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富亞
(淮北師范大學 歷史與社會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為爭奪殖民地和世界霸權加緊侵略中國,國人為了反抗其壓迫進行了艱難的探索。在此背景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主義成為中國各界人士救亡圖存的共同信念。民族主義也由此成為推動近代中國歷史進程的主導力量。正如余英時所說:“近代中國出現(xiàn)過的各式各樣的現(xiàn)代化思想和政治運動,其能掀動人心于一時大抵皆以民族主義為出發(fā)點,并基本上假借著民族主義的動力?!保?]在民族主義的影響下,各類反帝愛國運動此起彼伏,其間,華僑一直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他們積極投身中國本土的反帝愛國斗爭中,或捐資助餉支持起義,或挺身而出參與革命,或奔走呼號宣傳救國,為民族獨立事業(yè)做出了卓越貢獻。因此,在以往的研究成果中,不少學者囿于中國立場,把華僑民族主義與中國反帝斗爭直接等同起來,將華僑民族主義看作中國反帝愛國斗爭的衍生物,但是,卻忽略了華僑民族主義中特殊的政治、經(jīng)濟訴求。[2]1930 年,女教員蕭信庵赴印尼僑校任教途中被辱一事(以下簡稱“蕭案”),最終發(fā)展成為規(guī)模浩大的反帝愛國運動,生動地展示了其時僑界群體、社會團體、新聞媒體與政府力量互動的鮮活場景;其間體現(xiàn)出的華僑民族主義,具有反帝愛國和在地圖存的雙重性質(zhì)。本文以《反荷運動??分惺占膬S界、社會團體,以及國民政府之間的電文為基本史料,詳述“蕭案”的來龍去脈,以期揭示20 世紀30 年代華僑群體對祖國、對中華民族以及對自身利益的復雜思想情懷。
清末民初,大量中國人僑居南洋。為了傳承和弘揚祖國傳統(tǒng)文化,他們廣泛建校辦學,開展華文教育。然而,由于南洋僑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能夠勝任教育工作的人員極少,不少僑校皆聘請國內(nèi)教師擔任教員,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也十分鼓勵國內(nèi)教師赴僑校任教。
1930 年8 月,印尼安汶島華僑培德學校急需女教員,函請南京市教育局尋覓合適人選。當局獲悉后,推薦南京中區(qū)實驗學校女教員蕭信庵前往就職。蕭信庵,江蘇宜興人,年近三十,從教多年,為人落落大方,治事尤為負責。安汶島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同事皆勸其勿往,但蕭女士“以南洋僑胞教育,較國內(nèi)尤為重視,國內(nèi)求才較易,南洋聘師甚難,慨然成行”[3]。
8 月13 日晚,蕭信庵自上海啟程,乘坐芝巴德號輪船前往安汶島。8 月19 日,當輪船將至孟加錫時,孤身旅行的蕭女士,竟先后遭到該船大副蘭鞍奇、二副雷第馬開的多次猥褻,甚至險被強奸。事發(fā)之后,蕭信庵立即將其遭遇告知同船僑胞,希望獲得幫助。其時,泗水領事陶寅、中南公司總理向俠民、哲學家劉景文亦在船上,得知蕭信庵的遭遇后,三人當即與蕭女士一道向船主亞爾氏提出質(zhì)問。不料,船主非但不嚴懲暴徒,反而指使船上醫(yī)生,誣陷蕭信庵有神經(jīng)病,其包庇之意昭然若揭。8 月20 日,輪船抵達孟加錫后,蕭女士隨即向孟加錫檢查處提起申訴,但檢查處竟判荷籍船員無罪。與此同時,渣華輪船公司亦僅以一份毫無誠意的道歉信了事。
