,毛發(fā)稀少[6]。
蒙醫(yī)用艾葉止血、消腫、消癰疽。主治各種出血、肉癰[7]。
臨床常單煎艾葉或配伍阿膠、芍藥、干地黃等,治下元虛冷、沖任不固所致的崩漏下血;將艾葉配伍生地、生荷葉、生柏葉等清熱涼血藥使用,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咯血等多種出血證,既能增強止血,又能防止寒涼藥物涼遏留瘀;或將艾葉配伍香附、川芎、白芍等,治下焦虛寒,月經不調,痛經、宮寒不孕及帶下清稀,若虛冷較甚者,可再配伍吳茱萸、肉桂等;可單味艾葉煎服,或炒熱熨敷臍腹,或配伍溫中理氣之品,治療脾胃虛寒所致脘腹冷痛;艾葉可與阿膠、桑寄生等同用,治療妊娠胎動不安;也可搗絨,制成艾條、艾炷等,熏灸體表穴位,溫煦氣血,透達經絡[4]。
傣醫(yī)用艾葉10 g,石菖蒲10 g,紫色姜10 g,草豆蔻10 g,山烏龜10 g,云南五味子藤10 g,姜黃20 g,胡椒2 g,野艾葉5 g,阿魏0.5 g,芳樟0.5 g,干品研粉,混勻,溫開水送服,每次1~2 g,一日3次,治脘腹脹痛,腹瀉,噯氣,惡心嘔吐。用艾葉100 g,紫色姜10 g,鮮品,搗爛,加酒炒熱,包敷腹部,治痛經[5]。
維醫(yī)用艾葉100 g,加水浸泡一晝夜,用溫火煎至剩余1/4,加入蓖麻子油、蘿卜油各30 mL,于太陽下暴曬1周,涂于患處,用來治療毛發(fā)脫落,毛量稀少[6]。
蒙醫(yī)用艾葉炭100 g,荊芥穗炭50 g,制成散劑,溫水送服,每次1.5~3 g,每日2次,治經血淋漓。用艾葉、松香各50 g,牛黃10 g,制成散劑,香油調后涂于患處,治肉癰[7]。
艾葉煎服,用量3~10 g,外用適量。溫經止血宜炒炭用,其余生用。也可搗絨,制成艾條、艾炷,熏灸體表穴位[4]。
煎服:10~20 g。干品研粉,溫開水送服。外用:鮮葉適量,搗爛敷[5]。
內服:5~6 g。外用:適量[6]。
內服:3~5 g,煮散劑或入丸、散[7]。
艾葉中主要含揮發(fā)油、黃酮、三萜等化學成分。
5.1.1 揮發(fā)油類揮發(fā)油為艾葉的主要成分,其中含量較高的主要有:側柏烯、蒎烯、莰烯、香檜烯、1-辛烯-3-醇、對-聚傘花素、1,8-桉葉素、松油烯、蒿醇、側柏酮、樟腦、龍腦、萜品烯-4-醇、α-松油醇、丁香酚、丁香烯及其氧化物、β-芹子烯[9],β-檸檬烯醇、沉香醇[10]。桉油精、石竹烯及其氧化物、廣藿香烷[11],海茴香烯、β-水芹烯、松油烯-4-醇、崖柏酮、反-香芹醇、萜品醇、薄荷醇、印蒿酮[12],桉樹腦、萜品烯、異環(huán)檸檬醛、β-檀香醇等[13]。
5.1.2 黃酮類艾葉提取物中的黃酮類化合物主要有:異澤蘭黃素、紫花牡荊素、棕矢車菊素、矢車菊黃素、高車前素[14-18]、鼠李素[19]、3′-甲氧基薊黃素[20]、5,7,3′,4′-四羥基二氫黃酮、5,7,4′,5′-四羥基-3′,6-二甲氧基黃酮、5,7,3′,4′-四羥基,6-甲氧基黃酮、芹菜素、木犀草素、槲皮素等[21]。
5.1.3 三萜類 α-香樹脂醇、無羈萜、羽扇烯酮、羊齒烯酮、西米杜鵑醇等[8]。
5.1.4 其他艾葉中還有傘形花內酯、瑞香素、圣草酚、豆甾醇、胡蘿卜苷[19-20]、蒙花苷等[16]。
