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真的讓我感動。在廣州15年的武漢人,畢業(yè)來廣州工作時戶口就遷到廣州。離家鄉(xiāng)遠了,近幾年開始模糊自我地域認同。但是這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暴發(fā)后看到各種歧視和敵視武漢人的評論,感覺特別心痛!鐘南山院士說別進別出時,武漢的親友就基本不動了,我的老父親,現(xiàn)在也還一個人在家呢。大多數(shù)武漢人真的是挺配合的,當然會有極個別惡劣事件,但別忘了作為大都市有大量人口流動是正常,何況是在春節(jié)時期,那么多學生和務工人員在不明消息下返鄉(xiāng),他們有什么錯呢?但是最近的所謂“硬核”消息,真的對武漢乃至湖北人心理上帶來很多創(chuàng)傷!正是這種對故鄉(xiāng)被“歧視”的難過,我深刻體會到自己依然是個“武漢人”!我們的城,那里有我的親友,我們自己守!
—蔡雨妘(讀微信公眾號文章《我從武漢來,但我不是敵人》)
在這個特殊的除夕夜,有很多人和你們一樣。我和愛人好容易能提前一天請假,興沖沖在大年二十九晚上趕回老家,準備和家人一起過年,突然接到電話,愛人單位取消假期,所有人立即返崗待命……大年三十晚我們又匆匆忙忙返回出發(fā)地。因為打算回家過年,所有能帶回老家的吃食都帶回去了,家里沒有一根菜,這個除夕夜,作為家庭主婦的我,第一次深刻體會了巧婦難為五米之炊。但是,看到那么多的醫(yī)護人員連夜趕往武漢,我們又很欣慰,至少我們與患者守望相助,與戰(zhàn)斗在第一線的醫(yī)護人員精神相同。
—Michelle(讀微信公眾號文章《確診的媽媽,隔離的除夕夜》)
人始終是人,總有人要出門的,要真切去體驗去感受這個世界的,人的感情交流、認知等還是需要面對面才是必然。難道還真會隔著屏幕,連上信號,窩在十幾個平方米,度過此生成為“潮流”?事實證明,外賣業(yè)興盛的日子,實體餐飲難做了,但沒有滅絕,大家總還是要出門吃個飯聚聚;電商勢不可擋,但總會有人愿意找一家舒服的書店,慢慢挑認真讀。投資長回報低收益慢,又如何?真有必要那么急迫嗎?全社會都必然要去追究來得快的熱錢,立竿見影的效益嗎?這一套如果讓人類文化的領域都徹底淪陷,那是悲劇。我們需要思考的是風氣。
—Ash_(讀微信公眾號文章《徐崢打響了反抗電影院的第一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