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漢代敦煌苜蓿種植與絲綢之路物種傳播

2020-03-03 15:31馬智全
甘肅開放大學學報 2020年4期
關鍵詞:漢簡天馬張騫

馬智全

(蘭州城市學院 文史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苜蓿是漢代從西域傳入的代表性物種,目前在我國北方地區(qū)仍有廣泛種植。關于苜蓿的傳入以及苜蓿在漢地的種植情況,不少學者作過研究,孫啟忠等先生的《我國漢代苜蓿引入者考》[1]、《張騫與漢代苜蓿引入考述》[2]、《我國古代苜蓿的植物學研究考》對漢代苜蓿引入的時間及相關文獻記載作了細致考證[3],具有重要認識價值。目前關于苜蓿等物種傳入的研究,主要依據《史記》《漢書》等傳世文獻,而20世紀在敦煌出土的簡牘文獻,特別是在最近刊布的《懸泉漢簡(壹)》[4]、《玉門關漢簡》[5]中,有不少簡文反映了漢代敦煌地區(qū)苜蓿種植的情況,對于認識漢代絲綢之路物種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一、史書記載苜蓿的傳入

關于漢代苜蓿的傳入,《史記》《漢書》等文獻都記載了西漢武帝時苜蓿從西域傳入的情況,由于史書記載較為疏略,引起了后世廣泛討論。總體來看,漢代苜蓿引入的原因和時間范圍大致是清楚的,討論的焦點集中在引入的人物上?!妒酚洝ご笸鹆袀鳌份d:

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十歲不敗。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于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及天馬多,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觀旁盡種蒲陶、苜蓿極望。[6]3173-3174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漢代苜蓿的引入當為西漢武帝時期。苜蓿的引入與張騫通西域及天馬西來有關。張騫到西域了解到大宛“馬嗜苜?!?,于是漢使取苜蓿籽實來,天子開始命令在“肥饒地”種植,可見朝廷對苜蓿引入的重視。后來西域使者大量來到,漢朝便在“離宮別觀旁”種植苜蓿等物。所謂“極望”,意同彌望,指一眼望不到邊,說明長安種植苜蓿數量之多。自然,朝廷這樣做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炫耀大漢威德。

由于大宛的信息最早是張騫提供,所謂“大宛之跡,見自張騫”,所以后人或認為苜蓿為張騫引入。如西晉張華《博物志》記載:“張騫使西域,還得大蒜、安石榴、胡桃、苜蓿、胡荽。”[7]而南朝梁任昉《述異記》說:“苜蓿本胡中菜也,張騫始于西戎得之?!盵8]704這些記載時代相對較晚,從《史記》記載“漢使取其實來”看,似不能確指引入苜蓿者為張騫本人。《漢書·西域傳》載:

于是天子遣貳師將軍李廣利將兵前后十余萬人伐宛,連四年。宛人斬其王毋寡首,獻馬三千匹,漢軍乃還……又發(fā)使十余輩,抵宛西諸國求奇物,因風諭以伐宛之威。宛王蟬封與漢約,歲獻天馬二匹。漢使采蒲陶、目宿種歸。天子以天馬多,又外國使來眾,益種蒲陶、目宿離宮館旁,極望焉。[9]3895

此段記載將“漢使采苜蓿種歸”與大宛獻天馬的事件相聯系,“宛王蟬封與漢約,歲獻天馬二匹”是漢使采苜蓿而歸的主要原因。李廣利伐大宛始于太初元年(前104),直到太初四年(前101)作戰(zhàn)取勝,“漢軍取其善馬數十匹,中馬以下牡牝三千余匹”[6]3177。自然有種植苜蓿的需求?!昂髿q余”,大宛與漢約定歲獻天馬二匹,則應是天漢年間事。如是,“漢使采蒲陶、苜蓿種歸”的時間當為漢武帝太初末、天漢初年間事務。

