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燕 林偉清
摘 要 簡要介紹2019年5月31日8:00—6月3日20:00泉州地區(qū)降水過程。由于6月1日夜間沿海降水局地性較強,尺度較小,各家模式預報均未報出,每一次短時強降水天氣過程的天氣尺度環(huán)流背景不同,因此中小尺度災害性短時強降水仍是當前天氣預報中的難點。結果表明,較好的環(huán)流背景場、飽和的水汽條件、較強的上升運動條件、云頂輻射降溫、冷空氣與西南氣流的交匯導致惠安一帶1日夜間強降水的發(fā)生。
關鍵詞 沿岸;強降水;風廓線雷達;閃電監(jiān)測;福建省泉州市
中圖分類號:P461.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32.090
2019年5月,福建省平均降水量240.8 mm,比常年同期偏多15.1 mm(7%),比去年同期偏多78.2 mm
(48%)。其中,泉州地區(qū)月降水量偏多,降水距平百分率為12%(晉江)~36%(德化)。5月31日8:00—6月3日20:00過程為雨季以來第2次持續(xù)性強降水過程,總體強度正常,但弱于第1場(5月15—20日)過程。5月中、下旬連續(xù)出現2場持續(xù)性強降水事件,為近35年來首見。此次過程具有范圍廣、局地降水極端性強等特點。
1 過程概況
2019年5月31日8:00—6月3日20:00受切變和南風急流加強的影響,泉州市普降大到暴雨,泉州共有68個站點降水超100 mm,其中安溪湖頭鎮(zhèn)半山村最大,達214.00 mm。
本次過程降水時間較長、范圍廣、強度較強,與5月27—28日強降水時間間隔較短。持續(xù)強降雨導致泉州部分地區(qū)出現山體溜坡、道路溜方、房屋受損、農田受淹等險災情,全市直接經濟總損失1 502.04萬元,其中永春縣107.00萬元。6月1日,夜間沿海個別站點出現局地性強降水,惠安縣崇武鎮(zhèn)出現6~7級大風,最大小時雨強出現在1日23:00,達49.3 mm;夜間最大陣風出現在晉江深滬,達15.9 m·s-1。由于1日夜間降水局地性較強,尺度較小,各家模式預報均未報出,每一次短時強降水天氣過程的天氣尺度環(huán)流背景不同,因此中小尺度災害性短時強降水仍是當前天氣預報中的難點?;诖?,分析夜間沿岸局地性強對流天氣的發(fā)生機制,為今后研究沿岸強降水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2 影響系統(tǒng)分析
2.1 大氣環(huán)流形勢分析
高層200 hPa主要受偏西氣流控制。500 hPa高度場上,高空槽波動東移,588線位于華南沿海,且逐漸東退。低層850 hPa,江西一帶切變逐漸東移南壓過境,6月2日切變在福建省境內,泉州處在切變南側西南氣流控制下,沿海地區(qū)風速較大,處于西南急流區(qū)。
2.2 物理量診斷
2.2.1 水汽條件分析
源源不斷的水汽補充是造成暴雨天氣的必要條件,5月31日—6月2日泉州市處于高比濕區(qū)。低層925 hPa的比濕場上,6月1日20:00,全市比濕均大于16 g·kg-1,濕層厚,水汽條件好。
2.2.2 熱力不穩(wěn)定度
6月1日夜間,泉州市降水主要發(fā)生在沿海地區(qū),故重點分析廈門站的探空曲線圖。探空圖上,6月1日8:00,廈門K指數為34.7 ℃,對流有效位能為153.9 J/·kg-1,SI指數為-0.02 ℃,大氣穩(wěn)定度一般,發(fā)生強對流天氣的條件一般。但是濕層較為深厚,水汽條件較為充沛,低層為西南氣流,700 hPa為西南氣流,低層風速加大。0 ℃層高度為5 006 m,-20 ℃層高度為8 347 m,高度較高,不利于冰雹產生,風向隨高度變化明顯,低層為弱的偏南風,高層以西北風為主,低層為暖平流,高層為冷平流,抬升凝結高度為993 hPa,自由對流高度為989 hPa。
6月1日20:00條件變好,廈門站K指數為38 ℃,對流有效位能較大,達1 423 J·kg-1,SI指數為-0.31 ℃,大氣穩(wěn)定度較差,發(fā)生強對流天氣的條件較好。濕層也較為深厚,水汽條件較為充沛,低層為西南氣流,700 hPa
為西南氣流,低層風速加大。850 hPa與500 hPa之間的溫差較小,為24 ℃,0 ℃層高度為5 070 m,-20 ℃層高度為8 584 m,高度較高,不利于冰雹產生。風向隨高度變化明顯,低層925 hPa西南風明顯加強,高層以西北風為主,同時低層為暖平流,高層為冷平流,抬升凝結高度為991 hPa,自由對流高度為987 hPa。因此,在動力和熱力條件方面有利于強對流性天氣的發(fā)生。
