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燕
(上海師范大學,上海 200234)
“存心”是一個現(xiàn)代漢語常用詞,它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有兩個詞性:一是動詞,意思為“懷著某種念頭”;二是副詞,意思為“有意;故意”[1],例如:
①在售票員的工作中,類似這樣的事曾經(jīng)碰到過,一種是壞人存心不良,一種是好人開個玩笑,如何處理好這些事,確實是個難題。
(《人民日報》1981年)
②如果讓不愛國、不愛港、存心與中央作對的人競選特首,能行得通嗎?
(《人民日報》2014年)
例①中的“存心”是動詞,形容詞“不良”作補語修飾動詞“存心”,“存心不良”的意思就是“懷著不好的念頭,懷有不好的居心”。此外,動詞“存心”是一個離合詞,如《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給出的用例:“他說這番話,不知存著什么心?!崩谥械摹按嫘摹笔歉痹~,在句中作狀語,表達的是“有意;故意”之義。
《漢語大詞典》中為“存心”設(shè)3 個義項:1.猶居心。謂心里懷有的意念。2.專心;用心著意。3.故意;蓄意。[2]通過與《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義項進行對比,可以看出,《漢語大詞典》中的義項1是一個名詞,這是《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所沒有提到的;而義項2雖然是一個動詞,但與《現(xiàn)代漢語詞典》所標的動詞在語義上并不完全一致;只有義項3,與《現(xiàn)代漢語詞典》所標的副詞義項相同。那么不得讓人思考,現(xiàn)代漢語中“存心”的兩個詞性是怎么產(chǎn)生的呢,又分別是何時產(chǎn)生的呢,“存心”的詞匯化過程和動因又是怎樣的,它是否真的出現(xiàn)過名詞詞性,它在作為動詞時是否有多個語義等,這些問題都值得探討。李小軍[3]對比分析了現(xiàn)代漢語副詞“存心”和“成心”的使用區(qū)別,而目前關(guān)于“存心”的詞匯化,只有趙撮[4]有所涉及,尚無人作深入詳細的專門研究,故本文將探究“存心”一詞的詞匯化過程及其成因。
“存”的本義是“問候”,《說文·子部》:“存,恤問也。從子才聲?!盵5]《王力古漢語字典》中為其設(shè)兩個義項:1.想念,省問。引申為撫恤。2.存在,生存。與“亡”相對。引申為保全。[6]
“心”的本義為“心臟”,《說文·心部》:“心,人心。在身之中,象形?!盵5]《王力古漢語字典》中為其設(shè)三個義項:1.心臟。2.思想,意念,情感的通稱。3.星宿名。[6]
由于“存”和“心”自身在語義上的復雜性,二者在組合時也有多種解釋。通過整理歸納,我們概括出三個表達不同含義的短語“存心”,其中兩個是述賓短語,一個是述補短語。
1.述賓短語“存心”:“存起心思”
“存”與“心”第一次組合出現(xiàn)在先秦時期的《孟子》中:
③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
(戰(zhàn)國《孟子·盡心上》)
此句中,“存”是“保全,存起”之義,朱熹《孟子集注》:“存謂操而不舍”,而“心”指的是“心思”,“存其心”的意思是“存起人的本心”,即“保持人的本心”。
到了兩漢時期,表達“存起心思”的述賓短語“存心”才真正出現(xiàn):
④臨朱汜而遠逝兮,中虛煩而益怠。莫離散而發(fā)曙兮,內(nèi)存心而自持。(西漢《七發(fā)》枚乘)
句中的“存心”是“存起心思”的意思,在句中具體的含義是“收起心思”,整句話的意思是“(觀濤以后),夜里心神散亂,一直到天亮,自己才把心收起來而保持鎮(zhèn)定?!?/p>
此后,表“存起心思”的述賓短語“存心”只在南宋朱熹的《朱子語類》中大量出現(xiàn),其他文獻中則鮮有使用。
2.述補短語“存心”:“留存于心中”
⑤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戰(zhàn)國《孟子·盡心下》)
例⑤中三個“存心”,先說第二和第三個“存心”,都是表“留存于心中”的述賓短語,“心”在句中作補語,而第一個“存心”則是由原本表示“留存于心中”的述賓短語暫時代指了“存在心中的東西”,整句話翻譯過來是:“君子之所以與其他人不同,是因為他們存在心中(的東西不同)。君子將仁存在心中,將禮存在心中?!?/p>
該述補短語的使用頻率一直不太高,只在少數(shù)語料中出現(xiàn)。
3.述賓短語“存心”:“存有心思”
⑥帝堯曰:“吾存心于先古,加志于窮民,痛萬姓之罹罪,憂眾生之不遂也?!?/p>
(西漢《新書》賈誼)
⑦若以識性觀,觀識非常住,存心乃虛妄,云何獲圓通?(唐《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卷六)
例⑥中“存心”與“加志”對舉,此處述賓短語“存心”本來是“存有心思”的意思,述賓短語“加志”本來是“加以意志”的意思,兩個短語到句中具體運用后,所表達的意思都是“對……上心”,“吾存心于先古,加志于窮民”可以翻譯為“我對上古圣賢之道很上心,對貧苦的百姓很關(guān)心”。例⑥的“存心”可以翻譯為“對……上心”,而例⑦中的“存心”則是直接翻譯為“存有心思”,此處的“心”為佛教語,指一切精神現(xiàn)象。
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漢語中“存心”的兩個詞性都是由表“存有心思”的述賓短語“存心”詞匯化而來的,因此我們主要研究該述賓短語的演變軌跡,后文中所出現(xiàn)的“述賓短語‘存心’”均指的是表“存有心思”的述賓短語“存心”。
前面提到,表“存有心思”的述賓短語“存心”在具體使用時經(jīng)??梢员磉_“對……上心”之義,這為述賓短語“存心”詞匯化為動詞“存心1”提供了語義條件。筆者認為,動詞“存心1”產(chǎn)生于唐朝時期,意思是“專心;用心著意”,此時的動詞“存心1”已經(jīng)可以直接接賓語了。例如:
⑧始則存心政事,風化肅然,數(shù)年之間,翕斯致治。(唐《北齊書》卷四)
此句中“存心”是一個動詞,其后的“政事”是“存心”的賓語,“存心政事”的意思就是“專心于政事”。這是動詞“存心1”帶賓語的例子,五代之后,動詞“存心1”也出現(xiàn)了與其他短語連用以及單獨使用的例句,如:
⑨遣卿權(quán)知南游奕,何不存心覺察,放漢將入界,斫破寡人六十萬軍營?
