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貫哲郎
(日本大學(xué) 通信教育部,東京 1020074)
孫可望(?—1660),原名可旺,陜西延長人(或作陜西米脂人)。[1]6624-6627明末,孫可望參加張獻忠大西軍,與李定國等一起成為張獻忠養(yǎng)子。張獻忠占據(jù)四川時,孫可望任平東將軍。順治三年(1646年),張獻忠川北敗死,孫可望、李定國等人攻占云貴之后,孫可望自封平東王,繼續(xù)反抗清朝。隨后,孫可望投南明永歷政權(quán),為謀封秦王,以武力挾制永歷政權(quán)。永歷帝為逃避孫可望壓迫,求助李定國,造成孫李之間的矛盾。順治十四年(1657年),孫可望起兵攻打永歷政權(quán),被李定國打敗。同年十月,孫可望率兵丁家眷乞降清朝,十二月,清廷特旨封孫可望為義王,孫可望官員兵丁剃發(fā)順清。后孫氏家族被編入正白旗漢軍。
在有關(guān)孫可望的研究論著中,其投降清朝之前的研究較多,有光濤《〈明清檔案存真選輯第三集〉述介》、王綱《論孫可望》、李新達《關(guān)于孫可望降清問題》、李建軍《孫可望、李定國等部農(nóng)民軍與明朝永歷朝廷關(guān)系考》等。投降清朝之后的研究較少,有王鐘翰《清代八旗中的滿漢民族成分問題》、雷炳炎《清初異姓王制度述略》《清代八旗世爵世職研究》等。學(xué)界認(rèn)為,清朝攻占西南地區(qū)后,孫可望及其子孫已失去利用價值??滴跄觊g,清廷降孫可望為一等阿達哈哈番。(1)《八旗通志》卷274,封爵表5,異姓封爵1。乾隆年間,清高宗降旨:“孫可望子孫,所有世職,嗣后不必承襲”(2)《清高宗實錄》卷886,乾隆三十六(1771年)年六月辛未(初二)日條。。對于清廷逐步削弱孫可望家族的政治地位,將其逼出政治舞臺的看法,筆者存有疑議。筆者在研讀《根源冊》,探討雍正朝牛錄名稱時發(fā)現(xiàn),孫氏家族承管兩個勛舊牛錄,其后代對舊屬下人持有專管權(quán)力。[2]274-286除了承管勛舊牛錄之外,孫可望之子孫征淳封為尚公主,孫征灝任兵部尚書,清廷保持了孫可望家族的政治地位。
順治十五年(1658年)正月,清世祖降旨將義王孫可望及其家眷遷入北京。(3)《清三朝實錄》卷114,順治十五年(1658年)正月庚子(初三)日條。同年五月,孫可望到京師,清世祖命“和碩簡親王濟度、和碩安親王岳樂,率民公侯伯以下,梅勒章京侍郎以上出迎,賜之茶”(4)《清三朝實錄》卷117,順治十五年(1658年)五月戊戌(初二)日條。,次日在太和殿朝見孫可望,“定義王的孫可望頂帶、坐褥、儀仗等物,其法一丹、法一丹哈番等官及蝦員,俱視多羅郡王例?!?5)《清三朝實錄》卷117,順治十五年(1658年)五月甲辰(初八)日條。《清實錄》亦載:“定義王的孫可望頂帶、坐褥、儀仗等物,其長史等官,及護衛(wèi)”。至此,孫可望在京師興建義王府。
清代異姓人員中,“孔有德封定南王,耿仲明封靖南王,尚可喜封平南王,吳三桂封平西王,孫可望封義王?!盵3]41神田信夫通過分析平西王吳三桂的爵位及權(quán)力后認(rèn)為,吳三桂的王爵相當(dāng)于宗室親王,權(quán)力接近總管職位。然而,與吳三桂不同,孫可望投降清朝獲得王爵時,清朝基本占領(lǐng)中國,孫可望留居京師,不再參與任何戰(zhàn)爭。[4]193-243
