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鑫 石明杰(黑龍江職業(yè)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50080)
德育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塑造學生的德育觀念及未來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職院校的學科設置不同于其他院校,具有專業(yè)性強、以實踐操作為主的特點,主要是為國家的未來發(fā)展培養(yǎng)“大國工匠”。所以,做好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對國家的未來發(fā)展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科學安排高職院校德育是高職院校的首要任務,對學生的成長和未來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高職院校德育的現(xiàn)狀來說,高職院校德育發(fā)展并不順利,出現(xiàn)了諸多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時刻影響著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同時也不利于高職院校德育的發(fā)展[1]。
在高職院校德育的教學中,教師積極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對學生進行德育,對學生進行課堂上的引導,進而提高了教學的效率。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有部分教師對高職院校德育的重視程度偏低,甚至將德育當成一種形式,對學生的德育只是流于表面,不能讓學生得到針對性和集中性的德育培養(yǎng)。
處于大學階段的學生,思維已經不受把控,逐漸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在高職院校德育中,學生更偏向于對專業(yè)課的學習,對于德育知識的重視程度偏低。因為高職院校德育是期末的必考科目,但考查范圍不包括實踐應用,所以學生對于高職院校德育的學習僅限于對知識點的背誦,而對于德育的培育則顯得漠不關心。一方面,教師、家長和學生固有的觀念沒有得到及時更新,教學思維和教育理念落后;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德育方法單一,內容流于表面,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對德育感到厭倦[2]。
教學目標是高職院校開展德育的必要前提,指引著高職院校德育教學的整個過程。高職院校德育教學目標是高職院校德育教學的開端,其設計是否科學、運作是否規(guī)范、結構是否合理都直接影響著教學成果?,F(xiàn)階段的高職院校德育,第一,缺乏學科核心素養(yǎng)意識,學生沒有參與高職院校德育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沒有對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進行整合、優(yōu)化,就會出現(xiàn)偏離核心素養(yǎng)的狀況。第二,高職院校德育教師沒有將設計思維改革創(chuàng)新,依然沿用傳統(tǒng)的教師講授、學生隨堂記錄的灌輸模式,沒有響應新課改中以學生為本的要求,偏離了德育中樹立學生正確道德觀念的目標。第三,高職院校德育設計不規(guī)范,教學目標過多且缺乏運行條件。第四,高職院校德育目標流于表面,表述籠統(tǒng)[3]。
高職院校德育的形式必須符合教學內容、學生特點、時間和空間等主客觀因素。如果德育教師對其功能和使用條件掌握不得當,就容易導致教學形式不得當,從而降低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就目前高職院校德育的實際現(xiàn)狀來看,信息化教學、趣味化教學等手段運用十分普遍[4]。例如,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從感官上得到響應,如圖片、視頻、案例等。然而高職院校德育教師出于自身原因經常跳過多媒體教學,在過程中設置很多較為難理解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機械的硬性思考,這樣死板的教學方式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德育的積極性[4]。
在高職院校德育中,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讓學生一分為二對待問題,明白事情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高職院校德育的內容十分廣泛,并與其他學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能夠推進各項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是中國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所以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明確學習的目的,了解我國高職院校德育發(fā)展的優(yōu)勢[5]。
課堂教學是高職院校德育的主要途徑,附有社會實踐、社區(qū)服務、志愿者幫扶等各種形式。對于這些豐富的教學形式,教師要及時匯總經驗,以便達到傳授學業(yè)、提高思想品質的目的。第一,實踐是高職院校德育的重要手段。高職院校德育教學中有許多實踐活動,這些實踐活動需要學生親身試驗,參與到高職院校德育的實際活動中,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教師的引導下還會讓學生養(yǎng)成樂于助人、團結友善的好習慣,同時還能培養(yǎng)學生團結合作、嚴謹優(yōu)良的工作作風。第二,通過課外實踐活動,教師帶領學生走進自然、感受自然,在輕松愉悅的課外活動中指導學生關注生態(tài)環(huán)境,提高審美意識和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相互協(xié)作的精神。第三,參觀訪問。教師在高職院校德育過程中,帶領學生走進社區(qū)、養(yǎng)老院、孤寡老人家庭等,讓學生體會人間的情感,樹立愛心意識、善良熱情的優(yōu)秀品質,進一步完善自我。
高職院校德育是由教師去傳導的,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道德品質直接影響學生的三觀形成。因此教師的處事方式、思想素質和教學水平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教師只有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道德修養(yǎng),具有扎實的德育知識儲備,才能對高職德育輕松把控。另外教師在自身知識儲備量達標的同時還要不斷積累新知識,才能跟上新課改下高職院校德育的腳步。最后,對于新時代高職院校德育來說,教學的藝術氛圍也很重要。課堂藝術氣息活躍度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就高,德育才會越深入到學生的心中,教育效果才會更好。基于以上幾點,高職院校德育教師既要完成專業(yè)知識的傳播,又要達到培育學生道德品行的要求,所以要求高職院校德育教師本身必須德才兼?zhèn)鋄6]。
在高職院校德育的過程中,應該遵循新課改下以學生為本的要求,讓學生作為課堂上的主體,教師作為引導學生的客體,充分給予學生自主權利,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和差異性。這樣會讓學生在自由和被尊重的環(huán)境下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德育的真諦[7]。
高職院校德育有別于其他學科,是應用活動教學的一部分。應用活動教學具有開放性的特點,體現(xiàn)在教學氛圍和教學環(huán)境上。高職院校德育教學環(huán)境是開放的人文環(huán)境,更適合學生學習和接受教育,同樣也易于被學生接受,這樣學生在參加教育活動時就更有熱情和積極性。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多利用社會或大自然設立室外課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幫助樹立學生樹立正確的德育品質[8]。
綜上所述,讓學生時時刻刻處在良好的德育氛圍內是新課改下的必然要求。切實做好德育工作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道德觀念,提升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德育是我國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德育教學既要教書,又要育人?,F(xiàn)階段大學生作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標的,體現(xiàn)著我國的文化發(fā)展水平,對未來的社會發(fā)展和民族復興有著決定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