因為《漢書》的記載,有著作就認為苜蓿是李廣利引入,如明張岱在《夜航船》中說:“李廣利始移植大宛國苜蓿葡萄?!盵10]但《漢書》的記載是“漢使采蒲陶、目蓿種歸”,也不一定能確指為李廣利本人。

《史記》《漢書》都說漢代苜蓿引自大宛,而且與天馬西來有關。大宛在今費爾干納盆地,氣候濕潤,適宜苜蓿生長,而西域種植苜蓿的并非大宛一國?!稘h書·西域傳》:“罽賓地平,溫和,有目蓿。”[9]3885罽賓在今喀布爾河中下游河谷平原地帶,氣候溫濕,也適宜于苜蓿的種植。

從《史記》《漢書》的記載可以看出,苜蓿原本是西域大宛、罽賓等國種植的物種,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后,漢人對大宛“俗嗜酒,馬嗜苜蓿”的狀況有所了解。到李廣利伐大宛之后,隨著天馬的入獻,漢地對苜蓿的種植有了切實的需求。因此,“漢使采蒲陶、苜蓿種歸”就成為了中西文明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采苜蓿種而歸的漢使,雖不能確指為張騫、李廣利,但由此可知漢代苜蓿引入的大致時間。

二、漢代苜蓿在長安等地的種植

苜蓿早期在漢地的種植,依據史籍記載,應該是在長安。漢朝使者取苜蓿籽種來,獻于朝廷,天子在“肥饒地”種植。因為是異域物種的種植,為便于天子觀覽,“肥饒地”應該是在長安城附近。另外,隨著天馬的到來,種植苜蓿是為了給天馬提供飼料,自然需要在長安城附近種植。種植苜蓿還可以吸引西域使者的關注,顯示漢朝地大物博,因此特意在長安“離宮別觀旁”種植,彰顯大漢威德??梢?,苜蓿的種植不僅有現實的經濟價值,還具有民族文化交流方面的意義。

苜蓿在長安的種植,也見于后世其他文獻。如東晉葛洪《西京雜記》載:“樂游苑自生玫瑰樹,樹下多苜蓿,苜蓿一名懷風,時人或謂之光風,風在其間常蕭蕭然,日照其間有光彩,茂陵人謂之連枝草?!盵11]樂游苑的位置在長安東南?!度o黃圖》載:“樂游苑,在杜陵西北,宣帝神爵三年春起?!盵12]290而“武帝茂陵,在長安城西北八十里”[12]432。從地理方位和“樹下多苜蓿”“風在其間常蕭蕭然”的描述來看,苜蓿在長安有廣泛種植。又南朝梁陶宏景《本草經集注》載:“長安中乃有苜蓿園,北人甚重此,江南人不甚食之,以無氣味故也?!盵13]從“苜蓿園”的名稱來看,長安苜蓿種植應有一定規(guī)模。

隨著苜蓿的廣泛種植,漢代人對苜蓿的習性也有了準確的認知。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正月)可種瓜、瓠、芥、葵、薤、大小蔥、蓼、蘇、牧蓿子及雜蒜、芋?!盵14]13“(七月),是月也,可種蕪菁及芥、牧宿、大小蔥子、小蒜、胡蔥。”[14]56牧蓿、牧宿即苜蓿,可見苜蓿的種植在東漢已為人所熟知。除了長安之外,后世也還有其他地域種植苜蓿的記載。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載:“大夏門東北,今為光風園,苜蓿生焉。”[15]任昉《述異記》載:“張騫苜蓿園,今在洛中。”[8]704可見洛陽也有種植苜蓿的情況?!稘h書·西域傳》顏師古注:“今北道諸州舊安定、北地之境,往往有目宿者,皆漢時所種也?!盵9]3895。

