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良梅
人生的意義是什么? 無疑是自由而幸福地活著。 何謂幸福? 從家庭到學校甚至社會事實上都窄化為了 “成功才有幸?!?的認知。 渴望孩子走向成功的焦慮讓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的口號成為了眾多家長的基本育人理念, 并為此投入巨大人力、 物力與財力來幫助孩子跑得更快更優(yōu)更強, 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興趣班與補習學校的興盛。 而成功焦慮一旦延伸到了學校, 也在無形中固化了學校的應試導向, 增加了教育改革的艱巨性。 禁止排名、 給學生減負、 淡化高考色彩喊了這么多年, 但極少學校敢于直面淡化高考、 減負松綁的命題, 背后的邏輯正是因為成功焦慮有很大的社會市場。
眾多家長眼中的成功其實帶有強烈的功利性、 工具性、 攀比性,與鄰居孩子比, 與朋友孩子比, 與同事孩子比, 與班上孩子比, 與年級孩子比, 與其他學校孩子比……這已成了很多父母判斷自己孩子現在與未來是否以及能否成功的重要參照。 這個時候, 分數并不重要,排名最重要; 獲獎不重要, 是否特等獎才重要, 反正只有把別人淘汰下去才算是成功, 教育方面的 “叢林文化” 可見一斑, 當然, 這也是社會殘酷競爭的某種客觀反映。
學校教育與管理難免也落入了“叢林文化” 的陷阱中。 教師所任教班級學生成績是在各種被發(fā)明創(chuàng)造出來的指標放大下的縱比、 橫比, 教師間的績效分數、 獲獎等次、 論文級別也是上比、 下比, 學校之間也在各種參數的比較中尋找存在感、 優(yōu)越感, 這難免又導致壓力與焦慮再次向學生傳遞。 比一比的數字化把復雜的過程簡單化、 幼稚化、 庸俗化, 忽略了人心關注與人文關懷; 比一比泛濫成災且上升到疲于奔命的境地也給教育制造了太多困境。
首先, 很多學生就在比一比中喪失了獲得感與成就感。 教師職稱評比中有個差生轉化率作為教育成就表現, 卻不問我們教育行為會否導致潛在的優(yōu)生轉差。 事實上, 由于厭學導致的 “問題學生” 在很大程度上乃因難以企及家庭與學校的期望以及評價標準的單一性所致。
其次, 學校一般來說重視學科教學、 應試技能的 “看得見的教育”, 但很少涉及到關注學生對待人生與生命意義的 “看不見的教育”。 然而, 伴隨人的一生的是自身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 這正是幸福力量的源泉, 一旦喪失這個源泉, 所謂教育成功難免蒼白無力。 看看學校里的教育欺凌, 網絡上的語言暴力, 社會中的自殺行為, 我們僅僅可以用 “教育不是萬能” 的去推卸自己的責任么?
再者, 我們的教育大多數是正面教育為主, 名人名言名事名篇名著以及宏大敘事幾乎占盡了教材中的絕大多數篇幅, 大道理遍布, 小道理稀缺, 普通人、 默默無聞的人缺位。 在這樣教育背景下, 學生眼里似乎只有成功的人、 著名的人,因此有些學生會瞧不起學校舍監(jiān)、清潔阿姨、 食堂工作人員, 不認可自己平凡的父母以及未擔任行政職務的老師。 然而, 現實是絕大多數人必將走向平凡, 學生在未來日子里可能也要為雞毛蒜皮、 柴米油鹽、 閑言碎語、 默默無聞而苦惱,按照上面所提及的成功標準, 這其實就是一個 “失敗” 的人。 問題是, 我們的教育可否幫助一個 “失敗” 的學生去積極面對自己人生中諸多不可預測的困境?
