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治
第一部分牽手“新基礎教育”:苦樂研究路
一、研究的歷程
回顧兩年來“新基礎教育”研究的歷程,我校的研究發(fā)展大致經(jīng)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2017.3—2017.9):集體研學,明確方向。
第二階段(2017.9—2018.6):組建團隊,培育骨干。
第三階段(2018.9—2018.12):聚焦課堂,打磨課型。
第四階段(2019.1—2019.7):優(yōu)化管理,整合資源。
第五階段(2019.9—現(xiàn)在):物化成果,迎接評估。
二、變革的行動
在兩年多的改革實踐中,我們深深地認識到,“新基礎教育”研究絕不是孤立的課堂教學變革,而是推動學校整體性、系統(tǒng)性的變革。為此,學校在聚焦課堂、學科推進的同時,也堅定決心,從學校管理、學科建設、團隊研修及學生活動等方面,全方位地推進各項工作的優(yōu)化升級,逐漸將“新基礎教育”研究推向深水區(qū)。
1.學校管理變革:實施扁平化管理,提高團隊領導力
首先,將管理重心向年級組和學科組下移,實施扁平化管理,強化第一責任人和直接責任人的職責。
學校舊有的層級管理,隨著學校規(guī)模變大,這種管理方式逐漸顯現(xiàn)弊端。在“新基礎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我們逐漸明白,要重心下移,才能引發(fā)校本自覺,因此,學校嘗試實行扁平化管理,把管理重心向年級組和學科組下移。
其次,建立部門議事制度,提倡工作有計劃、部門有聯(lián)動,讓學校各部門工作推進更科學、更有序、更高效。
再次,把行政例會變成研討會、分享會,倡導學習與交流日?;?,提高學校領導團隊的變革領導力
周一上午是學校的行政例會,學校充分里利用行政例會的平臺,要求每位領導行政聚焦“新基礎教育”研究,定期舉行“新基礎教育”學習分享會,以及推進情況總結(jié)交流會。
2.課堂教學變革與教師發(fā)展:支持骨干先行,倡導協(xié)同發(fā)展
以骨干先行,引領團隊發(fā)展。在“新基礎教育”研究上,學校充分認識到骨干先行的重要意義,在研究的起始階段,我們堅持行政與學科教研組長帶頭上專家指導研討課,通過這些學校骨干教師的研究,引領團隊的發(fā)展。
倡導“走出去,學回來”,加強內(nèi)化與提升。我們強調(diào)“走出去,學回來”,形成分享、交流、內(nèi)化的研訓機制,并明確學習的要求:把優(yōu)秀的課例和講座,用錄音、錄像等方式記錄下來帶回學校。組織學習交流分享會,把學習所得在學?;蛘呖平M、年級組等層面進行分享。根據(jù)實際,嘗試重建優(yōu)秀課例。
不斷優(yōu)化教學研討路徑,促進團隊協(xié)同發(fā)展?!靶禄A教育“研究,強調(diào)理論先行,然后用理論轉(zhuǎn)化為實踐研究。這就要求學校要提升教學研討的有效性,增強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為此,學校各學科緊緊圍繞“新基礎教育”的相關理念,逐步推進課程研究,并在不斷試錯,不斷總結(jié)反思中,在不同階段不斷調(diào)整研討的路徑。
最后,搭建成長分享展示平臺,完善評價制度,感受成長快樂。學校的課堂教學變革,目的是“在成人中成事,在成事中成人”,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老實說,參與“新基礎教育”研究與變革的過程是艱苦而曲折的,許多教師投入了異常艱辛的努力,大膽敞開自己,不斷試錯,不斷否定,甚至是因為壓力過大,經(jīng)歷了痛苦的磨礪,流下了委屈的眼淚。但流淚過后,教師繼續(xù)鼓足勇氣挑戰(zhàn)自己,迎來脫胎換骨的成長質(zhì)變,感受到成長的快樂和收獲的幸福。
為了及時給予精神鼓勵,學校重視為“新基礎教育”搭建成長、分享、展示平臺。每學期都要舉行學科團隊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和個人成長故事分享會,讓參與新基礎教育研究的團隊和同行者分享“有淚有笑”的成長故事,通過他們的成長變化感染、激勵、促動更多教師參與。
另外,完善評價制度,讓教師的每一分努力都看得見。一方面在學校的崗位考核評價方案里,增加對“新基礎教育”研究的評價,凡是積極參與“新基礎教育”研究的個人都會獲得加分;另一方面,學校在“年度人物評選”這個大型活動中,專門設立“課改先鋒”這個稱號,表彰在“新基礎教育”研究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人物。
第二部分見證“新基礎教育”:成長與反思