(五代《敦煌變文選》)
⑩霸王曰:拔至帳前!何不存心,放漢將斫破寡人軍營?(五代《敦煌變文選》)
例⑨中“存心”和“察覺”并列使用,“何不存心覺察”的意思是“為什么不用心著意,發(fā)覺察知”,而例⑩中“存心”則是單獨使用,“何不存心”就是“為什么不用心”。
明朝之后,動詞“存心1”逐漸消失,而動詞“存心2”則開始形成。
動詞“存心2”形成于明朝時期,意思是“存有某種心思;懷有某種念頭”。例如:
?那廩生學業(yè)盡通,考試每列高等,一時稱為名士,頗與郡縣官長往來。只是賦性陰險,存心不善。(明《二刻拍案驚奇》卷四)
?晉王曰:“吾兒存心仁義,誰能及之!”
(明《五代秘史》第三十回)
例?中的“存心不善”是一個述補短語,意思是“存有不好的心思;懷著不好的念頭”。例?中“吾兒”是主語,“存心”是謂語,“仁義”是“存心”的補語,“吾兒存心仁義”就是“我的孩子存有和順善良的心”。這兩句中的“存心”都是以與形容詞構(gòu)成述補結(jié)構(gòu)的方式作謂語,而其實從明朝一直到現(xiàn)代,這都是動詞“存心”的主要用法。由于在明朝時期,動詞“存心2”的使用頻率就相當高,所以筆者認為動詞“存心2”產(chǎn)生并發(fā)展于明朝時期。
在“存心2”的詞匯化過程中,句法條件和語義條件是兩大條件。隨著動詞“存心1”的產(chǎn)生,“存心1”開始可以帶賓語,人們漸漸熟悉了“存心”的動詞用法,這為“存心1”的成詞為“存心2”的詞匯化提供了句法條件。
此外,動詞“存心2”的形成還與述賓短語“存心”在佛經(jīng)的使用有關(guān)。前面我們講過,表“存有心思”的述賓短語“存心”經(jīng)常表達“對……上心”之義,而單純地表達“存有心思”的情況較少,且都只出現(xiàn)于佛經(jīng)中,如前面的例⑨和例⑩。如果佛經(jīng)中沒有經(jīng)常使用單純表“存有心思”的述賓短語“存心”,那么隨著表“專心;用心著意”的動詞“存心1”的產(chǎn)生,述賓短語“存心”的“存有心思”這一語義可能會被人遺忘,那么動詞“存心2”也就不會形成了。佛經(jīng)中對“存有心思”這一語義的使用,為表“存有某種心思;懷有某種念頭”的動詞“存心2”的形成提供了條件。
“存心”的名詞用法與動詞“存心2”有關(guān),因此將這一部分放在第三章來闡述?!按嫘摹钡拿~用法出現(xiàn)于清朝和民國時期,使用數(shù)量不多,表達的含義是“心里懷有的念頭;所存的心”,如下例:
?今某素行問天,存心對日,潑遭不肖子孫,蕩覆祖宗門戶。
(清《包公案》第六十七則)
?小弟原有一番存心,若是找著了二哥固好;若是尋不著時,小弟從此也就出家,做個負屈含冤的老道罷了。
(清《三俠五義》第六十四回)
例?中,“素行”和“存心”對舉使用,“存心”指的是“懷有的念頭;所存的心”,“今某素行問天,存心對日”的意思就是“今天我用平素之品行訴問于天,用所存之心對問太陽”。例?中“一番”修飾“存心”,“存心”是一個名詞,表示“懷有某種念頭”。
在語義上,表“心里懷有的念頭;所存的心”的“存心”的名詞用法與表“存有某種心思;懷著某種念頭”的動詞“存心2”有關(guān),由于“存心”的名詞用法的使用數(shù)量較少,該用法并不足以成詞,可以將“存心”的名詞用法看作是動詞“存心2”臨時用作名詞。
副詞“存心”是由動詞“存心2”虛化而來的。這一轉(zhuǎn)變開始于明朝時期,此時的“存心”處于兩可的狀態(tài),即既可以分析為是一個動詞,與其后的動詞短語構(gòu)成連動結(jié)構(gòu),也可以分析為是一個副詞,在句中作狀語修飾其后短語。例如:
?卻說周瑜聞諸葛瑾之言,轉(zhuǎn)恨孔明,存心欲謀殺之。(明《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
?你看他存心來古洞,仗膽入深門。畢竟不知見那個老魔頭有甚吉兇,且聽下回分解。
(明《西游記》第七十四回)