蕭信庵對于此事的處理結果感到極為不滿,遂將其受辱經(jīng)過公諸報端,尋求僑界同胞援助。事件公開后,立即在印尼僑界引起軒然大波,當?shù)貎S胞皆為蕭女士的遭遇感到憤憤不平。9 月1 日,孟加錫各華僑團體代表十余人,陪同蕭信庵赴國民政府駐孟加錫領事館,要求領事王德棻嚴正交涉,但王德棻多番推諉,企圖敷衍了事。9 月2 日,國民黨荷屬支部以“此事對將來華僑婦女關系特重”[4],遂召開緊急會議,商討援助蕭女士的辦法。9 月3 日晚,孟加錫工商學各界僑胞200 余人,成立“蕭案”后援會,向渣華輪船公司提出交涉。9 月4 日晚,孟加錫僑界又召開聯(lián)席會議,再次要求領事王德棻與渣華公司交涉。9 月6 日,在僑胞的輿論壓力下,王領事致函渣華輪船公司,要求對方就蕭女士受辱事件給出解釋。9 月8 日,渣華輪船公司復函稱:“該船大副與蕭女士接吻,雖即蕭女士不加拒絕,亦屬不合,故公司方面,將予處罰,至于該船二副,未有證據(jù)足證彼有不可恕之行為,故處罰該員,似覺不公……鄙公司認為此案已告結束,無他措置矣!”[5]這一罔顧事實的言論,令印尼僑胞更加不滿,他們紛紛發(fā)表宣言和通電,號召更多的僑胞加入到援助蕭女士的隊伍中。然而,由于荷蘭殖民者的打壓以及印尼僑界力量孱弱等因素,“蕭案”并未在海外引起轟動。
9 月26 日,蕭信庵受辱事件傳入國內(nèi),立刻引發(fā)國內(nèi)僑界的廣泛關注,中華僑務協(xié)進會、暨南大學華僑學生聯(lián)合會、華僑聯(lián)合會等僑界團體紛紛介入,他們以大眾媒體為平臺,積極宣傳“蕭案”,最終將此案營造成為全國輿論關注的焦點。
值得注意的是,“蕭案”發(fā)生之時,中原戰(zhàn)場戰(zhàn)火正盛,幾乎所有媒體都將焦點對準這場規(guī)模浩大的軍閥混戰(zhàn),如《申報》每日都有戰(zhàn)況的最新報道。蕭信庵并非名人,事發(fā)地更是遠在印尼,從表面上看,在中原戰(zhàn)事正酣的背景下,這一案件似乎并不具備引發(fā)輿論關注的條件。
然而,“蕭案”發(fā)生之際,中原大戰(zhàn)已持續(xù)半年之久,巨大的人員和財產(chǎn)損失,使得國人已經(jīng)對這場戰(zhàn)爭的意義產(chǎn)生質(zhì)疑。正如時人所言:“此次之犧牲不可不謂大矣,而人民所得的利益在哪里?同是中國人民,友敵的士兵們,又有什么不共戴天之仇,不過兩三個領袖的意見不同罷了?!保?]與此同時,西方列強對中華民族的壓迫日益加劇,媒體每隔幾日便會有列強欺壓甚至慘殺國人的報道,不斷刺激著國人的神經(jīng)。在此背景下,社會亟需一些能夠觸發(fā)國人團結一致的“資料”,“蕭案”的發(fā)生正應其需,案件中所具備的聯(lián)合、雪恥、反荷等因素,正好迎合了社會普遍存在的厭惡內(nèi)戰(zhàn)心態(tài)和反帝國主義情緒,使得“蕭案”具備了成為熱點新聞的可能性。
國內(nèi)僑界敏銳地洞察到社會大眾的心理訴求,同時也意識到“蕭案”潛在的轟動效應,因此積極在各大媒體上宣傳“蕭案”。鑒于蕭信庵非名人的身份,國內(nèi)僑界在宣傳案件時,尤為注重對蕭信庵的媒體形象塑造。如華僑聯(lián)合會在《申報》上介紹案件時稱蕭氏:“家本寒士,由小學而師范,讀書備嘗艱苦,性豪爽,與人交彬彬有禮……師生咸極信仰?!保?]華僑刊物《僑鏡月刊》則稱:“女士為了華僑教育之重,不惜以一弱女子之身,舍棄原來之優(yōu)越地位,跋涉重洋,去過著冷清的生活?!保?]國內(nèi)僑界通過這些文字性的描述,將蕭信庵刻畫成一位出生寒門、知書達理、熱心教育的女性形象,從而極大地激發(fā)了大眾對其本人的興趣與好感。
在塑造蕭信庵良好形象的同時,國內(nèi)僑界也十分注重對其不幸遭遇的宣傳。如9 月28 日,暨南大學華僑學生聯(lián)合會在公函中稱:“此次蕭信庵女士赴荷,備受荷船副侮辱,此等減滅天良,人格卑劣之行動……應請諸公據(jù)理力爭,以雪奇恥?!保?]這一表述將荷蘭船員的卑劣行徑與蕭氏的良好形象形成鮮明對比,從而極大地激發(fā)了大眾對其遭遇的同情。
然而,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華僑受辱的悲劇時有發(fā)生,蕭信庵的遭遇固然令人同情,卻很難引發(fā)廣泛且持續(xù)的輿論關注。國內(nèi)僑界對此亦有清醒認識:“國人對于此事,除少數(shù)僑團及有關系機關暨一部分熱心人士外,少有注意者。”[10]有鑒于此,國內(nèi)僑界意識到唯有將“蕭案”塑造成為一場“國恥”事件,才能獲得輿論的持續(xù)關注。因此,他們在宣傳“蕭案”時,總是將其與民族和國家聯(lián)系在一起,試圖通過一系列的話語建構,激發(fā)國人積壓已久的反帝國主義情緒。
