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哲學闡釋學視野下翻譯過程探析

2020-02-21 19:10:32
社會科學家 2020年11期
關鍵詞:闡釋學視域譯者

趙 丹

(遼寧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1)

西方闡釋學(也稱為詮釋學)理論的興起與發(fā)展,一直關注文本與意義的理解問題,翻譯和闡釋都是對文本的理解與表達,同時翻譯研究與意義研究又是不可分割的,斯坦納翻譯闡釋學的觀點肯定了翻譯等同于闡釋。于是許多翻譯理論研究者開始借鑒闡釋學理論的相關研究,開辟了闡釋翻譯學研究的道路。翻譯逐漸被視作一門獨立的學科,翻譯過程的研究將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白鳛榉g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翻譯過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過程主要指文本的相互轉換過程,廣義過程則超脫語言的羈絆,包括文本之外的演變過程”[1]。目前與翻譯過程研究相關的學科廣泛涉及語言學、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認知科學以及(神經)系統(tǒng)科學等,與此同時,闡釋學應用到翻譯過程研究也逐漸被關注。本文的探討從對翻譯過程研究及其發(fā)展進行分析,主要借用哲學闡釋學理論思想及其發(fā)揮的效用闡述涉及語言觀、文本理解、譯者以及意義語境等方面的翻譯過程理論構建,并對哲學闡釋學視野下的幾個翻譯問題進行重新思考,探索翻譯過程的研究的理論發(fā)展及實際應用。

一、翻譯過程研究及其發(fā)展趨勢

二十世紀翻譯學科研究不斷發(fā)展進步[2]。隨著“我們對翻譯的認識不斷深入,早已不再把翻譯看成孤立的語言轉換活動”[3],翻譯研究的范圍和內容不斷擴大,這其中,對翻譯過程的研究逐漸成為研究的重點之一。羅杰·貝爾《翻譯與翻譯過程:理論與實踐》譯本的出現(xiàn)使國內翻譯過程研究的熱潮再次高漲[4]。

翻譯過程研究的分類首先可以基于規(guī)定性的理論與實證層面?!胺g的過程是語碼轉換的過程”[5],這個定義只揭示了翻譯過程的實踐層次,在對翻譯過程的認知和定義上,國內外學者們各持己見。Holmes強調翻譯實際發(fā)生的過程,注重翻譯行為本身,研究關聯(lián)認知的作用,即“譯者大腦里的‘黑匣子’在工作中運用另一種語言呈現(xiàn)全新、對應的文本過程”[6]。Toury提出“翻譯過程應當探究相關不同環(huán)境下所涉及的種種變量及其起因”[7]。Kiraly認為“包括認知因素外,交際因素與社會因素也影響著翻譯過程”[8]。Chesterman甚至補充說,“除了認知視閾,翻譯過程研究應包括翻譯實際操作、翻譯工作程序、質量控制規(guī)程、譯文修改訂正、團隊協(xié)作翻譯以及與包括客戶在內的其他機構間的互動的社會學范疇”[9]。Pym認為,翻譯活動具有歷史性,翻譯過程研究內容除了翻譯文本外,還“應對譯者和譯者的社會活動展開人類學研究,以此更深入認識翻譯過程的實質”[10]。Chesterman還提出“由于受不斷更迭的傳統(tǒng)、規(guī)范與潮流的影響,除了將翻譯過程納入認知和社會學視角進行審視外,還應擴大至歷史與文化演變范圍進行研究”[11],此外,翻譯過程同時也被認為是來自譯者的復雜認知心理活動過程[12]。許鈞的翻譯過程廣義定義則不受語言的羈絆,指向了文本之外的演變過程[1],這個過程延伸了翻譯過程研究所屬的范疇和領域。

在實證層面,對翻譯過程的討論層出不窮,Seeber認為“可以借鑒心理和生理學理論,運用當中的瞳孔測量法來開展同聲傳譯過程認知負荷實證研究”[13]。Alves和Gonalves提出,可將關聯(lián)理論用于翻譯過程研究[14],甚至有Mees等學者提出可以運用語音學理論研究翻譯過程[15]。國內的翻譯過程實證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探討實證科學性以及過程的方法論方面,如,李德超闡述、梳理并展望了當代西方“有聲思維”翻譯過程研究模式的發(fā)展[16],王軍從認知心理學角度建立翻譯過程中意義重構的新思維模式[17],李占喜運用并延伸Gutt語用學模式來探索“文化缺省”的翻譯個案[18],推進翻譯實證過程的研究。

