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嵐峰
中國科技能領先?在很多年前,這幾乎是難以置信的。但現(xiàn)在人們開始思考“迎接中國科技領先的時代”,因為今天我們不僅有機會,而且有底氣。在過去的這些年,中國已經充分證明了自己把1發(fā)展到無窮的能力,但能不能做好從0到1的創(chuàng)造,是我們面前新的挑戰(zhàn),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去行動和改變。
而改變正在發(fā)生??萍紕?chuàng)新已然成為當下中國推動經濟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fā)展的強勁動力,它推動區(qū)域經濟和產業(yè)發(fā)展,指引投資方向和創(chuàng)業(yè)機會。未來的科技創(chuàng)新趨勢,能為我們撥開迷霧,看到最真實的風口和賽道。
2020年,是下一個十年的開啟之年。作為《中國經濟周刊》送給讀者的新年禮物,我們從科技創(chuàng)新的趨勢和方向出發(fā),為站在下一個十年面前的您,獻上一份“未來指南”。
2016年11月 殲-20飛機首次公開亮相。
“如果有一天,中國科技在關懷普通人、保護國家、引領全人類的同時,也成為了我們這個古老而偉大的文明的魅力所在,那一定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做出了努力?!?/blockquote>
中國科技能領先?很多人是不信的,包括20年前的我。20年前的1999年,有一個流行的說法,“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當時,憂國憂民的我甚至還寫了一篇長文,列舉了八大悲觀理由,得出了“在21世紀,最迫切的問題不是我們能否趕上美國,而是能否保證我們不被消滅”的結論。
20年一晃而過,許多人和許多國家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有人可能還是會說:現(xiàn)在我們真的有資格去談中國科技領先了嗎?比如,我們比得過日本嗎?日本獲得的諾貝爾獎比中國多得多。不久前,日本給韓國斷供幾種化工產品,就把韓國打回了原形。中國呢?不會被到處“卡脖子”嗎?我們連日本都還差得遠,怎么去和美國比?
日本確實有很多科技值得中國學習,例如汽車、材料、電子、化工。但日本科技也有不少方面不如中國,例如飛機、通信、手機、互聯(lián)網、人工智能。更重要的是,中國是一個相當全面的選手,而日本是一個比較偏科的選手。
以高端產業(yè)的代表飛機為例,它涉及到材料、電子、機械、能源、建筑等幾乎所有工業(yè)部門,是制造業(yè)能力的集中體現(xiàn)。在飛機方面,日本明顯不如中國。
在最高端的隱形戰(zhàn)斗機方面,中國的殲-20已經列裝了,而日本的“心神”以失敗告終。在支線客機方面,中國的ARJ-21已經投入運營4年了,而日本的MRJ還在測試。在干線客機方面,差距就更大了。中國的C919正在緊鑼密鼓地試飛,而日本還壓根沒有研制干線客機的計劃。
在絕大多數(shù)領域,中國即使不是第一,但也屬于主要的玩家之一。聯(lián)合國把工業(yè)分為39個大類、191個中類和525個小類,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yè)門類的國家。
這就像有個人參加了奧運會幾乎所有項目,跑步、游泳、體操、射擊等等什么都能來,而且大部分都得到了前五名,還有少數(shù)項目拿到了金牌,那么你覺得他是強還是弱呢?答案顯然是:這個人太強了!