9 月27 日,上海僑務協(xié)進會通過《申報》發(fā)布電函稱:“此事不特污及蕭女士一人,且辱及我全民族,用敢大聲疾呼,懇請外部迅電荷政府,提出嚴重交涉。”[11]10 月4 日,華僑聯(lián)合會亦在《申報》上發(fā)布通電稱:“蕭案不特為蕭女士個人的奇恥大辱……我政府,我全國同胞,應該一致奮起為蕭女士雪恥!為蕭女士伸冤!”[12]為了切實援助“蕭案”,華僑聯(lián)合會進一步呼吁全國各界聯(lián)合起來抵制渣華公司,“勿搭乘渣華公司輪船,勿配寄渣華公司貨品,勿起落渣華公司客貨,勿刊登渣華公司廣告及渣華輪船進出口消息”[13]。與此同時,華僑聯(lián)合會還向各地分會派出宣傳人員,將“蕭案”的經(jīng)過據(jù)實相告,爭取各地民眾的支持。
從上述宣傳內(nèi)容來看,國內(nèi)僑界使用了大量的民族主義話語,如“辱及全民族”、“奇恥”、“一致奮起”等,正是通過這些極具民族主義色彩的話語,刺激國人的神經(jīng),成功地將“蕭案”與國家尊嚴和民族榮辱聯(lián)系在一起,為輿論的持續(xù)發(fā)酵奠定了基礎。
當然,在宣傳“蕭案”的過程中,自然不能缺少案件主角——蕭信庵的參與。10 月中旬,華僑聯(lián)合會致電蕭信庵,邀請其回國主持抵制渣華公司事宜。不久之后,蕭信庵從報紙上得知華僑聯(lián)合會“援蕭反荷”的消息,當即修書一封,并由《申報》全文刊出,文中道:“惟兩暴徒兇惡已極,信必欲其處死刑,以絕后患,而雪國恥……只恨生為弱國女子,遂遭斯辱,能不痛心?”[14]近代中國飽受列強欺凌,致使時人對“國恥”一詞極為敏感,蕭氏在信中強調(diào)其“雪國恥”的訴求,并突出其“弱國女子”的身份,意在喚醒世人的國恥記憶。這一系列的自我表達,將其個人遭遇與印尼僑胞的境遇整合為一體,并將個人得失與國家榮辱聯(lián)系在一起,迎合了國人一致對外的心理。
在國內(nèi)僑界的宣傳下,“蕭案”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上海婦女協(xié)會、中華海員工會、北平特別市總商會等數(shù)十家社會團體相繼發(fā)聲,要求懲治暴徒以雪國恥。在此背景下,大眾媒體也意識到“蕭案”巨大的新聞價值,紛紛加入案件的宣傳隊伍中,并竭力將之與民族榮辱相關聯(lián),營造“同仇敵愾”的輿論氛圍。如《時事新報》在對案件的評論中就指出,“蕭案”發(fā)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的國際地位低下,而軍閥混戰(zhàn)更是助長了荷蘭人的野心,若要改變這一局面,“我四萬萬同胞當捐棄自私自利的惡念,以國家榮譽和民族尊嚴為前提,拿出對于內(nèi)戰(zhàn)的勇氣,移以對外,與五百余萬荷人作殊死戰(zhàn)!”[15]為了迎合大眾“團結對外”的心態(tài),《上海新聞報》更是刊出一副漫畫,將“蕭案”描繪成一節(jié)燃燒著的燈芯,而民眾則被描繪成源源不斷的燃料,并配以“民眾熱力、擴大宣傳、再接再厲”[16]等文字說明。這樣的漫畫將國人援助“蕭案”的場景直觀地現(xiàn)于紙端,使讀者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全民團結的必要性,極大地吸引了民眾的眼球,進一步助推了輿論的轟動效應。
可以明顯看出,國內(nèi)僑界在“蕭案”的輿論發(fā)酵過程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以大眾媒介為平臺,完成了對蕭信庵的個人形象及其不幸的塑造,贏得了社會大眾的好感與同情。與此同時,通過一系列的民族主義話語建構,將“蕭案”的宣傳與民族、國家聯(lián)系在一起,迎合了社會大眾“團結對外”心理需求,獲得了廣泛而持續(xù)的輿論關注。
蕭信庵案引起輿論轟動后,如何為其申冤雪恥成為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由于公眾普遍認為“蕭案”事關國體,于是社會各界均將視線聚焦于國民政府的外交交涉上。