以上各類翻譯過程的理論描述均是以不同角度對翻譯過程的規(guī)定性解釋,屬于語言認知路徑,學界的另外分類是文化學路徑和闡釋學路徑的研究。翻譯文化學派代表Maria Tymoczko指出,描述性翻譯研究是翻譯在一定的時代框架之下,對翻譯的過程、產物以及功能的過程研究,以更廣闊的視角將翻譯過程融入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意識形態(tài)之中[19]。這無疑強調翻譯過程不應拘泥于語言,而應走向語言之外更廣闊的經驗世界中。翻譯研究的闡釋學路徑由闡釋學翻譯學派代表人物斯坦納提出,也強調翻譯過程研究不應局限于微觀語言層面,應從宏觀意義層面以“意義理解與闡釋”為基礎關注翻譯的文化意義轉換過程。斯坦納將闡釋學的理論運用看作是對翻譯過程的一種描述,并指出翻譯是一種“就意義的探究和對意義挪用性的轉換”[20],闡釋學翻譯過程研究從“翻譯即解釋”的闡釋學視角出發(fā),對翻譯現(xiàn)象和過程進行理論描述,表現(xiàn)為意義理解與各影響因素之間相互作用的動態(tài)過程。

縱觀翻譯過程的研究,總是在理論性與實證性、規(guī)定性與描述性、語言性與人文性之間向前發(fā)展,就翻譯過程的闡釋學發(fā)展路徑進行研究,所關涉的諸多問題都能夠從哲學闡釋學所強調的“文本、語言、意義”幾個維度去重新理解與闡釋。

二、哲學闡釋學視野下翻譯過程理論建構

1.翻譯過程中闡釋學語言觀的確立

理解翻譯過程首先要清楚對語言的理解。語言是一切存在的基礎。伽達默爾把人定義為具有語言的存在,認為“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語言”[21]。只有在這個前提之下,人的一切行為才能夠被理解。在對意義的理解上,哲學闡釋學語言觀有著注重意義的鮮明特征,明顯區(qū)別于傳統(tǒng)闡釋學和科學主義語言觀,更加注重“表達什么”,此時語言只是傳達的媒介,表達者是用語言進行思考,或與語言一同思想。因此,哲學闡釋學為翻譯過程研究奠定了以語言本體論為基點的哲學基礎。

哲學闡釋學在存在論的基礎上將語言的本質限定于“對話”,具體而言,是諸如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過去與現(xiàn)在以及自我與他者等,通過“對話”來超越每一種語言僵化用法,并在這種超越中開啟新的意義[21],這里對話的過程是具有語言開放性質的。那么就翻譯過程而言,我們把“對話”理解為使用不同語言的人之間的對話,翻譯就是完成不同語言之間對話的手段。翻譯過程是對所言及的對象的獨特理解,因此翻譯過程就是盡力以原意不變?yōu)榍疤醽韺崿F(xiàn)兩種語言間轉換的過程,即譯者把理解的東西解釋出來,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語言重新塑造,完成翻譯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

2.翻譯過程中的文本理解與意義生成

翻譯活動不應該被視為簡單的兩種語言之間的解碼過程,而是思想的理解與再闡釋的動態(tài)過程[22]。任何翻譯都始于對原文的理解,而闡釋學理論首先研究的就是理解問題,理解者能夠感知語言所展示的被理解的經驗和體驗,并形成構成意義的源頭,這個源頭便是一切理解的共同基礎。斯坦納將“解釋學的方法”描述為“對文本‘理解’的深入研究,以及從意義的基本模式出發(fā)探究文本理解的過程”[20]。

