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燁
中國大部分地區(qū)進入了冬季,寒流侵襲,“宅男”“宅女”多了起來,有媒體報道稱,“外賣小哥風中寸步難行”“惡劣天氣應不應該叫外賣”等話題登上了熱搜。言下之意,惡劣天氣叫外賣對外賣小哥不厚道。我要告訴讀者,這種觀點對外賣小哥是假慈悲。
我們先從一則故事說起。一位老婆婆每日愁眉苦臉,鄰居問她何故。原來,她大兒子是曬鹽的,二兒子是賣雨傘的。雨天,她考慮大兒子,沒有陽光曬不出鹽來,無法賣錢養(yǎng)家糊口,便替大兒子擔憂。晴天,她又為二兒子擔憂,天不下雨,雨傘買給誰呢?雨傘賣不出去,全家怎么生活呀?鄰居聽罷寬慰老婆婆說,雨天你就想你二兒子會賣更多的雨傘,晴天你就想你大兒子會曬出更多的鹽,這樣,你豈不每天都開心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社會上確實存在“零和游戲”,也就是說,在某種條件下同時存在受益方和受損方,受益方得到的利益就是受損方失去的利益。發(fā)生戰(zhàn)爭,百姓難免生靈涂炭,但軍火商卻發(fā)了戰(zhàn)爭橫財。發(fā)生地震,房屋倒塌、居民傷亡,但建筑商卻有了新的商機。但事情并非都是如此,社會上也存在“雙贏”的局面。
互聯(lián)網讓電子商務如虎添翼,網上購物已成為居民的消費常態(tài),這壓縮了實體店鋪的市場空間,卻讓快遞業(yè)蓬勃發(fā)展;很多店員失業(yè)了,卻增加了無數(shù)快遞崗位。
不少居民不但網上購物,也網上點餐。打開手機APP,選擇自己喜歡的外賣餐館,點個可口的飯菜,足不出戶就能吃上美味佳肴,節(jié)省了時間和交通費用。
毫無疑問,在惡劣天氣叫外賣的幾率要比平時大得多,消費者就圖個舒適、便利,為了吃頓飯,雨雪天開車駕駛困難,打車也不容易打到,叫外賣便成了不錯的選擇。
有人認為,惡劣天氣叫外賣,增加了快遞小哥的送餐難度,消費者應把困難留給自己,讓外賣小哥在家休息。如果不加分析從表面上看,似乎是這個理兒。外賣小哥大都騎電動自行車送外賣,在惡劣天氣里騎行要比在好天氣里騎行費勁得多,而且還要增加些意外風險。
對消費者而言,在惡劣天氣里不叫外賣怎么吃飯呢?要么自己在家做,要么下館子。自己做飯也需要采購蔬菜等食材,同樣需要外出。下館子,不管是步行、開車還是乘公交甚至打車都不容易。所以,惡劣天氣不叫外賣,消費者的利益肯定受損,因為消耗了時間,增加了出行難度和出行開支,承擔了額外風險。
那么,惡劣天氣不叫外賣,外賣小哥真的會受益嗎?
外賣小哥的工資是由底薪和提成構成,送件提成收入超過底薪。這就意味著,送的單數(shù)越多,收入也越多。所以說,對外賣小哥而言,他們可不希望在宿舍睡大覺,就希望多送幾單,哪怕派單多送到晚上11時也愿意,因為這里面有利益驅使。
怎樣才能多送外賣呢?如果每單相距幾公里,一天多數(shù)時間在路上跑,這肯定不能多送。只有叫外賣的客戶相對集中才能多送。而只有惡劣天氣叫外賣的客戶才多,才相對集中。一棟樓好天氣有3個叫外賣的,惡劣天氣就可能有30個叫外賣的,這對外賣小哥來說是好事,因為跑一趟路,就得到平日10倍的提成。所以,外賣小哥就盼望惡劣天氣,巴不得老天下刀子全城居民都不敢出門,都叫外賣,這樣,外賣小哥就可以頭戴鋼盔開著廂式貨車送外賣,一棟樓就送出幾百單。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知,社會上絕非都是“零和游戲”,也存在“雙贏”局面。惡劣天氣叫外賣對消費者和外賣小哥就是“雙贏”,消費者節(jié)省了時間,免除了出行勞頓;而外賣小哥雖然辛苦些,卻增加了收入。
總之,我們在觀察某個社會現(xiàn)象時,一定要全方位、多視角考察各當事方利益得失,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想當然。是叫外賣的人給外賣小哥帶來利益,如果沒人叫外賣,外賣小哥就失業(yè)了。如果你真心疼外賣小哥,那就多叫外賣吧,讓他們多賺些辛苦錢。
裴金超薦自《羊城晚報》2019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