因此, 學校教育應該比照 “成功幸福學” 去開設一門 “不成功幸福課”, 在這里, 幸福是對待生活與生命的積極態(tài)度, 應該得到彰顯, “不成功” 是未來要面對的現實, 需要學生有個清醒認識, 這遠比心靈雞湯、 勵志 “雞血” “高大上” 的德育模式來得真實而親近。“不成功幸福課” 開設應該具備如下特點:
其一, 以普通人為敘事主體。普通人元素唾手可得, 可以是自己的親人、 朋友、 老師、 鄰居、 鄉(xiāng)民以及其他在底層社會掙扎的人等,這是被大歷史敘事所忽視掉的普通人, 這個群體可能沒有豪言壯語,沒有功成名就, 沒有豐功偉績, 有的只是酸甜苦辣、 喜怒哀樂、 奔波操勞, 是一群在認真而努力生活的人, 這就是生活的真實與殘酷, 是教育真善美可資動用的素材。
其二、 基于 “同情之理解” 為導向。 別人的 “不成功” 不能淪為這門課程批評與嘲諷的標靶, 而應該把學生置于每個具體的、 有鮮活生命以及豐富人生的當事人的成長軌跡中去理解。 每個人成長背景不一, 人生選擇不同, 性格脾氣迥異, 往往會帶來無限多種可能的人生, 通過他人人生故事審視自己,準確定位自己, 正確認識自己, 并對社會底層寄予同理心, 可以達到釋放善意, 尊重理解的目的。 換個角度看, 別人的不成功也可能是自己以資借鑒的教訓。
其三, 立足于他人的生活態(tài)度為課程載體。 學校要警醒的是, 不要凡事就上升到教育高度。 誠然,學校承擔著教書育人責任, 但好為人師、 好為說教, 有時候難免會偏離了事實的經緯。 因此, 普通人素材應保持原汁原味, 不要總想按照“正能量” 思維對素材進行人為編輯, 也不要總想幫學生樹立人生的榜樣。 畢竟, 每個人成長路徑并不一樣, 榜樣也可能成為你追求幸福的絆腳石, 我們應當鼓勵學生從別人不一樣的人生中汲取生活態(tài)度乃至于人生的智慧, 以幽默、 自嘲、豁達等來應對人生的困境, 做真實的自己。
基于上述考量, “不成功幸?!?課程內容不妨這樣設計: 第一, 底層人物選擇廣泛性, 立足于不同群體, 不同年齡, 不同性別從事不同職業(yè)等方面去選擇, 可以是清潔工、 貧困戶、 保安、 修腳工、餐廳服務員、 流水線工人、 工地工人、 外賣外送員乃至于城鄉(xiāng)無業(yè)失業(yè)半失業(yè)者群體等等; 第二, 敘述角度多樣性, 可以是大齡青年求婚路、 大四學生考研路、 失業(yè)者求職路、 一個外賣快遞員的一天、 父母的愛情等等; 第三, 凸顯敘述細節(jié)的豐富性, 敘事畫面要細膩, 注重細節(jié)刻畫, 少評論, 少先入為主,避免刻意與大時代、 大主題、 大歷史、 大敘事有牽連; 第四, 敘事方式多元性, 可以是口述史、 自傳體,以及報道、 紀錄片、 微電影、 短視頻等方式; 第五, 課堂教學開放性,可以要求學生以研究性學習方式提供學習素材, 并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以開放視角去認識不同底層群體面對生活艱難時的選擇與應對, 體味他人別樣的人生, 領悟生活的不容易, 并從中汲取人生的智慧。
客觀來說, 我們現在的學校德育存在“高大上” 乃至于“假大空”等問題, 不接地氣、 不切實際, 口號空洞、 內容虛無、 好高騖遠乃是很多學校的通病。 德育從本質上來說, 應該是服務于學生真實的人生成長, 而不是以成功崇拜、 狹隘化的 “正能量” 為導向, “不成功幸?!?課立足于學生未來人生之路的底線教育, 應得到關注與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