2.2.3 抬升條件
6月1日20:00,925 hPa散度場,泉州處于輻合場內,高層200 hPa散度場泉州處于輻散場內,說明有一定的上升運動條件,為水汽的抬升提供了必要的動力條件。
2.2.4 整層可降水量
6月1日20:00,泉州地區(qū)整層可降水量均在50 mm以上,可見沿海一帶降水條件較好,實況沿海降水確實較大。
3 其他影響因子分析
晉江、崇武、永春6與1日17:00—24:00溫度變化可以看出,20:00晉江、崇武氣溫逐漸升高,20:30左右,沿海強回波逐漸生成。崇武站20:00高空圖中,崇武沿海一帶能見度低,云量較多,有增溫效果,不穩(wěn)定能量加強。吳兌等[1]表示,夜間云頂降溫輻射降溫使冰核活化率增加,使降水機會增多。袁晨等[2]指出夜間沿海一帶潮濕多云,云層底部與地面進行輻射交換,低層溫度不至降得過低,并儲存大量不穩(wěn)定能量,暖濕氣流上升,配合因夜間輻射散熱迅速降溫的云層上部,使云層上下形成溫差,大氣趨向不穩(wěn)定,強降水生成。
4 雷達資料的應用和分析
雷達產品對小尺度對流性災害天氣的監(jiān)測和預警能力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很多專家對小尺度對流性災害天氣的雷達特征做了大量的研究分析。從6月1日21:00—23:00雷達拼圖來看,泉州沿海一帶組合反射率達45 dBz以上,個別時次超過50 dBz。靳振華等[3]表示,組合反射率中心強度達43.0 dBz作為短時強降水臨近預警指標之一,并對短時強降水的短時臨近預報有很大的價值。由此可見,6月1日夜間,泉州沿海一帶有較強的降水。
風廓線雷達能探測到風場的細微變化,即風向、風速隨高度的變化,也能很好地體現局地性強降水的一些特征。周芯玉等[4]指出,在暴雨發(fā)生前,動量由高空迅速下傳,且不斷增強,使得強風速不斷下傳,導致低空急流的建立及增強,從而使得上下層垂直風切變增大,正渦度環(huán)流加強,為暴雨產生提供了很好的動力條件。當伴隨有西南暖濕氣流輸送的水汽條件時,暴雨即會發(fā)生。晉江風廓線雷達位于泉州沿海地區(qū),6月1日20:00—23:00晉江風廓線雷達資料,時間分辨率達到
6 min,21:00沿海低層處在西南急流控制下,21:30出現了風向轉向,由西南氣流轉為偏北氣流,可見有弱冷空氣滲透南下。同時,1日22:00風向由前一時次的西南風轉為偏北風,弱冷空氣和強盛的西南氣流交匯,觸發(fā)了此次沿海強降水。22:00高風速區(qū)由高層逐漸下傳至低層,低層風速增大,最大風速達18 m·s-1,22:30低層風速減小,降水回波移速較慢,穩(wěn)定維持在泉州沿海一帶,造成惠安地區(qū)降水明顯。
據閃電監(jiān)測圖顯示,6月1日22:00—23:00,泉州沿海一帶監(jiān)測到大量的閃電,惠安一帶明顯強于晉江一帶,可見22:00—23:00,惠安一帶有明顯的強對流天氣。
5 結論
1)環(huán)流背景場上,5月31日—6月2日受高空槽波動東移影響,588線位于華南沿海逐漸東退,泉州處在副高邊緣,低層受切變東移南壓影響。
2)從物理量條件上看,5月31日—6月2日濕度深厚,水汽條件好,低層輻合,高層輻散,有一定的上升運動條件。1日20:00廈門探空圖上,對流有效位能較高,不穩(wěn)定條件較好,且泉州地區(qū)整層可降水量均在50 mm以上,沿海一帶整層可降水量大于65 mm,降水條件較好。
3)夜間云頂輻射降溫以及低層急流增暖穩(wěn)定維持導致對流不穩(wěn)定度加大。
4)1日21:00—23:00,泉州沿海一帶組合反射率達45 dBz以上,個別時次超過50 dBz,表明6月1日夜間泉州沿海一帶有較強的降水;21:30有弱冷空氣與西南急流交匯,觸發(fā)強降水。雷電監(jiān)測上來看,惠安一帶雷電明顯,對流性天氣較強。
由于整個降水過程中中小尺度影響系統(tǒng)復雜,針對沿岸地形對降水的影響有待今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吳兌,黃浩輝.廣東云與降水的宏微觀物理特征[J].氣象科技,1994(1):14-24.
[2] 袁晨,馬力.都江堰短時強降水時空分布統(tǒng)計分析[J].氣象科技,2013,41(6):1086-1090.
[3] 靳振華,莊庭,卜清軍.天津沿岸一次極端短時強降水的中尺度分析和雷達回波特征[J].天津科技,2018,45(7):
82-85.
[4] 周芯玉,廖菲,孫廣鳳.廣州兩次暴雨期間風廓線雷達觀測的低空風場特征[J].高原氣象,2015,34(2):526-533.
(責任編輯:劉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