苜蓿能夠在漢地廣泛種植,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首先,苜蓿可用作馬的飼料。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載:“(苜蓿)長宜飼馬,馬尤嗜之?!盵16]195其次,苜??墒秤?。《齊民要術》:“春初既中生噉,為羹甚香?!盵16]195再次,苜??勺魉幱谩C骼顣r珍《本草綱目》:“苜蓿,安中利人,可久食,利五臟,輕身健人,洗去脾胃間邪熱氣,通小腸諸惡熱毒,煮和醬食,亦可作羹。利大小腸,干食益人?!盵17]正因為苜蓿用途廣泛,歷代農書及醫(yī)書對苜蓿多有記載,這是絲綢之路物種交流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典型例證。

三、漢代苜蓿在敦煌的種植

西漢時期苜蓿,除了在長安種植之外,有無其他地區(qū)種植呢?特別是考慮到絲綢之路上天馬西來,使者不絕的情況,以及漢代在西北地區(qū)設苑養(yǎng)馬,邊防、驛置都需要大量馬匹,是否也存在苜蓿種植的情況呢?漢代史書對此沒有記載。20世紀西北地區(qū)漢簡文書的發(fā)現,為我們認識這一問題提供了可能。王世虹、衣保中先生已經注意到敦煌漢簡中關于苜蓿的記載,但因為相關材料很少,所以得出的結論是:“苜蓿價格如此高,從經濟規(guī)律而言是因為貨物數量不多的結果。那么敦煌或居延地區(qū),在秦漢時期到底可有大量的苜蓿存在,筆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倍?,他們還提出了三個緣由:一是張騫帶回苜蓿籽實的目的是為了飼養(yǎng)“汗血”馬,種植地點是皇家離宮,也就是說張騫即使帶回苜蓿,也沒有及時推廣,只是滿足皇家所需。二是按照植物傳播速度,即使敦煌此時有苜蓿,也是傳自西域的零星試種,肯定尚未成規(guī)模。三是在漢朝經營敦煌和居延之前,沒有發(fā)現匈奴廣泛種植苜蓿的材料和記載。因此“秦漢時期,馬的飼草主要包括芻稾、茭豆、苜蓿,苜蓿雖用于飼馬,但從傳播時間與傳播距離而言,苜蓿的使用并不普遍”[18]。王、衣二先生指出了資料不足的客觀原因,就僅見敦煌漢簡中的一則材料作了細致分析,頗有可取之處。不過隨著敦煌發(fā)現簡牘資料的不斷整理,特別是懸泉漢簡和玉門關漢簡的新近刊布,我們可以看到更多漢代苜蓿使用的記載,能夠對漢代敦煌地區(qū)的苜蓿種植情況作出新的判斷。

首先,敦煌地區(qū)出土漢簡記載了苜蓿收支的情況,部分簡文還有具體紀年。

出目宿廿五石 陽朔三年十一月甲申效谷常利里馬君來付縣泉廄嗇夫定

Ⅴ90DXT1812②:81[19]44

這枚漢簡為出入簿,簡文紀時漢成帝陽朔三年十一月甲申,該月壬戌朔,甲申為二十三日,即公元前22年12月30日。簡文記載敦煌郡效谷縣常利里人馬君來支付給懸泉廄嗇夫定苜蓿,數量為25石。漢簡中常見谷物25石為車一乘的記載,“出苜蓿廿五石”也應是這種情況。苜蓿25石數量不少,接收苜蓿的人為懸泉廄嗇夫,是管理馬匹的長官。敦煌懸泉置一般有馬匹40匹左右[20],此外還要供應過往馬匹的飲食,因此苜蓿的用途,必然是用作馬的飼料。

錢八千五百

出陽朔三年十一月己丑縣泉嗇夫定付敦煌新成里山譚

目宿茭八十五石

Ⅰ90DXT0109②:19

這枚漢簡出自敦煌懸泉置,簡文性質是出入簿,簡文紀時陽朔三年十一月己丑,該月壬戌朔,己丑為二十八日,即公元前23年1月4日。簡文記載敦煌懸泉置嗇夫定付給敦煌新成里山譚8 500錢,買苜蓿和茭85石,因此苜蓿和茭的價錢是每石100錢。漢簡記載茭為馬匹飼料,苜蓿與茭并列記載,可見苜蓿也是馬的飼料。

