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曉榮
(山西金融職業(yè)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8)
高職英語教學中,課堂師生互動實質(zhì)上屬于人際交往范疇研究的內(nèi)容。其在具體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使教師與學生通過有效、和諧的交流與溝通,對相關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探討。而這樣的教學形式,更符合語言類學科教學。確保雙方在更輕松的氛圍下,結合英語知識進行談話,潛移默化地強化了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交際能力?;诖?,教師應能將其科學地融入英語教學中,為學生創(chuàng)建更豐富的學習模式。
高職英語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應注重應用互動教學模式,將其融入教學流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并遵循一定的設計原則,使其能切實發(fā)揮教學意義,令所有的學生都能展現(xiàn)極大的課堂互動積極性,融入教學氛圍中。
教師應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結合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給予學生更多表達訴求的機會,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充分發(fā)揮自身的自主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積極性、學習的熱情,真正能夠以知識為導向,進行深度的思考,并進行更自然的表達,與教師及其他同學,形成有效的輸出與接收,在思想上產(chǎn)生真正的交流。這樣的互動才是有效的,使學生能在課堂上真正地將英語理論知識內(nèi)化吸收,在不斷的交流與溝通的過程中,強化其語言綜合應用能力。
所謂的課堂師生互動,其明顯的特征就是在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參與下,完成“教”與“學”、“施”與“受”的信息、知識流通的過程。因此,雙方應建立在平等互助原則基礎上,使學生在內(nèi)心深處感受到來自教師的尊重、認可與理解,促使他們愿意敞開心扉,與教師進行和諧的互動。而針對在課堂上具體授課環(huán)節(jié),教師應能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盡量能運用學生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向他們傳授英語理論知識與應用技巧等,培養(yǎng)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社交能力等。基于此,教師應以愛為依托,建立更“有溫度”的溝通紐帶。最大化地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有效調(diào)動課堂的互動氣氛。確保其能在更平等的氛圍下,達成有效交流與互動,大力提升英語課堂的實效性。
教師在課堂上,基于師生的良好互動,可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能給予學生最大的個人空間,使他們能充分發(fā)表學習體驗與學習感受。同時,教師應能秉承開放的態(tài)度,堅持教學民主性原則,能積極采納與融合來自不同學生的各種意見與觀點。并能引導更多的學生參與到互動教學氛圍中,特別對那些學習積極性不高、成績不佳的學生,教師應一視同仁,運用誘導式、激勵式語言,培養(yǎng)他們發(fā)言與學習的自信心。在這個過程中,讓那些對學習、對教師有偏見的部分學生在思想上進一步改觀?;诖?,在整個班級中能形成“教”與“學”的良好互動氛圍。真正貫徹與落實“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最大化發(fā)揮“因材施教”的教學手段的優(yōu)勢與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全體發(fā)展。
針對傳統(tǒng)教學思想影響下形成的“重結果,輕過程”的教學問題,教師應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決。在課堂上,教師在向學生講授相關英語知識的過程中,抓住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節(jié)點,選擇合適的時機,使學生攝入更多的學習內(nèi)容。教師對最終的教學結果進行重新思考,明確其對學生進行考核的真正意義;以結果為導向,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幫助學生改善學習的不足,深入挖掘其潛能,并合理運用過程性教學評價,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動態(tài)性考評。使學生能基于客觀評估,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并在課堂的有效互動下,完成自我評價、同伴互評、教師綜合評定,確保其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不斷的進步與成長。避免過于重視考試成績,將其作為評價學生的最終結果,打擊學生學習自信心。
教育的核心理論應是建立在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他們在有效的教學空間內(nèi),對知識進行深度的探索。并在舒適的學習環(huán)境內(nèi),與周圍的學習伙伴形成有效的交流,將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想法與觀點進行輸出。并從其他人的身上獲得一定的啟迪,不斷進行自我完善?;诖耍呗氂⒄Z教師在實際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應建立先進的教學理念,對課堂師生互動對教學效果產(chǎn)生的積極作用與影響,應重新建立認知。為學生創(chuàng)建更具趣味性、開放性、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大力提升他們的英語實踐應用能力。在此訴求下,高職英語教師應能秉承一定的師生互動原則。在此基礎上,制定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高職英語教師在設計師生互動情境的過程中,應能對原本的課堂組織形式進行一定的革新與優(yōu)化??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更舒適的環(huán)境下獲得知識。在這樣的教學形式下,小組成為開展教學的基本構成要素。通過這樣特殊的設定,在一定程度上可加大課堂師生有效互動的可行性。即,教師將全班學生進行科學分組,既可解決人數(shù)多、練習少的教學矛盾,還能在某種層面上緩解學生學習的壓力與心理焦慮。使學生在實際參與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基于更放松的心態(tài),將英語理論知識進行實踐應用。教師通過更有效的途徑增加學生進行口語、聽說訓練的機會,提高他們的學習質(zhì)量與學習效果。同時,通過合理化分組,可改變傳統(tǒng)教學空間千篇一律“秧田型”的分布形式。這樣的課堂組織形式,雖更有助于教師進行集中、統(tǒng)一授課,但不利于師生間、同學間產(chǎn)生互動與交流。這樣的教學更多情況下只是教師單項的輸出,極少數(shù)大范圍互動,并不能使學生與教師產(chǎn)生更具有針對性、近距離的互動。基于此,教師應在英語課堂上建立多維互動空間,以不同的課堂互動組織形式,踐行每一個英語教學行為與目標。