然而,輿論鼎沸之下,國民政府的表現(xiàn)卻不盡人意。蕭信庵被辱案案發(fā)于8 月中旬,10 月下旬開始在國內(nèi)引發(fā)各界關注。按照常理,在群情激憤的情景下,國民政府本應立即與荷方交涉。然而,外交部門僅在10 月21 日發(fā)布公告稱:“現(xiàn)本部已據(jù)駐加錫領事館電復蕭被吻證實,渣華公司已具函道歉,并由法院受理,正在依法檢舉?!保?7]此后直至11 月上旬,國民政府外交部對此案再無任何回應,其怠政之舉致使社會各界極為不滿?!锻饨辉u論》對此批判道:“國際交涉在于迅捷機宜,而外交當局似仍遲疑未決,使良機坐失,縱使將來積極交涉,對方亦無所畏忌。前年有黨國軍事前進,外交落后之譏;今日大有民氣前進,外交縮后之象矣!”[18]
在此情形下,社會各界開始響應華僑聯(lián)合會的號召,以抵制渣華公司的方式援蕭雪恥,其中以廈門海員分會的表現(xiàn)最為積極。1930 年11 月6 日,廈門海員分會召集廈門各界開會,組織成立“廈門各界援助蕭案委員會”,開始實施抵制運動。運動以“不搭乘荷輪、不配渣華公司各輪貨物、不起卸荷輪貨物”等方式展開,為了保證抵制效果,委員會又組織海上糾察隊,負責監(jiān)督抵制行為。11月8 日,抵制運動效果初顯,渣華公司8 艘輪船抵廈,均空載而來空載而去。
廈門各界的抵制行為使渣華公司損失慘重。11 月10 日,為了緩解民憤,渣華公司急忙派代表錢沖甫到華僑聯(lián)合會表示歉意,錢氏在與華僑聯(lián)合會接洽時稱:“此事敝公司萬分抱歉,現(xiàn)該大副已革退,二副及船主船醫(yī),均已降職他調(diào),敝公司希望貴會撇開政治問題,另請外部交涉,關于辱蕭一案,敝公司當向各團體道歉?!保?9]然而,華僑聯(lián)合會卻回復道:“公司如愿認錯道歉……須芝巴德大二副嚴厲處刑,荷政府正式向我民族道歉,同時取消荷屬虐待華僑種種苛法酷例,并保證以后永無同樣事件發(fā)生?!保?0]對此,渣華公司表示無法接受,雙方最終不歡而散,案件再度陷入僵局。
11 月14 日,當?shù)种七\動勝利在望之際,廈門海軍警備司令林國賡竟以奉外交部電令為由,禁止海上糾察隊一切行動。此舉一出,舉國震驚,華僑聯(lián)合會立即聯(lián)合僑務協(xié)進會、海員總工會、生活周刊社等十一個團體致電林國賡,勸其以民族利益為重,收回成命。為給林氏壓力,華僑聯(lián)合會在電文中刻意搬出蔣介石的訓話:“凡不知民族主義,無民族思想者,不配為一完全國民,吾輩軍人,尤要明白民族主義,為人模范?!保?1]但林氏依舊不為所動。社會各界立刻將矛頭轉向林國賡和外交部。如中華海員總會致電南京陸??哲娍偹玖畈?,控訴林國賡“以本黨治下之官吏,助長帝國主義者之淫威”[22],請求司令部速將其撤職查辦。華僑聯(lián)合會則分別致電南京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稱:“外交部長王正廷庸懦無能,一意媚外,荷蘭帝國主義者壓迫益甚,華僑痛苦日深,不平等條約,遷延未改,國民呼聲充耳不聞”[23],懇請中央將其撤換。從各方電文的措詞可以看出,社會各界已經(jīng)將“蕭案”完全看作帝國主義壓迫,致使國人反帝國主義情緒持續(xù)高漲。
社會各界的呼聲并未被國民政府重視,從而激起了國人更大規(guī)模的抗爭,“蕭案”也最終演變成一場規(guī)模浩大的反帝愛國斗爭。1930 年11 月26 日,在華僑聯(lián)合會的倡導下,社會各界100 余家團體在上海召開“反荷大會”,討論并通過了解決“蕭案”的最低限度:“(一)荷蘭政府正式向我國政府道歉;(二)渣華公司登報道歉并保證此類事件不再發(fā)生;(三)嚴懲兇徒,不得降調(diào)了事;(四)辭退船長亞爾氏,不得降職他調(diào);(五)賠償蕭女士損失十萬兩”[24]。除此之外,大會還通過了“取消中荷領事殖民地條約”、“修改荷屬章程109 條”、“取消荷屬華僑入境稅”等24 項提案。與此同時,為了切實推進各項議題,大會推選許冀公、方之幀、吳邁等人為代表進京請愿。
11 月27 日,請愿代表抵達南京。在社會各界的輿論壓力下,南京國民政府不得不重視此案,派外交部部長王正廷親自接見請愿代表。雙方接洽后,王氏回應稱:“據(jù)荷方通知,正在審訊,當由我國派員監(jiān)審,如不公平,再與交涉?!保?5]與此同時,對于代表提出的有關中荷關系的諸多訴求,王氏亦表示政府當極力交涉。
