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清
科幻電影《流浪地球》開篇即說:“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一個物種的消失往往和過度的不當的人類活動息息相關,近日“長江白鱘消失”事件成為熱點而上了熱搜。
2020年到來了,但長江白鱘沒有等到,被宣布滅絕。這是繼白鱀豚(極危,CR,可能已滅絕)和長江鰣魚后,又一個被研究人員宣布功能性滅絕的珍稀生物。長江白鱘或許真的從這個星球上消失了。
白鱘是長江中的“活化石”。白鱘已存在1.5億年之久,是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古代魚類,相比白鱀豚、江豚、中華鱘等“明星物種”,長江白鱘不那么出名。它滅絕的消息傳出后,很多人感慨與白鱘“初見就是永別”。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白鱘,被稱為“水中老虎”,屬于中國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中國環(huán)境保護委員會于1983年和1987年兩次發(fā)布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將其列為一類重點保護的珍貴稀有動物。白鱘這一劫后余生的孑遺動物,在科學研究上顯得極為珍貴,有“中國淡水魚之王”及“水中大熊貓”之稱。
白鱘又稱作中華匙吻鱘,另名為中國劍魚,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類。因為其吻部長狀如象鼻,又俗稱為象魚。主產于中國長江自宜賓至長江口的干支流中,由于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白鱘分布區(qū)逐漸縮小,數量逐年減少,個體越來越小。人類最后一次見到白鱘,是2003年,跟蹤一條白鱘,希望找到產卵場,開展人工繁殖,但最終跟丟。人工繁殖技術已很成熟,但它未再現身,留下難以彌補的遺憾。
2019年12月23日,中國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huán)境科學》發(fā)表的一篇論文說,地球上最大的淡水魚之一、中國特有物種長江白鱘已經滅絕。結論其實延遲了10多年。根據這些科學家多年研究的結果,長江白鱘的滅絕時間應在2005-2010年之間。它曾游入了不朽的《詩經》和中國民謠、傳說里,連周朝的祭祀禮都提到過它。但在公元20世紀,面對人類日益強大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它被高大的水壩擋住,被孔洞越來越細的漁網攔下,最終在21世紀第一個10年停止了游動。
人與自然關系;生態(tài)文明建設;尊重自然規(guī)律;物種的多樣性;發(fā)展的方程式;氣候失律現象;生態(tài)倫理意識。
思維著力點1: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tài)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xù)發(fā)展的千年大計。協(xié)調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生態(tài)文明建設,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包括升級的“硬需要”,也包括新生的“軟需求”,其中就包括人民對優(yōu)美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需要。
思維著力點2:在這個星球上的生命所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系統(tǒng)發(fā)生世界性惡化的時代,近百年來幾乎每一個物種的滅絕都與人類活動不無關系。長江食物鏈頂端的一個物種消失,意味著生物多樣性減少,很可能打破生態(tài)系統(tǒng)原本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的平衡狀態(tài)。一個物種一旦滅絕對人類將是無可挽回的重大損失,物種的消亡惡化了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反過來環(huán)境的惡化也會加速了物種的滅絕。
思維著力點3:儒家講究“天人合一”,提倡回歸到自我節(jié)制的道德生活中,以此實現挽救地球和人類自己的目標。將儒學天人境界和生態(tài)結合起來,對建設生態(tài)文明社會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和意義。即人的發(fā)展和自然的發(fā)展是和諧統(tǒng)一的辯證運動,社會發(fā)展必須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
思維著力點4:后全球化時代,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已經刻不容緩。無節(jié)制的伐木,野生動物的自然棲息地會被完全破壞。大量的廢水和化學廢料被排放到水體和土壤里,破壞整個生物圈。外來生物入侵,大量的外來物種被帶到某一個地區(qū),它們沒有天敵,而且會不斷捕食當地物種,這造成了當地生物的死亡。建立生態(tài)理解、倫理意識和有責任感的土地管理迫在眉睫。
思維著力點5:科學把握、妥善協(xié)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切不可矯枉過正,走向另一個極端。建設生態(tài)文明,既不能追求一切以人類為中心的“人類中心主義”,也不能追求一切以自然為中心的“自然中心主義”,而是要實現人與自然的良性互動和和諧共生。
思維著力點6:人類社會近代以來工業(yè)化、城市化的進程作用于自然,造成氣候失律現象嚴重。從倫理學角度反思氣候失律,應該將人類的長遠發(fā)展和共同利益放在個人權利之前,人類應該遵循“限度生存”的法則,一方面意識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另一方面應對個人偏好和生活方式施以節(jié)制,甚至對其進行“再道德化”,使得人們能夠認識到并愿意過一種有限度的生活。
思維著力點7:對于環(huán)境問題,每一個公民都是利益相關者。人類要進行有效有序合理的生產方式,環(huán)境保護必須納入發(fā)展的方程式,方程式的左邊和右邊必須相等。
思維著力點8:要實現環(huán)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必須立法。只有立法,國家的環(huán)境政策才能得以執(zhí)行。要引導人類正視自己的行為給其他物種帶來的影響,走出人類中心主義誤區(qū),敬畏生命,尊重規(guī)律,回歸自然。
思維著力點9: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實則是在保護我們自己。隨著地球環(huán)境的不斷惡化和來自太空的各種威脅,到那時作為高等物種的人類能否躲過這一劫難?也許將來某一天,人類自身也會成為瀕危動物。
長江白鱘給人類的一封告別信
親愛的人類小朋友:
2020年好!