中國其實并沒有必要把所有領域都作為“冠軍”目標:芯片要自己造,空間站要自己建,核聚變也要自己上,連圓珠筆頭都不放過。而包括日本在內,中美之外的其他強國其實都只是在某些領域發(fā)力。我們真正關心的比較對象不是這些國家,因為我們能夠達到的上限遠遠高于它們,我們真正的比較對象只有美國。
迎接中國科技領先的時代,我們有資格
2018年12月 世界最長跨海大橋開通。
由國際頂級科學期刊《自然》(Nature)提出的“自然指數(shù)”(Nature index)是全球公認的、比較客觀而全面的評論一國科技實力的指標。它從全世界幾千上萬種科學期刊中挑選出其中頂尖的82家,《自然》雜志會統(tǒng)計在這些期刊上發(fā)表的論文,來計算各個國家的基礎研究產出。
這其中的數(shù)據可以定量地表征中國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2018年度的數(shù)據顯示,全世界絕大部分的基礎研究來自三大地區(qū):北美、東亞和歐洲。這三大地區(qū)的貢獻相近,而其他地區(qū)的貢獻就接近忽略不計了。
這三大地區(qū)內部,北美有大約90%來自美國,東亞有大約60%來自中國,而歐洲就比較分散,沒有一個突出的大國。
因此,基礎研究前六位的國家是美國、中國、德國、英國、日本、法國。美國大約是中國的1.8倍。往下離我們最近的是德國,大約是中國的40%。前面提到的日本,大約是中國的1/4。
看到這樣的格局,我們就可以明白,在美國眼里,只有中國是真正的挑戰(zhàn)者。
更讓美國“害怕”的是2018年的變化率。中國是上升16.4%,美國是下降2.9%,英法德日也都在下降。前10名里除了中國,唯一在增長的是澳大利亞。
因此,美國產生一種打壓中國發(fā)展的緊迫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F(xiàn)在不打壓,難道要等到你超過我再打壓嗎?
現(xiàn)在我們應該開始思考“迎接中國科技領先的時代”,因為今天我們不僅有機會,而且有底氣。
迎接中國科技領先的時代,我們有底氣
在一些領域中,現(xiàn)在是中美雙頭的格局。例如大家很熟悉的互聯(lián)網,又如近年來最火的戰(zhàn)略新興產業(yè)——人工智能。無論是人工智能的企業(yè)數(shù),還是融資額,還是論文與專利,中美都遠遠超過其他國家。
人工智能
根據烏鎮(zhèn)智庫發(fā)布的《全球人工智能發(fā)展報告(2018)》,近10年全球的人工智能專利,中國有68467件,美國有30200件,中國是美國的2.27倍。第三是韓國,其數(shù)量相當于中國的1/10。至于日本,連前五位都沒有進入。
再來看近10年全球的人工智能論文,中國有30303篇,美國有18144篇,中國是美國的1.67倍。
中國的人工智能發(fā)展得不錯,但還不能說超越了美國,比較合適的說法是兩國各有千秋。
中國明確最領先的領域,已經有不少了。近年來報道最多的,顯然是5G通信。
美國的官方報告,可以作為一個證據。2019年4月,美國國防部發(fā)布了一個報告,叫作《5G生態(tài)系統(tǒng):對美國國防部的風險與機遇》,明確承認中國是領先者。報告給美國提了很多建議,尤其是提了很多如何阻撓中國的建議。
美國國防部報告承認中國5G領先。那么,美國為什么這么在乎5G? 5G有什么用?
我見過不少人說,5G沒有多大用處,技術不成熟,也沒有真正的需求。他們說,2G、4G這樣偶數(shù)代的都比較成功,而3G、5G這樣奇數(shù)代的都比較失敗。這種聽起來頗有些玄學的理論,也許可以稱為“偶數(shù)成功定律”。所以他們認為,中國的5G是面子工程,最終只會一地雞毛。真的是這樣嗎?