這兩枚漢簡的紀時接近,均為陽朔三年十一月事,前后相隔僅五天。第一簡記載效谷常利里馬君來付給懸泉廄嗇夫定苜蓿廿五石,依據第二簡記載的價格,懸泉置應該支付對方2 500錢左右。第二簡記載懸泉廄嗇夫定付給敦煌新成里山譚8 500錢用于購買苜蓿與茭,則苜蓿與茭已經交付懸泉置。懸泉置茭的來源有效谷縣、敦煌縣,數量不少,反映了懸泉置馬匹的飼料來源情況。

凡入茭稾目宿二千四百八十三

Ⅰ90DXT0114②:41

入目宿二百 元壽二年十月□

Ⅰ90DXT0114①:65

上兩簡也是苜蓿出入的記載,簡文或將苜蓿與茭、稾并列,都反映出苜蓿作為飼草的情況。次簡有漢哀帝元壽二年(前1年)紀年,由此可見西漢后期敦煌的苜蓿使用情況。

其次,關于漢代苜蓿的價格,也可據漢簡得出認知。前述簡文“目宿茭八十五石”值“錢八千五百”,則苜蓿與茭的價格當在每石百錢左右。而僅就苜蓿的價格來看,漢簡也有明確記載。

百石=八十

出懸泉置買苜蓿 九月丙

午少內嗇夫褒付□

直八千 Ⅰ90DXT0114①:96

該簡記載了敦煌懸泉置買入苜蓿的情況,共買苜蓿100石,每石80錢,總值8 000錢。簡文下記付錢的時間,是九月丙午,錢有少內嗇夫褒付給某人,少內嗇夫為縣屬吏,此簡應反映的是敦煌郡效谷縣付給懸泉置錢以購買苜蓿的情況。一次性買入100石苜蓿,可見苜蓿需求量頗大。

出錢五十治酒 出錢廿四御買目宿四束 出錢六十買目宿廿束 □五百

出錢百治酒卩 出錢廿四買目宿四束 出錢五十治酒 三百卅

出錢卅買目宿五束

Ⅱ90DX0111②:142[19]90

此簡是出錢市物的記載,記載了“出錢廿四御買目宿四束”“出錢卅買目宿五束”“出錢六十買目宿廿束”,可見苜蓿的價錢有每束3錢、6錢的情況。

再次,上述漢簡主要是苜蓿出入的記載,說明敦煌懸泉置需要大量苜蓿。那么,有無直接記載苜蓿飼馬的情況呢?又依據《史記》《漢書》可知,苜蓿是天馬喜食的飼料,是否有普通馬匹食用苜蓿的情況呢?漢簡文書也有反映。

十八買韭六束

十二目宿食馬 Ⅰ90DXT0206②:5

這枚漢簡殘缺,記載的是出錢市物的情況,簡文記載了出錢12買苜蓿食馬,大約可買2~4束苜蓿。簡文明確記載“苜蓿食馬”,可以確證苜蓿是馬匹的飼料。從簡文大意來看,應是日常記載出錢市物的情況,看不出與大宛天馬的關系。

□□□□□益□欲急去恐牛不可用今致賣目宿養(yǎng)之目宿大貴束三泉留久恐舍食盡今且寄廣麥一石

王子春家車欲益之主不肯到完取之兼度二十余日可至亭耳市谷大貴……

麥百三十余西未甫時賤□□□

…… 敦二三九A[21]

該簡出自敦煌馬圈灣,內容為私人書信,簡文說“恐牛不可用,今致賣目宿養(yǎng)之,目宿大貴,束三泉?!毙旅r改錢為泉,可知該簡是新莽時書信。“苜蓿大貴,束三泉”,與前述苜蓿每束3錢、6錢的記載相符。值得注意的是簡文記載買苜蓿的目的是為了養(yǎng)牛,可見,苜蓿是敦煌地區(qū)主要的畜養(yǎng)飼料。