請允許我們這樣稱呼你們,畢竟我們已經在這顆星球上存在了一億五千萬年,我們曾與陸地霸主恐龍水路并肩,躲過了第四紀冰期,見證了人類的誕生和崛起。
只是,當你們看到這封信的時候,我們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
沒想到直到2020年1月3日,你們才徹底接受我們已經不在的消息。這份惋惜,何嘗不是我們的留戀。
今天,聽說我們在你們的朋友圈里刷了屏,還上了熱搜。值此新年之際,讓你們看到這么一條壞消息,實在抱歉。
有網友說,“從未遇見,聽聞已是永別。”是的,很遺憾,我們上一次見面,還要追溯到2003年。
當時我們的一位小姐妹在四川宜賓南溪縣被捕獲,后來得到人類專家救助,在2003年的大年初一被放生。感謝致力于保護我們的專家學者的努力,只是生存太艱難了,環(huán)境太惡劣了,我們太累了。
你們當中的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我們曾經非常熟悉,并息息相關。
四川的漁民,形容我們是“千斤臘子萬斤象”里的“象”。我們身材修長個頭大,你們喜歡叫我們“水中老虎”“淡水魚之王”。
大約三千年前,我們還是比較常見的魚類,是你們餐桌上肥美的河鮮,是祭祀用品。
詩經里的《周頌·潛》記載道,“猗與漆沮,潛有多魚。有鳣有鮪,鰷鲿鰋鯉。以享以祀,以介景福?!逼渲羞@“鮪”,便指的是我們;鳣,指的是我們的族兄中華鱘,也就是漁民俗稱的“臘子”。
你們可能想不到的是,那個時候,“漆沮”也就是現在的渭河以北的兩條河流,竟然也有我族的身影。
不過,你們人類真的是太強大了,從最初的采集者,到后來的農耕者,再到后來的工業(yè)文明,你們的每一次飛躍,都讓我們贊嘆不已,但也讓我們萬分恐懼。
你們當中的一位有趣的歷史學家,寫過一本《人類簡史》,其中提到,人類的發(fā)跡史,就是一部其他動物的滅絕史。
在30萬年前,人類當中的直立人、智人和尼安德特人,就已經超越其他物種,獲得非凡智慧。但到了7萬年前,智人一族,竟也滅絕了其他人類物種。
而如今,就在過去的幾十年里,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已經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我們不想再看到我們的近族,如中華鱘、達氏鱘步我們的后塵。
前不久,那則“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鳙魚)種苗發(fā)生量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下降90%以上”的消息傳來,還讓我們無法安息。
我們真的留戀這顆星球,正如你們留戀自己的家鄉(xiāng)一樣。
大約30年前,在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壩下江段,我們還曾不時相見。我們有時是在漁網里拼命掙扎,有時是在水泥堤壩上使勁拍打,我們試圖用生命提醒你們我們的存在以及生存的途徑。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我們曾看著你們的大詩人從頭頂飄過,吟下詩篇。逝者如長江,沒想到,這里成了我們最后的墳場。
幸而,我們已經聽到,農業(yè)農村部近日發(fā)布通告,長江將實施十年禁漁計劃。這對我們那些幸存的同族,算是慰藉了。
我們走后,世界上便只剩下了一種匙吻鱘科魚類,它們在大洋的彼岸,在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聽說在伊利湖里也幾乎找不到了,希望你們善待它們。
以后,我們就只能在博物館里相見了。希望我們的遺體能夠時時提醒你們:人類不可能孤獨地生活在這個星球上,你們需要陪伴,需要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這顆星球,有你有我有它,才是一個家。
總? 評
同樣的素材有時只要轉換一下敘述的視角,立即滿篇活色生香。在當下全國高考流行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應用型議論性任務驅動式材料作文的今天,這篇時評具有極強的示范意義。物種的滅絕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沒有人知道,地球上最后一尾長江白鱘怎樣度過了孤獨的一生。作者借此展開遐想,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讓長江白鱘自我現身說法,古老而親切的書信形式便于情感的抒發(fā),人格化的手法及第二人稱的使用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詩經》《人類簡史》及李白、杜甫詩句引用,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蘊和思情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