從闡釋的角度看,文本概念的特點在于它只與闡釋有關,并且它是真正將要被理解之物[23]。利科(Paul Ricoeur)“把一切通過文字固定下來的話語定義為文本”[24],從本質上確立了文本與話語的內在統(tǒng)一性。翻譯文本可以理解為翻譯話語,被認為是研究翻譯過程具體步驟開展的物質載體。翻譯文本不僅是語言轉換的起點與最終歸宿,而且也成為翻譯實踐中描寫與解釋的對象物。此外,一切理解活動歸根結底都是對文本的理解,對文本的理解都可被視作文本與理解者之間的對話,理解文本的意義就會帶有理解者的主觀印記,所要理解的文本等同于向我們開放的意義,形成了在新視域中理解的意義,理解過程就是意義的創(chuàng)造過程[21]。

在《真理與方法》中伽達默爾提出的“理解的歷史性”“視界融合”和“效果歷史”闡釋原則,對理解過程的闡釋更為清晰化,對翻譯過程研究產生了巨大影響。首先,理解具有歷史性特點,這構成了理解的偏見的前提,理解便有了創(chuàng)造性和生成性特點,從而決定了真正的理解無法擺脫歷史局限性,只能做到對文本的適應,因此任何對文本的理解無疑都是歷史性的。在翻譯過程中,作為譯者必定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理解的對象,即文本或作品進行理解,任何脫離歷史進行純客觀的理解都是無法實現(xiàn)的。理解者或翻譯者在理解之前就已受到時代的價值觀和社會歷史因素等影響,主客觀也同時都受到歷史條件的限制或制約,有時甚至可能出現(xiàn)理解上的歷史性誤讀。在翻譯過程中,“前見”體現(xiàn)在原文本中,是理解的基礎,因此應當正視“前見”對于理解的基礎性地位。

其次,文本理解過程被認為是整個翻譯過程中的根本行動,在這行動中原文視域和譯文視域、作者視域與譯者視域不斷地進行交叉融合,直至最終被接受。理解者和理解對象存在于不同的兩個視域,或來源于時間間距,或來源于歷史情境的變化。理解者從自己的視域出發(fā),但并非漠視歷史的視域,同時,遵從歷史視域也不是無視理解者的主觀視域。當理解者試圖理解歷史文本時,理解者的視域與歷史視域不會相互消解或排斥,相反會形成一個更為廣闊的全新視域,是既包括歷史也包括現(xiàn)實的整體視域,這就是伽達默爾定義的“視域融合”,在兩種視域的融合中所獲取的理解將具有更普遍的意義。“一切理解的要素,進入理解的各個視域都持續(xù)融合,構成了某種具有活生生的價值的東西”[23]。理解的視域融合充分說明了翻譯過程的實質,尤其是文學翻譯的本質,理解者即譯者要將自身的視域和文本當時所呈現(xiàn)的歷史視域相結合,不斷在此過程中領悟文本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甚至獲得超越原來視域的意義,進行新的理解和解釋。在翻譯過程中,有時目的語與源語之間的視域間距會決定譯者的真實理解度,因而譯者完全是在經受考驗著的“戴著鐐銬的舞者”,譯者站在自己所熟知的現(xiàn)實世界和陌生的源文本歷史世界之間,兩個視域永遠存在著矛盾和沖突,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完全融合幾乎又是不可能的,只能在無限接近中。

如果翻譯活動中理解的過程就是視域融合的過程,那么理解的結果就必然會具有歷史的效果?!靶Ч麣v史”是伽達默爾提出的又一闡釋學原則,“當我們力圖從對我們的闡釋學處境具有根本性意義的歷史距離出發(fā)去理解某個歷史現(xiàn)象時,我們總是已經受到效果歷史的種種影響”[25]。由于理解者與理解對象都無法擺脫自身所處歷史的“烙印”,且雙方都處于動態(tài)發(fā)展變化中,因而在對文本意義的理解過程中,任何理解者都不可能孤立或固封于某一個特定歷史階段,而是將理解行為置身于歷史發(fā)展進程中進行闡釋,這就為處于不同歷史階段的人們對同一文本持不盡相同的理解提供了理論依據。翻譯的過程,是譯者以理解作為解釋的基礎,并同時具有效果歷史意識,在重視理解源文本的基礎上,歷經兩個視域的融合,形成新的效果歷史,最終完成翻譯即闡釋的過程。

