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有著非常燦爛的文化,經過五千年的發(fā)展,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為后世留下了珍貴的文物資料。紙質文物是我國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保存難度很大,尤其是蟲害、自然因素等方面的破壞,對紙質產生了不可修復的損傷,因此,采用正確的維護方法并且做好日常的保管工作,對于紙質文物的保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于實際,結合當前工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對紙質文物的保管與維護工作進行了探討與分析。
關鍵詞:紙質文物;日常保管;維護;修復技術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幾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流傳下眾多珍貴的文物,其中紙質文物占據了大多數(shù)。紙質文物是我國古代歷史文化的承載體,更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見證[1]。紙質文物深刻地記載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通過對這些紙質文物的研究,我們可以把握中華民族發(fā)展的趨勢,并且了解時代變遷的重要內容。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紙質文物是研究我國歷史的重要史料,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價值。但是從文物保護這一角度來看,紙質文物的保護需要具備很強的專業(yè)性,而且紙質文物是所有文物中質地最為脆弱的一種,如果我們不能夠對紙質文物進行良好的保護,那么紙質文物極有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fā)生不可逆轉的損壞。因此,研究紙質文物的保管與維護具有非常積極的理論與現(xiàn)實意義。
一、紙質文物老化的原因分析
紙質文物在日常保管的過程中極易發(fā)生老化的現(xiàn)象,而且在外界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下,紙張會與周圍環(huán)境中的各類因素發(fā)生化學反應[2],使得一些元素的化學性質發(fā)生改變,從而使紙張的性能明顯下降。最為直觀的表現(xiàn)為紙張發(fā)黃、機械強度下降等情況,嚴重的話會出現(xiàn)字跡脫落和掉色等狀況。
(一)紙質文物老化的內因分析
造成紙質文物老化的內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紙質內部的纖維素出現(xiàn)了水解與氧化的情況。從化學結構的角度來分析,纖維素是由若干個葡萄糖脫水聚合而成的直鏈高分子化合物,在酸性環(huán)境條件下容易發(fā)生水解,導致高分子鏈被破裂,生成氧化纖維素,其外在表現(xiàn)為紙張的聚合度顯著下降[3]。第二,紙質內部的木質素發(fā)生了氧化作用。尤其是在強烈的光照條件下,木質素的氧化效果會進一步加快,而且在紫外線的照射下,木質素會出現(xiàn)顏色加深的現(xiàn)象,最終使得紙張呈現(xiàn)出發(fā)黃的外在表現(xiàn)。第三,紙張中存在大量的有害物質,嚴重影響了紙張的保存時間。紙張在生產的過程中,表面上會留下氧化劑、明礬、金屬離子等物質,這些物質的存在會降低纖維素的結合強度,從而使得紙張的耐久性降低。
(二)紙質文物老化的外因分析
造成紙質文物老化的外因通常有三類,分別是物理因素、化學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在物理因素方面,溫度、濕度以及光線等條件的改變能夠影響紙質文物的老化進程,在化學反應中,溫度每升高10攝氏度,化學反應的速率就會提升兩倍。所以在日常的保管工作中,即使將紙質文物放置于高溫環(huán)境中的時間較短,也會導致紙張發(fā)黃、變脆[4]。而且潮濕的環(huán)境會加速紙質文物的老化,在潮濕的環(huán)境中,紙張的耐水性很差,這樣的條件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長與繁殖,因此會出現(xiàn)紙張霉爛、蟲蛀等情況,對紙質文物造成不可修復的損傷。在化學因素方面,主要是外界的一些有害氣體,例如硫化氫、氮氧化物以及大氣粉塵等,都會對紙質文物造成很大的損害。這些有害氣體的存在使得大氣環(huán)境呈現(xiàn)弱酸性,紙張的內部結構因此發(fā)生化學結構的變化。例如,硫化氫是一種無色且具有強烈臭雞蛋氣味的氣體,密度要比空氣略大,也可以溶于水,在常溫常壓下,1體積的水能夠溶解大約2.6體積的硫化氫,而硫化氫溶于水之后就會成為另外一種物質—氫硫酸。氫硫酸同樣也是一種具有一定腐蝕性的酸性物質,在外界光照的影響下,氫硫酸會被氧化成為硫單質。而且氫硫酸具有很強的漂白效果,如果與紙張放在一起,就非常有可能使紙質文物褪色。該元素的長期影響還包括對紙張的化學結構造成明顯的破壞等。在生物因素方面,生物因素對于紙質文物的影響主要集中于微生物、有害昆蟲等。在紙張的構成中,纖維是一種有機物質,人們在紙張的制作過程中往往會加入淀粉、漿糊等物質,這些物質為紙張中的微生物提供了食物來源。所以在外界溫度和濕度適宜的情況下,微生物會在紙張上迅速地繁衍增殖,大量微生物的存在會對紙張的結構造成很大的破壞。而且在長時間的侵蝕作用下,紙質文物會出現(xiàn)發(fā)霉、腐爛的情況。此外,一些外界人為因素的存在也會使得紙質文物發(fā)生一定的損毀,例如在展覽的過程中會加大紙質文物與外界的接觸,使得紙質文物產生光解、水解等反應[5],從而對紙質文物造成巨大的損害。