外交當局表態(tài)后,渣華公司亦感事態(tài)嚴重,若不積極處理,恐將引起國人更大規(guī)模的抵制行為。1931 年初,渣華公司總經(jīng)理葛里埃正式向蕭女士道歉,對大會提出的懲兇、賠償?shù)纫笠渤兄Z辦理,唯有“荷蘭政府道歉”一項,渣華公司以無法代表荷蘭政府為由拒絕,最后不了了之。
民國時期,印尼僑胞遭受虐待甚至慘殺的事件屢見不鮮,如在“拉森”、“巨港”、“文通安”等各埠虐華事件中,華僑或被土人殘殺,或遭荷人屠戮,從未有一人得到賠償,這些事件雖曾引發(fā)一時輿論關注,但最終都湮沒無聲。嚴格來說,蕭信庵作為南京市教育局外派教師,在身份上與印尼華僑尚有區(qū)別,且就惡劣程度而言,“蕭案”也不及上述案件嚴重。但此案卻得到了海內(nèi)外僑界的極大關注,華僑聯(lián)合會更是不遺余力地推動案件的輿論發(fā)酵與外交交涉,原因何在?
事實上,華僑群體積極介入“蕭案”,并竭力推動案件進展,其背后具有特殊的時代背景。
一方面,華僑群體介入“蕭案”是華僑民族主義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東南亞華僑民族主義萌芽于晚清時期,最初主要表現(xiàn)為對家鄉(xiāng)的地域認同。自20 世紀20 年代起,隨著中國民族危機的加深,以及國內(nèi)反帝愛國運動的勃興,華僑民族主義也逐漸向愛國主義升華。莊國土教授將1928 年新馬華僑聲援“濟南慘案”而發(fā)動的反日運動看作是“南洋華僑從民族主義升華為愛國主義的標志?!保?6]海內(nèi)外僑界對“蕭案”給予的一系列輿論和行動支持,正是南洋華僑民族主義升華成為愛國主義之后的進一步深化。這一深化主要體現(xiàn)為華僑在國內(nèi)反帝愛國運動中角色的轉變。
在近代中國的反帝愛國斗爭中,農(nóng)民、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以及工人階級相繼登上政治舞臺,組織領導了諸多反帝愛國運動。自辛亥革命開始,華僑在民族主義的影響下積極參與國內(nèi)各項反帝愛國運動,無論是“五卅運動”、省港大罷工、或是北伐戰(zhàn)爭,華僑都積極介入,給予人力、財力和輿論支持,是國內(nèi)反帝愛國運動的堅強后盾。然而,在諸多反帝愛國運動中,華僑雖然廣泛參與,但礙于“僑民”身份,基本上扮演著“聲援者”、“資助者”和“宣傳者”等角色,偶有華僑投身反帝愛國運動之中,也只是作為運動的輔助者,很少成為運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1927 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開始重視僑務工作,在南洋大力推行華僑教育,并以此為基礎進行民族主義宣傳。與此同時,國民黨也在南洋華僑中加強了各種組織宣傳活動。統(tǒng)一的國民政府,強力的執(zhí)政黨都使南洋華僑的民族主義情緒上揚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1928 年南洋各埠聲援“濟南慘案”之后,華僑對中國的認同,也由地域轉向對國家和中華民族的全面認同,其民族團結精神和愛國之心與國內(nèi)民眾幾無二致。在此背景下,僑界群體對“蕭案”采取了極為關切的態(tài)度,在他們看來,蕭信庵作為南京市教育局特派的女教員,其身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官方性質(zhì),而蕭氏受辱不啻于南京市教育局,甚至是國民政府的尊嚴受損,這顯然更加刺激了其民族主義情緒,因此他們提出“援蕭運動就是民族運動,愛國運動,保僑運動”[27]的口號,積極介入“蕭案”。在援蕭過程中,華僑聯(lián)合會更是站到了風口浪尖,成為引領“蕭案”進展的領導者。從最初的制造輿論激發(fā)國人民族主義情緒,到發(fā)布《反荷宣言》號召全民抵制荷輪,再到組織社會各界召開反荷大會,華僑聯(lián)合會猶如一根無形的紐帶,將海內(nèi)外僑胞、社會各界、國民政府聯(lián)結在一起,扮演著維護僑益、表達民意和督促政府的中堅力量。