3.翻譯過程中譯者主體性作用發(fā)揮

“翻譯始終是翻譯者對先給予他的詞語所進行的解釋過程”[23]。翻譯行為中對原文的闡釋過程極具主觀性,在從理解到表達的動態(tài)闡釋過程中,譯者才是這個過程的主宰者[26]。闡釋學翻譯學派的代表喬治斯坦納指出,不應把翻譯過程的研究局限于語言層面,而更應將翻譯過程視為一種文化轉換的過程。眾所周知,他提出了信任、侵入、吸收和補償四個闡釋學分析的翻譯步驟,即,在翻譯過程中植入闡釋學精神并融入文化因素,提出在宏觀文化層面來描述翻譯過程。闡釋學的翻譯過程更加強調譯者主體作用與過程模式,認為譯者對原文文本、目標語文本以及潛在目標語讀者具有對象性的主宰力兼具控制力。在信任階段,闡釋活動從信任開始,信任任何文本都存在意義,強調翻譯活動的根本任務就是意義再生過程,在理論上使翻譯過程具有可行性[27]?!扒秩搿钡碾A段就是要突破對文本層面所蘊含的語言文化或歷史等因素的限制和束縛,揭示其內在本質,譯者主觀上積極判斷和理解文本其中的內涵意義所在?!霸诜g時,我們破解代碼,理解就像解剖——割開外殼,讓內核顯露”[20]?!拔铡钡碾A段表現(xiàn)為原語與目的語文化消解矛盾達到兩相融合的過程。這其間譯者發(fā)揮主體性,為了達到平和或消除不同文化間的異質矛盾,或是“自我”和“他者”之間的偏見與誤讀,還要經歷最后一個“補償”的階段,通過吸收異質、再理解和深入解釋,甚至達到譯文優(yōu)于原文的程度。經歷四個階段的闡釋學翻譯過程,譯者“使原文本的話語通過理解和解釋來發(fā)揮應有的指涉作用”[20]。

“譯者在受到邊緣主體或外部環(huán)境及自身視域的影響制約下,為滿足譯入語文化需要在翻譯活動中表現(xiàn)出一種主觀能動性,它具有自主性、能動性、目的性和創(chuàng)造性等特點”[28]。根據對闡釋學翻譯過程的理解,可以認為在此過程中譯者的主體性是客觀存在的,翻譯過程也是在主體間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的?!瓣U釋主義翻譯觀肯定譯者不是消極地接受文本,而是在積極進行創(chuàng)造文本,譯者必須作為探析原作者的思維軌跡和精神活動的主體,把握超乎文本的‘前結構’”[29]。翻譯過程中的闡釋被認為是譯者對原文本意義所做出的評判和解釋,也是譯者在用目的語進行表達之前所必經的心理歷程,譯者主體性貫穿于整個理解和表達過程中。在“闡釋學翻譯運作”模式之中,翻譯過程體現(xiàn)在譯者探析原文中存在的不確定話語或隱喻之意,并根據自身的理解再進一步分析和解釋,進而生成具有新的意義的譯文。同時,譯者在進行翻譯時,需要選取一種符合自身個性的語言風格,并融合自身的文化特征和歷史觀等因素,通過正視翻譯過程中的歷史性以及文化性,對原文意義進行重新闡述。

4.翻譯過程與文本語境解讀

“理解一個文本,同時就是弄清楚我們自己的處境,或者,如果我們愿意的話,在關于我們處境的謂詞中添加各種含義”[24]。我們認為,翻譯過程的實質指向文本意義生成與理解。反過來說,也可以從不同層面面對文本理解與意義生成的語境來審視翻譯過程。從文本自身來說,就已存在歷史語境下帶有選擇性的繼承和復現(xiàn),并在發(fā)展中進行再造和重構,從文本與同時代其他文本之間的聯(lián)系來看,文本內部會出現(xiàn)被改寫或被引用、相互吸收和擴展等復雜的互文聯(lián)想與表達語境。在文本語境內部,理解則表現(xiàn)為不同層面的意義關系和建構。表層意義建構是一個對文本的選擇、辨認和接受的過程,此時的翻譯在意義建構過程中需經過識別語音、詞匯、句法結構到分析語言結構和語義內涵,解釋維度指向語言內語境。深層意義建構則包括從含義的理解到意義表達,同時需要經過與文本進行深度對話的過程。此外,翻譯過程也涉及語言外語境,根據不同的社會、文化和歷史等背景情境,譯者來確立自身的主觀立場,進行文本的對比分析和文本細讀,但此時的文本語境有時也會受到主體意識形態(tài)等的制約,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會有意識地選取、摒棄、擴充或濃縮文本,尤其是文本語境內部在包括隱喻或先例等現(xiàn)象存在之時,翻譯過程不可避免地會取決于文本語境中主體意義建構的意識形態(tài)取向,這在《動物莊園》《美麗新世界》等文學作品的翻譯過程中對隱喻的運用和分析,就是文本語境發(fā)揮作用的具體闡釋。

