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談高中議論文寫作中的核心概念界定"/>
王 佳
《論語》有言:“名不正則言不順?!痹谧h論文寫作中,“名”可以理解為文章的核心概念,概念是思維的細胞,是文章說理的起點。我們的思維、認識離不開概念,如果文章有一個確切的、精彩的界定,就能保證立論的準確與深刻,同時也為自己下文的鋪展定下一個明確的基調(diào)。那么,何謂“概念界定”?按照一般解釋,就是指為某個確切的概念下定義,為某個概念定量地劃分定義范圍。在議論文寫作中,作文材料中的核心詞語大多比較概括、抽象,所以寫作時對核心詞語一定要做出自己的“解釋”。解釋就是選擇角度,就是縮小范圍,就是明確內(nèi)涵,就是闡述剖析。
直接揭示概念內(nèi)涵,首先思考概念厘定的向度:如表層義與深層義、具象義與抽象義、常規(guī)義與別解義、模糊義與具體義、詞典義與語境義、本義與引申義。然后,從概念的性質(zhì)、特征、成因、功用或組成等角度詮釋,寫出自己對概念獨特理解的厘定方式。如:
“人人身上都有這樣一個更高的自我,它和宇宙大我的關(guān)系也許不可證明,但讓它覺醒對于現(xiàn)實人生卻是意義重大”,周國平口中這個“更高的自我”便可理解為“自我價值的探求”,是成長的要義所在。是的,所謂的成長確乎不獨指肉體的伸張?!叭?,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成長的關(guān)鍵詞從來都在于思維的開拓、內(nèi)涵的提升、精神的豐沛、能力的增強,而絕不只是年齡的增長。
例段核心概念是“成長”,成長在字典中的意思是長大、長大成人,指事物走向成熟,擺脫稚嫩的過程。分析了“成長”不獨指淺層的肉體的生長,更在于“思維的開拓、內(nèi)涵的提升、精神的豐沛、能力的增強”這一深刻內(nèi)涵。我們可以比對“成長不僅僅是年齡的長大,更要在心智上成長,走向成熟”的表達,這句的表達較空泛,而例段中的界定方式,表達出“心智成長”的具體內(nèi)容,把“成長”的年齡的增長的表層義和精神層面的深層義表達出來,點出了基本特征,點明了論述的范圍及作用,寥寥二三十字,直截了當,清楚醒目,寫明了自己對“成長”的認識,也為后文的論證明確了方向。
拆分闡釋法就是將需要解釋的詞拆成單個的字,再將拆開的字分別組成新的詞語,從而對詞語進行解釋的方法。如:
當今時代,“追星”、“拜金”等詞仿佛呈現(xiàn)出崇拜這一概念,正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變化,然而,當你冷靜地置身事外,卻悲哀地發(fā)現(xiàn)看似“崇拜”的假面下是荒蕪的廣漠——崇拜之風似乎已悄然偏離了。在我看來,崇拜,是崇尚與奉拜,崇尚一種巍然風氣、至高理念,奉拜一位能人異士、才俊偉人……
拆解分析“崇”與“拜”這兩個字,崇拜理解為崇尚與奉拜?!鞍荨保艜r表恭敬的禮節(jié),又叫拜手,《禮記》有言:“拜,服也?!币蚨鴰в谐缇?、心悅誠服之意。這樣的拆分清晰明確地指出崇拜的本質(zhì),這種方法能較鮮明地突出核心詞的特質(zhì),其實是一種特殊的“內(nèi)涵揭示法”。緊接著對崇拜的對象進行詮釋:“崇尚一種巍然風氣、至高理念,奉拜一位能人異士、才俊偉人?!笔沟煤诵脑~有領(lǐng)屬范圍,使得下文的論述更有針對性。
意義辨析闡釋法是把核心概念與其相似概念進行區(qū)分,明確概念內(nèi)涵和外延。如:
崇拜,不是缺少了一絲親近的崇敬,也并非加上了狂熱的膜拜,它應是心向往之,更盡力為之的一種身體力行,是一種行動上的積極向上,奮力靠攏。就像遠古時期對神的崇拜引導了神學與哲學思想的發(fā)展,近現(xiàn)代對于宇宙的崇拜引導了航空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一樣。當今的崇拜,理應引導的是信仰的建立與人生的規(guī)劃。