5.2.1 抗菌、抗炎、抗感染、抗?jié)冏饔冒~揮發(fā)油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和綠膿桿菌,抵抗細菌感染引起的瘡瘍,減少組織細胞脫落壞死,促進創(chuàng)面肉芽組織生長,抑制中性粒細胞浸潤[22];艾葉水煎液能明顯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抑菌作用與濃度呈正相關[23-26],還能顯著抑制瘙癢和炎癥[26-28],抗局部感染,增強局部免疫力和血液循環(huán),促進慢性感染性創(chuàng)面的愈合[29]。對口腔潰瘍也有較好的治療作用[30]。
5.2.2 抗癌作用艾葉去多糖提取物和總水提物均能使HepG2肝癌細胞形態(tài)改變而死亡,有較強的抗癌活性[31]。乙酸乙酯提取物和正丁醇提取物對人胃腺癌細胞株SGC-7901、人肝癌細胞株SMMC-7721及人宮頸癌細胞株Hela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32]
5.2.3 平喘、止咳、祛痰作用艾葉油、α-萜品烯醇具有平喘、止咳、祛痰作用[33-34],與維醫(yī)用艾葉治療氣喘的記載相符。
5.2.4 鎮(zhèn)痛作用艾葉揮發(fā)油和水提物通過降低小鼠血中PGE2含量、調節(jié)體內SOD、MDA、NO水平發(fā)揮鎮(zhèn)痛作用[35-36]。此研究結果與傣、維醫(yī)認為艾葉具有止痛作用相符。艾葉提取物對原發(fā)性痛經模型小鼠也有一定的鎮(zhèn)痛作用[37],佐證了中、傣醫(yī)用艾葉治療月經不調、痛經的理論。
5.2.5 對凝血和血小板的作用 艾葉提取物β-谷甾醇和5,7-二羥基-6,3′,4′-三甲氧基黃酮抑制血小板聚集[38]。而經烘、砂燙、炒炭后能顯著縮短出血時間和凝血時間,具有明顯止血作用[39]。此研究結果與中、傣、蒙醫(yī)認為艾葉具有止血作用相符。
5.2.6 其他作用艾葉揮發(fā)油具有抗過敏、抗疲勞作用[26、40];艾葉多糖能增強巨噬細胞胞內酶活性[41];艾葉提取物有較強的抗氧化性[42]。
中醫(yī)藥和民族醫(yī)藥均是中華民族從實踐中得來的醫(yī)學瑰寶,對艾葉有許多統(tǒng)一的認識。中醫(yī)藥和民族醫(yī)藥均認為艾葉味苦,性溫或熱。中、傣、蒙醫(yī)均認為艾葉有止血功效,可用來治療各種出血證;中、傣、維醫(yī)認為艾葉能散寒通氣止痛,可治療脾胃虛寒、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脹痛,腹瀉,噯氣,惡心嘔吐和婦女下元虛衰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中醫(yī)和蒙醫(yī)認為有小毒,大量或長期服用會導致身體不適。由于各民族地域、風俗習慣、宗教文化的差異,對艾葉的認識也有不同之處,中醫(yī)認為艾葉有安胎之效,能治療妊娠胎動不安;維醫(yī)認為艾葉還能利尿退腫,驅蟲殺蟲,固發(fā)生發(fā),能治療小便不利,各種水腫,腸內外生蟲,毛發(fā)稀少;蒙醫(yī)認為艾葉還能消腫、消癰,主治肉癰。
本研究從中醫(yī)藥和民族醫(yī)藥不同角度,對艾葉的藥性、功效主治、臨床應用、用法用量等方面進行對比,發(fā)現二者均有許多獨特的認識,這極大豐富了傳統(tǒng)醫(yī)藥寶庫。艾葉的現代研究進展,與傳統(tǒng)醫(yī)學相互佐證,揭示艾葉功效的科學內涵,為拓展其臨床應用奠定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