說實在的,以前我也搞不清5G具體有多大用處。但最近,我的朋友、通信專家“奧卡姆剃刀”張弛博士向我深入解讀了這個問題。原來,5G很快就可以甚至已經在改變社會了,而不是在天知道什么時候的未來。
例如,5G可以和中國的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北斗相結合,實現(xiàn)超低時延超高可靠的物聯(lián)網和厘米級的精確定位。這意味著,如果你的孩子走丟了,以前你只能知道他位于哪個區(qū)域,現(xiàn)在你可以知道他正走在哪個區(qū)域的哪塊地磚上。
過去開車,導航只能知道你在哪條路上,現(xiàn)在可以知道你在哪條路的哪條車道上。在高速公路上,再也不會下錯出口了。
以后的自動駕駛會是這樣的情景:前面的紅綠燈給車一個電信號,它就自動剎車。馬路牙子會告訴你,你偏離了車道1厘米。有一輛車要超車,前面的車就會避讓。所以,高速公路連環(huán)相撞的悲劇再也不會發(fā)生了。
順便說一下,接入物聯(lián)網的技術路線有兩條,分別叫作窄帶物聯(lián)網(NB-IoT)和遠距離(LoRa)。前者的領銜企業(yè),叫作——華為。后者的領銜企業(yè),叫作——中興。沒錯,物聯(lián)網接入最先進的技術,都在中國手里。
自動駕駛也許顯得有點科幻,但其實5G已經在改善普通人的生活了。
例如遠程操縱挖掘機。不久前,在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海站的華為展廳里,一名工人現(xiàn)場操縱洛陽礦山里的一臺挖掘機,把礦挖出,再裝到一旁的無人礦車里。這位大哥叫王朝磊,以前王朝磊一家三口吃飯時討論的,是某某礦區(qū)又滑坡了,現(xiàn)在則是經常開玩笑說,怕他挖礦挖出空調病。
為什么這樣的操作在以前不行呢?因為以前的時間延遲太長了,這邊指令慢悠悠地過去,那邊礦石早就掉下去了。而5G能把延遲控制在幾十毫秒內,位置控制在十幾厘米內。
類似的,5G可以讓拖拉機拉出很直的壟,讓坦克實現(xiàn)1 + N的操作,即一輛有人坦克帶領N輛無人坦克,同步運動和開火。
中國的5G技術改變了生活條件、生產方式和戰(zhàn)爭形態(tài),滲透到了每個中國工人、中國戰(zhàn)士、中國家庭的命運中。
在5G時代,中國有很大的優(yōu)勢,因為“基建狂魔”不是浪得虛名的。例如看4G基站,目前全世界大約有600萬座4G基站,中國就有460萬,一下子占了3/4。美國大約有30萬,相當于中國的1/15。即使按照人均計算,中國也將近美國的4倍。
未來,我們可以把這樣的生活帶給全世界。
2016年6月,“神威·太湖之光”奪得世界超算冠軍。
2019年10月1日上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這是東風-17常規(guī)導彈方隊
2019年12月17日,我國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山東艦在海南三亞某軍港交付海軍。
軍工重器
在軍工方面,2019年的閱兵式上亮相了東風-17等高超音速導彈,它們一小時就能打遍全球,美國無法攔截。2015年的閱兵式上亮相了東風-21D,它是著名的航母殺手。
回想1996年的臺海軍演,當時美國兩艘航母靠近中國的海岸線耀武揚威,就是因為我們沒有武器能對它造成有效的威脅,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而東風-21D出世后,美國的航母就再也沒有進過中國的近海。
不久前,著名的國際關系學者金燦榮教授說:美國在中國周邊的軍事基地,一開打就會被導彈摧毀。許多人不相信這個說法,不過我咨詢了一些相關的專家,回答是:在技術能力上,這話是對的!
導彈發(fā)射
中國人最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滋味。2011年,我和大量的軍迷朋友們?yōu)闅?20首飛熱淚盈眶。在此之前幾年,殲-10承載著我們所有的希望。新世紀左右,論壇上還有大量的殲-8大戰(zhàn)F-22的帖子,現(xiàn)在看來讓人想哭又想笑。
中國的軍事科技工作者忍辱負重,在壓力下奮起,為我們這一代人,提供了無聲而強大的保護。
中國科技為人民帶來和平、安定。
量子通信
量子通信是另一個重要的科技領域。
2016年,中國發(fā)射世界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wèi)星“墨子號”,實現(xiàn)了衛(wèi)星與地面之間的量子保密通信、量子隱形傳態(tài)和量子糾纏分發(fā)三大科學任務。
量子隱形傳態(tài),就是科幻作品中的傳送術。而量子保密通信,則是人類已知的最安全的保密通信方法。
傳統(tǒng)的保密方法,會受到計算能力進步的威脅。例如最近谷歌宣布實現(xiàn)“量子霸權”,這就是量子計算機的重要進展。量子計算機在理論上能夠破解許多密碼,好比最強的矛。而量子保密通信,則是最強的盾。
那么,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誰勝?回答是:盾勝!