華僑聯(lián)合會不遺余力地推動“蕭案”進展,反映出這一時期華僑民族主義的表現(xiàn),已不再局限于“同情”、“聲援”、“資助”國內(nèi)反帝愛國運動,而是轉變?yōu)橐灾腥A民族一份子的身份,推動乃至引領國內(nèi)反帝愛國運動的發(fā)展。因此,僑界群體在“蕭案”中的種種表現(xiàn),可以看作是20 世紀30 年代初期華僑民族主義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另一方面,印尼華僑亟待解決的政治、經(jīng)濟訴求也促使僑界群體關注“蕭案”。從表面來看,蕭信庵案儼然是一場受民族主義思潮所影響,僑界群體、社會各界,以及蕭信庵本人團結協(xié)作、一致對外的反帝愛國運動。然而細查之下可以發(fā)現(xiàn),在反帝愛國的行動之外,華僑群體也試圖借助“蕭案”表達其自身的政治與經(jīng)濟訴求。
16 世紀末荷蘭人入侵印尼之初,一方面殖民者囿于殖民初期自身力量薄弱,無法撇開華僑與土著進行直接的經(jīng)濟貿(mào)易交往,因而不得不給予華僑各項優(yōu)待,使其成為荷人與土著之間的貿(mào)易媒介。與此同時,他們又對吃苦耐勞、處事精明的華僑頗為忌憚,深恐華僑發(fā)展過于強大而難以控制。這種矛盾心態(tài)促使他們對華僑長期實行既招攬、利用,又限制、打壓的雙面政策。[28]然而,自19 世紀中葉開始,隨著荷人在印尼殖民統(tǒng)治的鞏固,以及晚清政府的軟弱無能,殖民者開始對華僑實行全面打壓政策。1854 年,荷屬東印度殖民政府頒布第109 號條例,將殖民地所屬人員劃分四等。即:“1.歐洲人;2.準歐洲人(日本人歸入此類,享有與歐洲人同等的法律待遇);3.原住民;4.準原住民(包括華人、印度人、馬來人、阿拉伯人等,享有與原住民同等的法律待遇)?!保?9]這一條例從法律上規(guī)定了華僑無法與歐洲人以及日本人享受同等權利,本質(zhì)是對華僑政治地位的全面否定。自此之后,荷蘭殖民政府相繼頒布《中荷在荷蘭領地殖民地領事條約》、《荷屬東印度警察裁判制度》、《荷屬東印度苦力條例》等限華條令,使得印尼華僑的政治與經(jīng)濟地位一落千丈,生存日趨艱難。
中華民國成立之初,為了得到西方列強的認可,幾乎全盤接受了各項不平等條約。在此背景下,荷蘭殖民者對華僑的打壓更加肆無忌憚。如在民國以前,中國僑民前往印尼,與日本、瑞士等國一樣,均享受“免驗護照”的待遇。然而,1927 年荷屬東印度政府竟規(guī)定:“入境華人,如未持有本國政府或其主管機關所發(fā)之護照,載明準其前往荷屬東印度,該項護照,未經(jīng)主管荷蘭領事簽證者,拒絕發(fā)給居留字?!保?0]在對華僑進行政治打壓的同時,荷蘭殖民者還對華僑進行嚴厲的經(jīng)濟壓榨。如1912 年4 月1 日,荷屬東印度殖民政府頒布入境稅法令,對初次入境的華人征收稅款,初期稅額為每人25 盾。此后,為了盡可能壓榨華人經(jīng)濟利益,殖民政府多次調(diào)升稅額:“1922 年增至50盾;1924 年增至100 盾,1931 年初又增至150 盾?!保?1]由此可見,到了20 世紀初期,華僑的政治和經(jīng)濟地位由此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
在華僑政治、經(jīng)濟地位衰落的同時,一些有識之士意識到祖國與僑民地位之間的密切關系,認為海外僑胞地位日衰,很大程度上是缺乏祖國扶持所致。如曾任棉蘭華僑教育總會視學的葉時修就指出:“抬高華僑地位的良策,一方面有賴于華僑的團結一致,一方面則有望于祖國的培植扶助?!保?2]然而,當時的中國外有列強環(huán)伺,內(nèi)有軍閥混戰(zhàn),歷屆政府自顧尚且不暇,實無余力維護海外華僑的利益。因此,華僑認為只有建立一個統(tǒng)一、強大的中國政府,才能切實保障僑胞的政治經(jīng)濟利益。為此,他們積極支援國內(nèi)的各項革命運動,期望建立一個能夠保障其正當權益的強大政府。正如時人所言:“南洋華僑向來對于國內(nèi)種種運動,不但努力參加,而且不斷地熱心捐款……他們那么努力幫助國內(nèi)革命運動,國民政府成立以后,也應當要設法保護他們?!保?3]