1.微型小組互動。這樣的教學分組,教師應確保制定科學的教學流程與教學方案,將學生進行更細致化的分組。確保學生在更小的范圍內(nèi),基于更小的基數(shù),建立一對一交流與互助關系。這樣的互動教學形式,其顯著特征就是可形成不允推卸責任的合作共同體。學生可與教師建立一對一的活動關系,同時也可與合作伙伴形成一對一的交流模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完成指定的教學任務時,使其成為必不可少的角色。從而,確保他們能更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氛圍中,并因高度責任感的驅動下,能更積極地與教師及合作伙伴進行互動與交流。
2.小組互動。這樣的互動組織形式,相較微型小組互動,在人數(shù)上有所增加。通常保持在4到6人左右,在充分滿足學生需求的基礎上,由教師作為主導,安排不同性格特征、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并通過共同實施一個項目任務,以合作、互動的形式深入到學習氛圍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各自承擔不同的職責,對具體的任務進行分項執(zhí)行。并能在對相關問題進行探討與研究的過程中,小組成員間能充分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表達自己的想法。做到取長補短,共同探尋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教師在課堂上應能全面了解與掌握每個學習小組的學習進展與實際交流情況。并能與他們進行實時溝通互動,對切實需要幫助的學生,給予必要的信息咨詢服務。確保其能在正確的方向上對知識進行探索與研究,提高互動課堂的實效性。
3.組際互動組織形式。這樣的教學手段也是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展現(xiàn)的最為靈活的教學形式。與小組互動組織形式不同的是,學生具有更顯著的獨立性與參與感。在針對教師設置的教學任務、提出的有效性問題進行探討與互動的基礎上,可自行組織不同的交流方式。例如,學生與學生間、學生與教師間以對話的方式、辯論的方式、表演評價的方式,結合英語知識在組內(nèi)展開研討。在這個過程中,更能突顯師生互動的民主性、平等性。使學生在有效交流的過程中,提升他們的英語綜合能力。既可全面發(fā)展學生觀,還可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互動的教學觀。而在組際互動氛圍中,其更多展現(xiàn)的是形式的動態(tài)性、交流的多維性。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進行互動時,學生更具有融入感與參與感。他們在參加討論的過程中,主要以自身的需求,去考慮以怎樣的形式與教師進行互動,使其更具有主動性。
英語課堂上,師生間以不同的身份與角色踐行互動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應結合英語學科特征,選擇最恰當?shù)男问?,在彼此間建立有效的溝通。教師應對自身的角色進行科學的定位,在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標設定教學任務的過程中,應進行靈活的轉化與調(diào)整。即教師在課堂上既是控制著、引導者、主導者,還是參與者、評價者。尤其,針對英語學科展開的互動教學。若想能真正發(fā)揮師生互動的優(yōu)勢作用,創(chuàng)設更多進行語言交流、語言表達的教學情境。而教師處在不同的互動情境中時,應能結合實際的教學安排,進行合理的調(diào)整、配合、引導。確保每一個身份、角色都能完美展現(xiàn)其功能與價值,確保英語課堂的互動質(zhì)量與教學效能。
基于此,教師在對整個教學流程進行設定、小組學習任務進行劃分時,應能扮演好控制者的角色。對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嚴格把控與設計,能全面控制局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以配合者、輔助者的身份,幫助教師去梳理教學流程,確保接下來的互動教學能得以順利開展。在真正進入互動教學環(huán)節(jié)時,教師應能對身份進行靈活轉換。此時應以輔助者的角色,引導學生更多展現(xiàn)自己的角色價值。即使學生能成為課堂的主角,基于前期設定的具體的活動流程與教學步驟,令他們能迸發(fā)更大的合作與互動熱情。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仍需完全地參與教學情境中。作為互動參與者,針對具體的問題與學生進行交流時,應能以引導者的角色,對他們的思想進行啟發(fā)。同時,教師應基于有效性問題的提出,對學生的思考方向與知識探索的深度,進行合理的把控。避免學生在實際互動的過程中,因學習環(huán)境太過放松,而偏離實際的學習軌跡。
與此同時,作為組織者,教師應按照學生的身心特征、學習需求、知識層次、能力結構等方面,創(chuàng)建更有層次性的實訓課程。并組織學生建立不同的學習小組,令他們在與教師、同學的交流與探討下,更有效地理解、掌握與吸收英語知識。教師應能針對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創(chuàng)建相應的互動情境。并能在師生和諧交流過中,引導學生以不同的視角,對知識進行思考與探索。并能運用英語大膽地進行表達,向教師提出自己的訴求。從而,在互動英語課堂上,能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質(zhì)量。
總之,高職英語教師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重構英語課堂的組織形式、全面掌握互動角色的轉變形式。確保在英語課堂上建立有效的互動教學情境,使教師與學生間、學生與學生間建立有效交流,促使學生更熟練地應用英語理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