我本人跟量子通信,也有著很特別的聯(lián)系。2015年,我第一篇科普文章介紹的就是量子隱形傳態(tài)。這篇文章引起了很多關注,然后很多朋友引薦我到有關部門和機構講課。就這樣,我“入坑”越來越深,最后成了一名科學傳播工作者。
中國的量子科技,保障了國家的信息安全,更展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探月工程
在航天方面,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著陸在月球背面。
這里的關鍵,是中國先進的中繼衛(wèi)星技術。沒有中繼衛(wèi)星,地球和月球背面就無法聯(lián)系。
月球的背面,是人類沒有涉足過的土地。中國將從那里,帶回關于地球起源、月球演化的第一手資料。
1978年,中美建交的時候,美國向中國贈送了1克月球巖石的樣品。這1克樣品還得一分為二,一半展出,一半做研究。當時還很年輕的“嫦娥之父”歐陽自遠,就用這0.5克樣品做出了不少成果。
2019年年底長征五號完美發(fā)射后,嫦娥五號已列入2020年中國航天的發(fā)射計劃。嫦娥五號的目標是從月球取樣送回地球。我們終于要有自己的月球樣品了!建立月球基地和載人登月,也都在推進之中。
說到月球探索,印度作為一個世界大國,2019年也有一次嘗試。9月7日,印度的“月船2號”原本希望在月球表面軟著陸,但在最后時刻與地面失去聯(lián)系,軟著陸變成了硬著陸。
我們并不想嘲笑印度的失敗,任何國家有志于太空探索,都是值得贊揚的。印度月球車有一項獨特而巧妙的設計,什么設計呢?
它的輪子上刻了印度的國徽和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的標志,使得它每轉一圈,都會在月球上留下這些印記。這樣都行啊,他們真是天才!
這還不是印度第一次如此機智地刷存在感。2007年,中國的嫦娥一號環(huán)繞月球。一年后,印度的“月船1號”進入月球軌道。雖然它來得遲,但在一件事上成功地搶在了中國前面。什么事呢?它釋放了一個貼有印度國旗的月球撞擊器,撞上了月球。就這樣,印度先于中國在月球上留下了痕跡!
看起來,中國做事的方法是一步一個腳印,而印度做事的方法是一圈一個輪印,這就是兩國的一個基本區(qū)別。
中國的航天事業(yè),踏踏實實地前進,開拓著人類認識宇宙的邊界。
在我們的太空旅程中,月球只是起步的一站。
為了沖出地球,移民宇宙,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最重視的科技就是——可控核聚變。
2017年5月,自主研制的首款大型客機C919首飛成功。
2019年11月22日,一名小朋友在“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上觀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模型。
2018年12月8日,我國在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fā)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
可控核聚變
現(xiàn)在中國最重要的核聚變裝置叫作EAST,它是世界上第一臺全超導的托卡馬克。
2017年,EAST實現(xiàn)了101秒、5000萬度的穩(wěn)態(tài)高約束模放電,創(chuàng)造了托卡馬克穩(wěn)態(tài)長脈沖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的世界紀錄。2018年,EAST實現(xiàn)了加熱功率超過10兆瓦,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達到1億度。如果你難以理解這些成果是什么意思,那么只需要記住一點就好:在這些方面,EAST代表了目前全世界聚變研究的最高水平。
EAST是用來研究核聚變物理的,它本身并不能實現(xiàn)核聚變。什么裝置能實現(xiàn)核聚變呢?回答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它是在建設中的一臺更大的全超導托卡馬克,位于法國,由歐盟和中、美、俄、日、韓、印七方共建。基本上,我們這個星球上有實力的國家和地區(qū)全都參與進來了。
但在這么多國家30多年的努力下,ITER的進度卻遠遠落后預期,幾乎是每年推后一年。按照最初的計劃,今年都應該開始實驗了。但現(xiàn)在連影子都沒有,設備還沒造好呢!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有些參與方在磨洋工。其中有些喊著缺錢,有些大概是不想讓核聚變妨礙自己的頁巖氣生產——你知道這是哪個國家了吧?其實中國在所有七方中是最積極的,中國承擔的任務都按期交付了,但有些豬隊友實在是帶不動??!