通過上述漢簡可以看出,懸泉置需用的苜蓿有從效谷縣、敦煌縣等地運來的。那么,這些苜蓿是否就是當地種植的?漢簡文獻也有明確記載。

□□□習置又置前種目宿卌畝置北去置廿五里今年 Ⅱ90DXT0111②:18

這枚漢簡記載了“又置前種目宿卌畝”,簡文中的置,應該就是懸泉置。如是,就明確了敦煌懸泉置附近種植苜蓿的情況。懸泉置為驛置機構,需要苜蓿喂養(yǎng)馬匹,該簡正是漢代敦煌種植苜蓿的有力證據。如是,來自效谷、敦煌等縣的苜蓿,也應是當地種植。

此外,漢簡還反映出漢代敦煌苜蓿使用數量不少,如前述簡文記載懸泉置陽朔三年十一月相繼納入苜蓿25石、苜蓿茭85石,還有簡文記載買苜蓿100石,可見苜蓿使用數量之大。

第九積茭目宿千石

Ⅱ90DXT0111①:435

廣二丈二尺長六丈二尺童袤二丈二尺轉車高五尺

茭三百卌六石嗇夫敞所受

目宿六百五十四石司馬丞徐卿所受Ⅱ90DXT0111①:77[19]449

上兩簡反映的是敦煌飼料儲存的情況,前簡記載第九積苜蓿有千石,反映出敦煌飼草儲備規(guī)模之大。次簡記載懸泉置嗇夫敞所受茭與司馬丞徐卿所受苜蓿的情況,其中茭346石,苜蓿654石,二者相合正為1000石,可見“第九積茭目蓿千石”這樣的飼草儲存方式為常見狀態(tài),苜蓿正是敦煌儲備的主要飼用草料。

綜上,敦煌出土漢簡關于苜蓿的記載,反映了漢代敦煌地區(qū)苜蓿種植與使用的情況。通過紀年簡可以看出,西漢后期如成、哀及新莽時期,敦煌就有苜蓿收支的記載。漢簡記載敦煌懸泉置收入茭與苜蓿,說明苜蓿在當時是一種飼草。懸泉置運入苜蓿的數量達到數十石至百石,積存的苜蓿達到六百多石,說明苜蓿是當時主要的畜用草料。簡文記載苜蓿價格為每石80、100錢,每束有3錢、6錢,與茭的價格大體一致。苜蓿是養(yǎng)馬的飼料,也可用于養(yǎng)牛。簡文還記載了懸泉置種植苜蓿40畝,確認了敦煌種植苜蓿的情況。

除了敦煌懸泉漢簡記載的苜蓿外,在懸泉置遺址發(fā)現的出土文物中,也發(fā)現了苜蓿。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甘肅敦煌漢代懸泉置遺址發(fā)掘簡報》中介紹懸泉置出土的文物為:“農作物有大麥、粟、糜、豆、苜蓿、大蒜、核桃、胡桃、杏核等?!辈l(fā)表了苜蓿籽的照片[22],以實物形式印證了苜蓿在敦煌種植的情況。