作者認為崇拜就是一種懂理性、有思想的行動文化,是行為上的積極向上,找到值得“崇拜”之處,因為“拜”,所以,心有所往并身體力行。運用“不是……而是……”這種整齊的句式,能壯氣勢、廣文義,使文章內(nèi)容更加豐富。議論文寫作中,有時候單一地解說一個概念,不太容易充分展示其內(nèi)涵與外延,而如果借助相反或相近的概念,通過比較辨析,讓其優(yōu)劣畢現(xiàn)、差別盡顯,不僅能有效展開議論說理,而且能使論證更具有思辨色彩。
高中生議論文寫作畢竟不同于嚴謹?shù)膶W術(shù)論文,除了理性之外,還需要些文學性,如若文章中運用令人信服的事例,化虛為實,將核心詞置于具體的情境中,能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如:
起點,恰若幼鷹學飛的懸崖,若總在崖邊躊躇而不邁進,則無所謂出發(fā)。起點之所以為起點,其終極意義便在于“出發(fā)”二字。茹科夫斯基曾規(guī)勸普希金,先仿前人文字以求穩(wěn)妥,普希金卻斷然拒絕,回答:“我要艱難地走自己的路。”從一無所知的起點開始,烈于展風格,忠于堅守風格,終于如他所愿,立于俄國文學之巔。若普希金尾隨前人陳調(diào),惰于為自己尋找一個起點,恐怕世上便少了一位天才,而又多了一只餓死于崖邊的鷹。
茹科夫斯基被公認為俄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人,別林斯基曾評價:“沒有茹科夫斯基,我們也就沒有普希金。”但茹科夫斯基由于脫離現(xiàn)實社會,沉浸于內(nèi)心世界,其浪漫主義傾向帶有保守性質(zhì)。而普希金是俄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同時也是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的作品表現(xiàn)了對自由的向往,讓大家看到了真實的社會,普希金就是站在懸崖上的那只鷹,這個例子具體地闡釋出了“起點”的深層義。
采用比喻的修辭手法闡述觀點,把抽象、深奧的道理寓于生動形象的事物之中,化抽象為具體,變深奧為淺顯,“巧喻而理至”。如:
仰視那以懸崖為起點的幼鷹,展翅盤旋,優(yōu)游似云,不禁驚嘆:“這是出發(fā)!”起點,恰若幼鷹學飛的懸崖,若總在崖邊躊躇而不邁進,則無所謂出發(fā)。起點之所以為起點,其終極意義便在于“出發(fā)”二字。其實,生命的起點并不止于呱呱墜地的第一聲啼哭。正如繁復優(yōu)美的奏鳴曲,只有不斷尋找起點,不斷地推自己一把,生命的樂章才能如菡萏之綻,層層吐蕊,境境精彩。
我們常常害怕站在新的起點,因為新起點意味著把之前的清零,意味著未來不可知。文章以懸崖為起點的幼鷹為喻,只有站在新的起點上才能在高空展翅,才能重塑此身。而奏鳴曲隨著各個樂派的風格不同也有不同的發(fā)展,我們的生命如若像奏鳴曲那樣呈現(xiàn)多種可能性,才有新的盼望。這篇文章用比喻把“起點又意味著新的出發(fā)”的意思闡釋得具體可感。
議論文的核心概念闡釋總體上分為理性闡釋與形象闡釋,具體地說,理性闡釋可分為內(nèi)涵闡釋法、拆字闡釋法、辨析闡釋法;形象闡釋可分為事例闡釋法、比喻闡釋法等。在基本掌握這幾種方法的基礎(chǔ)上,我們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積累與思考,綜合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法,名正言順,述準文暢,讓閱卷老師感受到你的新意與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