據(jù)《池北偶談》載,義王府“賜第東長安門外”[5]2879,馮其利在其論著《尋訪京城清王府》中進一步確認(rèn),王府“在今北京飯店舊樓的位置”[6]258?!洞笄鍟洹份d:“多羅郡王,歲支銀五千兩,米二千五百石?!?6)《大清會典》卷36,戶部20,廩祿,宗室俸祿??滴跗吣?1668年),“裁義王孫征淳俸銀二千兩,仍歲給三千兩”。由此可知,義王俸銀與多羅郡王相同,均為五千兩??滴酢洞笄鍟洹芬噍d:“郡王各設(shè)長史一員,一等護衛(wèi)六員,二等護衛(wèi)四員,三等護衛(wèi)五員,五品典儀二員,六品典儀二員?!?7)《大清會典》卷81,兵部1,諸王屬下官制。而義王府護衛(wèi)僅有“義王府一等侍衛(wèi)”孫征源和孫征鴻二人?!皩O征源,通議大夫,義王府一等侍衛(wèi)。孫征鴻,通議大夫,義王府一等侍衛(wèi)。”[7]605兩人均為孫可望的“族子“。其實“侍衛(wèi)”是指保護皇帝的人員,“護衛(wèi)”是保護王爵的人員,孫征源、孫征鴻應(yīng)該屬于“護衛(wèi)”。
孫可望投降清朝時,有“計降偽總兵都督二十二員,偽太仆寺卿一員,偽付參游等一百余員,偽內(nèi)官一十二員,兵丁家口五百余名”(8)《清三朝實錄》,順治十四年(1657年)年十一月壬戌(二十四)日條。,但奉旨移居京師時,只帶“家口及親近員役”(9)《實錄》卷114,順治十五年(1658年)正月庚子(初三)日條;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孫爟佐領(lǐng)下義王孫可望》,內(nèi)閣大庫檔案登錄號185073-003,順治十五年(1658年)正月三日。。孫可望隨從人員中,獲得清廷世職者有102名,其中三等精奇尼哈番2名,一等阿思哈尼番20名,一等阿達哈哈番4名,二等阿達哈哈番25名,三等阿達哈哈番17名,拜他喇布勒哈番34名。[8]487-498
孫可望是經(jīng)過洪承疇薦舉,封為義王的,清廷將義王“列爵于舊勛”(10)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孫爟佐領(lǐng)下謚恪順義王孫可望碑文》,內(nèi)閣大庫檔案登錄號185073-004,順治十八年(1661年)年四月十九日。?!芭f勛”又作“勛舊”,孫可望獲得與“從龍入關(guān)者”等同地位。[2]274-286世爵又稱“世職”,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制定的武官官銜,授予旗人功臣的爵位,允許子孫世襲。世襲分限制承襲次數(shù)和不限制承襲次數(shù)(“世襲罔替”)的兩種類型。順治九年(1652年)清廷批準(zhǔn),入關(guān)之前立職而有襲次者,俱準(zhǔn)世襲罔替。[9]100-116但對孫可望的義王爵位而言,不符合一等公以上的世爵規(guī)定,投降清朝的時間也比“投誠官(或“新漢官”)”晚,不能授賜世爵。順治十七年(1660年)六月,孫可望曾辭封爵冊印,但清世祖慰留。(11)《清三朝實錄》卷136,順治十七年(1660年)六月庚寅(初七)日條。
順治十七年(1660年)十一月,義王孫可望病故,長子孫征淇襲封義王之后亦病故,次年十月,次子孫征淳襲爵??滴跏荒?1672年),孫征淳去世后,御史孟熊飛疏言:“孫可望,系流寇張獻忠余黨,擾亂邊陲。后為夥賊李定國所敗,眾散勢孤,窮蹙乞降。前有重大之罪,后無纖微之勞,我國格外殊恩,授以義王顯爵。及伊身死已,襲替二次,今孫征淳故,若仍令再襲原爵,則后此世世冒濫無已。況本朝定制,從無投誠官員世襲罔替之例。請將孫可望王爵,停其襲替,或減等降封。查孫可望投誠來歸,越封義王,兩次準(zhǔn)襲,實已過分。應(yīng)如所請,降授義公?!敝蟮弥迹骸傲x王降為公,其公銜止加一義字,于例不合……再議具奏?!?12)《清圣祖實錄》卷39,康熙十一年八月丁未(初五)日條。孫可望被封王爵,并襲替兩次,朝廷并未完全剝奪孫氏家族的政治地位。
