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培濤
摘要:傳統(tǒng)觀點認為“雖”在文言文中一般翻譯成“即使”,這樣的觀點不夠準確。真實的情況是:“雖”在文言文中既可以表示“雖然”,又可以表示“即使”,具體表示什么,要根據(jù)具體的語境來確定。表示“雖然”時是轉(zhuǎn)折連詞,后面接的情況一般已經(jīng)存在或發(fā)生;表示“即使”時是讓步假設連詞,后面接的情況一般并不存在或尚未發(fā)生。
關鍵詞:文言文;雖;翻譯
部編版語文教材文言文教學中出現(xiàn)了不少的“雖”字,盡管文言虛詞不是考試考查的重點,但是,不能準確理解其用法和含義,也會影響教學活動的開展。
傳統(tǒng)觀點認為“雖”在文言文中一般翻譯成“即使”,其實,這樣的觀點并不準確。真實的情況是:“雖”在文言文中既可以表示“雖然”,又可以表示“即使”,具體表示什么,要根據(jù)具體的語境來確定。表示“雖然”時是轉(zhuǎn)折連詞,后面接的情況一般已經(jīng)存在或發(fā)生;表示“即使”時是讓步假設連詞,后面接的情況一般并不存在或尚未發(fā)生。如“雖有嘉肴”和“雖有名馬”的“雖”,我們可以認為無論“嘉肴”還是“名馬”,都必須承認它存在,否則后面的論述就沒有意義。所以,“雖有嘉肴”和“雖有名馬”的“雖”,均應理解為“雖然”。八年級上冊《三峽》一課中的“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乘奔御風”并不存在,所以這個“雖”是“即使”。
據(jù)此分析,“雖”在具體語境中的具體意思就迎刃而解了。如《詩經(jīng)·大雅·文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一句,周是舊邦是已經(jīng)存在的事實,“雖”可以譯為“雖然”?!赌印す敗贰半m殺臣,不能絕也”一句中很顯然殺人的情況尚未發(fā)生,“雖”應譯為“即使”。
當然,“雖”在文言文中還有通“惟”的用法,不是僅、只有。如《管子·君臣下》:“決之則行塞之則止,雖有明君能決之又不塞之?!?/p>
以下句子中“雖” 后面接的情況一般并不存在或尚未發(fā)生,可以譯為“即使”。
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察今》)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廉頗藺相如列傳》)
雖愚者亦明之矣!(《原君》)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使之然也。(《勸學》)
雖大風浪不能鳴,而況石乎?。ā妒娚接洝罚?/p>
以下句子中“雖” 后面接的情況一般已經(jīng)存在或發(fā)生??梢宰g為“雖然”。
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廉頗藺相如列傳》)
雖然,使后之為君者,果能保此產(chǎn)業(yè),傳之無窮,亦無怪乎其私之也。(《原君》)
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石鐘山記》)
雖然,董、聶不能言。(《譚嗣同傳》)
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孔雀東南飛》)
作者簡介:劉培濤(1977—),男,山東省鄒城市看莊中學高級教師,主研方向為傳統(tǒng)文化和基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