在“蕭案”中,華僑群體這種以德報德的心態(tài)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如上文所述,華僑聯(lián)合會發(fā)布聲明之后,渣華公司曾派代表赴華僑聯(lián)合會總部致歉,并承諾懲治荷籍暴徒,可見其已有息事寧人之意。然而,華僑聯(lián)合會卻在此時提出了“取消荷屬虐待華僑種種苛法酷例”[34]的要求??陀^而言,這一要求雖然合理,但與“蕭案”并無直接關系,也超出了渣華公司的能力所限,可見華僑聯(lián)合會的最終目的并不限于蕭信庵一案,而是試圖通過該案實現(xiàn)廢除限華條令,維護華僑權益的目的。
在“蕭案”演變成為一場全民參與的反帝愛國運動后,華僑群體借用“蕭案”爭取華僑權益的意圖更加顯而易見。由國內(nèi)僑界領導的反荷運動,動員了華僑聯(lián)合會、申報館、暨南大學、上海婦女協(xié)會、大中華唱片公司職工會、英商自來火行工會、蕭族后援會等100 多家團體參與,涉及僑界、新聞界、學界、婦女界、工商界、娛樂界等各行各業(yè),其規(guī)模之大,在近代中國歷次反帝愛國運動中亦屬少見。然而,如此規(guī)模浩大的反帝愛國運動,其過程和結局卻僅限于“僑務”范疇。
首先,從反荷運動的過程來看,雖然社會各界均有參與,但各自的影響卻有著云泥之別。例如,在反荷大會中各界代表共表決通過提案25 項,其中僅1 項與蕭信庵本人相關,其余的24 項提案中,就有17 條由僑界團體提出,涉及“取消中荷領事殖民地條約”、“修改荷屬章程109 條”、“撤銷增加華人入境稅令”、“取消查驗入境華僑護照手續(xù)”等內(nèi)容,從這些提案來看,均與荷屬殖民地華僑的政治經(jīng)濟利益密切相關,而其他各界提出的與本土相關的反帝愛國提案僅占7 條。
其次,從反荷運動的結局來看,也體現(xiàn)出單一的“僑務”性質(zhì)。例如,反荷大會后,各界推選許冀公(南洋歸國華僑、上海華僑聯(lián)合會會長)、方之幀(歸國華僑、國民黨僑務委員會委員)、鄭螺生(馬來亞華僑、近代華僑領袖、國民黨僑務委員會委員)、吳邁(著名國際法律師、全國律師協(xié)會執(zhí)委兼宣傳部主任)、蕭楷(上海知名記者、《婦女共鳴》主要撰稿人)五人為代表赴京請愿。
可見,赴京請愿的五位代表中,僅有吳邁、蕭楷二人為法律界和新聞界人士,其余三人皆為僑界人士,這與各界團體參與反荷運動的盛況形成了鮮明對比。此外,根據(jù)現(xiàn)存資料顯示,請愿代表向國民政府所提出的要求中,僅有1 條涉及“蕭案”,其余皆是反荷大會中僑界群體所提提案,而其他業(yè)界所提交的提案則未在請愿訴求之中。至此,“蕭案”徹底成為一起“外爭僑權”的僑務事件。可見僑界群體介入“蕭案”的本質(zhì)是以民族主義為策略,謀求華僑在荷印政治、經(jīng)濟利益的 改善。
1930 年“蕭案”的爆發(fā),是在國內(nèi)反帝愛國情緒持續(xù)高漲,南洋華僑民族主義進一步深化,華僑為了整合國內(nèi)外社會資源,爭取其在殖民地的政治經(jīng)濟權益的背景下進行的??v觀整個案件,從輿論發(fā)酵到赴京請愿,無不透露出華僑群體以民族主義為紐帶,凝聚社會各界資源,從而為荷屬華僑爭取政治經(jīng)濟利益的目的。由此可見,20 世紀30 年代印尼華僑的民族主義具有反帝愛國和在地圖存的雙重性質(zhì)。正如張堅所言:“華僑愛國是標,維護自己在當?shù)氐陌l(fā)展是本?!保?5]
對于印尼華僑而言,20 世紀30 年代無疑是一個特殊時期。一方面,在中國本土,國民政府形式上統(tǒng)一中國,開始重視僑務工作,此時,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空前高漲,反帝愛國成為時代主流,致使華僑對中華民族乃至國民政府都抱有較強的認同感;另一方面,荷蘭殖民政府對所轄華僑的壓迫進一步加深,嚴重威脅到華僑的生存與發(fā)展。因此,印尼華僑急需一個強有力的祖國為其提供外交支援。然而,這一時期的國民政府奉行和帝國主義妥協(xié)的外交政策,對華僑的保護力度有限,導致華僑陷入了“被歐美人排擠,日本人攘奪,而國家之無保障”[36]的困境。正是在此雙重背景下,華僑萌生了借助國內(nèi)民族主義力量,推動國民政府踐行積極外交政策,從而為印尼華僑在地生存提供保障的理念。僑界對“蕭案”的持續(xù)關注和積極推進正是這一理念的現(xiàn)實體現(xiàn)。