四、苜蓿傳入與絲綢之路物種傳播

敦煌地區(qū)簡牘文獻及考古材料發(fā)現的苜蓿物種,對于認識漢代絲綢之路物質文明的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漢代苜蓿是隨著絲綢之路的開拓而傳入中原的。漢代張騫出使西域,一方面是出于抵御匈奴的需要,勸說大月氏返回故地,與漢共御匈奴。另一方面漢朝重視在政治上“致異物殊俗”,以顯示漢天子威力。張騫從西域返回,為漢武帝帶來了西域諸國的豐富信息,特別是大宛“多善馬,馬汗血,其先天馬子也”,引起了漢武帝的高度重視。元鼎四年(前113),漢武帝曾在敦煌得神馬?!妒酚洝窌酚涊d:“又嘗得神馬渥洼水中,復次以為太一之歌。曲曰:‘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騁容與兮跇萬里,今安匹兮龍為友。’”[6]1178得知大宛有善馬后,漢武帝派使者持千金及金馬到大宛請取,未得所愿。太初元年,武帝派李廣利出師大宛,西取天馬?!妒酚洝窌份d:“后伐大宛得千里馬,馬名蒲梢,次作以為歌。歌詩曰:‘天馬來兮從西極,經萬里兮歸有德。承靈威兮降外國,涉流沙兮四夷服?!盵6]1178苜蓿的引進正與天馬西來有密切關系。漢武帝在“肥沃地”及“離宮別館旁”種植苜蓿,原本是因天馬而起。因此,苜蓿引入漢地是絲綢之路文明交流的產物。

其次,漢代敦煌地區(qū)的苜蓿種植與絲綢之路中西交流密切相關。20世紀以來,漢代西北邊塞出土了大量漢代簡牘,其中數量較多者,如居延漢簡11 000多枚,居延新簡8 400多枚,肩水金關漢簡10 700多枚,這些漢簡內容非常豐富,但是對于苜蓿的記載卻頗為少見,似乎居延地區(qū)沒有苜蓿種植的情況。但是通過敦煌出土漢簡來看,至少西漢后期敦煌地區(qū)已有數量不少的苜蓿種植,這不能不引起關注。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應當與敦煌特殊的地理位置有關。敦煌地處絲綢之路咽喉要道,是天馬西來的必經之路。天馬嗜食苜蓿,敦煌種植苜蓿自然是情理中事。簡文記載敦煌一地苜蓿儲積就達六百石之多,懸泉置收納大量苜蓿,自然并不僅僅是天馬食用,更主要的還是供驛站普通馬匹食用。正是絲綢之路驛置體系的建立,才促進了苜蓿在敦煌的廣泛種植。

再次,從物種傳播的角度來看,漢代對殊方異物的接納,正是大漢天子氣象的反映。一方面漢天子能因感觸異物而開疆拓土,使中原正朔加于四裔。另一方面又將四方異物吸納于中原,并在中原大地飼養(yǎng)種植,從而豐富了漢朝人的生活,無論是在物種分布還是經濟發(fā)展上,都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這種多元文化的融匯交流,正是大漢氣象的鮮明體現。苜蓿的種植,始于武帝初開西域、引進大宛天馬時。朝廷有意在肥沃地及離宮別館旁種植苜蓿,在當時的政治意義遠大于經濟意義。隨后幾十年間,在絲路咽喉敦煌已經有廣泛的苜蓿種植與使用,可見絲綢之路上物種傳播的迅速。正是這種物種的有效利用及廣泛傳播,絲綢之路才成了東西方之間的文明交流之路。

猜你喜歡
漢簡天馬張騫
張騫探西域
漢朝人為什么嫌棄張騫
永不褪色的武威漢簡
“天馬”鬛羚有絕技
西游新記7
《肩水金關漢簡》(壹)(貳)釋文校訂
張騫后裔在河南
苜蓿:天馬的食糧
衢州市常山縣天馬一小
如浮云伴天馬,共演西游神話
介休市| 天水市| 威宁| 湘阴县| 五莲县| 嵊州市| 临潭县| 苍山县| 乐至县| 吉木萨尔县| 西华县| 长丰县| 花垣县| 麟游县| 阜康市| 英吉沙县| 临城县| 两当县| 桃源县| 宜兴市| 深水埗区| 祁连县| 伊川县| 塘沽区| 老河口市| 清水河县| 常德市| 西青区| 兴化市| 松潘县| 伊金霍洛旗| 临澧县| 蒙自县| 阜平县| 汾西县| 巴林右旗| 时尚| 保定市| 合川市| 安溪县| 正镶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