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春亮
(大同煤礦集團馬道頭煤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山西 大同 037100)
大采高綜放面已在我國多個礦井進行推廣應用,由于其一次采動高度大,工作面礦壓顯現(xiàn)強烈,工作面兩順槽超前影響區(qū)和工作面頂板控制難度較大,特別是工作面端頭三角區(qū)受集中應力影響區(qū),該區(qū)域煤巖體應力環(huán)境復雜,加之構造及上區(qū)段工作面采動壓力的影響,給其煤壁和頂板維護帶來極大的挑戰(zhàn)。康濤通過分析含泥巖夾矸煤層大采高工作面端頭和超前支護區(qū)的圍巖變形原因,提出了切頂卸壓、加強支護和注漿加固的控制技術[1];高士崗研究了下分層綜放工作面端頭壓架機理,提出了加強端頭支護強度、加大端頭拉網(wǎng)密度和強度、優(yōu)化巷道布置的措施,保障了工作面安全生產(chǎn)[2];題正義等人利用FLAC3D研究了綜放工作面端頭頂角處圍巖破壞演化過程,提出了頂角處掏槽、補打加強錨索,改變端頭頂角處圍巖應力分布,提高端頭頂角處圍巖穩(wěn)定性[3]。這些研究均是結合具體地質(zhì)條件的技術分析總結,但是由于我國煤礦地質(zhì)條件差異較大,必須結合實際情況確定相應工作面端頭頂板控制技術參數(shù)。
馬道頭礦8211工作面開采5 (3-5)#煤層,埋深410~480 m,煤層平均厚12.6 m,煤層傾角1°~5°;工作面采面長241 m,推進長度729 m;采厚3.9 m,放煤厚度8.7 m,采放比為1:2.23。煤層直接頂為1.6 m厚的泥巖和含礫粗砂巖,老頂為9.66 m厚的粗砂巖和含礫粗砂巖,直接底為3.61 m厚的泥巖,老底為7.33 m厚的粉砂巖和泥巖。8211工作面井下位于北二盤區(qū)三條大巷南側200 m,東側為實煤區(qū),南側為掛里窯村保護煤柱,西側為8210工作面采空區(qū)。8211工作面采用一進一回布置,2211巷為皮帶順槽,5211為回風順槽,與8210工作面采空區(qū)留8 m小煤柱。根據(jù)巷道掘進揭露和槽波探測顯示,5211巷存在多個斷層和破碎帶等影響,由于8211工作面為大采高放頂煤工作面,一次回采厚度大,工作面礦壓顯現(xiàn)強烈,加之5211巷與8210工作面采空區(qū)之間為8 m小煤柱護巷,為了保證工作面回采過程中回風側端頭煤壁及頂板安全,需要加強對工作面回風側端頭的頂板管理。
8211工作面5211回風順槽為矩形斷面,凈寬5200 mm,凈高3500 mm,凈斷面18.2 m2,巷道掘進后采用“錨桿+錨索+鋼帶+金屬網(wǎng)”進行支護。
由于8210工作面回采動壓影響,5211與8210工作面采空區(qū)之間的8 m小煤柱已處于塑性狀態(tài),煤體內(nèi)原生節(jié)理裂隙貫通,煤體整體性嚴重破壞,煤體承載力降低,特別巷幫出現(xiàn)網(wǎng)兜等較大變形區(qū),錨桿、錨索的支護作用降低,且破碎煤體的擠壓變形對錨桿、錨索產(chǎn)生較大的剪切、扭曲等作用力,使錨桿、錨索受力更加復雜,極易產(chǎn)生剪切破斷。因此,在8211工作面回采前必須對5211順槽兩幫破碎煤體進行注漿加固[4-5],充填圍巖裂隙,使破碎煤體粘結成為一個整體,提高煤體的整體性和承載能力,并且可保護錨桿和錨索,防止其因破碎煤體擠壓錯動出現(xiàn)剪切破斷現(xiàn)象。
在5211回風順槽兩幫布置注漿加固鉆孔,鉆孔孔徑為42 mm,鉆孔深度為6 m;鉆孔布置形式為矩形布置,分上下兩排,間距為2 m;上排鉆孔距頂板1 m,向上仰角為10 °;下排鉆孔距頂板2 m,水平垂直巷幫布置。注漿材料采用水泥和水玻璃混合漿液,水泥為52.5硅酸鹽水泥,注漿壓力為6 MPa。為保證注漿效果,防止漏漿,鉆孔采用分組施工工藝,先進行單數(shù)列鉆孔打鉆施工并注漿,再進行雙數(shù)列打鉆施工并注漿,每列鉆孔由下到上累計注漿。鉆孔布置見圖1。
圖1 巷幫注漿鉆孔平面
由于8211采面為大采高綜放工作面,礦壓顯現(xiàn)強烈,且5211回風順槽一側為小煤柱護巷,受到上下兩個工作面采動壓力影響,5211順槽礦壓顯現(xiàn)強烈,需提高5211順槽的超前支護段的支護強度。
(1)端頭支護