[注釋]
[1] 余英時:《中國現(xiàn)代的民族主義和知識分子》,《聯(lián)合報·副刊》1975 年5 月1 日。
[2] 參見張堅:《東南亞華僑民族主義發(fā)展研究(1912-1928)》,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年。
[3]《南京中區(qū)試驗學校通電》,《申報》1930 年9 月29 日。
[4] 《渣華輪上大二副強污中國女教員》,《申報》1930 年9 月26 日。
[5][9] 中華民國對荷外交后援會:《暨南大學華僑學生聯(lián)合會致華僑聯(lián)合會公函》,《反荷運動???,1931 年,第19 頁。
[6] 平代:《半年來混戰(zhàn)的結果》,《戰(zhàn)士》1930 年10 月1 日,第三版。
[7] 《報告蕭案經(jīng)過》,《申報》1930 年10 月6 日。
[8] 《文明國的文明行為》,《僑鏡月刊》第5 期。
[10] 中華民國對荷外交后援會:《弱女孤行途遇危險記》,《反荷運動專刊》,1931 年,第13 頁。
[11]《僑協(xié)會致中央電》,《申報》1930 年9 月27 日。
[12][13]《華僑聯(lián)合會援助蕭案辦法》,《申報》1930 年10 月4 日。
[14]《蕭信庵又一封書》,《申報》1930 年10 月17 日。
[15]《援助蕭信庵被辱案》,《時事新報》1930 年10 月4 日。
[16] 中華民國對荷外交后援會:《上海新聞報插畫》,《反荷運動專刊》,1931 年,第21 頁。
[17]《蕭案依法檢舉》,《申報》1930 年10 月21 日。
[18]《蕭信庵女士被辱事件》,《外交評論》1930 年第2 期。
[19][20][34]《渣華公司向華僑聯(lián)合會道歉》,《申報》1930 年11 月12 日。
[21] 中華民國對荷外交后援會:《華僑聯(lián)合會等十一團體致電林國賡》,《反荷運動專刊》,1931 年,第67 頁。
[22] 中華民國對荷外交后援會:《請國府總部懲辦林國賡電》,《反荷運動專刊》,1931 年,第107 頁。
[23] 中華民國對荷外交后援會:《請中央撤換外交部長王正廷電》,《反荷運動專刊》,1931 年,第99 頁。
[24]《各界援蕭反荷大會》,《申報》1930 年11 月27 日。
[25]《援蕭反荷大會代表返滬》,《申報》1930 年11 月30 日。
[26] 莊國土:《從民族主義到愛國主義:1911—1941 年間南洋華僑對中國認同的變化》,《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 年4 期。
[27] 中華民國對荷外交后援會:《總說》,《反荷運動??罚?931 年,第4 頁。
[28] 吳鳳斌:《東南亞華僑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54 頁。
[29] 周南京、毛起雄等編:《華僑華人百科全書》(法律條例政策卷),中國華僑出版社,2000 年,第185 頁。
[30] 中華民國對荷外交后援會:《電請外部向政府交涉取消查驗入境華僑護照之手續(xù)》,《反荷運動??罚?931年,第98 頁。
[31] 周南京、毛起雄等編:《華僑華人百科全書》(法律條例政策卷),中國華僑出版社,2000 年,第184 頁。
[32] 葉時修:《荷屬東印度華僑的地位》,《復旦五日刊》1930 年第47 期。
[33] 鄭洪年:《提高華僑地位的救劑》,《華僑教育》1929 年第4 期。
[35] 張堅:《東南亞華僑民族主義發(fā)展研究(1912—1928)》,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年,第12 頁。
[36]《卷頭言》,《南洋研究》1930 年第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