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明虎 楊春純
巨野文廟
巨野文廟原建于山東菏澤巨野縣城北,屢經(jīng)河患,廢立不一。據(jù)《巨野縣志》記載,明洪武四年(1371),縣丞陶友仁因舊址重建文廟,旋被淹沒。后縣丞呂讓移置城東門內(nèi),即今址,永樂(1403—1424)、宣德(1426—1435)、正統(tǒng)(1436—1449)、成化(1465—1487)、正德(1506—1521)年間相繼修葺,“天啟二年(1622)二月鄆城、巨野地震?!抟俺嵌饪?、垣墻翻覆過半,儒學大成殿圮,兩廡殿錯無完甍。”
入清之后,知縣張允吉修葺。迨后朽敝相仍,支吾日久,加以頻年霖潦,盡皆傾廢,遂至神像靡依。康熙四十年(1701),知縣章弘仿曲阜廟制捐金重建,又恢廓兩廡。另建啟圣祠及名宦、鄉(xiāng)賢二祠。乾隆十四年(1749),知縣朱容極重修大成殿,四十五年續(xù)修。道光十二年(1832),邑人重修。咸豐四年(1854)、八年,粵義軍、皖軍攻克巨野縣城;咸豐五年,黃河決口于河南銅瓦廂,支流由菏澤雙河口入趙王河、濟河,河水漫溢巨野縣大部。水災(zāi)、兵亂致使文廟遭受了巨大破壞。光緒四年(1878)再次重修。
歷經(jīng)多次增修擴建,巨野文廟形成了占地十余畝、前后五進院落、東西兩跨院的龐大建筑群。主體建筑大成殿系仿照曲阜孔廟大成殿營建。磚石砌筑殿基,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高13.7米,五架梁,四周環(huán)廊,七檁,重檐歇山頂,殿周二十四根龍雕巨形石柱,與曲阜孔廟大成殿前檐的十根“龍柱”相似,但又比孔廟大成殿還多十四根,更顯巍峨宏麗,肅穆莊嚴。
民國時期,巨野縣依托文廟設(shè)立了縣立師范講習所。據(jù)民國二十年(1931)五月《視察鉅野縣教育報告》(省督學楊書田),“縣立師范講習所設(shè)在城內(nèi)文廟,校舍面積約十畝,教室、宿舍、自習室、運動場、圖書室、儀器室、食堂、廚房、校園皆有,尚皆可用?!?947年,文廟被廢,大部分建筑被毀,僅存大成殿。
琺瑯紅地番蓮紋五供
文廟祭祀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個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從某種方面講,可以說更關(guān)乎著國運盛衰。《遵化古碑碣》:“有土有民,不可不祀者曰社、曰稷,曰孔祠??嘴魪U,圣教衰;圣教衰,則王政何由而立?”禮器與祭祀相輔相成。漢初,高祖劉邦過魯,謁孔廟;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隨后諸代皆祭祀孔子。隋文帝開科舉之先河,致后世儒學之興盛,也促進了文廟的發(fā)展。唐至明清,歷代文廟祭祀器具形制以及陳設(shè)皆有規(guī)制,形成了種類繁多的禮器。
祭器陳設(shè),自唐以來,歷代皆有定制。以大成殿為例,大成殿孔子像前列:登一、铏一、簠一、簋二、籩十、豆十、尊一、磁爵三;兩旁四配像前列:籩、豆各八;十二哲、兩廡先賢先儒木主前列:籩、豆各四,簠、簋各一。皆陳于案,排列次序為:登在中,铏次之;簠在铏左,簋在铏右;籩在簠左,豆在簋右。
《巨野縣舊志集成》記載:“乾隆七年(1742),頒禮器、樂器、舞器于學宮。禮器:俎三十四件。登一件。瓦铏二十二件。竹籩一百七十八件。木豆一百七十八件。木簠四十四件。木簋四十四件。帛篚三十四件。銅爵八十五只。瓦罇十二件。勺缺。罍洗缺。祝版缺?!?/p>
五供一般指陳設(shè)在佛像或神位前的五件器物,一個香爐(鼎)、一對燭臺(豆)和一對花觚(壺)。一般香爐居中,花觚和燭臺在兩側(cè)依次排列。文廟祭祀禮器作為祀圣重要古物,多有傳世,而景泰藍五供,為數(shù)不多。
巨野文廟藏的清晚期掐絲琺瑯紅地番蓮紋爐,通高56.3厘米,腹徑24.5厘米,圓口,鼓腹圓底,短頸,肩出朝冠形雙耳,底承三圓形曲足。蓋鏤空,寶珠鈕。爐頸部、腹部均飾纏枝番蓮紋,填以淺紅色琺瑯釉。爐腹兩側(cè)各置朝冠耳,并由鏨琺瑯梅花柱固定于爐口沿兩側(cè)。爐底部成“品”字形承鎏金三象首足,其眼眉等處各施琺瑯彩釉,眼睛炯而有神,象鼻卷曲用以支地。
掐絲琺瑯紅地番蓮紋觚,通高38.8厘米,上口徑19.3厘米,足徑11.6厘米,造型仿商代觚形,喇叭形口,中部凸起,高圈足,腹部有凸線紋五道。
掐絲琺瑯紅地番蓮紋燭臺,通高43厘米,上盤口徑9.9厘米,足徑15.3厘米,由扦、托盤和底座三部分組成,盤、柱、座均為圓形,圈足外撇,通體淺紅色琺瑯為地,底座彩繪一一對應(yīng)的番蓮花四朵,花心白色吐蕊,蕊中又飾寶瓶花。
琺瑯五供制作復雜,參考養(yǎng)心殿造辦處制作的一套五供可知。據(jù)《養(yǎng)心殿造辦處史料輯覽》琺瑯作記錄:“(雍正七年)二十九日內(nèi)閣大學士張廷玉、蔣廷錫傳旨:照壽皇殿供的琺瑯供器,著養(yǎng)心殿造辦處造一份,文廟誠供。欽此。于八年正月十一日為做文廟供器事,郎中海望啟莊親王,奉王諭:著交本衙門主事等將銅器交廣儲司,竹器交營造司成造。遵此。于本日司庫張秉義將原交來登、爵、铏、簠、簋、豆合牌樣六件、帛匣木樣一件、匣樣尺寸印檔一本,送至大人衙門,交主事阿東阿收訖。于十年三月二十四日做得黃地琺瑯五供一份,員外郎滿毗交翰林院學士吳拜、廣儲司司庫李之綱請去送赴文廟訖?!?/p>
清《南康府志》:“釆芹泮水,志魯之所以盛;青衿城闞,識鄭之所以衰。風化之轉(zhuǎn)移視乎人材之升降,學校之設(shè)顧不重哉?”文廟,作為廟學合一的機構(gòu),既是祭祀孔子的專用場所,還承擔著學校教育,肩負著社會教化、培養(yǎng)生員以應(yīng)科舉的重任,在我國古代社會政治統(tǒng)治、文化傳承中扮演著重要作用。文廟祭器與文廟祭祀更是密不可分?!肮胖嗡允?,后世之所以不如古,其要不在吏治而在師儒,其具不在法治而在風教。”中國幾千年來王朝雖然更迭不斷,但文明一直源遠流長,除帝王尊孔崇儒,樹立核心之外,很大原因是因為傳統(tǒng)文化根植于文廟,實現(xiàn)了宗法與教育合一。
(作者布明虎為山東博物館館員;楊春純?yōu)槟暇┦胁┪锟傪^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