過渡支架需對端頭巷道一半以上的巷道頂板進行支護,尾架140#架與5211順槽煤柱側巷幫之間的距離若大于0.8 m時,應支設單體支柱,每增加0.6 m增加1列單體支護,柱距0.8~1.2 m,單體支護形式采用一梁一柱,梁采用1.2 m的鉸接梁,見圖2。
圖2 端頭及超前支護平面(單位/mm)
圖3 超前支護斷面(單位/mm)
(2)超前支護
由于兩個工作面動壓影響,5211順槽超前支護長度應加長,根據(jù)以往礦壓觀測,確定長度為180 m,采用“一梁四柱式”支護,外加“一梁兩柱式”護幫單體。①“一梁四柱式”采用4 m長π型梁加DW-45型單體,梁與巷道垂直;排距為1.2 mm,靠近采煤側單體支柱距離煤幫0.5 m,第一列與第二列單體支柱之間間距1 m,第二列與第三列單體支柱之間間距1.8 m,第三列與第四列單體支柱間距1 m;②“一梁兩柱式”護幫單體采用1.2 m鉸接梁,鉸接梁與巷道平行,單體距離非采煤側0.5 m,柱距0.6 m;③由于工作面見方時礦壓顯現(xiàn)較大,需在見方來壓前后60 m,增加木垛支護,木垛成品字形分布,木垛打在4 m長π型梁下位于木垛中心處,采煤側木垛中心距離采煤側1 m,非采煤側木垛中心距離非采煤側1.5 m,同一側的木垛間距7.2 m,木垛的底層全部用道木進行鋪設,木垛中間支設2根單體支柱,單體支柱支設在4 m長π型梁下,單體支柱下面放一個能放兩根單體支柱的連體鋼板柱靴,柱靴厚度為10 mm,見圖2、圖3。
由于8211工作面回風側端頭三角區(qū),受工作面超前支撐力壓力和上區(qū)段工作面?zhèn)认蛑螇毫蓚€強動壓的疊加影響,煤體極易破碎,特別是在遇到斷層和破碎帶或工作面周期來壓時,使得該區(qū)域煤體更加破碎,該處極易出現(xiàn)煤壁片幫和冒頂?shù)默F(xiàn)象。如果此時工作面出現(xiàn)減產(chǎn)甚至停產(chǎn)現(xiàn)象,加重了該區(qū)域煤壁和頂板的管理難度,致其處于片幫冒頂?shù)膼盒誀顟B(tài),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因此,在工作面回采過程中必須及時觀測該區(qū)域煤壁及頂板情況,在工作面回風側端頭出現(xiàn)片幫或前方存在構造和見方來壓時,必須采用5211巷采煤側巷幫采用馬麗散進行注漿漿加固,并采用帶壓擦頂拉架,保證支架的初撐力。馬麗散注漿加固鉆孔位于5211巷采煤側巷幫上部,距頂板1 m,仰角為30 °,鉆孔間距為2 m,孔深8 m。
8211工作面5211順槽為馬道頭礦首個小煤柱護巷順槽,由于受到上下兩個大采高放頂煤工作面強烈采動影響,巷道圍巖控制難度大,特別是工作面回風側端頭頂板及端頭三角區(qū)。為了考察8211工作面5211順槽超前影響區(qū)及工作面回風側端頭三角區(qū)頂板控制效果,在5211巷布置巷道圍巖表面圍巖觀測測站,并對工作面回采過程中回風側端頭煤壁片幫及冒頂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
(1)超前區(qū)表面位移觀測
通過對工作面超前區(qū)巷道表面位移觀測可知(見圖4),在超前工作面約100 m,順槽巷道圍巖變形增大,變形速率增大;巷道兩幫最大移近量為465 mm,煤柱側巷幫變形量為289 mm;巷道頂板下沉量為277 mm;超前區(qū)巷道圍巖整體變形量不大,圍巖變形可控,巷道能夠滿足安全生產(chǎn)使用要求。
圖4 巷道圍巖變形量與距工作面距離關系
(2)端頭片幫
在整個工作面回采過程中,對回風側端頭8個架范圍內(nèi)煤壁片幫情況進行統(tǒng)計(見圖5)。由圖可見,工作面回風側端頭煤壁片幫深度小于0.5 m的占88.2%,片幫深度在0.5~1 m的占6.5%,片幫深度大于1 m的僅占5.3%。
圖5 工作面端頭片幫深度比例
1)在工作面回采前,對留小煤柱側順槽的兩幫進行注漿加固,漿液充填煤體裂隙,不僅可以粘結破碎煤體,而且可以提高煤體的粘聚力和內(nèi)摩擦角,從而使破碎煤體的斷裂應力提高,改善破碎煤體的承載能力,同時可以保護錨桿和錨索不會因破碎煤體的擠壓而破斷。配合工作面超前“一梁四柱式”支護和 “一梁兩柱式”護幫支護,有效控制了順槽巷道圍巖變形。
2)通過超前工作面,在5211回風順槽采煤側巷幫進行馬麗散注漿加固,提高了工作面回風側端頭煤壁及頂板的完整性,并通過及時擦頂帶壓移架和保證支架初撐力的技術手段,有效控制了受兩側采動壓力影響下工作面端頭三角區(qū)的煤壁片幫,保證了端頭三角區(qū)頂板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