例?中“存心”可以是一個動詞,與其后的“欲謀殺之”構(gòu)成連動結(jié)構(gòu),“存心欲謀殺之”意思是“存有心思,想要謀殺他”;“存心”也可以是一個副詞,在句中作狀語,那么“存心欲謀殺之”的意思就是“有意想要謀殺他”。但再看例?,“存心”和“仗膽”對舉使用,兩個都是動詞,整句話的意思是“你看他存有心思來到古洞,壯著膽子進入深門”,由此可以看出明朝時期,“存心”處于兩可狀態(tài)但分析為動詞更好。
“連動結(jié)構(gòu)中的兩個動詞本來都是主要動詞,隨著表義重點經(jīng)常落在后一個動詞上,前面的動詞就會趨向虛化?!盵7]明朝時期,在由動詞“存心2”和其他短語構(gòu)成的連動結(jié)構(gòu)中,結(jié)構(gòu)的語義重心開始后移,語義重心漸漸落在“存心2”后的短語上,“存心2”則開始向副詞虛化。
通過對CCL 資料庫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存心”作狀語的使用頻率在清朝時期急劇上升,而高的使用頻率是詞匯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因此筆者認為,在清代,“存心”初步完成了從動詞“存心2”到副詞的詞匯化進程。例如:
? 弟并非存心貧吝,故意推諉不欲償還,……(清《乾隆南巡記》第四十一回)
例?中“存心”與“故意”對舉使用,“存心貧吝,故意推諉”就是“有意吝嗇,故意推脫”,此句可證明此時的“存心”已經(jīng)是副詞。
由“存有心思”到“有意;故意”是“存心”語法化為副詞后的語義變化,這其中是主觀化在發(fā)揮作用,即表示“有意;故意”的副詞“存心”是表示“存有心思”的動詞“存心2”主觀化推動的結(jié)果。沈家煊[8]提到,一個人在說話的時候往往會表明他對自己所說內(nèi)容的立場、態(tài)度和情感,這樣一來,他就在他自己的話語中留下了自我的印記,這種話語中含有自我印記、自我表現(xiàn)成分的特性,叫做“主觀性”。語言為了把這種主觀性表現(xiàn)出來,在共時平面上往往會采用一些獨特的結(jié)構(gòu)形式,在歷時平面上往往會經(jīng)歷一個演變過程,慢慢地演變?yōu)橐粋€能夠表現(xiàn)出語言的“主觀性”的語言形式,這就叫做“主觀化”。由客觀意義演變?yōu)橹饔^意義,由命題功能演變?yōu)檠哉劰δ埽煞钦J識情態(tài)演變?yōu)檎J識情態(tài),這是“主觀化”在各個方面的表現(xiàn)。[9]“存心”主觀化的表現(xiàn)就是由客觀意義演變?yōu)橹饔^意義,述賓短語“存心”表示的是“存有心思”這一客觀行為,而“有意;故意”則是表示對“存有心思”這一行為的形容和描述,是主觀的。
到了民國時期,“存心”進一步成熟,徹底完成詞匯化進程,例如:
?劉觀察見他很有品行,本來存心想把劉夫人一個陪房丫頭,給他為妻。
(民國《大清三杰》第三十七回)
?圣上見我存心坦白,且對此事十分高興,自然不復見疑我有妒心了。
(民國《宋朝十八朝艷史演義》第十六回)
綜上所述,首先,由于“存”與“心”在語義上的復雜性,二者在組合后主要有三種情況:1.述賓短語“存起心思”;2.述補短語“留存于心”;3.述賓短語“存有心思”,其中述賓短語“存有心思”是現(xiàn)代漢語詞匯“存心”的源頭。動詞“存心1”產(chǎn)生于唐朝時期,意思是“專心;用心著意”,其后接賓語,而到了明朝,動詞“存心1”消失,動詞“存心2”形成,意思是“存有某種心思;懷著某種念頭”,主要通過與形容詞構(gòu)成述補結(jié)構(gòu)作謂語。至于“存心”的名詞用法,其使用數(shù)量較少,可以看作“存心2”臨時用作名詞。副詞“存心”于明代開始它的語法化進程,在清朝時期初步完成語法化,虛化為副詞,到了民國時期變得更加成熟,完成其語法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