因此,中國決心自己來。2017年12月5日,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CFETR)在合肥和成都正式啟動工程設計,預計在2020年底完成設計,在2040年代完成建設。CFETR的目標是,實現(xiàn)氚自持長時間穩(wěn)定的聚變能輸出,為未來的聚變能電站奠定基礎。
中國的聚變研究,主動承擔起了人類在宇宙中存亡絕續(xù)的挑戰(zhàn)。
迎接中國科技領先的時代,我們仍有差距
中國最終是不是能達到科技領先呢?還遠沒有到下定論的時候。
歷史上,有很多在大好局面下失敗的例子。例如當年的蘇聯(lián)。現(xiàn)在的小朋友們可能很難想象,七八十年代蘇聯(lián)對中國的軍事壓力如同泰山壓頂,大家討論的是蘇聯(lián)的鋼鐵洪流多長時間打進北京。相比之下,現(xiàn)在貿易戰(zhàn)的壓力簡直不值一提。另一方面,幾乎全世界每個人都能唱幾句《喀秋莎》或者《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這么強大的國家,結局卻是國家解體,人民幾十年積攢的財富慘遭洗劫。
又如我們的香港,非常富裕的社會,經常被評為最自由、最有競爭力的經濟體,但最近發(fā)生的事情,令大家都唏噓不已。
有些香港青年還說,希望香港有烏克蘭那樣的美好結局。拜托!烏克蘭叫作“美好結局”?原本能造航空母艦,后來航母賣給中國了,造船廠破產了,國家變成內戰(zhàn)的前線、寡頭的天堂,在很多新聞中成為紅燈區(qū)的代名詞。這是美好結局嗎?
當我們以警惕的心理仔細觀察中國的現(xiàn)狀,就會明白,現(xiàn)在絕不是慣性滑行的時候。我們應該好好思考“如何迎接中國科技領先的時代”,因為我們還有很多短板。
迎接中國科技領先的時代,我們有硬傷,中國科技也有不足。
第一個不足是科研的物質基礎,就是研發(fā)投入。這其實是中國做得比較成功的一個地方,中國的研發(fā)投入現(xiàn)在是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但問題在于,這還不夠。讓我們來看研發(fā)投入占GDP的比例,也就是研發(fā)投入強度。
根據世界銀行2017年的數(shù)據,中國的研發(fā)投入強度是2.13%,低于美國的2.80%,更低于日本的3.20%和韓國的4.55%。
事實上,我們在“十三五”規(guī)劃中制定了一個目標:2020年,研發(fā)投入強度要達到2.5%。但按照現(xiàn)在的狀況,這個目標可能實現(xiàn)不了。即使實現(xiàn)了,也還是低于美國、日本和韓國。
第二個不足是科研管理體制。在這方面,至少可以舉出兩大類問題。
一類問題,是監(jiān)管條例在有些地方脫離實際。例如報銷非常不方便,等你走完流程,小白鼠都死了。這逼得一些科研人員如果要做事,就只能冒險違規(guī)。
另一類問題,是“不許創(chuàng)新”。什么叫“不許創(chuàng)新”呢?
據說華人科學家楊蓉西帶團隊在德國研制出了乳腺癌血液篩查技術,將乳腺癌的篩查準確率提高到了95%?;貒?,楊蓉西一直在尋找合作,希望實現(xiàn)產業(yè)轉化,但一直沒有成功。原因是,國外沒有類似的對標產品而遭受質疑。
這個邏輯就是,只有在國外先有了某種產品的前提下,中國做出類似的產品才會得到認可。如果中國首創(chuàng)了一個全新的東西,就無法得到承認了!
類似的故事,也發(fā)生在其他科研人員身上。
例如,我的一位朋友參與發(fā)明了一種高速船舶。幾年前,他們參加了一次高速船的預研招標。實際上,國內這種項目一般都是國外有了先例之后才跟著做類似的研究。但他們的這種船是真正的原創(chuàng),原理性的突破,性能比國外的船高得多。但因為沒有對標的產品,結果當他們介紹完之后,空氣突然安靜。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十分普遍。一些科研人員感慨說:創(chuàng)新在中國絕對政治正確,但到實際流程中,原創(chuàng)很多時候是不受歡迎的。
由此可見,不少人的思維方式,是把中國永遠置于跟隨者的地位而非原創(chuàng)者。我們的體制和文化中某些部分,在追趕時期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但在原創(chuàng)時期消極作用越來越突出。
如果我們不能解決這些問題,會怎么樣呢?
2012年,“蛟龍?zhí)枴眲?chuàng)造載人深潛紀錄。
2018年10月 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成功首飛。
2016年12月9日“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wèi)星與阿里量子隱形傳態(tài)實驗平臺建立天地鏈路。
迎接中國科技領先的時代,我們還要做什么?