康熙七年(1668年)四月,“裁義王孫征淳俸銀二千兩,仍歲給三千兩……停其支給銀米”(13)《清圣祖實錄》卷25,康熙七年(1673年)四月庚辰(十二)日條。,將其屬下官員編入八旗,屬兩個牛錄,隸正白旗漢軍,一牛錄由周文圣管理,另一牛錄由孫征澍管理。同年九月,孫征淳與鑲藍(lán)旗固山貝子傅喇塔三女訂婚。次年十月,孫征淳受封固山額駙。(14)《清圣祖實錄》卷31,康熙八年(1669年)十一月丁酉(初八)日條;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原藏:《玉牒》全宗6號,編號023,載:“康熙七年九月訂婚,康熙八年十月結(jié)婚”。據(jù)《玉牒》載,以“孫征淳”作為“孫征春”。
此兩個牛錄是正白旗漢軍第四甲喇第六牛錄和正白旗漢軍第四甲喇第七牛錄。其中正白旗漢軍第四甲喇第六牛錄,“初次,將孫征淳屬下間散周文圣補授佐領(lǐng)??滴跏辏兾鞒霰」?。于康熙十七年,將公孫征灝補授佐領(lǐng)??滴跷迨迥?,孫征灝病故。本年,將孫征灝之子孫弘相補授佐領(lǐng)??滴跷迨?,孫弘相病故。本年,將親弟孫弘林補授佐領(lǐng)。康熙五十九年,孫弘林病故,本年,將親兄孫弘相之子頭等阿達哈哈番孫爟補授佐領(lǐng)。于雍正九年十二月內(nèi),由內(nèi)閣抄出,準(zhǔn)正白旗漢軍咨送檔案內(nèi)開,……富朱禮佐領(lǐng),所報是實?!?15)《八旗世襲譜檔》世襲406號《正白旗漢軍世管佐領(lǐng)情由冊》。正白旗漢軍第四甲喇第七牛錄,“初次,將孫征淳族弟間散孫征澍補授佐領(lǐng)。四十年,孫征澍病故。四十一年,將孫征澍之子孫弘本補授佐領(lǐng)。五十四年,孫弘本補授廣西游擊。五十五年,公孫征灝呈辨佐領(lǐng)情由奏明,將公孫征灝之子孫弘栴補授佐領(lǐng)。于雍正九年十二月內(nèi), 由內(nèi)閣抄出,準(zhǔn)正白旗漢軍咨送檔案內(nèi)開……富朱禮佐領(lǐng),所報是實?!?16)《八旗世襲譜檔》世襲406號《正白旗漢軍世管佐領(lǐng)情由冊》。孫可望之孫,字輩為“弘”,有孫弘相、孫弘林、孫弘本等。為避清高宗皇帝“弘歷”之諱,《實錄》等史料改“弘”為“紅”“恒”“宏”。如,“孫弘栴”,《八旗通志(初集)》寫作“孫恒梅”,《欽定八旗通志》寫作“孫恒旃”,《上諭旗務(wù)議覆》寫作“孫紅桷”等。兩個牛錄的佐領(lǐng),除周文圣之外,其他人都由孫可望家族后裔承管。
富朱禮佐領(lǐng),滿文為fujuri niru,漢譯為“勛舊牛錄”,是指與孫氏家族私屬關(guān)系的牛錄。孫氏家族被編入八旗漢軍之后,保持對屬下人員的“專管”。雍正末年,共有28個漢軍勛舊牛錄,[2]孫征淳被編為八旗漢軍之后,清廷保留孫氏家族的義王王爵及對舊官員的管理權(quán)。
固山額駙孫征淳病故之后,孫可望三子孫征灝襲二等慕義公。(17)《清圣祖實錄》卷40,康熙十一年(1672年)十月乙卯(初八)日條;《清史稿》卷168;《八旗通志》(初集)卷274??滴醵?1681年),孫征灝承管牛錄四年之后,朝廷撤銷慕義公世爵。(18)《清史稿》卷168和《八旗通志》(初集)卷274,載:“康熙二十(1681)年正月”;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孫爟佐領(lǐng)下原任二等公孫征灝祭文》內(nèi)閣大庫檔案登錄號185073-005,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六月三十日,載:“康熙二十二(1683)年正月二十六日撤銷”,時間不同。但是,據(jù)康熙實錄的記載,撤銷以后也被稱為“公孫征灝”。