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扶有
天佑到九寨溝旅游了一周,雖然心情愉快,但是對四川的食物很不適應,媽媽決定好好給天佑“補一補”。早餐是天佑最愛吃的小籠包、茶葉蛋、牛奶;中午,媽媽給他做了一大盤西芹炒蝦仁;晚上,天佑吃了好多炸雞翅、煎牛排、炸雞腿。晚上9點,天佑突然感到腹部脹痛、心慌、胸悶,最后竟然嘔吐起來。難道是食物中毒?天佑被家人送到醫(yī)院進行檢查,醫(yī)生的結論是,由于攝入了過多的高蛋白質食物,因而引起“蛋白質中毒”。
蛋白質中毒并不是指大魚大肉本身有毒,而是指有些人在短時間內吃大量的雞、鴨、魚、肉、蛋等高蛋白質食物,出現頭暈目眩、惡心嘔吐、腹脹腹痛、全身無力、昏迷,甚至死亡等中毒現象。
眾所周知,蛋白質、糖類(碳水化合物)及脂肪是人體必需的三大營養(yǎng)要素,作為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蛋白質是由多種氨基酸結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食物中的蛋白質經體內各種蛋白消化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肽酶等)的消化分解,形成可被吸收利用的氨基酸,供應生長發(fā)育需要。因此,要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需要有足夠的蛋白質供應以產生各種氨基酸,同時,人體老化的組織也會不斷代謝分解形成各種氨基酸。這些新老氨基酸在氨基酸降解酶的催化作用下,進一步分解生成有毒的氨和α-酮,它們在體內通過肝臟進行代謝,最后生成尿素和胺鹽,經腎臟排出體外。
然而,凡事都有一個限度,超過限度就會影響身體健康。短時間內大量進食高蛋白質食物,會使得胃腸消化液不足,胃脹得太大而蠕動困難,導致胃腸消化吸收障礙,可能會發(fā)生急性胃擴張、急性胃腸炎、急性胰腺炎。此外,大量未完全消化的蛋白質在腸道細菌的作用下,繼續(xù)腐敗、糜爛,可產生大量的羥、酚、吲哚等含氨類毒物,導致人體血氨驟然升高。輕者可出現嘔吐、頭暈、心慌,并伴腹痛、腹脹等癥狀,重者有可能發(fā)生昏迷甚至死亡。
在攝入蛋白質較多時,人體會將多余的部分轉變成糖和脂肪貯存起來,或者徹底氧化釋放出能量,或經肝臟代謝為尿素排出體外,故一般不會出現“蛋白質中毒”。然而,對有些人,比如身體虛弱的人,長期處于饑餓狀態(tài)的人,大病初愈的人,產婦、老人、兒童等腸胃消化功能不好的人,肝腎功能欠佳的人,突然進食大量含蛋白質的食物,則會造成體內蛋白質含量過高,繼而在腸道中異常分解,產生含毒性的氨進入血液,導致血氨突然升高。當血氨擴散到腦組織中,就會影響神經細胞的新陳代謝,如果再加上肝臟不好,身體沒有辦法完全排出毒素,從而產生中毒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