在中美的競爭中,有觀點認為,短期肯定是中國贏,長期不一定。
這非常有意思。為什么短期中國贏呢?因為中國有超強的行動力。中國的領軍企業(yè)一旦要進入哪個領域,哪個領域的國際巨頭都心驚膽戰(zhàn)。
為什么長期不一定呢?因為美國壓箱底的優(yōu)勢是創(chuàng)新,是變出一個以前沒有的東西。例如中國手機趕上美國的時候,美國出現(xiàn)了人工智能。等中國人工智能趕上美國的時候,美國不知道又會有什么新東西出來。中國已經充分證明了自己把1發(fā)展到無窮的能力,但能不能做好從0到1的創(chuàng)造呢?這是我們面前新的挑戰(zhàn),是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去改變,去行動!
美國的文化吸引力,很大部分來自像伽莫夫、阿西莫夫、卡爾·薩根這樣的科普大師。當我們喜愛《星際迷航》 《星際穿越》這樣的科幻作品的時候,就會自然地敬佩銀幕后的那個國家。在這些方面我們與美國的差距,比在硬科技方面的差距大得多。
近年來,中國也開始出現(xiàn)了像《三體》和《流浪地球》這樣的作品。這是可喜可賀的,不過還遠遠不夠。
當我們在討論如何迎接中國科技領先時代的同時,也會有很多像量子波動速讀和水氫發(fā)動機汽車這樣的鬧劇,還有永遠清理不完的朋友圈謠言。
所以,一個重要的問題指向了我們每一個人:在時代洪流里,我們除了載沉載浮,享受、等待或者憂心,還能做些什么呢?
我分享一個親歷的故事。
2001年,我剛到康奈爾大學的時候,在中國留學生郵件群中發(fā)生了一場爭論。有一位女博士在里面發(fā)宣傳某邪教的郵件,引起了許多人的反感。雙方對話了幾次之后,約好一起去一家自助餐店,邊吃邊聊。但無論我們多么雄辯滔滔,都不能說服她。
快吃完的時候,一位女服務員向我們走過來,說她是偷渡到美國的,在這邊覺得很迷茫,聽我們談得這么熱烈,她很感興趣。然后,你猜怎么著?那位女博士信徒立刻掏出一本他們傳教的書,送給了這位服務員,熱情地推銷了一通。服務員拿著這本書,表示感謝之后走了。
從飯店出來后,我的內心感到十分沮喪:我們都在這位女博士的言論中找出了無數(shù)的漏洞,但我們都沒有像她那樣富于行動力。就在我們這群自詡為講科學有文化的人的眼皮子底下,她又做了一次某邪教的傳播,而我們就像傻瓜一樣干坐著。
這件事后來經常給我警醒。正如一句名言所說:“邪惡取得勝利,只需要好人無所作為就夠了。”坐而論道總是容易的,但真正去做卻是困難的。最重要的就是打破心理障礙,勇敢地去做有價值的事。
這個經歷從此埋下了我從事科學傳播工作的初心。寫科普文章、拍攝科普視頻,這是對科學事業(yè)的直接貢獻。在這個意義上,我的理想已經實現(xiàn)了。
責編:孫冰? sunbing@ceweekly.cn
美編:黃河浪
猜你喜歡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從量子糾纏到量子通信 青少年科技博覽(中學版)(2023年3期)2023-05-11 07:36:58到月球上“飆車” 軍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1:44陪我去月球 飛碟探索(2022年1期)2022-03-12 14:11:20月球上的另一個我 軍事文摘(2021年18期)2021-12-02 01:28:54決定未來的量子計算 小學科學(學生版)(2020年1期)2020-01-19 06:02:08新量子通信線路保障網絡安全 科學大眾(中學)(2019年2期)2019-04-08 02:26:40科技助我來看云 少兒科學周刊·兒童版(2017年9期)2018-03-15 15:00:11科技在線 兒童故事畫報·發(fā)現(xiàn)號趣味百科(2017年4期)2017-06-30 12:41:53一種簡便的超聲分散法制備碳量子點及表征 西安工程大學學報(2016年6期)2017-01-15 14:08:28科技在線 兒童故事畫報·發(fā)現(xiàn)號趣味百科(2016年6期)2016-08-19 06:35:19