其后,孫征灝既承管佐領(lǐng),又任八旗武官,康熙三十年(1691年),任正白旗漢軍副都統(tǒng),(19)《清圣祖實錄》卷150,康熙三十年(1691年)二月戊午(初二)日條;《欽定八旗通志》卷326,八旗都統(tǒng)年表7,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7651頁,載:“康熙三十年(1691年)二月十月任”。隨從清圣祖親征漠北。(20)《清圣祖實錄》卷171,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丙午(二十)日條;《清圣祖實錄》卷173,康熙三十五(1696年)年五月丁卯(十二)日條??滴跞?1697年),孫征灝任鑲白旗漢軍副都統(tǒng),再轉(zhuǎn)任鑲黃旗漢軍副都統(tǒng),(21)《清圣祖實錄》卷185,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十月癸丑(初六)日條;《八旗通志》卷327,八旗都統(tǒng)年表8,載:“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十月(正白旗漢軍副都統(tǒng))調(diào),同月(鑲黃旗漢軍副都統(tǒng))任”??滴跛氖荒?1702年),升為鑲白旗漢軍都統(tǒng),(22)《清圣祖實錄》卷210,康熙四十一年(1701年)十二月丙申(二十)日條;《八旗通志》卷327,八旗都統(tǒng)年表8,載:“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十二月(鑲黃旗漢軍副都統(tǒng))升,同月(鑲白旗漢軍都統(tǒng))任”。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任漢兵部尚書。(23)《清圣祖實錄》卷244,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十一月丁未(十七)日條;《八旗通志》卷327,八旗都統(tǒng)年表8,載:“康熙四十九年十一月(鑲白旗漢軍都統(tǒng))轉(zhuǎn)”;《清史稿》卷180,表20,部院大臣年表2上載:“康熙四十九年十一月遷。丁未,孫征灝兵部漢尚書”??滴跷迨迥?1716年)。孫征灝病故,(24)《清圣祖實錄》卷270,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十月乙未(初九)日條。次年,清廷特賜孫征灝為一等阿達哈哈番,讓其子孫弘相承襲,(25)《八旗通志》(初集)卷104,世職表22。并準(zhǔn)“承襲六次”。
按清廷封爵制度,孫氏作為投降清廷人員,無資格受封王爵,能以旗人身份延續(xù)其政治地位,與康熙八年(1669年)賜婚孫征淳有關(guān)。天聰七年至八年(1631—1632年),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相繼歸附清朝,順治元年(1644年),吳三桂歸附清朝。清廷賜孔、耿、尚、吳等諸人王爵,并通過聯(lián)姻,建立更為牢固的政治關(guān)系。如,清世祖妹妹嫁給吳應(yīng)熊,肅親王豪格女兒嫁給耿精忠,安親王岳樂養(yǎng)女嫁給耿昭忠,清世祖養(yǎng)女嫁給耿聚忠,承澤親王碩賽女兒嫁給尚之隆,尚之孝的女兒嫁給蘇彥,耿靖忠之女嫁給百綬,吳應(yīng)熊之女嫁給恭親王常穎,尚之隆的女兒嫁給純親王隆禧。鈴木真認(rèn)為,與三藩王公的聯(lián)姻,多為“太宗系”,即清世祖、清圣祖以及其親近宗室。[10]92-94磯部淳史指出,清世祖親政之后,與生母孝莊皇太后發(fā)生矛盾,敵對科爾沁王公,故加強與三藩王公的關(guān)系。[11]213但是,賜婚于義王孫征淳的公主為鑲藍(lán)旗固山貝勒傅喇塔之女,與“太宗系”無關(guān)。
