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三一一工廠 (江蘇南京 210000) 張明光
張明光
一路風雨兼程,《金屬加工》即將迎來創(chuàng)刊70周年的喜慶時刻。
祖國70華誕的光輝日子,一個個裝備方陣無不展示著共和國的崛起與自強。70年前,毛主席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緊跟著偉大祖國的誕生,1950年一個凝聚了機械工人智慧的寶庫也應運而生,《機械工人》見證了祖國裝備制造的發(fā)展,她是我國金屬加工技術發(fā)展歷程的忠實記錄者和傳播者,為推動我國金屬加工技術與裝備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2000年參加工作,我懵懵懂懂,總有太多的疑問,我忐忑于自己的愚笨,彷徨于技藝的拙劣,直到有一天,工作之余偶然翻閱,遇見《機械工人》那一刻的驚鴻一瞥,仿佛摯友,從此我的生命中多了一個知己,滋生了一份期盼,在等待新刊的歲月里,日子變得分外漫長。
在有《機械工人》相伴的日子里,期刊一到手,最愛的就是數(shù)控版塊,正如五柳先生說“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如癡如醉中我領略著來自大江南北的新工藝、新方法,我的數(shù)控技術也在一次又一次“銀瓶乍破水漿迸”靈光乍現(xiàn)中不斷地進步著,期刊中學習的一些妙招,不僅讓我在數(shù)控專業(yè)上得到理論、實踐的雙重進步,而且也漸漸得到了同事們的認可和贊許。2006年我首次參加空軍航空修理系統(tǒng)的職業(yè)技能競賽以及南京市高技能人才技能競賽,均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當然這些成績均離不開《機械工人》給予我的啟發(fā)和幫助。
在技術崗位上,除了需要扎實的技能基礎,當然更需要技術指導能力的鍛煉和提升,我像一塊海綿,在期刊里貪婪地吸收著養(yǎng)分,漸漸在閱讀中學會了有所思、有所悟,我蠢蠢欲動,幻想著有一天我的名字也能夠出現(xiàn)在期刊的某個角落。有夢就去追,有夢想就該為之拼搏,終于在2008年《機械工人》正式更為《金屬加工》的日子里,我的角色也由“讀者”向“作者”轉變,跨出了嶄新的一步,原以為自己稚嫩的筆端,勾勒的只是一段不會開花結果的虛線,不曾想竟然在當年第十期見刊了,如今遙想,依然會嘲笑自己年少的傻氣,依然記得接到趙宇龍老師從編輯部打來電話時的忐忑和激動,依然記得領到第一份稿費時的欣喜若狂……
在首戰(zhàn)告捷的極大鼓勵下,也迎來了自己在嶄新《金屬加工》篇章下人生的第一個高潮——2009~2010兩年間竟相繼發(fā)表了15篇文章。其中有對具體問題的心得體會、有對期刊文章理解分析后新觀點的闡述,當然還包括索菲婭老師的專題訪談……
在有《金屬加工》陪伴的歲月里,我快速的成長著、進步著,我也在《金屬加工》的成就下,成為了同事們佩服的對象,當然也促使我得到了更多組織的關愛,2012年我榮幸的成為了工廠的專業(yè)帶頭人,收獲了江蘇省十大青年崗位能手、空軍航空系統(tǒng)技術能手、南京市技術能手、南京市五一創(chuàng)新能手等榮譽稱號;當然也收獲了《金屬加工》賦予的優(yōu)秀讀者、優(yōu)秀作者、60周年榮譽讀者等榮譽稱號……在榮譽面前,除了感謝培養(yǎng)我的工廠,當然更要感恩賦予我“超能力”的《金屬加工》的老師們,是你們的鼓勵讓我越戰(zhàn)越勇、勇往直前,爭做最好的自己。
在《金屬加工》的舞臺上,我遇到了我一直仰慕的陳海舟老師、遇到了天賦異稟的郭曉龍老師,縱然素未謀面,卻早已在心中埋下了知音的種子;在與《金屬加工》的相知相伴里,衷心的感謝編輯部老師,是他們的鼓勵和偏愛,讓我有幸加入到審稿老師的行列,每當看到自己審閱的稿件相繼見刊時,內(nèi)心總能感覺到無比的幸福,我想那就是《金屬加工》的肯定,使我對價值和意義有了更深的理解!
君生我未生,遇見正芳華。在與《金屬加工》共同成長的日子里,我從操作崗位到技術崗位,再到專業(yè)帶頭人,除了崗位的提升,更收獲了從技術小白到雙師(高級工程師、技師)型技術骨干的蛻變。感謝命運、感謝緣分,讓我在最好的年華遇見您,就像只有將“金屬加工”和“張明光”共同作為關鍵詞,百度到的才是最真的自己!
在《金屬加工》即將迎來創(chuàng)刊70周年之際,我衷心祝愿《金屬加工》越來越好。70年滄海巨變,70載風雨兼程,只如初見,遇見今生便不能割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