在翻譯文本語境外部,同一文學作品在同時期或不同時期的多譯本會形成歷時或共時的復雜交織對比關系,無論在語言形式層面還是在意義指涉層面都會存在多重對話的關系,對多文本的接受與理解過程成為新的意義生成過程。翻譯文本語境正如伽達默爾的理解循環(huán)所指出的,解釋與理解的關系不單純是“解釋-理解”,其相反的過程,即“理解-解釋”,并在二者之間存在著互為前提和相互作用的關系,因此理解和解釋可以構成一個循環(huán),以建立任何解釋都是對所理解的東西之解釋,和理解則是對解釋的理解的雙向關系。翻譯過程正是在這樣的文本語境中,在理解與解釋的循環(huán)中尋找自身的合理存在。

三、哲學闡釋學視野下翻譯過程再思考

對伽達默爾哲學闡釋學理論中的幾個核心概念,包括理解的歷史性、視域融合和效果歷史等的分析,為翻譯過程研究提供了強大解釋力和指導原則,但同時也提出了翻譯過程中值得思考的一些問題。其一是翻譯過程中必然會出現(xiàn)的文本誤讀,這是由文本理解的歷史性決定的;其二是多譯本的共存以及對接受復譯的合理性,這是闡釋過程中效果歷史和譯者的視域融合所引發(fā)的問題思考。

在翻譯過程中,無論是原作者和原文,譯者和譯本,還是目的語讀者和文本語境都是歷史性的存在。伽達默爾認為“理解是一個我們卷入其中卻不能支配它的事件,它是一件落在我們身上的事情。我們從不空著手進入認識的境界,而總是攜帶著一大堆熟悉的信仰和期望。解釋學的理解既包含了我們突然遭遇的陌生世界,又包含了我們所擁有的那個熟悉的世界”[23]。在實際翻譯過程中,這種觀點能夠幫助譯者對文本更深入的認知和理解,但另一方面,一旦譯者忽略或誤判其中任何一個理解的歷史性因素,結果就會造成理解的偏差和意義誤解,形成有失偏頗的譯文。尤其是在遇到很多文化負載性比較強的語詞或話語時無法表達清楚,或者說在翻譯過程中由于翻譯技術的原因等而丟失了原文中隱含的寓意,這種運作的結果在翻譯過程中必將會導致文本誤讀的出現(xiàn)。