康熙朝前期,宗室旗王的勢力開始衰落,上三旗滿洲大臣的地位逐漸崛起??滴醢四?1669年),鰲拜被捕,正黃旗滿洲的索額圖和明珠掌握政治大權(quán)。
明珠,葉赫納喇氏,隸正黃旗滿洲,海西女真葉赫貝勒金臺石之孫,是清太宗皇太極母系家族成員。順治年間,明珠被選為侍衛(wèi),后升鑾儀衛(wèi)治儀正。清圣祖繼位之后,撤消內(nèi)監(jiān)十三衙門,重建內(nèi)務(wù)府??滴跞?1664年),明珠升為內(nèi)務(wù)府總管,旋改任弘文院學(xué)士,康熙七年(1668年),升刑部尚書,康熙八年(1669年)六月,奉旨到福建與耿繼茂主持對鄭經(jīng)和議。同年七月解職,九月改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康熙十年(1671年)十一月,遷兵部尚書。[12]35-47康熙十二年(1673年),朝廷商議三藩問題時,明珠、米思翰、莫洛等人主張撤藩,而圖海等反對撤藩。“惟富察尚書米思翰首言其兵可撤,明相國珠和之,余皆嘿然。上曰:‘吳、尚等蓄彼兇謀已久,今若不及早除之,使其養(yǎng)廬成患,何以善后。況其勢已成,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先發(fā)制之可也’。因立下移藩之諭?!盵13]5清圣祖支持撤藩,導(dǎo)致吳三桂叛亂。
索爾和,葉赫納喇氏,隸正黃旗滿洲,海西女真葉赫貝勒金臺石之孫, 其父德勒格爾與明珠父親尼雅哈為親兄弟。天聰五年(1631年)十月,多羅篤義剛果貝勒巴雅喇五女嫁給索爾和。崇德七年(1642年),巴雅喇之女去世。順治元年(1644年),索爾和娶阿敏六女。同年,索爾和將其女嫁給固山貝子傅喇塔,(26)《玉牒》全宗6號,編號023;《愛新覺羅宗譜》第23冊,第8695-8696頁。順治十一年(1654年),索爾和去世。(27)《玉牒》全宗6號,編號023;《愛新覺羅宗譜》第23冊,第8695-8696頁。康熙元年(1662年),索爾和女兒入宮,康熙九年(1670年),生皇子承慶(殤),十一年(1672年),生皇長子胤禔??滴跗吣?1668年),孫征淳與鑲藍(lán)旗固山貝子傅喇塔三女訂婚,康熙八年(1669年)成婚。(28)《玉牒》全宗6號,編號023;《愛新覺羅宗譜》第23冊,第8695-8696頁。
孫可望家族通過婚姻與清朝權(quán)利核心發(fā)生聯(lián)系,上三旗滿洲大臣為鞏固皇權(quán),賜孫氏家族政治地位和身份。本文探討異姓義王的王爵及清廷對待孫氏家族的歷程,但受史料限制,未能涉及乾隆年間停止襲世爵問題。孫可望受封義王的過程及意義與其他異姓王有所不同。孫可望歸附清朝,能封為王爵,實屬格外受朝廷的恩典。康熙元年(1662年),孫氏娶鑲藍(lán)旗宗室之女,成固山額駙,通過此女生母葉赫納喇氏,與上三旗滿洲大臣家族建立聯(lián)系,被編入八旗漢軍。
孫征淳去世后,清廷將孫征灝世爵降格為慕義公,之后撤消公爵。清代,孫氏家族曾統(tǒng)領(lǐng)兩個牛錄,在八旗制度中占有一席之地。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廷特賜孫征灝為一等阿達哈哈番,由其子孫弘相承襲。通過孫氏家族爵位和身份變化,可揭示清朝規(guī)范八旗世爵的措施,取消孫氏家族異姓王,編入八旗漢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