二、紙質文物的日常保管與維護探討措施分析
通過上述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對紙質文物最好的保護就是為其提供恒溫恒濕、清潔的密閉環(huán)境,并且定期對紙質文物進行通風保存,同時配備除濕機、加濕器等設備對紙質文物所處的環(huán)境溫度和濕度進行調控,從而使得紙質文物處于良好的保存狀態(tài)之中。
(一)日常保管工作
在紙質文物的保管工作中要堅持保護環(huán)境的基本原則,阻止或者盡可能地延緩其自然損壞。在日常的保護工作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保管。第一,對庫房的環(huán)境進行升級與改造,最主要的是保證庫房的溫度、濕度和光照在合理的范圍之內。其中文物資料的保存溫度應為16攝氏度至20攝氏度,濕度應當控制在50%~60%,光照應當小于等于50 lux。第二,在文物管理方面,做好日常的維護工作。博物館是紙質文物收藏和保管的重要場所,因此,在日常的保護與管理過程中,保管員應當對紙質文物的狀態(tài)進行實時監(jiān)控,并且采用有效的保護措施。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每天對保管室的溫度和濕度進行測量,同時還應當定期進行環(huán)境的清潔,可以使用吸塵器等工具。第三,在紙質文物的提用方面,紙質文物的拿取人員一定要嚴格按照行業(yè)內的規(guī)范動作進行,盡可能減小對文物的傷害。在拿取之前,應當穿上干凈的工作服和工作鞋,避免將外界的物質帶入庫房。進入庫房之后要戴上手套和口罩,避免因為呼吸使得身體上的排泄物遺留在紙質文物之上。在文物的拿取過程中,動作要盡量輕緩,而且要盡可能地移除手表等飾物,避免對紙質文物造成損壞。
(二)技術維護措施分析
對于一些被損害的紙質文物,可以采用修復性的措施對其進行維護。
第一,可以對紙質文物的紙張進行適度的清洗。有很多種清洗的方法,其中機械法是當前維護過程中比較常用的一種方法,該方法主要是清除紙質文物表面的灰塵以及固體類的污染物,一般是使用軟毛刷子或者吸塵器進行表面的處理。水溶液法也是處理被損害紙質文物的另外一種常用方法,若紙質文物表面出現(xiàn)水漬和水斑等,是可以采用蒸餾水進行清洗處理的。最后,有機溶液的清洗也是處理紙質文物的一種方法,對于紙質文物表面難以清除的污漬,可以使用該方法進行處理,對文物上的字跡色彩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樹脂溶液或者使用膠礬水進行加固,然后用10%的酒精和90%的去離子水進行清洗。
第二,可以采用一定的技術來對紙質文物的字跡進行有效的恢復,在我國目前的研究領域中,相關研究人員已經成功研制出LC顯色固色劑恢復法,并且在紙質文物的搶救處理過程中,還可以使用DWH型文字圖像處理系統(tǒng)來對紙質文物上的字跡進行恢復處理。
第三,還可以對紙質文物進行脫酸處理。通過目前對紙質文物的研究與發(fā)掘來看,造成紙質文物發(fā)生損毀的主要原因是紙張的酸化程度嚴重,導致紙質文物的性質發(fā)生了改變,從而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所以,在進行紙質文物的技術處理過程中,脫酸技術處理就成為紙質文物壽命延長的主要技術手段之一,在目前的應用過程中,二乙基鋅脫酸法、碳酸氫鎂水溶液脫酸法都是紙質文物處理過程中常用的方法。
第四,紙張的加固處理。在紙質文物的保護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某些紙質文物會出現(xiàn)殘破、蟲蛀、脆性變大等情況,為了使紙質文物的紙張更加牢固,我們一般會采用托裱法,如果紙質文物是兩面帶字的文物,就可以選用絲網加固法進行加固,如果紙質文物的表面已經出現(xiàn)了比較嚴重的蟲蛀現(xiàn)象,那么除了加固工作之外,工作人員還應當根據對蟲蛀的情況開展紙漿修補。在修補工作完成之后,如果紙張的表面出現(xiàn)大量的褶皺,我們可以采用微型噴壺讓紙張微微濕潤,然后使用熨斗將其輕輕燙一下即可。
三、結語
紙質文物是我國眾多歷史文物中占比最大的文物類型之一,也是我國傳統(tǒng)精神文化的重要承載體,承擔著“社會記憶”的重大責任。但是從紙質文物保護這個角度來說,數(shù)量眾多的紙質文物也對我國目前的文物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目前的技術領域中,我國已經研發(fā)出了大量專業(yè)技術進行紙質文物的處理,在未來的發(fā)展過程中,我們要做好紙質文物的日常保管與維護工作,從而保護好我國燦爛的歷史文化。
安恕
1977年9月生,女,漢族,遼寧錦州人,本科,遼沈戰(zhàn)役紀念館館員,研究方向為文物的管理與保護。
參考文獻
[1]鄭冬青,張金萍,何子晨,等.古代紙質文物修復用紙的研究[J].中國造紙,2013,32(07):71-73.
[2]姚娜,習永惠,吳若菲,等.紙質文物防霉、除霉保護技術探討[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6,24(04):14-17.
[3]詹艷平,李超,余躍進,等.酸化紙質文物水溶液真空脫酸和冷凍干燥試驗研究[J].真空,2014,51(01):73-76.
[4]詹艷平,余躍進,李超,等.脫酸處理后紙質文物的真空冷凍干燥試驗[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09):40-43,60.
[5]張曉彤,王云峰,詹長法.紙質文物保護修復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07(01):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