兩年多的“新基礎教育”研究歷程,在教育專家引領下,我們看到了更為理想的課堂成長狀態(tài)和教育發(fā)展愿景,也對學校的改革轉(zhuǎn)型、質(zhì)量提升有了充足的信心。教師們在參與研究中開闊了視野,教育觀念和職業(yè)信念都有了長足發(fā)展,慢慢品嘗到專業(yè)成長的幸福。從教師、學生、家長到社區(qū),一個更為融洽的教育生態(tài)正在建構(gòu)。
一、來自學校的變化:學校進入發(fā)展快車道,影響力不斷提高
參與“新基礎教育”研究以來,學校不是被動地完成任務,而是主動用好研究平臺和研究資源,抓住契機,主動求變,全方位地推動學校各領域的變革和優(yōu)化升級,改革課堂教學范式,創(chuàng)新學校育人工作,設計全新的管理架構(gòu),激發(fā)師生的生命自覺,致力打造一所“新基礎教育”理念指引下的、充滿生命活力的新學校。
二、來自領導團隊的變化:學校領導力增強,團隊凝聚力空前
自2016年以來,學校領導團隊換屆,團隊成員更加年輕化。雖然工作活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很強,但不可否認,欠缺經(jīng)驗尤其是欠缺管好大規(guī)模學校的科學理念和方法,是這個團隊的短板。參與“新基礎教育”研究,適時為領導團隊彌補短板提供了最好的保障。近兩年,無論是課堂教學管理還是學校的課程開發(fā)、文化設計、管理模式,都是在全國頂尖專家的指引下進行。他們的高位引領讓學校度過了新老交替期。
加強了學習后,也更加使我們意識到,一所學校的發(fā)展必須真正關注“人”,關注師生的生命需求,處理好“成人”與“成事”的關系,尤其要善于“成人之美”,保持公心,愛護師生,為他們創(chuàng)設更多的成長平臺和發(fā)展契機,讓學校變成生命自由生長的樂園。這樣去工作,我們感覺舒心,教師也更加用心。
三、來自教師的變化:教師參與度提高,生命自覺被激發(fā)
1.各學科的發(fā)展梯隊基本成型,骨干教師擔當作用凸顯。
2.教師的卷入度越來越高,新的教研氛圍正在形成。
3.教師試上研討課的熱情高漲,有淚有笑中得到精神成長。
四、來自學生的變化:學生更加熱愛學習,課堂主動自信表達
學生在課堂上更會學習了。走進新基礎教育的課堂,可以看到,孩子們更會學習了,會聆聽了,會思考了;能大膽表達,而且能有條理地表達了;孩子會合作了,而且合作的效益也越來越好了。學生更加熱愛課堂了。新基礎教育的課堂,大問題向每一個孩子開放,重心下移,學習權利下放給每一個孩子,課堂上學生更加主動參與,快樂學習,學生越來越喜歡課堂了。學生更大膽自信了。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學生就是課堂的主人,他們在課堂上得到充分尊重,獲得更多鍛煉的機會和平臺,也體驗到“安全感”,敢于大膽提問,大膽質(zhì)疑,自信表達,自信展示。
五、來自家長的變化:家長成為“合伙人”,家校合作更融洽
一方面,家長的生命自覺也被激發(fā)了。我們敞開校門,讓家長走進學校,走進課堂,更多地了解學校,理解教育,與孩子、與學校一起成長。由于學校重心下移,家長有更多的機會和平臺參與學校的日常管理。耳濡目染間,要當一個有教育力的家長,成了很多家長努力的方向。
另一方面,家長更加支持和配合學校了。我們健全了學校的家委會組織和議事制度,創(chuàng)新家長義工團活動,編制家長委員會工作手冊。這一切都成為家校深度合作的重要保障。
第三部分展望“新基礎教育”:未來向哪里去
用理念觀照行動,用理想??爆F(xiàn)實,審視現(xiàn)在的我們,還有很多困難要面對,還有很多挑戰(zhàn)要迎接。
第一,在學校領導團隊的層面,需要思考的是:我們領導團隊的自我診斷是否對了,我們可以怎樣進一步提高診斷能力?領導團隊怎樣借助專家指導,認識自身不足,進一步提高領導力和管理效能?即將踏入一個新階段,我們又要采用怎樣的推進策略呢?著眼于長遠發(fā)展,學校的管理制度、管理機制,還可以怎樣優(yōu)化呢?
第二,在課堂教學的層面,還有新的問題需要破解。教研組是學校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中堅力量,下一步如何繼續(xù)提升教研組的教研能力,形成獨具特色的教研文化呢?面對大量年輕教師的進入,怎樣讓他們盡快融入,專業(yè)發(fā)展少走彎路?怎樣更好地研究學生,理解學生?在學生分析上如何做到更精準,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如何才能更貼近年段特點?
第三,在學生工作方面,同樣有許多新的課題。如何避免活動的隨意性、碎片化,讓學生的活動更有系列性、更豐富多彩呢?如何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科教學和班隊活動有機整合呢?在此基礎上,如何設計更多適合學生的、可選擇性的教育活動?這些都是我們要去探索的新課題。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