“理解本身不能僅僅視作一種主觀性的活動,而應視作進入一種轉換的活動,在這種活動中過去和當前不斷地交互調節(jié)”[23]。翻譯過程中的譯者和原文絕不是一種簡單的對象的組合,而是伽達默爾所稱的帶有“效果歷史”特征的組合,也正是這種效應的歷史才使得不同的闡釋者有可能同其力圖理解的文本進行不間斷的交互對話。此外,由于理解的過程中闡釋者還可能會受到“偏見”或“前理解”的影響,無論這種偏見是出于闡釋者還是來自潛在目的語讀者,但它并非一種永恒和固定不可超越的偏見,這使我們能擁有有效應的歷史,而有效應的歷史存在是無法完全展示出來的。翻譯過程中不同的譯者會帶有各自的“偏見”,這種“偏見”會被不斷受到歷史的或同時代的檢視,“我們所稱之為文學的東西已經獲得自身與一切現(xiàn)存時代的同時性。理解文本并不主要意味著回溯到過去的升華,而是在當前參與到文本所說的東西中去”[23]。譯者不可能完全摒棄自身的主觀立場,更不可能完全置身于理解的歷史語境之中,而是只能將自己所能運用的語言投射到需要被理解的對象上,并盡可能融入其歷史語境中,以達到對陌生語言對象的歷史性理解,也就是說,譯者的理解首先是用自己的語言系統(tǒng)對原文的重新構建。由于譯者帶有他所在時代的鮮明特征和個人獨特的文化視域,導致無法徹底擺脫理解的主觀性,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當更加注重的是,將主觀視域與文本所具有的歷史視域經過相互融合碰撞最終形成新的理解視域,在歷史和現(xiàn)代的整體視域中獲得具有最普遍意義的理解。因此,縱觀譯本的產生和存在,同一文本的復譯與多譯本的同時存在都有其必然性和可能性。無論是“效果歷史”還是“視域融合”,都決定了文本具有永遠開放、不可窮盡甚至能超越產生它的那個時代的意義,不同時代的譯者和同時代的不同譯者均擁有各自不同的視域,在此過程中,人類也是在不斷塑造的“效果歷史”中更新、反思和超越著自身。

四、結語

哲學闡釋學對翻譯過程研究的效用首先指向“理解和意義”,以及文本與讀者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這本身就讓理解包含了應用的向度,只有包含了應用的理解才是最好的理解。哲學闡釋學摒棄了把文本作為主體的理解和解釋的客體來對待的靜觀理解,不再絕對追求對文本或作者原意的客觀再現(xiàn),理解由認識論層面也因此上升到本體論層面。哲學闡釋學對翻譯過程研究的效用其次指向“翻譯即闡釋”,翻譯過程也成為動態(tài)過程。翻譯過程被認為是文本從理解到表達的循環(huán)過程,由此確定了闡釋學與翻譯過程在邏輯和理論上的聯(lián)系。最后,哲學闡釋學對翻譯過程研究的效用指向“翻譯是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翻譯理論家喬治·斯坦納(George Steiner)在《通天塔之后:翻譯與語言面面觀》中,建立了翻譯與解釋之間不可分割的關系,成功將闡釋學理論運用于翻譯過程研究,明確翻譯任務是用另一種語言重新表達原文的意義,翻譯過程也是譯者將自身理解的東西解釋出來的過程,換言之,翻譯就是再創(chuàng)造[21]?;谡軐W闡釋學的翻譯過程理論構建僅從語言觀、文本理解、譯者以及意義語境幾個方面還不足以完全對翻譯過程進行綜觀的詮釋,通過對哲學闡釋學視野下的翻譯問題所進行的重新思考,翻譯過程的研究將在未來繼續(xù)探尋更完整的理論架構。

猜你喜歡
闡釋學視域譯者
《意象之美
——意象闡釋學的觀念與方法》簡介
美育學刊(2023年1期)2023-02-18 02:58:56
對戊戍維新派思想家心路歷程的思考——以“啟蒙自我循環(huán)”為視域
“闡釋”與“訓釋”——中國古典闡釋學的語文學形式
訓詁與闡釋——闡釋學體系建構討論
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譯者的適應與選擇
不同翻譯研究范式與批評中的批評者闡釋學立場①
翻譯界(2021年1期)2021-01-06 12:21:44
“一帶一路”視域下我國冰球賽事提升與塑造
冰雪運動(2020年1期)2020-08-24 08:10:58
基于養(yǎng)生視域論傳統(tǒng)武術的現(xiàn)代傳承與發(fā)展
武術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 10:32:56
論新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元話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研究
外語學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
沅陵县| 霍州市| 佛冈县| 和政县| 沅陵县| 永嘉县| 利川市| 宁陕县| 秦皇岛市| 临高县| 英超| 若羌县| 鸡泽县| 日土县| 柯坪县| 措美县| 墨竹工卡县| 民和| 云阳县| 三江| 宿松县| 湘西| 商丘市| 定边县| 綦江县| 宣汉县| 明光市| 津南区| 汾西县| 洪泽县| 柳州市| 尉犁县| 邮箱| 彰化县| 临漳县| 融水| 贺兰县| 台东市| 通许县| 河东区| 巴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