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使人值得生活,或者什么賦予他們的個體生活以意義?對這些問題的持續(xù)思考,成就了人們的生活形態(tài)和相處方式,還會在人們的共同生活中,發(fā)展出“不傷害”與“仁愛”這樣的道德原則?!度撕我浴叭省薄谌说拇嗳跣耘c關懷》一文認為“仁”多指“仁愛”,即人能同情、愛護和幫助別人。它是重要的德性,也是重要的倫理學概念,在匱乏、貧困、饑餓的社會中,飽受傷害的人們彼此相處時,需要仁愛;在相對繁榮和豐饒的社會中,仍然不乏戾氣、沖突和矛盾激發(fā)帶來的各種傷害,人同樣需要仁愛。人們共同生活應遵守的基本道德原則是“不傷害”,而“仁”是世界美好的希望所在,也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既有自然性又是建設性的美德。在一個人的內在價值、尊嚴、自由愈來愈得到重視的世界上生活,建設美好生活、美好社會和美好人生,有賴于“仁”的美德培養(yǎng)和道德情感建設。
南唐后主李煜,一位亡國之君,卻也是千古詞帝,對于他的帝王生平與文學成就在后世評論里呈現(xiàn)極大的反差?!对~帝之“冤”:李煜心理傳記研究 》針對史料的重新檢視和對其所留詞作進行再理解,認為現(xiàn)存有關李煜帝王生平的評價是長期被化約式的理解,李煜在政治現(xiàn)實中難以實踐理想,經(jīng)歷國破家亡、淪為他國俘虜,最終卻能在創(chuàng)作里與自己的情感真摯地合一,開創(chuàng)詞文學嶄新格局。李煜在真正失去了所有,退無可退時,所剩下的創(chuàng)作能力,是他僅剩能夠抓住且還保有作為“人”的自主性的最后方法,以此安頓身心。
學界對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的研究經(jīng)歷了一個從引介到反思再到重建的轉變歷程,積累了一定的研究存量,但也折射出一些問題?!秶鴥确ㄌm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研究的建構性反思》一文指出:對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的研究最主的“癥候”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忽視或夸大理論語境對理論本身的作用;二是沒有處理好批判理論與現(xiàn)實實踐之間的關系;三是沒有形成基于歷史唯物主義前提的“本土化”的研究范式。下一步的研究應重視在中國當代文化建設語境中,更新思考知識分子與“大眾”之間的辯證關系,在思想解放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身份立場,增強理論研究的馬克思主義學術自信和方法自覺,從理論與實踐、解釋性理論與規(guī)范性理論的張力中去把握大眾文化批判理論,以期形成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目標更加契合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