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學校 江蘇 昆山 215300)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們來說,他們的思維邏輯相對較為簡單,他們對于數學理論的理解來源于老師在課堂中所講的知識點和生活中的經驗來獲得的。因此,本文要圍繞生活化的主題來展開教學會有更加明顯的效果,幫助學生更加有效地消化知識點并熟練掌握應用,提高學生對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在小學階段,數學的語言有時會冗雜,會有點枯燥乏味,學生們聽課的效率并不高,會使轉移注意力,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教學方法,轉換教學語言,不僅能讓學生能夠接受并理解還可以調動課堂氛圍,讓學生們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語言是一門藝術,可能同一種語言不同的學生的理解看法不同。所以,教師要結合學生們的興趣愛好把語言轉化成引導學生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一種教學手段。
比如:在教學應用題,每套衣服用布2.7米,28米布可以做多少套這樣的衣服?我們知道做衣服是不能做半套的,衣服的布料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所以28÷2.7算出的得數并不是整數,所以小數點以后的數字是不能成套的,所以我們得數最終只能得到10。這樣巧妙地設計激發(fā)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也體會到了做衣服這件事情也是要把數學問題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計算的。在這個工程中,除了考察學生的運算能力,還考察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通過四舍五入的學習,讓學生更好地將數學運用到生活中去。又比如,在學習“軸對稱圖形”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來進行舉例,大家家里有長得一模一樣的東西嗎,或者有一些看似一樣但實際卻又不一樣的東西,比如說窗花呀,蝴蝶呀……同學們就開始有了興趣,這時候就可以順著往下說,他們長的是一對一對的而且還是相同的,那么他們有什么共同特征嗎?同學們就發(fā)現他們之間好像都有一條線,那么有同學知道這條線叫什么,教師就可以引導著學生繼續(xù)往下教學講解。這樣和學生們的互動性很強,激發(fā)了他們對數學知識的探究,提高了同學們對數學的理解能力。
在小學階段的學生們,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化更有利于學生理解知識。學到的知識越貼切生活時,學生們的記憶點就越牢靠。在教學課堂中,老師應該設計一些讓學生們感興趣的案例放到課堂中去,讓學生們感受在其中,會大大引起學生們的學習的興趣,提高對理解知識的能力,激發(fā)起學生們對學習的探索。
比如,在學習“常見的數量關系”的知識點中,李東騎自行車,每分鐘能騎行200米,那么8分鐘他能行多少米呢?一分鐘能騎200米,如何用最短的時間計算出他的騎行距離呢?這樣的題目更加的具有生活性,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能夠快速地把學生帶進思考問題。學生就會發(fā)現原來就連走路、騎車這樣簡單地問題都會有數學道理。老師可以把學生郊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學中來,“同學們去郊游,大家玩的想法不一樣,公園里有的6人在騎自行車,有的8人在劃船,但還有的16人在小廳里乘涼?!弊屚瑢W們根據老師所出的情景自己進行編題,然后讓同桌來列式解題,這樣不僅讓學生們對知識點運用到生活化而且不會使課堂枯燥乏味,讓同學們積極動手操作,主動探究,促使他們對學習數學更加有興趣,充實他們對生活常識的理解。
數學來源于生活,我們應該把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教師要教學生把數學邏輯思維應用到生活中去,就會發(fā)現,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問題不僅有趣還簡單,讓學生學會從生活中去觀察去發(fā)現,并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比如:在學習“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相關課題后,讓學生大概去計算教師辦公室的體積,教室的長大概在10米,寬在6米左右,高大概有3米,體積就能算出具體地值來,還能算出一個教室中評論一個學生所占的體積是多少,講臺又是多少等等:在學過“容積”知識點后,可以創(chuàng)設一個情景,媽媽做飯用的醋用完了,于是讓小梅去打5元的醋,4元為1斤,那么在咱們生活中1斤是多少的容積呢?又是多少毫升呢轉換單位是多少升呢?教師可以引導著學生繼續(xù)往下講,以前打醋老板是用提子打醋,一勺提子一斤,那一斤就等于500g也就是500毫升,那么小梅要打多少毫升的容積呢?大家一下來了興致,同學們按照單位轉換的制度一步步來計算,這樣激發(fā)了學生們的興趣,想要弄清楚平時說的單位到底應該怎么轉換,教師可以順著這個情景引導學生一步步地結合課本所學的知識來進行教學。這樣一來,學生們積極參與,全身心地投入到討論問題中去,貼切生活,感受到學習到的數學知識也可以靈活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的,還有我們在生活中已經掌握的熟練的,但是沒有找到其中的發(fā)展規(guī)律,可以通過運用經驗和教學來完善自己所掌握的。
總之,教師要根據學生們的情況把教學內容與生活更加生動、有趣地結合起來,運用一些在生活中特別常見的小事情,當作例子展開來教學,只有把學生引導生活中去,才會會使學生真正感到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讓他們感覺到數學也是富有情感、貼切生活且有趣的一門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